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養生學說是研究如何

養生學說是研究如何

發布時間:2022-08-04 23:14:37

Ⅰ 中醫養生學的介紹

中醫養生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生命發生發展規律,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基礎理論、方法的一門實用學科。中國中醫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教材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為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有緒論,發展簡史,養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等;中篇為常用的養生方法。主要有精神養生,環境與養生,起居作息與養生,睡眠養生,飲食養生,房事與養生,運動養生,浴身保健,娛樂養生,保健針灸按摩,葯物養生等;下篇為審因施養。主要有因人養生,體質養生,部位養生,因時養生和區域養生等。

Ⅱ 中華養生理論怎麼發展的

當今中華養生學說與方法備受公眾的推崇及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說明中華養生學說與方法具有深厚的科學理論基礎,這個理論基礎源遠流長,經歷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理論概括與積累,並得到養生實踐的檢驗。

(1)先秦時期的養生理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時期,稱為先秦時期。

先秦諸子在探討自然規律及其生命奧秘的過程中,提出有關養生理論觀點。這里僅就周易、道家、儒家、雜家等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作一簡介:①周易養生理論

《周易》亦稱《易經》,又簡稱《易》,「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周易》是闡述宇宙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理論。宇宙萬物時刻在運動著、變化著,天體的運轉,地殼的變遷,四時寒暑、晝夜晨昏的更替,無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經》將這種變化稱之為「變易」,這種變化無論在宇宙,還是人體生命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變化不息,循環不止。

《易經》著眼於宇宙天地,立足於人類自身,以求得在認識宇宙運動變化規律中探討生命的奧秘,從而得知生與死的緣由和規律。《周易》在探討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之後,又提出人生的知變、應變、適變的原則,並以此作為人類生活、行為和養生、防病的規范。

②雜家養生理論

先秦雜家學派出現稍晚,約在戰國時期,以《呂氏春秋》為代表,全書160篇,涉及養生的約50多篇,內容豐富。主要的養生觀點有:「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等。

③《管子》養生理論

《管子》的作者承襲了老子關於「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還明確提出了「道」即精氣的觀點。管子認為,「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主張存精以養生及虛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時、節制飲食、適應四時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別強調精神樂觀,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保持樂觀情緒,對於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庄為代表的。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於自然的規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夠長壽。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道家倡導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貴柔」等主張,對養生學也有很大影響。

「形神兼養」,老子主張去物慾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莊子認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在養形方面,則主張以形達郁。

⑤儒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創始人是孔子。儒家養生觀,首先強調精神調攝。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過分,應遵循「禮」的原則。

同時,儒家養生思想強調重視身體護養和注意飲食衛生。

(2)秦漢隋唐時期的養生理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從秦漢到隋唐,養生術得到長足的發展。秦始皇、漢武帝等夢求長生不老之術,促進了人們對養生術的探索,涌現出華佗、嵇康、葛洪、孫思邈等養生學家,也出現了食丹、服石等荒誕怪異的養生術。

①節養術和服餌術的提出

節養術和服餌術由漢唐時期著名的養生學家孫思邈所提出。孫氏撰寫的醫學名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有不少養生的內容。其中的重要養生方法就是節養術。他認為,人的精氣就像一盞油燈中的油,而生命活動就像燈火光輝。每個人擁有的「油」的量都差不多,如果不注意節養,就好像油燈用大燈芯,油很快就會耗盡,壽命即短;若能注意節養,就像用小燈芯,油盡燈熄則慢,壽命自然延長。

節養的要領主要在於:避免精氣的過度損傷。具體來說,就是要注意節制房事,思想清靜,心無妄想,耳無妄聽,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行」,對名利之事和非名利之事都毫不在意,將精氣的損耗減少到最低限度

「服餌」是通過長期內服葯物,以減斷穀食、益壽延年的方法,也見於孫思邈《千金要方》。

服餌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去三蟲,二是避谷,三是服食。三蟲指長蟲、赤蟲、蟯蟲,是人體的大害。若不去除,服補葯必不得葯力,必須用「去三蟲方」殺除。所謂「避谷」就是斷絕五穀,此法來源於道家。「三蟲邪怪」靠五穀而生的說法,認為通過避谷,可以去除三蟲,達到長生不死。孫氏曾用茯苓、松柏子等,希圖代替穀食,但沒有成功。服食就是長期用葯物。《千金要方》記載有「服食方」三十二首,如茯苓酥、杏仁酥等,皆具有一定延年益壽作用。

②養老術的遵守

養老術為孫思邈所倡導。孫氏認為人到老年後,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在生理上,陽氣日漸衰減,身體逐漸虛弱;心力減退,忘前失後,飲食無味;皮膚失去光澤,頭發變白枯槁,四肢沉重,懶於動作。隨著衰老的到來,疾病日增。在心理上則容易產生「萬事零落,心無聊賴」的衰老感和失落感,以及性格上的變異,影響軀體健康。因此,老年更應注意養生。

