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什麼才叫養生這篇文章

什麼才叫養生這篇文章

發布時間:2022-07-25 10:25:41

㈠ 什麼是養生

概述:

養生就是通過各種方法來對身體做保養,預防疾病,增強自己體質,從而讓身體變得更加強壯,養生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既可以從飲食上面做調理,比如說喝養生茶,也可以做養生的運動,比如說,健走,慢跑和打太極拳。

養生的目的:

養生是為了身體更加健康,讓皮膚和身體器官的狀態更好,養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年益壽,年輕人來說,養生可以讓自己的智力,體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包括生殖能力都會提高,無論是精神狀態還是體型,都會存在顯著變化,通過養生能夠讓自己手腳勤快,避免出現發育不良等狀況。

每個季節的養生:

每年春天是萬物復甦的時候,這時也是養生的最好時機,應該來對肝臟做養護,這時候可以經常的喝清淡的湯,能夠有效的補充身體元氣。在進入夏天炎熱的季節,使人身體出汗很多,這樣各種營養物質也被大量的消耗,很容易感覺到身體疲倦和口渴,這時候可以採取虛則補氣的原則,保證正確的飲食配合每天的身體鍛煉。在進入秋季,天氣變得乾燥,在這時飲食方面要注意潤燥,同時還要選擇慢跑作為自己鍛煉的方法。在進入冬季之後,天氣會變得很冷,這時候抗病能力也會變得虛弱,可以做溫補的湯汁,經常的飲用。

㈡ 什麼叫養生,養生究竟養什麼

養生
給大家談談佛法養生之道。你們要經常觀想,就是用自己心裡的眼睛來看自己的身體,對身體非常有益。
觀想頭,經常觀想自己的頭腦非常清醒。人的頭腦一定要清,常言道,頭腦要清醒。觀想心,經常觀想自己的心是紅色的。心是被血包圍著的,血是紅色的。
觀想肺,觀想自己的肺很白凈,當你觀想自己的肺時,自己感覺很白,這個肺會越來越好。抽煙、肺積水、有炎症等時肺是黑色的。
觀想腎臟,觀想自己的腎臟是溫的。腎臟一定要保持溫,不要讓它過熱。過熱或過涼泌尿系統就會出問題。
觀想精,精要元固(指男性)。女性講的是精神,男性講的是精。精元固,這個固不是真正堅固的固,是要用你的元神守住你的精。元神很重要,許多男人的眼睛沒有光亮,無神,其實是精已經不好了,精不好就影響神氣,即精不固,神不爽。男人如果不動壞腦筋,他的精力就會很旺盛,這個人就有精神。眼睛沒有神的人,實際上他的精就不固了。
觀想胃,經常觀想自己的胃很和,即很平和。平時不能吃的過多或過少。
觀想肝,觀想自己的肝很舒暢。中醫上常講肝氣不舒,就是說不舒暢,肝很重要,肝是造血的,所以肝一定要舒,膽石一定要消,經常觀想消掉膽石。醫學上講一個人經過二十年後,膽一定會有結石。
觀想腸,經常觀想自己的腸子很柔潤,如果腸子不潤,一定會有病症,所以腸子要永遠都很潤滑。
觀想脾臟,經常觀想自己的脾臟很健康。脾臟不健康就會帶來很多後遺症。
總結起來就是,頭清,肺白,心紅,腎溫,精元固,胃要和,腸要潤,肝要舒,脾要健,膽石要消。
大家要經常想「吾善養吾浩然正氣,浩浩乎塞乎天地之間」。誰都要養自己的氣,但一定要養自己的浩然正氣,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接天地之正氣。我們人腳踏在地上,頭頂在天上,接天地之正氣,做人一定要有浩然正氣。
怎樣念咒有效果?念咒語,其實就是念經。短的稱為咒,長的稱為經。念咒語要清靜語,要無量意,要密不可譯。念經要念得干凈,心要安靜,經文要聽得清楚。心靜的時候念經的效果最好。用無量意念經時,你的意念是無量無邊的。
為什麼經文不要去理解它?因經文密不可譯,密不可解。它像一個密碼一樣,不要去理解它的意思,只要照著念就可以了。菩薩的心咒不是凡人能理解的,猶如發電報的密碼,不用知道為什麼這幾個數字要放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如果理解錯了,反而會影響念經的效果。只能音譯,不能意譯。經咒都是菩薩的真言,怎能用人間的智慧來解釋?念經的人千萬要記住只能音譯,如字的發音。師父給你們講解的經咒,也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含義,菩薩經咒的真正內涵能有幾人理解?
每個人念經的效果為什麼會不一樣?
第一,因果不同,孽力不同。因每個人的孽力不同,念經的效果就不同。造孽很多的人念經的效果就不好,即孽力越深,念經效果越差。
第二,意念不同。念經時腦子里想的東西不一樣,念經的效果就不一樣。如果念經時腦子里亂想,雜念多,念出的效果就差。
第三,音聲海不同。念經的聲音不同,傳出的聲波不同,念經的效果就不同。念經的聲音要像洪鍾,像大海的波濤一樣洶涌澎湃。譬如:身體不好,念經時就沒有力量,沒有力量念出的經就沒有效果。如果你很開心時,就會越念越開心,念出的經效果就好。開口念誦,當嘴巴開始念經時,眼睛要睜開,因為你要把你的想法,你的心,你的靈和自然界融為一體。也就是說要睜開眼睛念經,因經文是接天地的,讓你自己與自然界融合為一體,然後你的眼前會呈現出一片光明。因此開始念經時先把眼睛睜開,然後慢慢念,慢慢把眼睛閉上。念經想要有效果,就要念到身心俱忘,也就是說念到心不去想,身體也沒有了,這時不是你自己了,就會和天地融為一體。

