㈠ 調理身體的詩句
1. 關於調理氣血詩句
關於調理氣血詩句 1.關於健康的詩句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惜精養生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精神養生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諺語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大喜盪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心樂為良葯,神傷致骨枯.―――諺語不氣不愁,活到白頭.―――諺語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說說笑笑,通通七竅.―――諺語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笑口常開,青春常在.―――諺語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明呂坤養心莫善於寡慾.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善攝生者,先除慾念.―――《食色紳言》明陳繼儒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遇事不惱,長生不老.―――諺語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養生四要》明 萬全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幽夢續影》清朱錫綬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善養生者,先除慾念.―――《男女紳言》明陳繼儒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衛生寶鑒》元羅天益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諺語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諺語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諺語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房寬地寬,不如心寬.―――諺語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諺語笑口常開,百病不來.―――諺語治病必先治神,葯療必先心療.―――諺語忠誠是長壽之本,善良是快樂之源.―――諺語生活上適度,精神上大度.―――諺語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諺語。
2.有哪些關於健康的詩句
養生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
―――《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
―――《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
―――《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
―――《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
―――《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
―――《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
―――《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
―――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
―――《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盪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
―――《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葯,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
―――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
―――《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
―――《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
―――《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
―――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
―――諺語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於寡慾。
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慾念。
―――《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
―――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
―――《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
―――《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慾念。
―――《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
―――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
―――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
―――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
―――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
―――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
3.關於中葯的句子
談到中草葯,我想大多數人首先聯想到的應該是一碗黑不溜秋的,散發著一股股難以名狀的古怪草葯味的,喝下去時可以讓舌頭苦上好一陣子的不明液體。然而就是有著這樣可怖名聲的中葯——哪怕它曾經也是我所避猶不及的——如今卻成了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至為珍貴的記憶。
常說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人參是三寶之首,能補氣血、生津液,是一種名貴的中葯材。東北的長白山區,就是人參的家鄉。在那兒,千百年來,流傳著許許多多有關人參的絢麗多彩的故事,這里說的是一個有關人參姑娘的故事。
4.關於補腎的詩句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葯益腎浮腫消。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春秋戰國孔丘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諺語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葯方。―――諺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明 萬全
飢不暴食,渴不暴飲。―――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湯泡飯,嚼不爛。―――諺語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素問玄機病原式》金元 劉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明鄭宣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膏梁厚味有損身體,粗茶淡飯延年益壽。―――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諺語
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諺語