孫氏主張,老年應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自身的攝養。首先,在思想上要「反俗」、超脫,別人高聲說話而我聲音不高,別人發脾氣而我不惱怒,心無妄想,耳無淡聞易消化,切忌繁雜;要堅持做輕體力勞動和適度運動,如散步、導引吐納等。所居之處宜雅凈素潔,衣服、身體要勤洗,務使潔凈。這樣,自可神安而長壽。

③食丹、服石術的興起

食丹術始於秦代。秦始皇拚命追求長生之術、不老之葯,也由於冶金技術的發達,出現了一批專講長生之術,煉長生不老之葯的人,稱為「方士」。他們搜集一些荒誕的神仙之說和奇方異術,用汞、鉛、丹砂、硫黃等煉制「仙丹」。晉代食丹以求長壽之風盛行;唐代則愈演愈烈,唐太宗等就曾服過「仙丹」。

與食丹同時盛行的還有服石。所謂服石,就是用由礦物類葯物組成的方葯,如由鍾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等組成的「五石散」。據說服後可使人「心情開朗,精力轉強」,頗能滿足沉溺於聲色的統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

服食「仙丹」或「五石散」後,可起到一時的興奮作用,如全身發熱躁動,性慾增強。但對人體有害。如有名李抱真者,服「仙丹」後,性情暴躁,體質衰弱,最後被宦官陳弘志等害死。唐穆宗、唐敬宗等幾個皇帝及杜伏等大臣都深受其害。

由於食丹服石術危害健康,遭到有識之士反對,孫思邈就大聲疾呼:「寧食野葛,不食五石。」

(3)宋元時期的養生理論

宋元歷時400餘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中期。這一時期,先後產生了陳直、鄒鉉、邱處機、朱震亨等養生學家,並有《養老奉親書》、《攝生消息論》、《保生要錄》、《泰定養生主論》等專著問世。這些著作既豐富了前人的養生理論,還發展了古代的養生方法。

①飲食養生術的進一步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認識到食物養生的重要性。孔子認為食物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不要吃變色、變味、腐敗的食品。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中專門討論飲食養生,是現存最早的食養專篇。其中記載果實類30種、蔬菜類63種、穀米類24種、鳥獸類45種,大多數是有補養作用的日常食品。孫氏認為,如果不了解飲食宜忌,就不足以保全性命。他指出,食物既能保養生命,還能治療疾病,並提出了少食多餐、食宜清淡、知飢即食等原則。

宋代對醫學特別重視,飲食養生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貢獻最大者當推陳直。陳直又名陳真。宋代元年任泰州化縣(今江蘇興化)縣令。他在《養老奉親書》中系統總結了唐代以來食物養生的成就,闡述了飲食調養的作用和具體方法。

陳氏認為,飲食在保證人體健康、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果飢飽失宜、調停無度,便會生病。他指出,飲食應少量多餐,使脾胃易於消化;食物宜溫熱熟軟,而忌粘硬生冷,以防傷脾胃。

陳氏極力主張喝牛乳。他認為,牛乳性味平和,能補血脈,益心氣,長肌肉,使人體健康強壯,面目光潤,老而不衰,並對生乳的適應范圍和食用方法作了詳細說明。

有了疾病,他主張先用食療的方法,認為食療治病,優於葯物療法。因為食物既可排邪,又可安定臟腑,而葯物則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食療不愈,再考慮用葯物治療。②葯物養生方法走上正軌

服食葯物延年益壽,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書,其中記載用動物的睾丸、陰莖及植物中的松果、柏子仁等祛老復壯。西晉張華的《博物志》認為黃精有緩老延年的作用。在東漢的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輕身」、「延年」,葯物已達165種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食丹服石之風盛行,葯物養生術走向歧途,不少人成為丹石葯物的犧牲品。唐代以後,這種流弊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開始崇尚用動、植物養生。宋代,對金石葯物的毒副作用認識更加深刻,葯物養生走上正軌。宋代注重對方葯的收集和研究,由朝廷組織整理的《太平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聖濟總錄》等醫學著作中,都收集大量延年益壽的方劑。其時的許多養生方劑,如還少丸、不老丸等,都是抗衰延壽的名方。

唐宋以後的養生方劑,大抵可分為補腎、補脾、補陰、補陽幾大類,選葯以地黃、枸杞、人參、黃芪、山葯、黃精、麥冬等甘平滋補者為多。宋元時期還推崇使用稱為血肉有情之品的動物葯,如鹿、龜等。這對明清時期的葯養術影響很大。如《景岳全書》的抗老名方「全鹿丸」,方中即有角膠、鹿茸、鹿腎、鮮鹿肉、鹿尾等,配合人參、熟地、菟絲子益氣養血、滋陰補陽葯物,達到益人體陰陽氣血、益壽延年的作用。

③倒倉術的推介

倒倉術見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震亨又名溪,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朱氏自幼好學,日記千言,年輕時潛心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學。30歲後專攻醫,撰寫了《丹溪心法》、《格致余論》等醫學著作,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他一生操勞而精氣充沛,又享高壽,可見其養生有道。