怎樣念經才能起效果?

1)要對症下葯,你念的經不對症下葯,就沒有效果,沒有用。

2)要放鬆,要安靜,要微笑。念經要念到法喜充滿,要念到心花怒放。

3)要觀想,聽聲音。觀想就是念經時,思想集中,觀想觀世音菩薩,然後自己聽自己的聲音。聽到自己念經的聲音,腦子就不會亂想。

4)金光萬道上身,要把菩薩的光照著自己,你們這些徒弟念經能想到金光萬道?要把菩薩的金光萬道全部接到自己的身上,照到你的肺白,心紅……這就叫現實與佛法結合起來應用。智慧像一團光,人心散亂,不易成狀。你的聰明才智實際上就像光一樣是一團,如果散亂了,雜念多了,就不可能有智慧了。要想有智慧,這個心必須要靜,心靜才能把智慧之光聚集起來。

㈢ 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由淺入深讓你真正懂得養生) 一、什麼是真正的養生?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養生是鍛煉身體養筋骨嗎?還是吃飽、吃好養形態?古人雲:「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也就是說,真正的養生,不單單養身,更要滋養我們的心神,榮養我們的心智,是要涵養我們的生命,是要性命雙修,身心俱康。二、如何養生?(一)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當下的社會緊張忙碌,壓力很大,無暇顧及自己的情志與健康。往往當一個人功成名就之時,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麼,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這個大規律,這種大規律是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你看不見她,但是你又無時無刻的在體驗著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寒來暑往……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也就是真正開始接近了天地萬物。才能夠做到天人合一。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獨到之處。而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來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靈感。當人體的小宇宙,與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無偏差的時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現在的大眾養生,還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礎上:認為吃的健康一點,運動合理一點,就能夠健康一點。生活質量也就隨之提高一點。但還沒有人提出活的長久一點,活的自在一點的觀念。而道家的很多東西,都揭示了長壽的秘密。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中醫學稱之為「天年」。那麼,究竟人應該活到多少歲數呢?《黃帝內經》認為是一百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里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禮記》稱百歲為「期頤」。《尚書》又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做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大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認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據上所述,人的壽命應該是100-120歲左右。但社會的現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達不到自然壽命的。為什麼不能享盡「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順應自然。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生命生命最珍貴的是什麼?--健康健康最可貴的是什麼?--養生!養生最關鍵的是什麼?--自然!要想順應自然,我們首先要認識自然。其實自然就再我們的周圍。方方面面。我們看動物世界,冬天了,有的動物會冬眠,有的會換上厚厚的皮毛過冬。春天地時候,大地回暖,動物開始覓食。夏季是所有生靈最活躍的季節。秋季是忙碌儲存食物的時候。動物比人更懂得順應自然的生活。它們是天生的養生家。所以科學研究表明,它們的實際壽命往往比它們的「天年」要長久。所以,我們應該像動物學習。古人其實也是一直在和動物學習養生的。