晚上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諺語
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明 萬全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養生要集》唐 張湛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隨息居飲食譜》清王世雄
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一天三頓粥,郎中朝我哭。 ―――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諺語
葯補不如食補。 ―――諺語
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諺語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諺語
貪吃貪睡,添病減歲 ―――諺語
甜言奪志、甜食壞齡 ―――諺語
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 ―――諺語
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 ―――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
暴食暴飲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諺語
5.有哪些關於健康的詩句
1、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
《養生要集》解讀:「牙齒堅完」是健康長壽的象徵,叩齒術是在我國流傳的一種古老的養生方術。腎主骨,齒為腎之餘,也屬於骨頭的一部分。
齲齒,是牙齒的大患,人們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齒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對應的每顆牙齒互啄,就可以減輕齲齒的危害,保持牙齒的健康。2、飽食即卧,乃生百病。
《備急千金要方》解讀:飽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積而淤滯,氣滯不行,脾胃受傷,氣血痰食積聚而致百病叢生。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
《呂氏春秋》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於不斷運動的緣故。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
形體不活動,體內的精氣就不運行,精氣不運行,氣就滯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4、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解讀:古人自古講究飯後養生,這里提到用餐後要做三件事情,即飲茶、散步、揉腹,如能長期堅持做下去,必有益身體健康。
5、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解讀:四時陰陽之氣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會根據此而在春夏養陽,秋冬補陰,以便服從於其四時陰陽這個根本,才能與萬物一起生活並且生長。
如果一旦違反了這個根本,就會損傷其本源,破壞其真氣,以上這些就是四時調攝的宗旨。
㈡ 描寫養生的古詩詞有哪些
描寫養生的古詩詞有: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趁取老來猶健,登臨莫放杯空。——宋·周紫芝《朝中措》
殘年所幸身猶健,閑事惟求耳不聞。——宋·陸游《獨坐閑詠》
老去身猶健,秋來日自長。——宋·陸游《小室》
㈢ 中國古代詩詞保健養生
一、《負冬日》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不少詩作是關於養生方法的,在這首《負冬日》中他就提到了氣功這一種方法。冬天暖融融的陽光照射,在屋子裡尋到一處安靜的角落閉目養神。心無雜念,物我兩忘,全部的感官都用來沐浴陽光。不僅如此,他還嚴格遵循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按照四時氣候的不同,按照人體生理規律的變化,順應天時,保養身體,使得自己身體內部陰陽調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了,抵抗疾病的能力自然也就增強了。
二、《自覺》
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
形骸日損耗,心事同蕭索。夜寢與朝餐,其間味亦薄。
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
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葯。
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衰老的時候,那就是真的老了,尤其是與同齡人相比,白居易看到同歲的崔舍人還像以前一樣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於是得出了人的衰老和心態緊密聯系的結論。憂思過重心情郁結會潛移默化地損耗自己的身體,正如悲觀的人,時刻憂慮著自己的衰老,就會越來越老,時刻擔心著自己會生病,自然就很容易得病,這是有哲學根據的,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對生理具有調控功能。所以想要養生,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首先要讓自己保持樂觀的心態,以積極的狀態面對自己的生活。
正所謂養生以養心為重,同樣的道理在唐皎然的詩中也有體現,「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注重修行的僧人們,總是保持著積極樂觀、寧靜淡泊的心態,他們喜歡與自然相依的茶,因為酒的世俗氣太重,像追求淡雅的菊花,清幽的茶香,這才是修身修心的途徑。
三、《攝養詩》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龔廷賢是誰,明代名醫欸!在人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的明代,他可是活到了92歲。他寫的這首《攝養詩》,是根據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並結合專業的醫學知識總結出來的養生寶典。人生在世,想要延年益壽,必須先得蓄精養神,把人之「三寶」——精、氣、神好好兒地保養起來,這是健康長壽的根基。再就是平時吃飯不要吃太飽,也不要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只吃些口味重的食物;喝酒不能貪杯,少喝點過過癮就好。處在順境之中就開開心心的,面對逆境的時候也不要太過在意,努力發掘自己性格中豁達開朗的一面。
四、《養生三字經》
軟蒸飯,爛煮肉;溫羹湯,厚氈褥;
少飲酒,惺惺宿;緩緩行,雙拳曲;
虛其心,實其腹;喪其耳,立其目;
久久行,金丹熟。
前面的詩大多是具有普遍性的,這首詩則是蘇軾寫的關於老人的養生方法。人老了之後,不僅牙齒嚼不動一些食物,腸胃的消化功能也會下降,所以飲食最好軟爛一些,多喝些熱湯水,穿衣服也盡量穿得厚點。開懷暢飲是別想了,還得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走路的時候為了防止摔倒也要走得慢點,經常雙手握拳來活絡氣血。把心放開點,胸襟豁達點,吃飯吃飽點,靜養身心。
五、《固脾》
固脾節飲水,游樂多行走。盤腿擦湧泉,閑坐觀菖蒲。
地黃芪門煎,酌飲蛤蜊酒。長食茯苓面,常餐杞菊餚。
蘇軾的這首詩就更具體了,主要是分享自己預防脾胃疾病的經驗。脾虛不宜多喝水,外出的時候能多走路就多走路。閑著沒事就盤腿坐著按摩自己的湧泉穴,當然菖蒲也有固脾的作用。像黃芪、蛤蜊、茯苓、枸杞、菊花這些就做成美食來食用,可以很好地預防脾胃疾病。
六、《蘇沈良方》
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
這個養生方法就很簡單了,每天早起之後多梳幾下頭,就能夠讓咱們的血脈更加暢通,肌膚變得更通透,還可以祛風散熱,滋養和堅固頭發。其實梳頭就相當於給頭部進行按摩,蘇軾為了養生每天「千梳」,陸游就算「短發蕭蕭」,也要在「忽見天窗白」的時候起床梳頭,梳頭可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呢!
