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養生推拿的小知識大家可以幫忙介紹一些嗎
引言:對於現在很多喜歡養生的人來說,肯定少不了推拿按摩這種養生方式。推拿按摩是屬於中醫理療的一種,在很多臨床實踐中,我們也能夠看到推拿按摩確實對於患者的恢復有很大的作用,現在來推薦一些推拿的小知識。
養生推拿是中國古代就流傳下來的理療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活絡氣血,促進血液流環,而且還能夠增強我們的脾胃功能,增強身體各器官功能。
Ⅱ 養生館推拿的步驟
是啊,就是你說的那樣了。那裡是推拿的地方,不應該成為放縱的地方,而且不建議你去,在那些地方容易得傳染病的,真實感言
Ⅲ 全身經絡養生保健推拿
用ect雷電電摩電療通經活絡,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經絡通了之後,能把體內的血液氧化物垃圾通過加強流速和流量通過腎排泄掉,起到治未病的效果。
Ⅳ 保健按摩注意事項有哪些
1、按摩方向應同肌肉走向一致:沿肌肉生長方向,輕緩地,有韻律地耐心進行,皺紋同肌肉走向是呈直角的,手與皺紋呈直角運動,也就是順著肌肉的走向。如果皺紋是橫向的,就豎著按摩;皺紋是縱向的,就橫著按摩。
2、按摩使用的手指:按摩時以中指和無名指在皮膚上輕輕畫圈,輕到再輕就無法觸摸的程度,手指移動要有韻律感,切忌過分摩擦表皮。
3、按摩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5分鍾左右。在毛孔張開時按摩效果最好,所以最好在洗澡或潔面後按摩。此外,用熱毛巾敷一下也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
4、雖然推拿按摩簡便、安全、舒適,易被人接受,但如果對推拿方法、部位等不加以注意,也會使病人受到不應有的痛苦或造成施術困難,所以選擇在家中互相幫親朋好友按摩的時候,最好選擇簡單的肌肉放鬆的按摩方法,不易造成嚴重損傷。
(4)養生保健推拿怎麼做擴展閱讀:
消除疲勞,緩解壓力。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已經處於亞健康人狀態,容易感覺疲勞,常感,全身沒有力氣。這類人群也可以進行按摩推拿。通過刺激身體一些穴位,消除消除身體和精神的疲憊感,像對一些用眼過度,視力感覺疲勞的話,可以自己做一些保健按摩,可以改善視疲憊感,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刺激我們腳部對應臟腑的區域或者是各腺體反射的區域的話,可以改善對應的各種臟腑的功能和腺體的分泌,我們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自己腳部都會有對應的穴位。所以,通過刺激足部垂體反射區,可以提高垂體的能力,讓我們保持健康。還可以調整更年期出現的分泌失調。
Ⅳ 推拿保健與養生
一、按摩能夠改善循環,提高局部營養代謝,使肌肉張力和容積增大。
二、按摩加速血液循環,有利於皮膚代謝,增加汗腺和皮脂腺分泌,改善皮膚彈性。
三、輕手法按摩能降低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具有鎮靜、促進睡眠、止痛和緩解肌肉痙攣的功效。
四、按摩能加速動脈血流和靜脈及淋巴循環,減輕心臟的負擔,按摩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改善組織代謝。
五、腹部按摩能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六、按摩面頸部能預防和治療感冒,按摩背部能治療老年性氣管炎、肺氣腫、小兒感冒及支氣管炎。
7
七、按摩師患者精神和軀體放鬆,能消除或蓋傘焦慮、悲觀、敵對情緒等心理不適。
Ⅵ 雨水節氣怎樣按摩穴位來養生保健
雨水節氣關節痛基本都是風濕性的關節病,以肩關節、膝關節疼痛為主。
一、膝關節取穴
【犢鼻穴】它可是膝關節病的剋星,這個穴位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又名外膝眼穴,在膝蓋骨下緣的外側凹陷處。用拇指或食中指按揉,用力方向斜向上方,以有酸脹感為宜,每側按揉3~5分鍾。
【伏兔穴】: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處。用指揉法,因為伏兔穴肌肉比較豐厚,力度宜重,有酸痛感為佳,按揉3~5分鍾。
【梁丘穴】: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兩寸處。用指揉法,指端垂直點按揉動,這個穴位點按力度宜重,按揉3~5分鍾。
【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在小腿外側近膝蓋的位置有個比較突出的骨頭叫腓骨小頭,在它前下方的凹陷處就是陽陵泉,指端點按,以有酸脹感為佳,每次3~5分鍾。
Ⅶ 養生館肚子按摩的流程
胸腹部保健按摩程序
1 兩肋分推 以兩手拇指分置於胸骨柄兩側的俞府穴處,餘四指抱定胸部兩側,沿肋間隙由內向外分推至腋正中線上,由上而下,分推 各肋間隙至乳根穴高處止。
2 按中府,雲門 以兩手全掌自胸大肌內緣,沿肋向梳摩至中府,雲門處,再以兩手小魚際置於中府,雲門穴處著力長按。