比如《五禽戲》《八錦緞》以及一些武術,都是模仿動物的基礎上創立的。而現在的人們,整日想的是名利,整日做的是競爭,家庭、社會、等等諸多的繁雜瑣事,影響著人們的心神。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諸東流了。其實順應自然的養生很簡單。你每日看到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就起床。你每天看到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就休息。不要再出去工作、喝酒。應酬少一點兒,健康也就多一點兒,生命也會長久一點兒。簡單的說,就是「跟著太陽走」。因為萬物都是順乎太陽的。太陽是熱的,發光的,明亮的,溫暖的,運動的。就好比中醫里講的人體的陽氣。太陽就是萬物的陽氣。只有我們順從太陽的時間,人體的陽氣才能充盈。人體的陽氣充盈了。也就自然健康長壽了。道家的修煉,不也是要做到純陽嗎?對於普通人,不要求純陽,只要陽氣充盈,盡享天年就是沒有問題的。而如何讓自身的陽氣充盈,則來源於大宇宙中的這個大火球--太陽。順則昌,逆則亡。你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順。你每日夜裡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時間和規律上,做到與自然完美的結合。這其實做起來並不難。請晚上少一點兒應酬,多一點兒休息。少一點興奮,多一點安靜。這樣,慢慢的,心神就會安寧,身體自然與天地同步。真正的養生也就開始了。葯王孫思邈曾說「人過四十講養生」40歲,是人體走下坡路的時候了。就好象一部汽車跑了40萬公里了,就要大修,否則再跑下去就難以正常。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才要養生呢?不是的。我們知道,人性都是有弱點的。最致命的一條就是「當失去了之後才會覺得寶貴」。40歲,恰恰是健康已經失去了的時候,所以這時的人們才開始著急,才開始養生,才開始惜命。其實「物壯則老」,「物極必反」。人在最年輕,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也就是走向衰老的時候,這時就應該養生了。就應該認識到天人合一的觀點,並積極的配合實施了。只是現在的年輕人,整日吃喝玩樂,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已經在衰老而已。我們應該讓人們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道家養生的觀念。做到防微杜漸。做到「壯則知養,老則久長。」上邊我們說了順應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第一步。下面我們談談具體的。首先,我們說說四季如何養生。(二)四季養生(1)四季養生要領四季養生,早在《黃帝內經》里就早有記載。「春者,天氣以生,地道初萌。當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納,緩氣徐行,養乎陽道,以資志意也。」就是說,春天多風,專龔頭項。懶惰,不運動則會陰郁,陽不能生發。所以人應該早起,散步,深吸淺呼。鬆散衣發,漫步以養陽氣。「夏者,天地交化,品物華實。早卧早起,迎日緩行,清心養神,使華毓秀,濁滯清宣,通乎腠理也。」夏天所濕,多病胸肋,濕熱生痰。積郁胸肋。為什麼呢?因為夏天是天地交化,陰陽各半的時候。萬物茂盛。本應早睡早起,迎著朝陽散步,清心養神,讓剛剛掛上的果實更加漂亮俊美。這時正是濁音下降,清陽上升的時候。你若違背,自身的小宇宙就會陰陽失調。陰不能降,陽不能升。所以就會郁積中焦。最好的辦法就是運動,出汗,讓毛孔皮膚通透。不要整日呆在空調房裡。「秋者,風氣大動。地氣顯明。早卧早起,與雞同興。平心靜氣,內守神思,靜立庭外,以緩秋刑。」我們都知道,古時處決死囚,都是在秋後。因為古人比較講究順應自然。秋天,尤其是秋後,正是肅殺之氣正重的時候。這時候殺人也算是順應天意嘛。秋風凜冽,陽氣難收而陰氣顯盛。這時夏季的暑濕未散,又有燥風來襲。風客邪於肺,肩背就容易受病。要想避免,就要和雞一樣的作息。心平氣和,不能亂發脾氣。這樣才能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冬者,萬物閉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內守勿離,去寒就溫,緩步於庭,動無勞骨,勿泄乎陽。」自然界的許多動物都要冬眠。因為冬天是萬物休養生息的季節。我們這時候尤其要注意。身體和心神都不要太過勞累。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陽出來後再散步運動。運動也不能過量,以身上微熱不出汗為宜。因為冬季大汗,無異於泄了陽氣。以上是四季養生的要領。結合中醫的一些理論和方法,更能讓人活得健康。有句話說: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針,秋天的拔罐兒,冬天的排打。四季合乎,疾病安來?這也符合了四季的規律。春天初暖。需要傳統的艾灸來驅除一冬的寒邪。