當你還停留在保溫杯里泡枸杞的階段時,這些大大已經把從心理到生理的各種養生保健的方法總結了出來,從吃喝玩樂到衣食住行再到中葯養生的應用,都給咱們這些想要養生卻不得其法的人提供了幫助,果然,古人的智慧不能忽視,然而,養生的重任也不能停
㈣ 求幾首關於 養生 的詩詞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曹操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 陶淵明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負冬日》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4、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5、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蘇沈良方》蘇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這首詩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6、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龔廷《攝養詩》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㈤ 關於養生的古詩詞
詩歌可以言志,詩歌可以怡情,詩歌還可以養生,一些有關養生的古詩詞。
1
魏武帝曹操熱心於研究煉氣養性之理,以求健康長壽。在他的詩中,最精彩的一篇當推《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詩曰: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
善於養神,是重要的修身養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壽的良方。東晉名士陶淵明《飲酒》詩曰: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
家和萬事順,家和萬事興,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詩聖」杜甫在安史之亂的年月里,顛沛流離,備受艱辛,體衰神傷。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體貼,小兒親昵。這在他的《江村》詩中得到印證:
老妻畫紙為棋局,
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
微軀此外復何求?
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溫馨的家庭生活給了詩人至純至厚的情,至深至廣的愛,才使他晚年一度過得安閑而自在一些。
4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他在《負冬日》詩中寫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
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5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的一首詩,給人一個深刻的啟示:
雲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謂偷閑學少年。
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6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編成《蘇沈良方》以濟世救人。他在一首養生健身詩中寫道:
羽蟲見月爭翻翻,
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
見露氣人霜逢根。
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7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他寫道:
世人個個學長年,
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得神仙。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8
明代開國功臣,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的軍師劉伯溫作過一首養生自娛詩:
買條黃牛可耕田,
結間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無多日,
且向山中過幾年。
為吏為官皆是夢,
能詩能酒總神仙。
世間萬事皆增價,
老了文章不值錢。
劉伯溫剛滿60歲,即看透世事,歸隱山林,給自己身心一派綠水青山,實現了返璞歸真,怡養天年。去過那「能詩能酒總神仙」的無拘無束輕松愉快逍遙自在的日子。
9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詩的全文如下:
惜氣存精更養神,
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
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
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
任我逍遙過百春。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㈥ 關於「養生」的古詩句有哪些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玉芝觀里王居士,服氣餐霞善養身。
唯余養身法,修此與天通。
知將何事酬公道,只養生靈似養身。
至死獨養身。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原詩如下:
1.
《絕句》
年代: 唐 作者: 呂岩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有人學得這般術,便是長生不死人。
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