倉,是指人的腸胃;倒倉,就是倒去腸胃中的糟粕。朱氏認為,人遇到適口食物,常有進食過量的時候。這些過量的食物會和體內的停痰淤血糾纏在一起,日積月累,郁積成聚,傷身損壽,所以要用「倒倉術」將其去除。倒倉術的具體方法是:取雄性黃牛肉5至10公斤,用長流水煮爛,以布濾去渣滓,將所得的汁液再倒入鍋內,用小火熬成琥珀色。熬成後,首先喝一小杯,過一會又喝,斷斷續續直到喝幾十杯。喝了後會出現嘔吐,以適量多吐為有效。吐後安靜睡一二日,如果感到飢餓就喝點稀粥。三天後則可喝點淡菜湯之類,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朱氏認為此法有推陳出新、扶虛補損的作用;人到中年以後用此術一二次對祛病延壽大有幫助。

(4)明清時期的養生理論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在這歷時5個多世紀的歷史階段,我國的養生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涌現了張介賓、高濂、曹庭棟等著名養生學家,並出版了《壽世青編》、《養生四要》、《修齡要旨》、《遵生八箋》、《壽養叢書》、《老老恆言》等養生專著,老年養生理論等進一步完備。同時提出了養形術和中興術等養生方法。

①老年養生方法的完備

養老之法始於唐代孫思邈,宋代陳直根據前人的成果和自己多年的研究體會,撰成《養老奉親書》,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老年養生專著。該書對老年人的起居養護、飲食調治、用葯宜忌等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元代鄒鉉將《養老奉親書》多次刊行,並流行到日本、朝鮮等國,《四庫全書提要》對其評價極高。

明清時期,老年養生理論進一步完備,其中最有影響的著作是高濂的《遵生八箋》和曹廷棟的《老老恆言》。《遵生八箋》對老人的四時順養、飲食調治、起居調理、葯物補養等都作了有相當深度的討論。

《老老恆言》的作者曹廷棟是清代著名的養生學家,他遵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格言,博覽眾書,提出對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對老年人的安寢、盥洗、散步、晝卧、夜坐、衣、帽、帶、鞋、床、帳、枕、席、被褥、便器等逐一分析宜忌,指導取捨。論述雖無驚人之處,然大都周詳切用。如「安寢」中,分段介紹如何就寢、睡時採取何種姿勢、手足如何放置、就寢時間,如何護頭、護肚、護肩頸等,皆論有法。這些方法既簡便易施,又行之有效。

明清時期有關養老術的著作還有:明代的《壽世保元》、《紅爐點雪》,清代的《長生秘訣》、《養真集》等。這些著作都以不同的角度討論了老年人的養生和長壽問題。

②養形術和中興術的倡導

明末著名醫學家張介賓,極力倡導養形術與中興術。張氏出身名門,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於天文、地理、史學、兵法均有知曉,中年後潛心醫學,對養生方法頗有研究。

明代以前的養生學家多注重精神對健康長壽的作用,而張氏在《景岳全書?治形論》中則系統闡述了形體與精神、形體與生命的辯證關系,認為形體依賴精神生命的物質又依靠精血滋養而維持不衰,而養形主要在於保養精血。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節制色慾,以防止精血的損傷;另一方面要經常服食溫補精血的葯物。張氏所創的「全鹿丸」就是溫補精血的名方。

在《景岳全書》中,張氏提出了「中興」的養生方法。所謂中興,就是加強中年時期的養生。張氏認為,人的衰老在中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只是一時尚未顯露,並且中年時期是人體由盛到衰、元氣逐漸衰弱的轉折時期。若能在此期間加強攝養、「再振根基」,就會給老年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如果中年時期不注意養生,則會加速衰老的到來。中年養生的關鍵在於恢復元氣。通過保養精神、運動形體、填補精血等方法,使趨於衰弱的元氣得以恢復,自可強身延壽。總之,我國的養生理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在探索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道路上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對這些遺產,我們要努力去整理、挖掘和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為增強中華民族的體質、延長人類壽命發揮更大的作用。二、道教、儒教、佛教的養生方式

中華養生學除了與醫學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之外,還深受宗教、哲學、倫理道德及民風習尚的影響。在中華傳統養生文化中,道教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占據重要地位。它們不僅為中華養生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為中華養生實踐提供了獨具特色的養生方式,至今仍被人們所喜愛。

Ⅲ 儒教的養生理論是怎樣的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大學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學說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養生為專務,然而其思想觀念及道德行為規范里也含有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同樣對中華養生學有深遠的影響。

「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一部《論語》,「仁」字的出現有百餘處,其含義之廣遠非僅僅是《說文》所謂的「仁,親也」的意思了,更深層的則是其所謂「仁者愛人」,也即「泛愛眾」。