同時溫煦陽氣。夏天陽氣在表,用針刺來疏泄腠理皮毛。秋天風大,易感風邪。拔罐兒就是最好的應對方法。冬天易滯。排打到全身發熱。是最好的保健。生活的智慧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2)生命在於動靜之間最後要注意兩個問題。《內經》里說的四季養生里有一靜一動。靜,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靜。不管是什麼季節。心神都要靜。神不能亂,志不能移。暴怒,過喜過憂都是不對的。動,絕不是現在的快跑,而都是緩步、慢行。也就是散步似的,絕不是強體力的運動。很多人想減肥,每天拚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並不好。過量的強度運動等於消耗自身的陽氣。只有舒緩的運動才是養生保健所需要的。記住這一靜一動。四季養生的要領就在其中了。(3)二十四節氣養生四季在細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節氣了。我們都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具體的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每個氣,都要如何去做呢?這里總結了二十四節氣養生歌訣。內容如下:大寒立春,萬物不容,惟木獨顯。天氣冷滯,不得化張。雨水驚蟄,根基不固,水運難行。厥陰無情,營血不布。春分清明,月高風清,一陽升騰。形實郁氣,風郁內生。穀雨立夏,嫩陽嬌弱,陰盛陽虛。形漸蕭蕭,氣遂騰騰。小滿芒種,郁從心生。丹田積病。勿勞心神,津布氣行。夏至小暑,土實形滿。熱從中生。少食勿積,病患不生。大暑立秋,陽極氣盛。形虛動風。血燥發熱,遇濕則淫。處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難運,陰陽難平。秋分寒露,陰陽相應,貴在平衡。耗損多燥,勞勞不葆。霜降立冬,令在三焦,節食少欲,疏導通路,滯氣自消。小雪大雪,寒水傷木,凍土封山,飽和心火,心平氣和。冬至小寒,陰盛陽微,莫飲貪杯,靜之以待,內斂生機。解釋起來就是:大寒立春:天氣由最冷轉暖。膽氣太過反間肺氣。肺氣虛遇寒宜感冒發燒。上焦傷寒當發表辛散。知道這些就能健康長壽。穀雨驚蟄:這時候的自然就好像剛剛睡醒一樣倦懶。而我們的心肺容易淤結,應當化痰行血活血為宜。這個時候,脾土虛而肝氣容易郁結,所以要多運動,好疏散郁結之氣。適當初些補益的食物葯物宜健脾養胃。春分清明:這個時候萬物復甦,土地松軟,草木開始生長,但尚幼嫩。人體也是一樣,肝木和脾土正虛,所以服葯或食物應以辛散味重為宜(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長吃零食或飲冷水,加重脾胃的負擔,遇到風寒就會容易感冒。小孩子發熱要用清腸消積的葯物。穀雨立夏:雨水開始增多,穀物開始生長。主消化的小腸在這個時候也開始活躍起來了。所以我們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來灸小腸的部位(肚臍下腹)。同時多吃五穀雜糧養護腸道脾胃。治療上熱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溫補為宜。注意血寒和腎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腸。小滿芒種:穀物開始漸漸飽滿。我們要注意腎和大腸,服用養陰益氣的葯物。配合按摩肚臍以下的部位。這樣才能使心臟健康。對於出虛汗的人可以燉骨頭湯喝(骨湯燉兩小時以內為宜)夏至小暑:天氣漸漸變得炎熱。脾土多實。脾主四肢,六虛原膜的病多起來,且多是實熱癲狂之證。飲食上要以清淡為主,莫貪腥膩。否則脾反克肝導致肝壅血粘。大暑立秋:天氣最熱且有濕。體內熱極生風遇濕而郁,胃和大小腸因濕滯太過運化不力。飲食上不能吃油炸的食物。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則助濕。處暑白露:暑天結束,天氣轉涼,萬物收引。脾土肝木也隨之衰弱,小腸和膀胱活躍力減緩。多吃蔬菜,飲食清淡,不要太過口重。腸淫的人多喝骨頭湯,可以喝點兒小酒溫腎。秋分寒露:天氣漸有寒意。人體肺火盛,用葯要清肺、養肝、護大小腸。同時可以適當扶陽氣,但切忌太過。心膽虛的吃些酸淡的食物。霜降立冬:空氣結霜,冬天來了。可以用艾灸灸小腸、六虛。用葯注意不用太過苦瀉斂下發散之葯。以免損傷陽氣。若要清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飲食要適時適量。小雪大雪:開始下雪了,樹木枯萎。這時人體的肝膽也是最虛弱的,而腎水最旺。飲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還是不要吃了,以免擾動腎陽。心情要安靜自然,氣息也要收斂順暢才好。冬至小寒:天冷結寒。這時人的肝和小腸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時之氣就會傷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症。