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內經的養生原則和方法都有哪些呢

內經的養生原則和方法都有哪些呢

發布時間:2022-08-15 19:01:25

① 黃帝內經養生篇講的什麼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巨大的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同時,它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古代養生學成就,迄今為止仍然具有重要價值和指導意義。其養生理論系統而豐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養生的基本原則,二是養生的具體方法。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二)形神合一,精神內守
(三)法於陰陽,扶正祛邪
所以,《內經》認為保養生命關鍵是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許多養生方法都體現了這一原則,如勞逸結合,如飲食方面要做到飲食有節,就是節制飲食,不能過飢也不能過飽,不能過寒也不能過熱,五味要均衡,不能偏嗜,以保持五臟陰陽的平衡協調,這樣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的第三個大原則就是法於陰陽、扶正祛邪,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的關鍵是保養人體正氣,增強抵抗病邪的能力。

② 內經養生的主要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內經養生的主要原則和方法有: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巨大的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同時,它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古代養生學成就,迄今為止仍然具有重要價值和指導意義。其養生理論系統而豐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養生的基本原則,二是養生的具體方法。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黃帝內經》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變化,如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域位置等都可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人體內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這種自然界和人相應的思想就叫做天人相應。
因此,養生的第一個大原則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方面是養生要遵循自然界氣候季節、晝夜的規律,根據自然界的變化調養身體,使生命活動與自然界協調一致,提出了四時養生法;另一個方面是人的生存也離不開社會環境。人具有自然屬性,同時也具有社會屬性,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人體的養生在順應四時季節的同時,也必須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二)形神合一,精神內守

形即肉體,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包括五臟、六腑、五官九竅等能夠看得見,具有一定形狀的器官。神是指精神心理活動及外在表現。肉體健康、精神心理正常,形神協調統一,是維持健康長壽的基本保證。強調運動以養形體,靜心以養精神,動靜相宜,形神共養。
《內經》十分強調精神心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如果樂觀開朗,則五臟功能協調統一,氣血運行流暢,有益於人體的健康;如果精神抑鬱,七情內傷,會直接傷及人體的臟腑,影響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失常,產生各種疾病。《內經》提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因此,養生的第二個大原則就是形神合一、精神內守。包括三個層次的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一是靜心,從心煩躁動中走出來,靜下來;二是專心,從權利、金錢等誘惑中走出來,專注於一、二事情上,做專做精;三是御心,駕馭自我精神心理的野馬,知行合一,實現健康和財富、權利的完美結合。
(三)法於陰陽,扶正祛邪

法於陰陽,即養生首先要懂得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來調節人體的陰陽,這是在「天人相應」觀指導下提出的整體調攝原則。陰陽是古人為了區分事物或現象屬性、一分為二的一種認識方法。如一年四季陰陽的變化就體現在寒熱、燥濕的變化上,按照寒來暑往、季節更替,順勢養生,就能夠保護、提高人體的正氣,避免有害邪氣侵襲人體而發生疾病。自然界陰陽變化、寒熱交替,在互相消長中維持著地球環境的平衡、協調和發展。人也一樣,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都處於這種動態的平衡之中。
所以,《內經》認為保養生命關鍵是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許多養生方法都體現了這一原則,如勞逸結合,如飲食方面要做到飲食有節,就是節制飲食,不能過飢也不能過飽,不能過寒也不能過熱,五味要均衡,不能偏嗜,以保持五臟陰陽的平衡協調,這樣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的第三個大原則就是法於陰陽、扶正祛邪,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的關鍵是保養人體正氣,增強抵抗病邪的能力。
綜合上述,《內經》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系統豐富的養生理論,為後世發展養生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內經>提出的養生原則和方法,即使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科學性。我們應該積極研究挖掘《內經》養生理論,汲取精華,讓古老的中醫理論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③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什麼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春夏養陽,秋冬屬陰。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觀--順應四時適環境,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出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所以,人們在春夏之時要順應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也要保養陰氣。

這就要求人們的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適時調理。如在作息上要「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就連蔬菜瓜果的食用也要順應季節性交化。

春天,養生的方法:

1、多到戶外,長養生機

踏青去。春暖花開,陽光燦爛,大地一片生機。經過了一個嚴冬的蟄藏,人們就應該多到公園,多到郊外,到高山、海邊、河畔、曠野……去踏青、去春遊、去放風箏、去呼吸新鮮空氣。

我們一起做運動。可以選擇騎車、快走、跑步、爬山、打球……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心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藉助春天大自然的生機,長養人體的生氣,激發人體生命活力,幫助人們走出嚴冬,融入到春天生機勃勃的狀態中去。