儒家的仁愛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寬、信、敏、儉、恭、謙、溫、剛、毅、勇等道德行為規范,是將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論語》所謂「仁愛」,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寬,賜人以惠;對己則應「罕言利」,節儉而謙恭有禮。儒家的鼻祖孔子不僅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弟子顏回大加褒揚,自己也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也。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思想品行的修為,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也屬於致壽之道。

所謂「仁者不憂」、「君子坦盪盪」以及「仁者壽」等,反映了「修身」與「長壽」之間的內在聯系。《春秋繁露》對此是這樣認識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於《孔子家語》中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之類,則尤具有養生學的意義。

「孝悌」是儒家道德規范的又一項重要內容。諸如《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說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倫理觀,然而其中畢竟也有些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強調的「孝道」,主張對待父母尊長不僅要「養」,而且還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世間皆以不孝為恥,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道德風尚。儒家影響所及,就是像張仲景、孫思邈等這樣的名醫方家也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為己任。壽親養老的論著更是層出不窮,養老之學蔚然大觀。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有「養老大」「養老食療」等專論;宋元有《養老奉親書》、《壽親養老新書》等;明清有《壽世青編》、《壽養叢書》、《老老恆方》等等,對養生學的發展,尤其是對當今老年醫學的研究很有幫助。

儒家十分重視「禮儀」,包括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各種禮節儀式等。儒家的「禮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證,十分繁瑣,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的一些制度,同養生有較直接的關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衛生方面,《論語》談到了「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寢不言」以及「寢不屍,居不客」等等,這些認識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

此外,《論語》還記載了康子饋葯而孔子以「丘未達,不敢嘗」為由拒服的故事,顯然當時對葯性不明的葯物未可輕用已有所認識。古諺有所謂「不服葯為中醫」者,也許就是從這里來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禮制。且拋開那些封建等級名分及繁文縟節的儀禮不談,孔子所說的「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禮記·哀公問》)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國語·晉語》)等,卻具有優生學的意義。

《論語·述而》載魯昭公娶呈國女為妻,魯、吳二國皆姬姓,昭公為飾其同姓通婚的非禮行為,將吳姬氏改姓名為吳孟子。於此可見「禮」的約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約。

類似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親婚配的陋習。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母系為了維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時有採用中表聯姻方式,以獲得娘家的某些依靠。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優生意義。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為准繩。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准,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

《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表現。其影響所及,養生學中幾乎無不循為法式。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淮南子·詮言訓》說「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抱朴子·釋帶》之「人復不可絕陰陽(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損」,乃至於明成全《養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啜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苟不知節,心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其中和之氣傳之遲,斯成菀病之職」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Ⅳ 談談中國傳統養生學理論基礎和原則是什麼

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和原則
養生學是研究養生活動的一門學科,是在研究人類生命規律、衰老機理的基礎上,闡述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提高生命質量的理論和方法的學說。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它以中國哲學為理論基礎,匯集道、儒、佛、醫、武的思想精華,不僅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而且映射出中華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的特色。中國傳統養生,其來源范圍之廣、內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旨在表述養生對人類生命全方位的影響。它是一門學問,是一門中國的傳統學問,有理論也有方法。這門古老的學問,目前正在煥發新的活力,也越來越受到今人的重視。養生要養好,一鱗半爪地學習一些養生方法是不夠的,必須懂得養生理論,理解其思想真諦。
中國養生學以古代中國傳統生命哲學思想為基礎,是具有濃郁東方色彩及獨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論和方法。在基礎的傳統哲學思想中,包括氣一元論、太極陰陽五行學說 、形神合一、性命學說、天人相應論等思想都對養生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氣一元論
「氣」是構成宇宙萬物最基本的物質形態,是世界的本元。為天地間的起始物質;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世間萬事萬物均在於一氣之變化,物的產生是氣之聚,物的滅亡則是氣之散,全字宙只是一氣而已。《內經》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元,形態萬千的物類,均為太虛元氣一氣所化,故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氣也是組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又稱「原氣」、「元氣」、「真氣」。氣遍布全身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無所不到。人體與自然界皆本源於「氣」, 「人與天地同紀」、人與天地相應。《內經》雲:「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所致」。
疾病治療的關鍵,即在於調整失調之氣機、氣化,使之復歸平衡。養生的目的,也在於保養精氣,使體內之氣平衡協調,順應自然界的變化。
二、太極陰陽五行說
太極。源於《周易》。太極是指宇宙的本始,指原始混渾之氣。《易•系辭上傳》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是宇宙變化的過程。太極是宇宙變化的開始。原始混沌之氣運動而分為陰陽兩種對立的力量。由陰陽而生春夏秋冬四時,產生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進一步則推衍為宇宙萬事萬物。
陰陽。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運動變化的規律如下:陰陽的互根(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條件;「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的消長(運動斗爭,經常會發生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偏盛偏衰的不平衡狀態);陰陽的轉化(通過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化;如:水——雲——雨;人體功能與物質(氣與血);「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事物異常發展到極點,必然向著對立面轉化)。
養生鍛煉的目標在於協調陰陽,使軀體內環境趨於平衡,並順應外部陰陽環境的變化,保持人與天地之間的平衡。《內經》雲:「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我們平時的養生鍛煉中,應把握以下陰陽原則:
選擇鍛煉功法應順應季節陰陽;
鍛練時應順應時辰陰陽;
選擇鍛煉項目應區別體質陰陽;
辨別病情陰陽去養生;
練呼吸調和明陽;
用意念平衡陰陽;
不同的鍛煉姿勢可以協調陰陽。
又有古人語:寄語學道諸君子,不識陰陽莫亂為。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如果五行相生相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

