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有名的修道者都哪裡去了
張道陵: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以一百二十三歲的高齡,在鶴鳴山中羽化(掛了)。
葛洪:卒於東晉興寧元年(363),享年81歲。或雲卒於晉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歲。
王重陽(1112年—1170年),十年攜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4人返歸關中,卒於開封途中。
張三豐:據考證,卒年應在明代天順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壽為212歲,無疾而終。 從諸多的資料分析,確是證實了張三豐的生卒考,確實是享年212歲。 也是非常罕見,歷史上少有的超長壽,所以令人刮目相視。
道教為了故神其說,把這些人的下落搞的神神秘秘,其實都掛了。墓也就不大張旗鼓地修了。
⑵ 為什麼「自古修道者多如牛毛」,修道人為啥
不為功名不為利,只求身心清與凈。世人對「修行」通常存有誤解,以為只有出家才是修行,遠離塵囂、打坐參禪。事實上,修行的正確定義應該是:修正自己錯誤的心態和行為。人無完人,我們必須修行。舉例說:我們的房子要勤打掃,車子要定期保養,所以,我們的心靈不也需要煉,所謂煉心修身。
⑶ 人修真能活個幾百歲嗎真的有真氣嗎或吸所謂的天地之靈氣
可以長壽,但是幾百歲有點超出生理極限,科學家說活幾百歲不是沒可能,但是現在還沒實現。
⑷ 初禪天人壽命3.2萬歲,人修到初禪仙人壽命可以這么長嗎
我不知道。
我只是說我的理解。
天人,和現在俗世的人,生活差異很大。
天人,差不多就是現在小說說的神仙那種了。所以,你無法理解。
在不同層次的天(欲界,色界,無色界等等,四禪二十八天)情況是差異很大的,很難文字描述。那裡感受和狀況,是你現在無法想像的。
那個時候,時間其實完全不重要。
當人處禪定中,是超越人的理解和境界的。定中幾十日不吃喝不動,也是有記錄的(虛雲和尚?太虛和尚?不記得了,有入定幾十天的記錄。)
請不要用世俗生活去想像天界。
二十八天指欲界的六欲天、色界的四禪十八天、無色界的四無色天。
二十八天天名、身長、壽命>>
一大千世界中三界二十八天的概況大略如下。
【欲界共六天,故稱為六欲天】
1.欲界天,因共有六層,故稱「六欲天」。最下層四天王天,居須彌山腰,為六欲天中國土幅員最廣者。此天分東南西北四大天區,每天區各有一天王,故稱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即佛寺中天王殿內的四位威武天神,俗稱「四大金剛」。他們是:東方持國天王,梵文名提頭羅吒(Dhrtarastra),手持琵琶,領乾闥婆、毗舍闍神將,護四大部洲中的東勝身洲;南方增長天王,梵文名毗樓勒*(Virudhaka),手持寶劍,領鳩槃荼、薛荔神將,護四大部洲中的南贍部洲(即我人所居);西方廣目天王,梵文名毗流博*(Varupaksa),手上纏龍,領龍及富單那神將,護四大部洲中的西牛賀洲;北方多聞天王,梵文名毗沙門(Vaisramana),右手持傘,左持銀鼠,領夜*、羅剎神將,護四大部洲中的北俱盧洲。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將、九十一子,其職責是守護四大部洲,管理各種鬼神,不令侵損人類,維持天下太平。《金光明經》等說,若四天王失馭,鬼神作亂,則日月星宿失度,風雨不調,人間必有戰亂災荒。四天王所統人民眾多,除本天國土外,還散居於須彌山周圍的諸小山。四天王所居城池,庄嚴富麗,《長阿含經·四天王品》描述東方增長天王所居賢上城:」縱廣六千由旬(一由旬當10—15公里),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幣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四天王天的天眾,身高半里,衣重半兩,壽五百歲,其天中一日當於人間五十年,其天壽五百歲,合人間912.5萬年。