大千沙界須臾至,石爛松枯經幾秋。
或為道士或為僧,混俗和光別有能。
苦海翻成天上路,毗盧常照百千燈。
2.
《贈王山人》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玉芝觀里王居士,服氣餐霞善養身。
夜後不聞龜喘息,秋來唯長鶴精神。
容顏盡怪長如故,名姓多疑不是真。
貴重榮華輕壽命,知君悶見世間人。
3.
《步虛詞五首》
年代: 唐 作者: 徐鉉
聖主過幽谷,虛皇在蕊宮。
五千宗屋母。七字秘神童。
世人玉壺遠,人間玉籥空。
唯余養身法,修此與天通。
4.
《峽哀》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昔多相與笑,今誰相與哀。峽哀哭幽魂,噭噭風吹來。
墮魄抱空月,出沒難自裁。齏粉一閃間,春濤百丈雷。
峽水聲不平,碧沲牽清洄。沙棱箭箭急,波齒齗齗開。
呀彼無底吮,待此不測災。谷號相噴激,石怒爭旋迴。
古醉有復鄉,今縲多為能。字孤徒彷彿,銜雪猶驚猜。
薄俗少直腸,交結須橫財。黃金買相吊,幽泣無余漼。
我有古心意,為君空摧頹。
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石劍相劈斫,石波怒蛟虯。
花木疊宿春,風飆凝古秋。幽怪窟穴語,飛聞肸蚃流。
沉哀日已深,銜訴將何求。
三峽一線天,三峽萬繩泉。上仄碎日月,下掣狂漪漣。
破魂一兩點,凝幽數百年。峽暉不停午,峽險多飢涎。
樹根鎖枯棺,孤骨裊裊懸。樹枝哭霜棲,哀韻杳杳鮮。
逐客零落腸,到此湯火煎。性命如紡績,道路隨索緣。
奠淚吊波靈,波靈將閃然。
峽亂鳴清磬,產石為鮮鱗。噴為腥雨涎,吹作黑井身。
怪光閃眾異,餓劍唯待人。老腸未曾飽,古齒嶄岩嗔。
嚼齒三峽泉,三峽聲齗齗。
峽螭老解語,百丈潭底聞。毒波為計校,飲血養子孫。
既非皋陶吏,空食沉獄魂。潛怪何幽幽,魄說徒雲雲。
峽聽哀哭泉,峽吊鰥寡猿。峽聲非人聲,劍水相劈翻。
斯誰士諸謝,奏此沉苦言。
讒人峽虯心,渴罪呀然潯。所食無直腸,所語饒梟音。
石齒嚼百泉,古風號千琴。幽哀莫能遠,分雪何由尋。
月魄高卓卓,峽窟清沉沉。銜訴何時明,抱痛已不禁。
犀飛空波濤,裂石千嶔岑。
峽棱剸日月,日月多摧輝。物皆斜仄生,鳥亦斜仄飛。
潛石齒相鎖,沉魂招莫歸。恍惚清泉甲,斑斕碧石衣。
餓咽潺湲號,涎似泓浤肥。峽青不可游,腥草生微微。
峽景滑易墮,峽花怪非春。紅光根潛涎,碧雨飛沃津。
巴谷蛟螭心,巴鄉魍魎親。啖生不問賢,至死獨養身。
腥語信者誰,拗歌歡非真。仄田無異稼,毒水多獰鱗。
異類不可友,峽哀哀難伸。
峽水劍戟獰,峽舟霹靂翔。因依虺蜴手,起坐風雨忙。
峽旅多竄官,峽氓多非良。滑心不可求,滑習積已長。
漠漠涎霧起,齗齗涎水光。渴賢如之何,忽在水中央。
梟鴟作人語,蛟虯吸水波。能於白日間,諂欲晴風和。
5.
《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隨例入闕,感懷獻送相》
年代: 唐 作者: 李頻
五月傾朝謁紫宸,一朝無分在清塵。含香已去星郎位,
衣錦惟思婺女鄰。折獄也曾為俗吏,勸農元本是耕人。
知將何事酬公道,只養生靈似養身。
㈦ 古人關於健康的詩句
1、只有身體好才能學習好、工作好,才能均衡地發展。——周恩來
2、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明智。——富蘭克林
3、預防勝於治療。——狄更斯
4、有規律的生活原是健康與長壽的秘訣。——巴爾扎克
5、憂傷足以致命。——莎士比亞
6、一個人需要有一個目標來達到真正健康。——安德森
7、健康不是身體狀況的問題,而是精神狀況的問題。——(美)艾迪夫人
8、健康的身體乃是靈魂的客廳,有病的身體則是靈魂的禁閉室。——培根
9、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愛默生
10、健康是這樣一個東西,它使你感到現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光。——亞當斯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 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供參考。
1、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無為無不為、平和無欲、惜精愛氣
2、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譯文「修養內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了。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少,那麼內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多,那麼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3、朱熹:
飽食當肉,不淫當齋。緩步當車,無災是福。
大飢不大食,大渴不大飲。多精神為福,少嗜欲為貴
服葯十朝,不如獨宿一宵; 節食已去病,寡慾已延年。
4《解人頤》達識集:唐子畏題《列仙傳》
佛祖無奇,但作陰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歡喜不生愁。無葯可延卿相壽,求醫也是徒然。
有錢難買子孫賢,積玉總為無用。
5歲夜詠懷 劉禹錫
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幾多?
以閑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春色無情故,幽居亦見過。
6羅狀元醒世歌 名洪先,明
富貴從來未許求,幾人騎鶴上揚州!
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
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
黃金不是千年業,紅日能催兩鬢霜.
身後碑銘空自好,眼前傀儡為誰忙
有有無無且耐煩,勞勞碌碌幾時閑?
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
古古今今多變故,貧貧富富有循環.
將將就就隨時過,苦苦甜甜命一般.
7羅洪先
日月兩輪懸,乾坤幾萬年;華屋量人斗,嬌妻度客船;
錢財身外物,兒女眼前冤;世人誰不染,脫卻是神仙」。三界跳是跳不出的,寵辱皆忘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塵世紛紛一筆勾,林泉深處任憂游。
蓋間茅屋牽蘿卜,開個柴門對水流。
得隙間眠真可樂,吃些淡飯可忘憂,
眼前多少英雄漢,為甚由來不回頭?