Ⅳ 中國傳統養生學的主要內容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闡發傳統養生理論,側重在窮理悟性;下編主要介紹養生方法,側重在防病治病。在下編中,篩選了經過歷史檢驗、操作簡便、功效顯著、且無副作用的幾種功法;闡述了日常生活中養生方法;也介紹了長壽老人各具特色的養生經驗。但是,請讀者千萬不要以為只有這些才是最重要的,而把上編給忽略過去。
養生學是研究養生活動的一門學科,是在研究人類生命規律、衰老機理的基礎上,闡述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提高生命質量的理論和方法的學說。 本書匯集了傳統養生精華及筆者多年教學心得和研究成果,在內容上力求全面翔實,通俗易懂,論述清晰,易於操作。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論述傳統養生的理論,簡述了傳統養生學的概念、發展簡史以及基礎理論(養生之道);下篇是傳統養生方法篇,主要介紹養神法、四季養生、飲食養生、環境與養生、起居養生、形體養生和運動養生;最後介紹一些有關養生的名人名著、格言諺語等。

Ⅵ 中醫養生是研究什麼的

預防疾病和保健養生吧。

我用過挺多中葯成分的護膚品、精油之類的東西,最明顯的感受有點像調理身體,有些中葯保健品也是。

Ⅶ 西方養生學講究的是什麼

在西方哲學形成之初,也提出過類似中醫陰陽五行的世界五元素的理論。認為世界是由「水、火、土、木」組成的,第五元素「以太」是可以讓其他四元素互相轉化的東西。當時西方的五元素理論不僅應用到哲學、宗教上,同時也使用在了醫學上,形成了十分龐大的體系,和我們中國的陰陽五行極其相似。

現代養生學就像現代醫學一樣立足於還原論,就是把復雜的人體器官變成組織,再把組織變成生物分子來研究。現代養生學主要集中在分析食物的營養成分,各種維生素等等物質給人體帶來的好處。營養是指人體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營養物質以滿足機體生理需要的生物學過程。維生素是維持人體健康所必須的一類營養素,不能在體內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難以滿足機體的需要,必須由食物供給

Ⅷ 中國傳統養生理論有那幾種學說

《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

路新國 (揚州大學烹飪與營養科學系,江蘇揚州 225001)

摘要:《黃帝內經》闡述了飲食營養的重要意義,強調「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及飲食營養在預防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在膳食結構上,提出了「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在消化生理上,提出了「脾胃學說」;在食物性能上,提出了「氣味學說」;在飲食養生上,提出了「調和陰陽」、「謹和五味」、「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基本法則;在疾病的治療上,提出了「食療學說」;在疾病恢復期的飲食營養上,提出了「食復學說」;在養生食療上,提出了「食忌學說」等。所有這些論述都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內經;營養學;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
中圖號:R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222(2001)04-0174-05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它不僅奠定了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確立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理論體系的框架,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 對飲食營養意義的論述
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正如《素問•六節臟象論》(以下《素問》原文皆引自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版《黃帝內經素問》)所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所謂「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飲食營養之「五味」。其中,「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臟象論》);「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靈樞•刺節真邪》,以下《靈樞》原文皆引自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等,強調了飲食五味、谷氣、水谷之精氣是人體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靈樞•五味》);「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靈樞•平人絕谷》)。故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2 對預防思想與飲食營養的論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靈樞•逆順》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強調預防為主的思想。在預防醫學中,飲食營養學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有關「食養」概念較早的記載。《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黃帝內經》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原則和方法,如「法於陰陽」、「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但由於「人以水谷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礎的還在於「食養」,在於飲食營養的「食飲有節」。

3 對膳食結構的論述
《素問•臟器法時論》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也指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世界營養學史上最早根據食物的營養作用對食物進行分類,並認為膳食應以上述四類食物為主組成,進而用於指導人們飲食生活的記載,是我國古代營養學領域的一大發現,它「精闢地、綱領性地向人們揭示了飲食的要義,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飲食指南」[1],對於指導人們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義。日本近代營養學家將食物分為「六群」或「四群」,用於指導居民保持平衡膳食的方法[2],其精神實質也與《黃帝內經》相一致。《黃帝內經》中這種「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曾對指導中華民族的飲食生活、增進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都有著較為廣泛的影響。即使是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它對於預防由於經濟發展、膳食模式西化所產生的所謂「文明病」或「富裕病」仍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
4 對消化生理的論述