2、擺脫春困,充滿生氣。

人體由冬寒進入春溫,由「冬藏」轉入「春生」,這樣氣血運行偏於外,可能導致心腦相對缺血,所以使人發困。

多平卧,免春困。因為平卧時,血就會充分流到肝內(「卧則血歸於肝」),肝的氣血充足、

氣血條達,心腦供血充足,春困便可解決。中醫認為肝管理人體氣血的分配,所以養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勞,春天就不會發困。

春茶提神。春茶是讓人有生氣的好飲料。

此外,人參燉雞或黃芪燉肉,可以益氣養肝,幫助我們走出春困低谷。

3、心情愉快,朝氣蓬勃

拒絕抑鬱,遠離沉悶。冬天天氣嚴寒、氣候陰冷,人的心情容易沉悶、壓抑;到了春天,天空晴朗,陽光明媚,就應該拒絕抑鬱,遠離沉悶,使心情愉快起來。

朝氣蓬勃。多和人說笑,多去賞花以悅目,心情就會愉快,才會有朝氣,有朝氣才有生氣,五臟才有活力。

春天重在養陽。切莫錯過春天養陽這一大好時機。

生命的火種——陽氣。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天上沒有太陽,地上就沒有生命;人若沒有陽氣,生命就會停止。

④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什麼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自然界四季變化的特點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中醫的理論,四時養生的基本法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四時飲食調養也應遵循這一原則。

春天飲食原則:是減酸宜甘、選用辛溫之品。飲食宜清淡可口,忌酸澀和油膩生冷之物,適當多攝入黃、綠色菜蔬。

夏天飲食多具有酸味、辛香之品,少寒涼、節冷飲。選用清淡爽口,少油膩易消化的食物。「夏令進補」要溫陽調陰。

秋天的飲食原則:是少辛增酸、防燥護陰。例如,少食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多一點酸味果蔬。適當多食芝麻、核桃、蜂蜜、糯米、乳品等。

冬天的飲食原則:是減咸增苦、保陰潛陽。適當攝入龜、鱉、藕、胡麻、木耳等。冬令進補要以養陰護陽為主。

夏季養生常用食物

1、綠豆

綠豆,又名青小豆,為豆科草本植物菜豆屬綠豆的成熟種子,在我國各地都有種植。因其營養豐富,可作綠豆粥、綠豆飯,或作糕,或發芽作菜,是我國人民的傳統豆類食物,故有「食中佳品,濟世之食谷」之美稱。在炎炎夏日,綠豆湯更是老百姓最喜歡的消暑飲料。

2、紅豆

紅豆性平、味甘酸,由於紅豆性善下行,通利水道,古人有「多食令人瘦」的說法。紅豆具有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補血生乳等多種功效,在治療腸炎、痢疾、腹瀉以及瘡癰癤腫上都有良好的效果。

3、小米

小米又稱粟米,小米屬熱性,黃色,最補脾胃,早晨食用好。同時,米屬涼性,尤其適合在傍晚食用,可以多吃一些。而面屬熱性,最補心氣,冬種夏收,夏季食用最好。在我國北方許多婦女在生育後,都有用小米加紅糖來調養身體的傳統。小米熬粥營養豐富,有「代參湯」之美稱。

⑤ 《黃帝內經》養生知識有哪些

1、起居有常睡覺、起床要有規律,晝醒夜眠,不要睡眠顛倒,不要熬夜,不要賴床,要養成睡子午覺的習慣。因為熬夜傷津耗氣,賴床傷陽氣。

2、飲食有節《黃帝內經》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是飲食的基本原則。意思是說,飲食要有節制,不要過飢過飽,要有規律,吃飯要定時,營養要全面均衡,不要挑食偏食。

3、順應季節四季氣候各異,春多風,夏多暑熱,秋多燥,冬多寒。四季養生要遵從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原則。肝喜調達惡抑鬱,養肝當順其條達之性,常令心情舒暢;心屬火藏神,夏易亢,養心當靜,靜養神以潛心火。

4、「和」即為調和。「術」乃為修生養性之法。「和於術數」是指要掌握養生健體之術。中醫養生術種類繁多,按摩、刮痧、拔罐、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氣功等,其目的都是通過運行氣血而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5、情緒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恬淡虛無」是指思想安定,情緒穩定。情緒穩定則氣血各安其鄉,氣血平和則人健康無病,所以人們要調節情緒,保持平和恬靜的心態其實就是最好的健身方式。

⑥ 黃帝內經養生三原則

一、 「 清 積 」

中醫有個概念叫「積聚」。

積聚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這些積滯犯於經絡則經絡湮瘀,犯於血脈則血脈阻塞,犯於五臟則五臟受累,犯於筋骨則筋骨獲殃。究其積聚的成因,中醫認為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