第二忉利天(Trayastrimsa),意譯「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個天國而得名。居須彌上頂巔,中央為主國帝釋天,為三十三天之主釋提桓因(帝釋)所居,八方各有八個天國,四角四峰,有帝釋天保護神金剛手居止。帝釋所居善現城,周長一萬由旬,中有殊勝宮殿,周千由旬,外有眾車、雜林、粗惡、喜林四苑,城外東北有圓生樹,花香熏百由旬,西南有善現堂。為帝釋之禮堂、會議廳。三十三天人身高一由旬,衣重六銖(約合2.4錢),壽一千歲,一日當人間百年,其天壽命合人間三千六百五十萬年。此天天主帝釋,為三十三天、四天王天之主,中國佛教徒多說他便是道教所奉玉皇大帝。
第三夜摩天,全稱蘇夜摩(Suyama),意譯「善分」、「時分」、「妙善」,在忉利天之上十六萬由旬的虛空中,該處「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楞嚴經》卷八)《正法念處經》說此天天人女多男少,《佛地經論》卷五說:「夜摩天者,謂此天中隨時受樂」,此天人身高一里半,衣重三銖(約合1.2錢),壽二千歲,一日當於人間二百年,其天壽合人間一億四千六百萬年。
第四兜率天(Tusita),亦譯「睹史多」、「兜率陀」等,意譯「妙足」、「知足」,在夜摩天之上三億二萬由旬處。此天天人身有光明,高二里,衣重二銖(約合0.8錢),壽四千歲,一日等於人間四百年,其天壽合人間五億八千四百萬年。此天宮殿分內、外兩院,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候補佛)所居凈土,現由彌勒菩薩住持;外院為欲界天。佛教認為對修道者來說,兜率天是欲界天中最好的地方,尤其兜率內院,為不少佛教徒嚮往的歸宿。《涅槃經》說:「兜率陀天,欲界中勝,在下天者,其心放逸,在上天者,諸根暗鈍」,皆不及此天眾生清凈少欲,自在無為。上下界諸天,皆來此天聽佛菩薩說法。《楞嚴經》卷八稱此天「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是個清靜安全的去處。
第五化樂天,梵文名尼摩羅(Nirmanarati),亦譯「樂變化天」、「化自樂天」、「妙變化天」,在兜率天之上十六億四萬由旬處。此天人身高二里半,衣重一銖(約合0.4錢),壽八千歲,一日當人間八百年,其天壽合人間二十三億三千六百萬年。名「化樂」者,謂此天人能隨意變化出種種悅意器物,隨意娛樂。
第六他化自在天,梵文婆令跋提(Paranirmitavasavartin),略稱「他化天」,在化樂天之上十二億八千由旬處。此天人身高三里,衣重半銖(約合0.2錢),壽一萬六千歲,一日合人間一千六百年,其天壽共合人間九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大智度論》卷九說:「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大概是享受別人變化的東西。其天主為常與佛作對的魔王波旬,《大智度論》卷五六說,波旬雖有福德,而懷諸邪見,「見欲界人皆往趣佛,不來歸已,失供養故,心生嫉妒,是以佛菩薩名為怨家」,又說波旬為六欲天之主。《瑜伽師地論》卷四等則說此天中別有魔天,處所高勝,乃魔王(波旬)所居。
六欲天人,不僅壽數甚長,而且享受諸樂,無病無苦,衣食自然,不勞而得,不憂生計。其相貌皆端嚴美麗,世人常喻美女美如天仙,佛經中則說人中最上佳麗,比起天女,猶如獼猴與人相比。欲天的宮殿園林器物,率皆清潔典麗。佛經中所描述的欲天勝妙五欲(色、聲、香、味、觸),完全是人間富貴者物質生活的理想化,如《瑜伽師地論》卷四說欲天們游戲娛樂於雅潔可意的園林池館,「常聞種種歌舞音樂、鼓噪之聲、調戲言笑談謔之聲,常見種種可意之色,常嗅種種微妙之香,恆嘗種種美好之味,恆觸種種天諸婇女最勝之觸,恆為如是樂牽引其意,以度其時」這確是許多人,尤其是現代人艷羨的幸福生活。欲天還有凡人所無法企及的諸多自在,如《長阿含經》卷二十說欲天有十事:一飛去無限數,二飛來無限數,三去無礙,四來無礙,五其身無有皮膚骨體筋脈血肉,六身無臭穢的大小便,七身無疲累,八天女不產,九其目不眴(眨眼),十身色隨意,好青則青,好黃則黃,赤白等色,隨意而現。
六欲天的社會制度,大略也是人間階級社會的翻版。《大吉義經》說六欲天皆有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有龍、象、孔雀等為其坐騎。《正法念處經》說忉利天以下,有貧富之別,夜摩天以上直至色界諸天,貧富皆等。
六欲天的家庭體制,諸經論皆說有夫妻、嫁娶之事,亦不乏一夫多妻的現象,據稱帝釋的姬妾多達億數。然其性生活的方式,與人間有別。《俱舍論》卷十一有偈概括此事:「六受欲交接,執手、笑、視淫」。意謂四王天、忉利天男女交合,與凡人無別,只不過不泄精液,只泄「風氣」而已,用道家丹功術語來講,這是「體交氣交」了。夜摩天男女擁抱即得性滿足、兜率天僅行握手、化樂天唯相對一笑,他化自在天更是互遞秋波便成欲事,這可謂「體隔神交」了。