在消化生理上,《黃帝內經》提出了「脾胃學說」。認為「胃者,水谷之海也」(《素問•五臟別論》);「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靈樞•玉版》);「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刺法論》);「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灌五藏」(《靈樞•五味》)等,指出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飲食物。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都必須首先經過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轉化為機體可以直接利用的氣、血等物質,故稱「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並將胃的這種功能概括為「胃氣」。由於「胃氣」對於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曰「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根本也」(《素問•玉機真藏論》)。有鑒於「胃氣」之盛衰對人體生理的重要意義,因此,在營養學上也就應十分重視保護「胃氣」。不僅如此,《黃帝內經》還進一步指出「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素問•經脈別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素問•太陰陽明論》);「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也」(《素問•厥論》);「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靈樞•本輸》)等,進一步闡述了胃的這種消化生理功能,還必須得到脾的運化功能的配合,才能使飲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以化生氣血,並運送到全身,從而供養機體。除此之外,人體的消化生理還關繫到大腸和小腸,如「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問•刺法論》)。由於人體是以五臟六腑為中心,故脾胃就構成了人體消化生理的核心。任何飲食物的攝取,都取決於脾胃的運化功能,包括各種營養補充品等,最終都要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輸送。由於脾胃在消化生理上的這種重要作用,故又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實際上是從理論高度概括了脾胃在飲食營養消化生理上的重要意義,這在傳統飲食營養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即強調飲食營養,必須首先重視脾胃的運化功能這一內因,必須以脾胃為本,重視保護和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人體飲食營養的消化、吸收和輸送,這對於解決在食物資源較為豐富的今天,為什麼仍然存在著的許多營養不良性疾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並正在影響著近代營養科學的發展。這種飲食營養以脾胃為本的思想也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科學的特點之一。此外,《黃帝內經》還對消化病理進行了論述。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的「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等。

5 對食物性能的論述

在食物性能理論上,《黃帝內經》提出了「氣味學說」。如「氣味和而服之」,「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素問•五臟別論》);「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黃帝內經》中有關食物性能理論的「氣味學說」,主要包括了五味與四氣兩個方面的內容。關於對食物五味的認識,《黃帝內經》中有著較多的論述。《靈樞•五味》說「谷氣有五味」。所謂的「五味」,是指飲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幾種不同的味。在這里,包括淡味在內雖然已超出了五種味,但習慣上仍將淡味歸屬於五味。關於「五味」的作用及陰陽屬性,則「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素問•臟氣法時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鹹味涌瀉為陰,淡味滲瀉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素問•至真要大論》)。關於飲食五味與人體五臟的關系,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靈樞•五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入」(《靈樞•九針論》);以及「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靈樞•九針論》)等,說明「五味」還與歸經學說等有著內在的聯系,不同的「味」與五臟有著不同的親和力。此外,《黃帝內經》還運用五行學說闡明了五味之間的關系,如「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咸傷血,甘勝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關於具體食物的「五味」歸屬,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論述。如《靈樞•五味》的「五穀:禾亢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五味之外,在《黃帝內經》中還提出了「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腎,其臭腐」(《素問•金匱真言論》)。關於對食物四氣的認識,雖然在《黃帝內經》中直接的論述較少,但從其所論述的治則等方面也可以體現出來。
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水谷之寒熱,感則害六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說明食物同樣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食性。其中,寒涼性質的食物主要用於熱性體質或熱性病證,溫熱性質的食物主要用於寒性體質或寒性病證。應當指出的是,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黃帝內經》在食物營養成分的認識上不可能通過實驗室來進行分析研究,而將食物的營養物質統稱為水谷之「精微」(《靈樞•五味》)、「精氣」(《靈樞•平人絕谷》)、「食氣」(《素問•經脈別論》)、「谷氣」(《靈樞•刺節真邪》)等。對食物「精微」物質的認識,則主要是通過食物作用於人體的反應來進一步歸納為「氣味學說」,從而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科學中獨特的「食物性能理論」。也正是傳統飲食營養學這種以人為本、從作用認識食物營養的方法,它較之於西方近代營養學從成分認識食物的方法有其特色和優勢。西方近代營養學在食物成分的認識上,受實驗室條件的限制,對食物成分的認識也就存在其局限性。而中國傳統營養學從食物作用於人體來觀察其功能,也就有可能比較全面地認識食物的營養價值。