8無事且從閑處樂,有書時向靜中觀——·清·方薰 有閑常同書做伴,無事且與動為鄰;
9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詞動苦後甜。--岳美中(1900-1982),中醫學專家
10尋常衣食隨時度,分外資財莫妄求。
11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12心寬不知愁,老伴長得丑。
是非少開口,笑看狗斗狗。
飯後百步走,小孫常逗逗,睡前甩甩手。
首先,古人養生特別強調養心為主,節食為輔,概括為「清心寡慾」。老子有「無為而無不為」、「平和無欲」及「惜精愛氣」的主張,孟子有「養心莫善於寡慾」的感慨,朱熹則從另一角度詮釋了「清心寡慾」的妙處:「飽食當肉,不淫當齋,緩步當車,無災是福,大飢不大食,大渴不大飲。多精神為富,少嗜欲為貴,服葯十朝,不如獨宿一宵,節食以去病,寡慾以延年。」
其次,古人還強調要樂觀豁達,尋訪山水。彭祖有「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回樂意莫生嗔」的輕松;劉向有「佛祖無奇,但作陰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歡喜不生愁」的頓悟;相比之下,劉禹錫就略勝一籌,他「空閑為自在,將壽補蹉跎」,「無事且從閑處樂,有書時間靜中觀」,「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其豁達開朗、淡泊名利之情溢於言表。
再者,古人養生尤其強調要淡於名利,保持平常心。羅隱在這方面的體會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知足常樂;「與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兩滿休」——順其自然;「身後碑銘空自在,眼前傀儡為誰忙;黃金不是千年葉,紅日能銷兩鬢霜」——莫為功名利祿所累。
重陽時節,秋風送爽.站在新世紀的頂峰,回望五千年歷史,風雲人物歷歷在目;縱觀九萬里河山,鶴翔龜靜栩栩如生.從秦始皇派徐富去海外覓仙方,到漢武帝令道士密宮練靈丹;從則天伍後千方保容顏,到慈熹佛爺百計養真氣,帝王將相無不尋思長生不老,金城千載.而在民間,君不見壽比南山的對聯貼在農家的堂屋,松鶴延年的壁畫掛卧室;君不見南極仙翁拄杖行來,西村小兒爬峨眉去采靈芝。..
1、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
《養生要集》解讀:「牙齒堅完」是健康長壽的象徵,叩齒術是在我國流傳的一種古老的養生方術。腎主骨,齒為腎之餘,也屬於骨頭的一部分。
齲齒,是牙齒的大患,人們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齒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對應的每顆牙齒互啄,就可以減輕齲齒的危害,保持牙齒的健康。2、飽食即卧,乃生百病。
《備急千金要方》解讀:飽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積而淤滯,氣滯不行,脾胃受傷,氣血痰食積聚而致百病叢生。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
《呂氏春秋》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於不斷運動的緣故。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
形體不活動,體內的精氣就不運行,精氣不運行,氣就滯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4、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解讀:古人自古講究飯後養生,這里提到用餐後要做三件事情,即飲茶、散步、揉腹,如能長期堅持做下去,必有益身體健康。
5、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解讀:四時陰陽之氣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會根據此而在春夏養陽,秋冬補陰,以便服從於其四時陰陽這個根本,才能與萬物一起生活並且生長。
如果一旦違反了這個根本,就會損傷其本源,破壞其真氣,以上這些就是四時調攝的宗旨。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自勉,歲月不待人。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 《勸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南宋 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
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採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當代 華羅庚)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 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葉劍英 《攻關》)
孫真人枕上訣(元 陳元靚) 清晨一碗粥,晚飯莫教足。
撞動景陽鍾,叩齒三十六。 大寒與大熱,且莫貪色慾。
醉飽莫行房,五臟皆反覆。 火艾漫燒身,爭如獨自宿?坐卧莫當風,頻於暖處浴。
食後行百步,常以手摩腹。莫食無鱗魚,諸般禽獸肉。
自死禽與獸,食之多命促。 攝生格言(清 金纓) 心神欲靜,骨力欲動; 胸懷欲開,筋骸欲硬; 脊樑欲直,腸胃欲凈; 舌端欲卷,腳跟欲定; 耳目欲清,精魂欲正。
真常子養生訣(宋 溫革) 酒多血氣皆亂,味薄神魂自安。 夜漱卻勝朝漱,暮餐不若晨餐。
耳鳴直須補腎,目暗必須治肝。 節飲自然脾健,少思必定神安。
汗出莫當風立,腹空莫放茶穿。 養靜箴言(清 王之春) 灑脫,是養心第一法;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靜,是處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寵辱不驚,動靜以敬(清 金纓)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 動靜以敬,心火自定; 飲食有節,脾土不泄; 調息寡言,肺金自全; 恬淡寡慾,腎水自足。
心平氣和,斯為載道之器(清 金纓) 憂愁則氣結。忿怒則器逆。
恐懼則氣陷。拘迫則氣郁。
急遽則氣耗。 是惟心平氣和,斯為載道之器。
人生一世吟(宋 邵雍) 前有億萬年,後有億萬世。 中間一百年,做得幾何事? 又況人之壽,幾人能百歲? 如何不喜歡,強自生憔悴! 笑一笑,少一少(明 胡文煥) 笑一笑,少一少; 惱一惱,老一老; 斗一斗,瘦一瘦; 讓一讓,胖一胖。
禍惡(明 高濂) 禍莫大於縱己之欲,惡莫大於言人之非。 人非賢,莫交; 多飲多食之弊(明 陳繼儒) .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
多肉食穀食則氣滯,多食辛則氣散。 多鹹食則氣短,多甘食則氣積。
多酸食則氣結,多苦食則氣抑。 十忌(清 徐文弼) 忌早起科頭,忌出汗扇風, 忌陰室貪涼,忌燈燭照睡, 忌濕地久坐,忌子時房事, 忌冷著汗衣,忌夏月涼水抹簟, 忌熱著曬衣,忌久觀場演劇。
【養生論】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
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葯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飢。
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
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
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
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
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葯養命,中葯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
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
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
中智以下,謂之自然。 參考資料; ?fr=qrl3 縱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
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
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
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
其次,自力服葯,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
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
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
養生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
―――《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