六欲天的生育,與凡人不同,無懷胎接生之事,「隨彼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焱+欠)然化生,即說為彼天所生男女也。」(《俱舍論》卷十一)比人類胎生是要簡便干凈多了。初生時的形貌,從四王天到他化天,依次如人中五、六、七、八、九、十歲孩童,生後不久即迅速長大成人。
六欲天的業因,共同者是行十善業、守戒、布施。《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說:「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欲天報:所謂具足修行增上十善。」依所修十善的品級而有上下天之別。其次是不同程度地節欲禁慾,如《楞嚴經》卷八說,人若未能離妻妾恩愛,只是「於邪淫中心不流逸」'一點也不想有婚外性關系,則能生四王天」;於已妻房淫愛微薄,於凈居時,不得全味」(獨居禁慾時還不能完全沒有性的想望),能生忉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能生夜摩天(《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也說:「若能離婦女,則生夜摩天」);更進一步,「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雖堅持禁慾生活,但對送上門的美色不能力拒),能生兜率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臘」,能生化樂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瞭然超越」,能生他化自在天。另外,兜率天以上,還須修禪達初級定,方得往生。《涅槃經》說:「修施、戒、定,得兜率身。」
【色界天,共18天】
2.色界天。色界十八天的共同業因,是行上品十善且修禪入定。《業報差別經》說,「修行有漏十善,與定相應」,能令眾生生色界天。依所入禪定的深淺,有初二三四禪天之階差。因以禪定伏欲界之欲,故雖有身體,而無男女之欲,無家庭,恆處於禪定中享受「禪悅」,可以想像,那是一個清凈離欲的禪定、瑜伽修行者們各自坐禪的社會,自然是安靜異常,超然世外,沒有人間和欲天的各種紛擾,是瑜伽行者生活的理想化。
初禪三天,為成就初禪者所生。第一梵眾天,為大梵天王治下的人民百姓,該天身高半由旬,壽命以中劫計算(一中劫略當三十二億年),為半劫。第二梵輔天,為大梵天王的輔弼臣僚,身高一由旬,壽一中劫。第三大梵天,所居為大梵天王,身高一由旬半,壽一中劫半。《楞嚴經》卷九說,修禪定者「但能執身不行淫慾,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戒律)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大梵天王的業因,除增上十善、禪定外,還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此王為一小世界主。道德高尚,清凈仁慈,但因生於天地萬物之先,自以為天地萬物是他所創造,以眾生之父、之主自居。《大日經》卷六說:「所謂大梵天,名我慢自然。」佛典中認為天父創造萬物的信仰,即出自大梵天。如晚近太虛法師《真現實論》說大梵天先天而生,超越陰陽,即是基督教等一神教信仰的上帝。
二禪三天,為成就二禪者所生,此天常受發自深心的禪定「喜」樂,超離了一切由外而來的感覺經驗,其壽數以大劫計算(一大劫略當一百二十八億年)。第一少光天,身長二由旬,壽二大劫。第二無量光天,身高四由旬,壽四大劫。第三光音天,身高八由旬,壽八大劫。《楞嚴經》卷九說:「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請凈,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是則二禪天特以光明為著。光音天,即已離語言,以放光代音聲以交流信息之意,此天天王,為一小千世界主。
三禪三天,為成就三禪者所生,此天常受發自深心的禪「樂」,此樂自內源源而出,綿綿寂靜,被稱為三界中最上之樂。第一少凈天,身高十六由旬,壽十六大劫。第二無量凈天,身高三十二由旬,壽三十二大劫。第三遍凈天,身高六十四由旬,壽六十四大劫,此天天王,為一中千世界主。三禪天蓋由身心清凈為著,《楞嚴經》卷九稱此天眾生「身心安隱,得無量樂」。