6 對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

有關飲食營養基本法則的論述,在《黃帝內經》中總體概括為「食飲有節」(《素問•上古天真論》)。具體地說,主要包括了調理陰陽、謹和五味、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等方面的內容。其中,《黃帝內經》中的有關論述,雖大多指的是針法或治法,但從「醫食同源」的觀念出發,也同樣適用於飲食營養學。
6.1 調理陰陽的飲食營養法則《素問》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又雲:「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由於陰陽的相對平衡是保持機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因此飲食營養也必須圍繞調理機體的陰陽來進行,以保持機體陰陽的相對平衡為目標。由此,調理陰陽也就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一個最基本的法則。
6.2 謹和五味的飲食營養法則《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陽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素問•五臟生成》也指出:「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認為飲食五味雖然可以養生,但是偏嗜五味,導致飲食五味太過又會損傷人體,因此應「謹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賦的壽命。
6.3 因人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靈樞•壽夭剛柔》);「人之肥瘦、大小、寒溫,有老、壯、少、小」(《靈樞•衛氣失常》)。《靈樞》更有「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稟賦等的不同,將人分為25種不同的體質特性,此外,尚有《靈樞•通天》的「陰陽五態人」等。由於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的不同,因此在飲食營養上也應「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素問•八正神明論》),必「先知二十五人」,「別五態之人」,「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靈樞•經水》),「審有餘不足,盛者寫之,虛者補之」(《靈樞•通天》)。因此,根據不同的體質等情況,採取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就構成了傳統飲食營養學「因人制宜」的基本法則。
6.4 因時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靈樞•四時氣》說「四時之氣,各有所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又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更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因此,飲食營養應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根據季節寒熱的不同,制訂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這也是傳統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在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的具體體現。正如《素問》所說「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6.5 因地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素問•五常政大論》)。《素問•異法方宜論》又說「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體也」。我國國土遼闊,各個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等各有不同,因而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也就不一樣。因此,在飲食營養上還應兼顧到地域環境的不同情況,制訂相應的飲食營養方法,即因地制宜的飲食營養法則。

7 對食療的論述
食療作為中國傳統醫學臨證學中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較多的論述,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醫食同源」、「葯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素問•臟氣法時論》)。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靈樞•五味》)等。不僅如此,《黃帝內經》中還記載了以葯物和食物配伍治療疾病的內容,已具有了「葯膳」的含義,可謂是最早的食療葯膳方。如「半夏秫米湯(粥)」,並詳述對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素問•腹中論》以「四烏魚則骨一�茹丸(烏魚則骨、�茹、雀卵)」治療女子血枯,並用鮑魚汁送服等。此外,對於即使是使用葯物治療或針刺治療的疾病,也需要飲食營養的配合和支持:「葯以祛之,食以隨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素問•五常政大論》);「調食和葯,治在下愈」(《素問•經脈別論》);「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素問•刺熱》)等。酒作為百葯之長,以酒療病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記載。如「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素問•繆刺論》);「且飲美酒,口敢美炙,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靈樞•經筋》)。酒還是一種重要的溶劑,可配製多種葯酒。如《素問•腹中論》以「雞矢醴」治療臌脹,《素問•玉版論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靈樞•九針論》的「醪葯」等。應當強調的是,《黃帝內經》中有關食療的論述,不僅僅是指疾病與飲食營養的問題,從「醫食同源」、「葯食同用」的觀念出發,食療食物作為葯物,它還包括了疾病與臨床治療的內容。因此,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的「食療學說」較之於近代營養學中臨床營養學的內涵要豐富得多。

8 對疾病恢復期飲食營養的論述
《黃帝內經》中還論述了有關急性熱病恢復期的飲食營養問題,提出了「食復學說」:「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素問•熱論》)。強調在急性熱病恢復期不可驟然進食肉類或油膩之品,也不可勉強多食,以免導致疾病的反復。此外,在《素問•腹中論》中,還有「鼓脹……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等論述。

9 對食忌的論述
《黃帝內經》在強調飲食營養之宜,即「食宜」的同時,還從另一個方面論述了飲食之忌,即「食忌」,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特有的—「食忌學說」。如「五禁說」:「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靈樞•五味》);「五裁說」:「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靈樞•九針論》);此外,《素問•宣明五氣》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強調應根據不同的疾病對飲食五味進行限制。《素問•腹中論》雲:「熱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葯」。《素問•刺法論》、《素問•臟氣法時論》亦有相關論述。「食忌學說」的提出,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在對飲食物認識上的兩點論,即在強調各種飲食物對人體有益的同時,又看到對人體不利的一面,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這種哲學方法論上的「飲食宜忌觀」有別於近代營養學上的「熱能觀」,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先進性和實踐性,並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特色之一。《黃帝內經》中有關飲食營養方面的論述非常豐富。除上述內容以外,還有飲食衛生、飲食營養與疾病等方面的內容。如「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靈樞•師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痹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氵辟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足生大丁」(《素問•生氣通天論》);「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綜上所述,《黃帝內經》比較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從而奠定了傳統飲食營養學的理論基礎,在世界營養學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是對世界營養科學的一大貢獻。對其豐富的飲食營養學的理論進行系統的總結和研究,並用現代科學的相關理論及方法進行整理和提高,對於繼承和發揚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飲食營養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1]何志謙,顧景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歷史淵源和啟示[J].營養學報,1998,20(2):130.
[2]島園順雄.標准營養學[M].東京:醫齒葯出版株式會社,1990.7.—871—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4期771—路新國:《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 第4期收稿日期:2001-10-08;修稿日期:2001-11-08