―――《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
―――《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
―――《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
―――《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
―――《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
―――《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
―――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
―――《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盪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
―――《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葯,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
―――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
―――《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
―――《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
―――《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
―――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
―――諺語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於寡慾。
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慾念。
―――《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
―――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
―――《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
―――《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慾念。
―――《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
―――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
―――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
―――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
―――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
―――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
積極健康向上或者充滿正能量的,有以下古詩可供參考:
1、唐·王之渙·《登鸛雀樓》。全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節選宋·陸游《游山西村》詩: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節選《行路難·其一》李白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4、《墨梅》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竹石——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㈧ 關於喝水養生的古詩句
1. 何時同一瓢,飲水心亦足。——白居易《孟夏思渭村舊居寄舍弟》
2. 飲水箕山上,食雪首陽顛。——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3. 飯蔬飲水,何為是、棲棲者。——辛棄疾《水龍吟 題瓢泉》
4. 飲水讀書貧亦樂,杜門養病老何傷。——陸游《白發》
5. 但令吾道常無墜,飲水何妨枕曲肱。——陸游《秋夜觀書有感》
6. 飲水畏驚猿,祭魚時見獺。——孟浩然《早發漁浦潭》
7. 飲水既自知,指月無復眩。——蘇軾《南華寺》
8. 客因年近思家切,人到心間飲水甜。——張即之《臘八日早漫成》
9. 紫袍寶帶照屋屋,飲水啜茗當清風。——梅堯臣《高車再過謝永叔內翰》
10. 祿微幾飲水,眼冷只看山。——馮時行《題王與善隱軒》
養生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
―――《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
―――《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
―――《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
―――《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
―――《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
―――《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
―――《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
―――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
―――《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盪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
―――《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葯,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
―――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
―――《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
―――《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
―――《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
―――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
―――諺語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於寡慾。
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慾念。
―――《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
―――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
―――《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
―――《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慾念。
―――《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
―――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
―――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
―――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
―――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
―――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
1.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2. 玉芝觀里王居士,服氣餐霞善養身。
3. 唯余養身法,修此與天通。
4. 知將何事酬公道,只養生靈似養身。
5. 至死獨養身。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原詩如下:
1.
《絕句》
年代: 唐 作者: 呂岩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有人學得這般術,便是長生不死人。
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
大千沙界須臾至,石爛松枯經幾秋。
或為道士或為僧,混俗和光別有能。
苦海翻成天上路,毗盧常照百千燈。
2.
《贈王山人》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玉芝觀里王居士,服氣餐霞善養身。
夜後不聞龜喘息,秋來唯長鶴精神。
容顏盡怪長如故,名姓多疑不是真。
貴重榮華輕壽命,知君悶見世間人。
3.