四禪九天,分凡、聖二級,皆為成就四禪者所生。此天恆處於「舍」的定心中,苦樂雙亡,心如明鏡止水,無絲毫擾動。其中凡夫天有四:一無雲天,身高125由旬,壽125大劫;二福生天,身高250由旬,壽250大劫。第三層並列二天,一廣果天,是由三禪無量凈天中福德圓明而上升者所居;二名無想天,乃外道人雙厭苦樂,力舍一切念想,「身心俱滅,心虛灰凝」,生於此天,雖如廣果天,亦身高500由旬,壽500大劫,但因「既已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楞嚴經》卷九),被佛教斥為因地不正的「無想外道」,其所入定稱「無想定」。
廣果天以上五重,為佛教中修證到第三「不還果」(阿那含),已斷欲界煩惱的聖者所居,稱「五不還天」(再不復返欲界受生),其名目為:無煩天,身長一千由旬,壽一千大劫;無熱天,身長二千由旬,壽二千大劫;善見天,身長四千由旬,壽四千大劫;善現天,身長八千由旬,壽八千大劫;色究竟天,梵文名阿吒尼迦(akanistha),身高一萬六千由旬,壽一萬六千大劫。此天為色界之頂巔,故名色究竟,又名魔醯首羅天,意譯「大自在天」,其天王摩醯首羅(Mahe svara),乃三千大千世界主,是諸神中最尊者,其形相為八臂三目,騎白牛,即婆羅門教信仰的至上神濕婆。佛經說釋迦牟尼佛的報身,亦居色究竟天,為諸十地菩薩恆常說法。
【無色界,共4天】
3.無色界。此界四天,依所入定而區分,皆恆處禪定中,連固定的形體亦消失,壽命甚為綿永。說無色,也非完全沒有物質身體,只不過其形質極為微細,如《俱舍論》卷二八所言:「由彼色微故名無色,如微黃物,亦名無黃。」據說此界眾生只有佛才能看見。第一空處,住「空無邊處定」,定中唯見一無邊虛空,壽二萬大劫;第二識處,住「識無邊處定」,定中唯見心識無量無邊,「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楞嚴經》卷九),壽長四萬大劫;第三無所有處,住「無所有處定」中,「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楞嚴經》卷九),唯見一無所有,壽長六萬大劫;第四非想非非想處,住「非想非非想定」,「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楞嚴經》卷九),沒有任何觀念,但還有分別無念無想的微細心存在(非非想),壽長八萬大劫,為三界中的長壽冠軍。非想非非想處為三界之頂顛,故名「有頂」。《楞嚴經》卷九說生四無色界天者有兩種人:一是從無想天等外道天繼續深入禪定而入,為凡夫,二是從五不還天上升,多住於超越三界的「受想滅盡定」中,而寄居於非想非非想處,為不迴向大乘的鈍根阿羅漢。關於四無色界天的住處,有二說:一說在色究竟天之上;一說無別住處,如元代帕思巴《彰所知論》說:「無色界者無別處所,若有生者,何處命終即彼生處,作無色定,故名無色。」
佛經中述說,人生之時。也有天神隨生。如《華嚴經》說:「如人生已,則有二天恆相隨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此蓋即所謂記人善惡的善惡童子之類。
諸天雖然長壽快樂,神通自在,為世人艷羨,但也仍有其苦惱,欲界天下二天中,有宿世修福不多而相對貧窮者,或為人臣妾,受他所制,或神通未能如意,或受阿修羅作亂的戰禍威脅;而且不管壽命多長,福報多大,即貴為天主,也終有一死。六欲天臨死前有五種預兆出現:身光消失、不樂本座、花冠枯萎、天衣垢壞、身出汗臭,生平一起嬉戲玩樂的天女們,見到這種「五衰相現」,便皆遠離。又以天眼觀見將生何處,若是墮落,則更是凄惶恐怖,痛苦不堪,如地獄苦。《正法念處經》偈雲:「如蜜和毒葯,是則不可食,天樂亦如是,退沒時大苦」。規誡眾生不可貪著天界之樂,應思出離三界。
⑸ 修道之人為何很瘦
也不一定都很瘦,只是相對比較多而已。
道家將就,清心寡慾,對物質的慾望要節制,但不禁慾。
慾望過多,往往對修道者的路上增加坎坷。
所以,這可能會讓修道之人多是比較瘦的。
道清風曉 為您回答。
如果有興趣可以到,網路貼吧:賈秀臣張文茹賈曉丹賈寶岐 發帖。一起學習。
⑹ 修道的人和普通人的區別
看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會這樣介紹修仙者:自古以來,凡是修仙修道之人,必須要了卻紅塵俗事,斬卻三屍神,才能能夠安心修煉。其實,現實中修道者,必須要經歷道門中所說的「七傷」「八難」方可靜心修道,以得正果。
那何為「七傷」「八難」?