—471—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2卷第4期

Ⅸ 中醫養生學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科學,中醫養生學有哪些特點你知道嗎

中醫養生學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和豐富多彩的方法而聞名於世,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故有它自身的特點,簡述如下:

總結: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一門實用科學。自古以來,人們將中醫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

經過長期的運用和不斷的充實,後人將偏於養生保健方面的內容發展為養性、攝生、道生、保生等;把側重老年延年益壽方面的內容又衍生出壽老、壽親、養老、壽世等,這樣就基本反映了養生的主要輪廓。

因此,所謂養生,實際上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從學術流派來看,又有道家養生、佛家養生、儒家養生、醫家養生之分,他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養生理論和方法,豐富了養生學的內容。

Ⅹ 儒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是什麼樣的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大學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學說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養生為專務,然而其思想觀念及道德行為規范里也含有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同樣對中華養生學有深遠的影響。

「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一部《論語》,「仁」字的出現有百餘處,其含義之廣遠非僅僅是《說文》所謂的「仁,親也」的意思了,更深層的則是其所謂「仁者愛人」,也即「泛愛眾」。

儒家的仁愛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寬、信、敏、儉、恭、謙、溫、剛、毅、勇等道德行為規范,是將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論語》所謂「仁愛」,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寬,賜人以惠;對己則應「罕言利」,節儉而謙恭有禮。儒家的鼻祖孔子不僅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弟子顏回大加褒揚,自己也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也。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思想品行的修為,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也屬於致壽之道。

所謂「仁者不憂」、「君子坦盪盪」以及「仁者壽」等,反映了「修身」與「長壽」之間的內在聯系。《春秋繁露》對此是這樣認識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於《孔子家語》中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之類,則尤具有養生學的意義。

「孝悌」是儒家道德規范的又一項重要內容。諸如《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說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倫理觀,然而其中畢竟也有些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強調的「孝道」,主張對待父母尊長不僅要「養」,而且還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世間皆以不孝為恥,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道德風尚。儒家影響所及,就是像張仲景、孫思邈等這樣的名醫方家也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為己任。壽親養老的論著更是層出不窮,養老之學蔚然大觀。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有「養老大」「養老食療」等專論;宋元有《養老奉親書》、《壽親養老新書》等;明清有《壽世青編》、《壽養叢書》、《老老恆方》等等,對養生學的發展,尤其是對當今老年醫學的研究很有幫助。

儒家十分重視「禮儀」,包括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各種禮節儀式等。儒家的「禮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證,十分繁瑣,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的一些制度,同養生有較直接的關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衛生方面,《論語》談到了「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寢不言」以及「寢不屍,居不客」等等,這些認識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

此外,《論語》還記載了康子饋葯而孔子以「丘未達,不敢嘗」為由拒服的故事,顯然當時對葯性不明的葯物未可輕用已有所認識。古諺有所謂「不服葯為中醫」者,也許就是從這里來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禮制。且拋開那些封建等級名分及繁文縟節的儀禮不談,孔子所說的「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禮記?哀公問》)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國語?晉語》)等,卻具有優生學的意義。

《論語·述而》載魯昭公娶呈國女為妻,魯、吳二國皆姬姓,昭公為飾其同姓通婚的非禮行為,將吳姬氏改姓名為吳孟子。於此可見「禮」的約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約。

類似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親婚配的陋習。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母系為了維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時有採用中表聯姻方式,以獲得娘家的某些依靠。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優生意義。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為准繩。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准,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

《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表現。其影響所及,養生學中幾乎無不循為法式。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淮南子·詮言訓》說「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抱朴子?釋帶》之「人復不可絕陰陽(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損」,乃至於明成全《養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啜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苟不知節,心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其中和之氣傳之遲,斯成菀病之職」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閱讀全文

與養生學說是研究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雲南人在深圳養老怎麼辦 瀏覽:138
蕪湖哪個養老院要照顧老人家的 瀏覽:469
教授退休年齡最新規定2017 瀏覽:470
自身抗體檢查肝病有什麼好處 瀏覽:67
蒙速辦怎麼交不了養老保險 瀏覽:595
和70歲老人做愛的故事經歷 瀏覽:522
異靈術老師老年人活動是什麼 瀏覽:326
人大不是敬老院 瀏覽:37
兒童孝順簡筆畫圖片 瀏覽:257
父母雙標怎麼教育孩子 瀏覽:455
80歲老人氣喘不上來掛什麼科 瀏覽:201
沾益松鶴老年公寓 瀏覽:634
農村交的養老保險和社保能連接嗎 瀏覽:995
國外冬天怎麼養生 瀏覽:56
體檢查大便是查I什麼 瀏覽:592
重陽節小班畫愛心的心情說說 瀏覽:662
徵兵報名公式多久後體檢 瀏覽:698
上饒社保退休年檢app下載 瀏覽:901
怎麼延長壽命迷信 瀏覽:672
楚雄市內養老院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