《步虛詞五首》
年代: 唐 作者: 徐鉉
聖主過幽谷,虛皇在蕊宮。
五千宗屋母。七字秘神童。
世人玉壺遠,人間玉龠空。
唯余養身法,修此與天通。
4.
《峽哀》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昔多相與笑,今誰相與哀。峽哀哭幽魂,噭噭風吹來。
墮魄抱空月,出沒難自裁。齏粉一閃間,春濤百丈雷。
峽水聲不平,碧沲牽清洄。沙棱箭箭急,波齒齗齗開。
呀彼無底吮,待此不測災。谷號相噴激,石怒爭旋迴。
古醉有復鄉,今縲多為能。字孤徒彷彿,銜雪猶驚猜。
薄俗少直腸,交結須橫財。黃金買相吊,幽泣無余漼。
我有古心意,為君空摧頹。
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石劍相劈斫,石波怒蛟虯。
花木疊宿春,風飆凝古秋。幽怪窟穴語,飛聞肸蚃流。
沉哀日已深,銜訴將何求。
三峽一線天,三峽萬繩泉。上仄碎日月,下掣狂漪漣。
破魂一兩點,凝幽數百年。峽暉不停午,峽險多飢涎。
樹根鎖枯棺,孤骨裊裊懸。樹枝哭霜棲,哀韻杳杳鮮。
逐客零落腸,到此湯火煎。性命如紡績,道路隨索緣。
奠淚吊波靈,波靈將閃然。
峽亂鳴清磬,產石為鮮鱗。噴為腥雨涎,吹作黑井身。
怪光閃眾異,餓劍唯待人。老腸未曾飽,古齒嶄岩嗔。
嚼齒三峽泉,三峽聲齗齗。
峽螭老解語,百丈潭底聞。毒波為計校,飲血養子孫。
既非皋陶吏,空食沉獄魂。潛怪何幽幽,魄說徒雲雲。
峽聽哀哭泉,峽吊鰥寡猿。峽聲非人聲,劍水相劈翻。
斯誰士諸謝,奏此沉苦言。
讒人峽虯心,渴罪呀然潯。所食無直腸,所語饒梟音。
石齒嚼百泉,古風號千琴。幽哀莫能遠,分雪何由尋。
月魄高卓卓,峽窟清沉沉。銜訴何時明,抱痛已不禁。
犀飛空波濤,裂石千嶔岑。
峽棱剸日月,日月多摧輝。物皆斜仄生,鳥亦斜仄飛。
潛石齒相鎖,沉魂招莫歸。恍惚清泉甲,斑斕碧石衣。
餓咽潺湲號,涎似泓浤肥。峽青不可游,腥草生微微。
峽景滑易墮,峽花怪非春。紅光根潛涎,碧雨飛沃津。
巴谷蛟螭心,巴鄉魍魎親。啖生不問賢,至死獨養身。
腥語信者誰,拗歌歡非真。仄田無異稼,毒水多獰鱗。
異類不可友,峽哀哀難伸。
峽水劍戟獰,峽舟霹靂翔。因依虺蜴手,起坐風雨忙。
峽旅多竄官,峽氓多非良。滑心不可求,滑習積已長。
漠漠涎霧起,齗齗涎水光。渴賢如之何,忽在水中央。
梟鴟作人語,蛟虯吸水波。能於白日間,諂欲晴風和。
5.
《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隨例入闕,感懷獻送相》
年代: 唐 作者: 李頻
五月傾朝謁紫宸,一朝無分在清塵。含香已去星郎位,
衣錦惟思婺女鄰。折獄也曾為俗吏,勸農元本是耕人。
知將何事酬公道,只養生靈似養身。
1、賈誼三年謫,班超萬里侯。
賈誼急於仕進被貶到長沙三年,班超離家萬里才封了個定遠侯。
2、何如牽白犢,飲水對清流。
這怎能比得上牽著白牛犢的巢父,飲水於清清的河流!