所謂外因,中醫認為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謂內因則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營養過剩、運動量減少使營養物質不能消耗利用而積存體內、或因情志抑鬱造成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泄而滯留體內,這就是造成積聚的主要原因。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而後著風。我們不妨結合積聚的成因來看一下現代疾病及亞健康癥候群中沒有一個不與積聚有直接因果關系,故有十人九積之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積聚不除,人何以堪。

《內經·湯液醪醴論》針對上述「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的普遍現象,響亮地提出了「清積」這個典型的調治原則,用清瀉祛積的方法,疏通洗滌臟腑血脈,這樣才能達到精神自生,形體自盛,骨肉健壯,健康長壽的目的。

二、「 和 中 」

和法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內經·五常政大論》指出,無疾者求其藏,葯以祛之,食以隨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己。

大意是:由於積聚糟粕長期盤踞在人體內,不同程度會給各臟腑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害。如同盜賊潛入家中,必先開門驅賊,就是先以葯祛積,無積後當求其藏,食以隨之,以食療調其腸胃,和其中外,修復藩牆,方可萬事大吉。

「中」從廣義講,泛指體內腹腔,有「中府」「中州」之謂;狹義講,指的是脾胃或消化系統。中醫對脾胃及其功能高度重視:「脾胃者後天之本」,認為人的健康長壽與否,根本取決於脾胃的壯旺與否。

再者,脾胃為人體營養敷布的總樞機關。

《內經·經脈別論篇》指出:「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入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由此可見,脾胃不但吸收水谷精華,分布人體所需營養,而且還有統調臟腑陰陽,經絡血脈的關鍵作用,中醫所說的「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就是這個道理。從這上面看,調理脾胃、和其中外的養生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三、「 養 元 」

元氣是人們安身立命,健康長壽的總宰。是人體精、氣、神統攝的總匯。

清代醫學家徐靈胎這樣描述說:「元氣者,視之不見,求之不得,附於氣血之內,宰乎氣血之先,其成形之時,已有定數」。並說:「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皆賴此也」。這就是說,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本,生命之源。雖然它是視之不見,求之不得,但它卻是實際存在的,並且對人的身體健康,生命壽天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他還把元氣對於生命比喻為薪柴與火的關系:「譬如置薪於火,始燃尚微,漸久則烈,薪力即盡,而火熄矣。其有久暫之殊者,則薪之堅脆異質也」。

大意是:生命的長短,取決於元氣的盛衰,就像火燃的久暫,取決於薪質的堅脆是一個原理。談到養,很多人就會認為養就是補,這是一個誤區。養和補是不是同一個概念?並不盡然。

《內經·五常政大論》里明確講道:「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聖王。」就是說養是有前提的,必須先清除糟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修復臟腑,這是關鍵。

因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體內營養通過臟腑是會相互轉化的,也會相互補充的。我們通過調整臟腑功能,把那些惰性的功能激活為積極的功能,把那些無用的物質轉化為有用的物質,通過調整,使陰陽得以平衡,元氣得以濡養,精氣得以充盈,這樣「調」字當頭,養也就在其中了。通過調養,使人體呈現一個高度和諧統一狀態,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完美境界。

⑦ 黃帝內經關於四季養生說法有哪些

[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而鑄錐,不亦晚乎。

[釋文]

春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生長發育推陳出新的季節,自然界充滿著一片新生的景象,萬物欣欣向榮。人們應該晚睡早起,在庭院中緩緩散步,披開頭發,舒松衣帶讓形體舒展,使自己精神狀態與自然界生發之機相適應。對於春天賦予人的生發之氣不要隨便損害、劫奪和克伐它。這就是與春季相適應的保養生發之氣的道理。若違背了這個道理,就要傷及肝氣,以致供給夏季長養的力量就少了,那麼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夏季的三個月,是萬物茂盛秀麗的季節。由於天地之氣不斷上下交換,所以一切植物都已開花結實。這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不厭惡炎夏之日,不發怒,讓精神象萬物開花成秀那樣充實,使腠理保持陽氣的宣通。這就是與夏季相適應的保護長養之氣的道理,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那就要傷及心氣,到秋季就容易發生瘧疾,以致供給秋季收斂的力量就少了,到冬季還會發生更嚴重的疾病。

秋季的三個月,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此時天高氣爽,秋風勁急,地氣清肅。這時人們應早睡早起,一般起居時間與雞的活動時間相仿,使精神安定寧靜,來緩和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使神氣收斂,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不使外來因素擾亂意志,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與秋季相適應的保養收斂之氣的道理。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傷及肺氣,到冬季會發生腹瀉完谷不化一類的疾病,以致適應冬季"閉藏"的力量就少了。