3 膻中揉法 以 一手中指或食指置於膻中穴上,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揉數次,然後再以大魚際各揉數次。
4 點按胸骨 以一手拇指指腹或兩手四指自璇璣穴逐步向下點按到中庭穴,反復數次。按摩時要迎隨呼吸,呼氣時點按,用力均勻緩慢有力,按摩時有一緊一松及壓迫感。
5 上腹橫摩 以一手置於一側腹哀穴,章門穴處,經關門,太乙到對側腹哀,章門處,反復數次。
6 腹部斜摩 以一手置於一側腹哀穴,向對側內下方摩動,到歸來穴止,反復數次。
7 臍周團摩 以掌心至神闕穴上進行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團摩,順旋和逆旋次數要相等,手法宜輕柔,頻率要緩慢,每一個方向以微汗為度。按摩後有舒適感。
8 推全腹 以雙手重疊,大魚際和掌根部著力於腹部,反復數次。自上腹部推至下腹部。先中間後兩邊依次推遍全腹,反復數次。雙手用力要均勻,腹部兩側,可單掌按摩。
9 腹肌提拿 以兩手四指置於腹部兩側章門穴處,自外向內將腹肌擠起,後兩手交叉叩攏,二拇指置腹肌一側,余指置另一側,自兩側關門穴的高度向下逐步移動,順序提拿到歸來穴高度。
10 龍鳳呈祥 雙手拇指伸直,手握空拳,在顧客腹部進行一前一後的滾動,邊滾邊移。
11 獅子滾綉球 一手握空拳置臍部,另一手以全手掌滾揉,握拳手呈滾綉球狀滾動。
12 按腹中線 以一手或兩手四指置於上脘穴處,沿腹中線向下點按,經中脘,下脘,水分,氣海,關元,曲骨穴止,反復進行點按。點按上腹時有酸脹感,點按下腹時下肢有溫熱感。
13 按氣沖 以兩手拇指指腹或大魚際置於兩側氣沖穴處,長按1~2分鍾。力度由輕到重再至輕,下肢有放射溫熱感,小腹感到輕松。
Ⅷ 提高免疫力如何按摩
前胸
人體陰氣所匯之處,做好前胸保健,不但可以起到寬中理氣的作用,還對改善人體肺部功能、提高抵抗力有重要作用。
建議可以採取虛掌叩拍的方法來保健。將五指並攏、掌心中空,對准胸部正中間的胸骨,以適當力度拍擊。每次拍擊3-5下,每次停10秒左右,每天3-5次。此外,也可以每天堅持用手掌,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摩擦前胸(上自頸部下至心窩部),每次摩擦數十次至百次。
肚臍
是精氣比較集中的地方,也是中醫里的一個重要穴位,被養生學家視為保健「要塞」。做好肚臍的保健,對調整人體氣血、改善體內臟腑功能有效。
常見的保健方法是對肚臍進行適當的熱敷和按揉。熱敷時,可用略高於體溫的熱水袋或熱毛巾,輕輕敷在肚臍上,數分鍾後取下,每天堅持敷1-2次,如果在室外,也可把溫熱的手放在肚臍上面來熱敷。按揉時,將手心放在肚臍上面,採用逆時針和順時針交替的方法輕揉肚臍及四周。長期堅持,對增加腸胃蠕動、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有很大作用。
腳
此處穴位較多,且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六腑,是體現人體局部和整體之間相關關系的典型部位。
做好腳部保健,對保持身體經絡穴位的強弱平衡有很好的調節作用。腳部保健可以採用熱水浸泡、搓腳、叩擊、按壓等多種方式,可以起到溫經通絡、開竅醒腦等作用。
後背
與前胸相反,是諸陽之匯。後背保健做得好,能去邪氣、治療諸虛勞損、強身健體。現代醫學也發現,人體背部皮下還蘊藏著大量免疫細胞,如感冒或中暑後,「按摩背部」和「刮痧」就可以激活背部免疫細胞。
平時可採用熱水袋熱敷、配處方葯敷背等辦法來保健,也可以通過手掌拍打、叩擊來疏通經脈。此外,在背部塗抹精油或冬青膏等按摩背部,擦至皮膚溫熱潮紅,對抵抗感冒、扶助正氣、增強身體免疫力有好處。
脊柱
是人體神經中樞,並且直接連接大腦。做好脊柱的保健,對於刺激神經系統功能、增強大腦功能、調節臟腑功能、提高人體對病毒侵襲的抵抗力有很好的作用。
脊柱的保健也可以採取熱敷、塗抹精油或甘油等摩擦的辦法來進行。
Ⅸ 中醫經絡的養生方法是怎麼按摩的
中醫按摩的歷史悠久,在遠古時期,中國就有推拿醫療的活動。當時的人們在勞動中遇到損傷而發生疼痛時,本能地用手法按摩痛處,就會感到疼痛減輕或消失。
經過長期實踐後,古人認識到了按摩的作用,並成為自覺的醫療活動,以後逐步發展形成了中醫的推拿學科。
適應症:長期卧床、術後康復、扭傷,關節脫位,腰肌勞損,肌肉萎縮、偏頭痛,前頭後頭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股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腰背神經痛,四肢關節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關節疼痛)。顏面神經麻痹,顏面肌肉痙攣,腓腸肌痙攣。因風濕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關節滑囊腫痛和關節強直等症。
其他如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症,習慣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遺精,以及婦女痛經與神經官能症等,都可考慮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禁忌症:各種急性傳染病,急性骨髓炎,結核性關節炎,傳染性皮膚病,皮膚濕疹,水火燙傷,皮膚潰瘍,腫瘤,以及各種瘡瘍等症。此外,婦女經期,懷孕五個月以上的孕婦,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膿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患者。某些久病過分虛弱的、素有嚴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齡體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