多吃些甜、腥的食物,就溫避寒,這樣那些血症、瘰癧(淋巴結核類)等病都能自愈。以上就是我們的一年二十四節氣應該如何養生的方法。順應天時,順應自然。你就能永葆健康!我們說了道家養生的總綱領是順應自然,天然合一。還講了四季養生和二十四節氣養生的方法,但這些還只是天時,還缺少「地利」和「人合」。三、地利與人合何謂地利?簡單說就是順應地理的變化。順天應地。比如北方人口重,四川人喜歡吃辣,南方人飲食味淡。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我們應該順應這種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違之。北方這幾年年輕人的腸胃突然比以前差了很多。許多年輕人得了腸胃病。為什麼呢?這和遍布大街小巷的四川菜館有關。川菜講究麻辣鮮香。味道好極了。但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忘記了節制。川菜是四川的地方特色。而四川地區地勢低窪,濕氣重,那裡的人體濕大,需要辛辣的食物來排濕毒。但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本來就是燥多濕少。吃太多的辛辣食物,必然會上火,長痘痘。時間久了,腸胃就吃壞了。所以吃東西不要只圖味道美,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環境相結合。還有北方有句老話「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大夫開葯方」。為什麼冬天要吃蘿卜?是因為北方以麵食為主,而面屬熱,需要蘿卜來解其熱毒。還能順氣開胃。可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是冬天只吃蘿卜白菜加土豆了。我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然而。我們現在人的身體素質,和以前那些只吃蘿卜白菜的人相比,有過之嗎?沒有。反而是越來越差。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其實就是因為沒有順應人的地利去生活。你是北方人,就有了北方人特有的體制,就要順應北方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偏偏學南方人整天吃海鮮。那麼疾病就離你不遠了。所謂「地利」就是順應地理。南方人不要北方的生活習慣,北方人也不要學南方。各守其本。保持自己本土的生活習慣,是最好的養生。天時地利,還需人合。如何人合?在於心。你會保養,懂養生,但整日和人勾心鬥角,明爭暗鬥,那前面說的再好,做得再好也是白搭。心要靜。氣才能勻。氣勻神才能聚,神聚精才能充盈。精充人就能長壽。都說學習要用心。用心,用心,不是說讓心動,而是說讓心靜。只有靜中求動,方能達到心神飽和。真正的拳師是在用心打拳。真正的書法家是在用心寫字。不用心,做出來的事都是沒有生機的。用了心,再難的事都容易完成。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很可貴。用心的創造自己積極快樂的人生。這里的用心不是動心眼,耍心計。而是指發自內心的真真切切的東西。你真心對人,人必然也會真心對你。你把以上說的養生方法認真用心的去做。堅持,循序漸進。收獲自然就會隨之而來。不僅是健康,還有人類的終極目標--長壽。上曉天,下曉地,中通人事。天時、地利、人和。可得長生久視。四、我命在我不由天,身心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道家說「我命在我不由天」。相信人的生死命運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強調了個人主動不懈地修養以臻長壽,而否定聽天由命的消極思想。這種生死觀看似「反乎自然」,實質上是最高層次的「順應自然」,這也是道家養生的重要思想基礎。應當看到,道家養生學作為一門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科學,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並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道家養生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以便達到卻病延年的養生目的。也就是不信命,信自己。就算說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續命」。通過自身主觀的努力和修為,達到健康、長壽,盡享天年的目的。有一條簡訊很有意思,說:人生啊,0歲出場,10歲快樂成長,20歲為情彷徨,30歲基本定向,40歲拚命打闖,50歲回頭望望,60歲告老還鄉,70歲搓搓麻將,80歲曬曬太陽,90歲躺在床上,100歲掛在牆上、、、生的偉大,死得凄涼,所以啊該吃吃該喝喝,遇事別往心裡擱,洗著澡看著表,舒服一秒是一秒。如果不想這樣庸庸碌碌的了此一生,那麼從現在起,了解中華文化,學習道家養生觀和方法,為自己添油續命,盡享天年。祈願人們都能健康長壽快樂。