冬季的三個月,是萬物閉藏的季節,呈現水冰地裂的寒冷景象。這時人們要適應冬季的特點,應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使精神內守伏藏而不外露,好象有個人的隱秘,嚴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了渴望所得到的東西,把它秘藏起來一樣。要躲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這就是與冬氣相適應的保養藏氣的道理,若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傷腎氣,到來年春季就要得痿厥一類的疾病,以致供給春天生發之氣的力量就少了。

天氣是清凈光明的,天德隱蔽不露,運行不息,萬物的生氣才會不止。如天氣不清明,則日月便會失去光輝。天運失常,則邪氣充滿空間。陽氣閉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雲霧彌漫而不能上升,地氣就不能上應天氣,露水也不能下降。天地之氣不交,萬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續了,那麼即是巨大的樹木也會死亡。惡劣的氣候發作,風雨沒有節制,白露當下不下,草木就會枯槁,失去了它的繁榮景象。有害的邪風不斷颳起,暴雨經常降下,天地四時不能保持其相互間的平衡,違背了正常的規律,使萬物的生命未到一半就中途夭折了。只有聖人能夠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所以不發生大病,因為他不背離萬物的生長規律,故它的生機就不會衰竭。

違反了春季的養生之氣,則少陽之氣不能生發,肝氣發生病變。違反了夏季的養長之氣,則太陽之氣不能生長,心氣空虛。違反了秋季的養收之氣,則太陽之氣不能收斂,肺熱喘促胸滿。違反了冬季養藏之氣,則少陰之氣失於閉藏,腎氣衰弱於下。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所以聖人在春夏兩季重視保護陽氣;秋冬兩季重視保養陰氣,以順從根本。所以能夠同自然界萬物一樣,維持著正常生長發育的規律。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律,那就破壞了生命的根本,敗壞了真元。所以說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衰老、死亡的根本。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產生災害,順從了則不會產生疾病,這樣便可以說真正掌握了養生的道理。聖人能夠奉行這個道理,愚昧的人則時常有所違背。順從陰陽就能生存,違背了陰陽就會死亡。順從了就會太平,如果把違逆當作順從,那就會使機體與自然環境失去協調而成格拒。

所以聖人不是有了病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發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發生,然後再去治療,亂事已經形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口喝了地去挖井,戰亂發生了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⑧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內容有哪些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⑨ 論述題《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述養生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用原文來說如下:
1.養生原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2.方法:「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簡述總結感悟:夫欲攝生者,須全真合道,道法陰陽,蓋分三步,一為御神,御神者,御心也,淡泊明志,虛心寡慾,不嗜欲貪淫,除妄我,歸道心,則心正神安;二為馭氣,馭氣者,調氣也,以神馭氣,凝神於氣穴;三為毓形,毓形者,培形也,以氣留形,動靜相合,淮南子曰:「全性保真,不虧其身」,《青囊經》雲:「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氣之宅,舍壞則神盪,宅動則氣散,神盪則昏,氣散則疲」,皆此之謂也,然後世之丹客,多崇修內景,而忽之於形,謬之萬里,煉虛合道,千古秘之不傳,而譚子坦然宣之,「無虛無實可與道具」。形神內外虛實,陰陽耳,不可須臾離也,方合於道。故《內經》雲"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形與神具,形具神生,此之謂道生。

閱讀全文

與內經的養生原則和方法都有哪些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入職體檢第一步是什麼 瀏覽:709
把孝敬根植於幼小的心田手抄報 瀏覽:231
哪些地方適合老年人冬季養老 瀏覽:219
蘇州80歲以上老人乘地鐵如何免費 瀏覽:587
養老金進入哪個零售業 瀏覽:935
2016養老金上海漲多少錢 瀏覽:608
50歲男人抵抗力差 瀏覽:703
長壽龜脫皮是什麼原因 瀏覽:498
小練筆孝順 瀏覽:671
開一個養生民宿投資多少錢 瀏覽:498
衡陽退休人員社保年審 瀏覽:264
打70歲老人輕微傷 瀏覽:650
91歲老人騎電動車去哪裡開 瀏覽:379
電網社招體檢後多久錄用 瀏覽:22
養老保險存摺到哪個銀行辦 瀏覽:87
老人家喝什麼菊花茶 瀏覽:172
怎麼查農村交的養老費 瀏覽:64
孝敬老人典範的事跡 瀏覽:116
到了退休年齡不退休可以嗎 瀏覽:356
老人家快遞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