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冬至節氣的養生習俗有哪些
1.冬至養生重在養心
冬至養生的重點是要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2.冬至出外要保暖
進入冬至節氣,降溫幅度會進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養生即是保暖,身體暖暖的,氣血才會順暢,才可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保暖強調的是頭和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降低抗病能力,導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時節,腳部保暖也應加強。
3.起居護養要適度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盡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卧不極疲」
4.運動養生適度為宜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
5.食補要吃溫性食物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㈡ 端午傳統習俗蘊含哪些養生之道
1、吃粽子,有講究
端午劃龍舟是民間最為傳統的習俗之一,不僅有趣好玩,極具觀賞性,而且鍛煉身體的效果非常好,尤其對久坐不動的上班一族更有益。專家認為,劃龍舟對久坐族改善腰肌勞損、肌肉僵硬,以及椎間盤等健康問題,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端午習俗中的養生之道
㈢ 冬至節氣養生有哪些習俗 全國各地冬至吃什麼
1、冬至節氣養生習俗 :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2、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
3、女性屬寒性體質,因此,日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處於生理周期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損害健康。
4、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女性保暖。但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5、全國各地冬至吃什麼: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6、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7、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
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㈣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面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智者養生必須做到:一要飲食均衡,起居正常,身體陰陽平衡,病邪就不會傷害身體,健康長壽;二要懂得自然規律,順應氣候變化,把控自我行為;三要懂得調節情緒,不被情志所傷,保持平和心態,氣血充足,百病不生。
要素一:
中醫養生中十分注重飲食均衡。《黃帝內經》中提及「飲食有節,飲食有時,飢飽得中」強調飲食要分清主次,合理全面,營養均衡,同時飲食也需要有節制,過飢導致營養不良,氣血衰少,引發各種疾病;過飽,超過脾胃的運化吸收能力,食物停滯,損傷脾胃。過多食用生冷辛辣食物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危害身體健康。
要素二:
養生與自然規律也是息息相關的,掌握了自然變化,順應自然規律,保持身體與自然環境的平衡,就能達到保健的目的。卧起有早晚四時之分,順應自然規律,人就可以健康長壽,達到疾病預防的作用。
要素三:
中醫養生特別注重精神調養,七情與人類臟腑功能相關聯,過喜、過怒、過悲、過憂、過思,超過人體承受限度,就使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導致疾病發生。現在學習、工作、生活壓力過大,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心境平和,五臟協調,疾病自然不會找來。
㈤ 端午傳統習俗蘊含哪些養生之道
粽葉飄香、龍舟賽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要到了。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按照傳統習俗,在這天會吃粽子,小孩會戴上香囊,門前掛上艾葉,河裡去賽龍舟……細細品味,幾乎每個習俗都可以找到健康的根源。讓我們來一起細數端午傳統習俗蘊含哪些養生之道——
吃粽子,有講究
一提到端午節,最直接的聯系莫過於粽子了。粽子含有豐富的配料,配上清香的葉子和柔軟的糯米,是讓人食慾大開的節日美味。中醫認為,糯米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之功,食用粽子有清熱除煩、助脾開胃的作用。但粽子屬於高熱量不易消化的食品,食用時要注意量的控制,過量進食易引起消化不良,尤其是糖尿病病人不可貪食。對於脾胃陽虛、虛寒的人來說,亦不宜多吃粽子。另外,吃粽子時最好搭配茶水,可幫助吞咽和消化。
熏艾葉,驅蚊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作為中醫常用到的中草葯,性溫,具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等功效。同時,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凈化空氣。研究表明,艾葉煙熏時產生的煙氣,可抑制病毒和細菌在空氣中傳播,且對人無害。除了熏制,將艾葉搗成絨,製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需要提醒的是,有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要慎熏艾葉,以免引起過敏而使病症加重。
㈥ 延續至今的幾個冬至養生習俗,你知道幾個
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冬至養生食譜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餛飩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這個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神闕穴是激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間。
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 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鍾。
㈦ 中醫養生有哪些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
中醫養生主要包括: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食療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樂娛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養生、減毒養生、靜神養生、瑜伽養生等內容。
中醫養生中特色療法分為:
針灸: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拔罐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葯膳食療: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㈧ 二十四節氣中養生習俗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凝結著和諧統一、應時而動的智慧。民以食為天,節氣飲食是體現這種智慧的重要途徑。而節氣飲食講究的就是應季和順時,以飲食與時序協調。
立春之時氣溫尚低,但陽氣漸長,宜食辛甘發散之品。此時很多地方都有吃春餅(稱為「咬春」)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晉代。潘岳《關中記》載:「於立 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而據漢代崔宴《四民月令》記載,我 國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飲食習俗。到了明清以後,所 謂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蘿卜。明代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 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曰『咬春』。」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陳 元靚《歲時廣記》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盤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 蘿卜為之裝飾,置奩中。」蘿卜正是辛甘發散的食物。北京的春餅是用而粉烙制 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配有炒豆芽、炒菠菜粉絲、炒韭菜、熏干 肉絲炒韭黃、炒雞蛋、豆腐絲、醬肘子、醬豬頭肉、雞絲、炸鉻飴、蔥絲和甜面醬等,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范來宗《詠春餅》聯句對此有精彩 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帖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
雨水時節,宜少酸增甘以養脾氣。北京的「望春蜜餅」在酥皮中加入蜂蜜,並以蜂蜜柚子為餡,入口香甜,沁人心脾。蜂蜜和柚子是常見甘味食物,能夠健脾消食,是調養脾胃的佳品,最宜此時食用。而「雨水節,回娘家」是流 行於川西一帶漢族的節日習俗。到了雨水節氣,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罐罐肉等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罐罐肉是用砂鍋燉了豬腳和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
立夏之後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是養護心臟的最好時機。江蘇望亭有立夏 日吃甜酒釀,嘗三鮮(蠶豆、莧菜、蒜苗),吃咸鴨蛋和立夏餅的習俗。舊時用絲線編成「蛋絡子」,內放咸鴨蛋,掛在小孩胸前,祈求不「瘧夏」。家家戶戶 還用麵粉做成各種餡的麥餅,稱之為立夏餅(《望亭鎮志》)。
夏至又稱「夏至節」,是陽氣最旺的時節,民間有吃面條、吃粽子、吃餛飩等習俗。因汗多耗損心氣,飲食以清淡為主,注意營養均衡而有節制,可以多吃點「苦」,應側重健脾、消暑、化濕。此時正是進入三伏天的開始,應當減少外 出以避暑氣。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 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無錫夏至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 混沌和合之意,諺語雲:「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
㈨ 中醫在養生方面,具體都有哪些內容
在養生理論的指導下,歷代養生內容逐漸確立,並不斷發展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精神康復:包括精神心理康復、興趣愛好康復、道德素質康復等方面。它融合了傳統醫學、宗教和民間文化。行為護理:包括衣著、飲食、生活、旅行和性生活等日常生活行為護理。它融合了傳統醫學、宗教、民俗和藝術行為。益氣:主要是醫療健身氣功的「內養」。它融合了傳統醫學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形態:主要包括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活動。內容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
中醫養生有著傳統的理論體系,和中醫,中葯各種的古技,古法應用的傳統,特別是在中葯食療的方法,方劑等,有著漫長的歷史和與食養結合的豐富的文化。當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可以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狀態,從而延年益壽。中醫在治療急症時更是會大破很多人的眼睛,而且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