3、摘青梅薦酒,甚殘寒,猶怯薴蘿衣。
下青澀的梅子來佐酒,但酒薄不足以抵禦暮春的殘寒更何況穿的是單薄的薴蘿衣。
4、正柳腴花瘦,綠雲冉冉,紅雪霏霏。
正是綠肥紅瘦的暮春時節,楊柳枝葉婆娑,如團團綠雲,柔軟披垂。落花紛紛,遠望去像是降下的紅雪。
5、隔屋秦箏依約,誰品春詞?回首繁華夢,流水斜暉。
沉思靜想間,又隱約聽到鄰里的歌妓正低按秦箏,唱春詞吟新詩。回首往昔,那曾經的風流繁華恍然如夢,只剩下斜暉脈脈流水悠悠,一切俱已消逝,令人無限感傷。
6、寄隱孤山山下,但一瓢飲水,深掩苔菲。
我隱居在 孤山山下,每日長掩苔扉,深居簡出,但一簞食、一瓢水足矣。
7、羨青山有思,白鶴忘機。
我常常羨慕青山安詳寧靜,好象在凝神沉思似的;也羨慕以前的隱士們以鶴、梅為伴,因忘記了人世的權謀機變,而能時刻保持著一顆恬然自得的心。
8、悵年華,不禁搔首,又在涯,彈淚送春歸。
遠望天涯,看看又是一年春盡,不禁黯然銷魂,搔首踟躕,想到自己的青春年華也正隨著春天匆匆流逝,眼淚便在不知不覺間輕彈暗灑。
9、銷魂遠,千山啼禰,十里荼種。
這時耳邊又傳來了杜鵑的聲聲悲啼,那凄慘的叫聲回盪在山間,彷彿在說著「不如歸去」;荼種花正盛開,布滿十里山谷。
10、不見清溪魚,飲水得自宜。
沒有看見清溪里的魚兒,只是飲些清水,依然是那樣怡然自樂嗎?
1、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葯。——白居易《自覺》
釋義:有了不畏老的思想,不擔心「死之將至」,這樣就可以延緩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從而收到延緩衰老、益壽延年的功效。
2、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陸游《食粥》
釋義:學道成仙之法是簡單易行的,平時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
3、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羅天益《衛生寶鑒》
釋義:如果心神過於躁動,亂而不定,必然擾亂臟腑,耗氣傷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減短壽命。心靜則安神,神安則五臟六腑的氣機協調,精氣日漸充實,自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4、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釋義:老的千里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志仍是馳騁千里;壯志凌雲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心也永不止息。
5、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釋義: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發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還。
——李白《將進酒》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關於黃河的詩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黃河詩歌
【登水門樓,見亡友張貞期題望黃河詩,因以感興】
崔曙
吾友東南美,昔聞登此樓。人隨川上逝,書向壁中留。
嚴子好真隱,謝公耽遠游。清風初作頌,暇日復銷憂。
時與文字古,跡將山水幽。已孤蒼生望,空見黃河流。
流落年將晚,悲涼物已秋。天高不可問,掩泣赴行舟。
《渡黃河詩》
河流迅且濁。
湯湯不可陵。
檜檝難為榜。
松舟才自勝。
空庭偃舊木。
荒疇余故塍。
不覩人行跡。
但見狐兔興。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當澄。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李白
【卜運算元】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思量意。
【出處】:
中華詩詞-北宋-李之儀
【臨江仙】
《二十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出處】:
中華詩詞-明-楊慎
【水調歌頭】
游泳(1956.06)
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餘。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
龜蛇靜,
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雲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出處】:
中華詩詞-現當代-毛澤東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飲食養生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春秋戰國孔丘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諺語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葯方。―――諺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明 萬全
飢不暴食,渴不暴飲。―――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湯泡飯,嚼不爛。―――諺語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素問玄機病原式》金元 劉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明鄭宣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膏梁厚味有損身體,粗茶淡飯延年益壽。―――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諺語
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諺語
晚上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諺語
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明 萬全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養生要集》唐 張湛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隨息居飲食譜》清王世雄
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一天三頓粥,郎中朝我哭。 ―――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諺語
葯補不如食補。 ―――諺語
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諺語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諺語
貪吃貪睡,添病減歲 ―――諺語
甜言奪志、甜食壞齡 ―――諺語
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 ―――諺語
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 ―――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
暴食暴飲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諺語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諺語
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語
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諺語
飲食講衛生,保你不生病。―――諺語
―――《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氣,積微成損,積疾成衰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
―――《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久坐、久卧,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
―――《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食慾常少,勞無過極;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久視、久聽,養生家謂之三寶,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
―――《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神,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少無過虛。
―――《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
―――《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莫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