按摩療法概述
一種是主動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按摩自己的一種保健方法。另一種是被動按摩,是由醫生掌握用於患者的醫療法,也就是本文所說的按摩療法。按摩手法,並不一致,但歸納起來,常用手法可選如下八種:按、摩、推、拿、揉、捏、顫、打等法。應該知道,上述八種手法,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幾種手法相互配合進行的。
按法
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體適當部位,有節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單手按法、雙手按法。
臨床上,在兩肋下或腹部,通常應用單手按法或雙手按法。背部或肌肉豐厚的地方,還可使用單手加壓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輕輕用力壓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種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壓在右手指背上。
摩法
摩,就是撫摩的意思。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體的適當部位,給以柔軟的撫摩,叫作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於上肢和肩端的單手摩法,和常用於胸部的雙手摩法。
推法
在前用力推動叫推法。臨床常用的,有單手或雙手兩種推摩方法。因為推與摩不能分開,推中已包括有摩,以推摩常配合一起用。象兩臂兩腿肌肉豐厚處,多用推摩。我們看的姿式,是用拇指與食指夾持胳膊肌肉,正在用推法中的單手推摩法。手指是否可用推摩呢?可以的。不過手指面積太小,操作時,我們多用左手握住患者腕部,右手食拇二指住患者一個手指進行推摩,或者只用右手拇指在患者手指上推摩。中醫流傳下來的推拿小兒方法,實際上就是用的推摩法。
推摩的手法是多樣的。把兩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對拇指,食指對食指,兩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動,叫作雙手集中推摩法,這種方法,是推摩法中最得手的一種手法了。
拿法
用手把適當部位的皮膚,稍微用力拿起來,叫作拿法。
臨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豐厚處的單手拿法。如果患者因情緒緊張、惱怒,突然發生氣悶,胸中堵塞,出現類似昏厥的情況,可在鎖骨上方肩背相連的地方,用單手拿法,把肌肉抓起來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鍾拿兩下的速度,連拿二十次,稍為休息,再連拿二十次,則胸中通暢,氣息自漸調和了。
揉法
醫生用手貼著患者皮膚,作輕微的旋轉活動的揉拿,叫作揉法。揉法分單手揉和雙手揉。象太陽穴等面積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對於背部面積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不有單手加壓揉法,比如揉小腿處,左手按在患者腿肚處,右手則加壓在左手背上,進行單手加壓揉法。
肌肉豐厚的小腿肚上,則可使用下面的雙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積,調和血行的作用,對於局部痛點,使用揉法十分合適。
捏法
在適當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膚和肌肉從骨面上捏起來,叫做捏法。
捏法和拿法,有某些類似之處,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則著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輕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它常常與揉法配合進行。
捏法,實際包括了指尖的擠壓作用,由於捏法輕微擠壓肌肉的結果,能使皮膚、肌腱活動能力加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淺淺捏來,可去風寒,可化瘀血,深深捏來,可以治療肌腱和關節囊內部及周圍因風寒濕而引起的肌肉和關節的疼痛。
顫法
是一種振顫而抖動的按摩手法。動作要迅速而短促、均勻為合適。要求每秒鍾顫動10次左右為宜,也就是一分鍾達到600次左右為宜。