㈣ 養生具體指什麼

養生是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節欲、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那麼如何養生呢?在這里跟你講講四季該如何養生:

在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過程中如何養生就已有記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與雞俱興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這就提示給人們,身體要健康,益壽延年,需要追隨大自然的規律,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春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春至立夏前一天為春三月,春天三個月是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東風解冷,春陽上升,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發育,棄故從新。

人們應早些睡覺,早一點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適當鍛煉,以發布「生」氣,注意運動應暖和,以適應春氣。並要讓身心感到舒暢、活潑,以使身體與春氣相適應。生活中應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惱怒,內存生而勿殺、予以勿奪、賞而勿罰的意念,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調暢。如果違犯了這一自然規律,就會損傷肝氣,夏季易患寒性疾病,從而導致人體難以適應夏季藩秀的「長」氣。

祖國醫學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於季節,還應為下一季節打下良好基礎。換句話說,就是在這個季節里不能很好地養生,就會引起下一個季節的不健康狀態,有不少疾病就容易產生。如春季能注意「生發之氣」,本季節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調養「生發之氣」,不僅近在當時,並且能遺患於後。《內經》指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不變。」肝屬木而主風,屬於自然界的東方,旺於春季。所以春季養生不好,不注意調養,易傷肝,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於是都容易發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陽春三月,氣候漸暖,這是春的主要象徵。然而春季又是氣候多變的季節,尤其是初春,氣候變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襲,氣溫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講「春捂秋凍」,所謂「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過早地脫下棉衣,應晚脫一點,而且要一件件地減。這從春天的天氣、氣候特點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來說,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由於春季氣候變化多,忽冷忽熱,風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於春,惱怒等情志易刺激傷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惡化。另外,由於由冬入春,人們的抗病能力、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會感染疾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少年兒童應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療不當,防護不周,常會導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紅熱、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都易傳染。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天肝氣旺、脾氣衰,應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屬肝,甘味屬脾,故需注意調養。

在春季里,除注意以上幾方面的調理外,還要針對春天的特點,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適度,增進營養,以增強體質的抗病能力。

夏季:祖國醫學認為,夏天對人來說屬心火旺,肺氣衰的季節,應晚睡早起。苦味屬心,辛味屬肺,所以夏天應吃些辣味食物。雖然天氣炎熱,但不要貪涼,睡覺時腹部應蓋上被子,以免受涼腹瀉。雨季應避免濕氣的侵襲,及時更換衣服。平時應經常按摩足底湧泉穴,不要光腳,以免濕氣從腳底部侵入。

秋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秋到立冬為秋三月,天地陽氣日衰,陰寒日生,景物蕭條,養生亦應隨之。

秋天應早睡早起,這對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氣溫降低時應及時添加衣服,以免著涼。中醫認為,當秋季陽氣內斂,陰氣轉盛中,人應與秋氣相和平,保持體內陰精,不讓意志過分外馳,防止房勞傷腎。秋季萬物凋謝,老人憂思過多,產生垂暮之感,表現為情緒不穩、煩躁不安、難以入眠等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說:「凡怒悲生恐懼,皆損元氣。」《醫學類編》說:「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故應保持情緒穩定,心如秋月,少憂勿思使志安寧。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當精神系統受到刺激,會導致機體正常平衡紊亂,易患疾病。心情開朗,使精神處於常樂之境,才能有助於健康。

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遲。冬天為腎氣旺、心氣衰的季節。鹹味屬腎,應少吃。應盡量避免吃灸烤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出門時易著涼。

實踐說明,祖國醫學中寶貴的四季養生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對人們的健康長壽必定大有益處。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祝你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閱讀全文

與什麼才叫養生這篇文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免集團體檢過了多久入職 瀏覽:809
在北京領取退休工資的條件 瀏覽:172
機關重陽節活動推薦 瀏覽:996
敬老院防震減災總結 瀏覽:974
懷寧養老金基數多少 瀏覽:212
女朋友上門父母給多少紅包合適 瀏覽:740
公招體檢復檢一般多久通知 瀏覽:48
萊蕪8萬養老保險條件 瀏覽:101
職業病退休後工資怎樣發 瀏覽:789
有哪些思念父母的詩句 瀏覽:338
轉養老保險的聯系函是什麼 瀏覽:164
女生考公務員要做哪些體檢 瀏覽:587
長壽花上什麼肥能催花 瀏覽:399
大班重陽節活動的好處 瀏覽:288
廣東惠州養老金 瀏覽:50
長壽保險怎麼買最好 瀏覽:716
父母a型血兒童什麼血型貧血 瀏覽:31
巢湖老年大學招生 瀏覽:25
老人家過戶 瀏覽:873
入伍條件體檢什麼項目 瀏覽: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