顫法與"動"分不開,所以又叫它顫動手法。
將大拇指垂直地點在患者痛點,全腕用力顫動,帶動拇指產生震顫性的抖動,叫單指顫動法。用拇指與食指,或食指與中指,放在患者疼處或眉頭等處,利用腕力進行顫動叫雙指顫動法。
打法
打法又叫叩擊法。臨床上多配合在按摩手術後來進行。當然,必要時也可單獨使用打法。打法手勁要輕重有準,柔軟而靈活。手法合適,能給患者以輕松感,否則就是不得法。打法主要用的是雙手。常用手法有側掌切擊法,平掌拍擊法,橫拳叩擊法和豎拳叩擊法等:
(1)側掌切擊法:把兩手掌側立,大拇指朝上,小指朝下,指與指間,要分開一厘米許,手掌落下時,手指合攏,抬手時又略有分開,一起一落,兩手交替進行。
(2)平掌拍擊法:兩手掌平放在肌肉上,一先一後在節奏地拍打。
(3)橫拳叩擊法:兩手握拳,手背朝上,拇指與拇指相對,握拳時要輕松活潑,指與掌間略留空隙。兩拳交替橫叩。此法常用於肌肉豐厚處,如腰腿部及肩部。
(4)豎拳叩擊法:兩手握拳,取豎立資式,大拇指在上,小拇指在下,兩拳相對。握拳同樣要輕松活潑,指與掌間要留出空隙。本法常用於背腰部。
穴位按摩
1、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於鼻翼兩側,與直視時的眼睛呈垂直連線。
功效:按摩這一穴位能迅速消除肺火,對於因身體不適引起的面色蠟黃有顯著的調節功效。
按摩方法:用指尖按住穴道,微微使力,以左右方向來回推動,刺激穴位。每次約1分鍾,推薦睡前進行。除了常用食指的指尖按壓,中醫認為屬手太陰肺經的拇指與迎香穴所屬的大腸經具有「陰陽表裡」關系,改換拇指來按摩會讓效果倍增。
2、太陽穴
位置:相信沒有人不知道太陽穴在哪裡吧?功效:太陽穴與面部神經大有關聯,中醫認為太陽穴能利於排水消腫,對由於體內循環不暢而引起的面部水腫和因過度疲勞帶來的面色黯沉都有效果。
按摩方法:用雙手的大拇指按住穴道,輕輕揉動,根據需要還可以同時輔以對額頭和眼眶的按摩,隨時隨地進行。
3、大迎穴
位置:大迎穴位於頭部側面下頜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處。
功效:它不僅可以讓臉部血氣循環暢通,更兼具緊實皮膚的美容功效。由於它恰好靠近下巴兩側的腮部,因此俗話常說的「喜歡托腮的女人都是小臉美人」也並非全無道理。
按摩方法:用食指按壓穴道,一邊吐氣一邊壓6秒鍾,重復4~5組。
小結
以上四種打法,主要用子肌肉較豐厚的地方,如項、肩、背、腰、大腿、小腿等處。叩打的力量,應該先輕後重,再由重而輕。當然,這里所謂重,也不是用極重的力量,而是相對地稍稍加勁的意思。總之,要使患者有舒服感就算合適。在打法的速度上,一般是先慢而後快,慢時一秒鍾兩下,快時逐漸加到六下或八下。應該記住,無論使用那一種打法,開頭第一下都不能使大勁,應當軟中有硬,剛柔相濟,而後逐漸轉強。兩手掌落下時,既要有力,又要有彈性,使患者感覺舒服。叩打時間一般是1~2分鍾,或3分鍾就可以了。極個別情況下,根據病情,延長一些時間,或縮短一些時間。這種手法,也可在按摩後來配合進行,也可同按摩手法夾雜進行。
作用
疏通經絡
《黃帝內經》里說:「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經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使機能的新陳代謝水平有所提高。
調和氣血
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里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這里的運旋榮衛,就是調和氣血之意。因為按摩就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於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 節全身,藉以調和營衛氣血,增強機體健康。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手法的機械刺激,通過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血液粘滯性減低,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臟負擔,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如小兒痢疾,經推拿時症狀減輕或消失;小兒肺部有干濕性羅音時,按揉小橫紋。掌心橫紋有效。有人曾在同齡組兒童中並列對照組進行保健推拿,經推拿的兒童組,發病率下降,身高、體重、食慾等皆高於對照組。以上臨床實踐及其他動物實驗皆證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熱、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於按摩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周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按摩後可感到肌肉放鬆、關節靈活,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對保證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