七傷
七傷,是道教術語,指的是修道中的七種禁忌。
具體為:
一傷:帶真行偽,淫色喪神;
二傷:外形去道,心抱陰賊,嫉賢妒能,毀慢同學,攻伐師友;
三傷:飲酒洞醉,損氣喪靈;
四傷:心忿口凈,嗔喜失節;
五傷:不依科盟,漏泄天真;
六傷:身履掩穢,氣擾精混;
七傷:啖食畜肉,臭氣充於臟腑。
八難
作為一個修道者,必須一生恪守,才能不廢大道真諦。
不廢道心是一難;
不就明師是二難;
不託閑居是三難;
不舍世務是四難;
不割恩愛是五難;
不棄利慾是六難;
不除喜怒是七難;
不斷色慾是八難。
七傷是禁忌,就像佛門中的八戒,凡是修道者都要銘記,不可忘廢,這樣有助於精進。至於八難,之所以叫八難,就是因為做起來比較困難,凡八難之事都是普通人無法斷絕的,所以修道者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修道者對道的決心。
歷經人間百餘劫,方能回歸天外天。修道之路漫漫,凡所道門之人,須上下而求索。
⑺ 什麼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什麼意思
這是佛陀在《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
所謂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意思就是是「四相」本來沒有,而凡夫之人卻偏偏執著,以為實有,形成了頑固的障礙。所以《金剛經》有20個地方都反復地提到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囑咐聽法者要破除這四相。
佛陀為什麼要在經文中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說這「四相」呢?因為人對這四種主觀上的執著很深很深,即使是常隨佛學的弟子們也很難破除,遑論一般凡夫了。這「四相」或曰「四見」是眾生起煩惱、造有漏業、墮於生死輪回的一個根本。
那麼,這四相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壽者相,指的是有一個命根,這個命根要比我相、人相、眾生相都 要微細得多,沒有你我他的分別了,但是有一個存在、活著的相續的感覺,永恆的長壽,永生,道教內丹里講的長生不死。
⑻ 我這個人是相信世上有鬼神之說的,修道者也是有的,我想成為修道者,但無奈無人引路,自己一人難以。。
不敢說是不是會成功,但還是現實一點吧!畢竟還有很多生活中的事要做啊!不能過於追求這些不一定會成功的東西吧!
⑼ 為什麼人不能成仙真的有神仙這類人物嗎
人能修成神 仙 神 仙都是由人修煉成的真的有 但一般看不見 他們不想讓人看見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濟世度人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其次為玉皇等四御,再次則為眾天神。其他分司不同職責的神仙,老百姓最熟悉的有風、雨、雷、電、水、火諸神,以及財神、灶神、城隍、土地等
關於神仙的種類,歸納起來,約分五種:
====《鍾呂傳道集》論"仙有五等"=====
鍾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離於鬼,人仙不離於人,地仙不離於地,神仙不離於神,天仙不離於天。」
呂曰:「所謂鬼仙者,何也?」
鍾曰:「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象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就舍而已。」
呂曰:「是此鬼仙,行何術、用何功而致如此?」
鍾曰:「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於速成。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古今崇釋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誠可笑也。」
呂曰:「所謂人仙者,何也。」
鍾曰:「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會,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呂曰:「是此人仙,何術、何功而致如此?」
鍾曰;「修持之人,始也或聞大道。孽重福薄,一切魔難而改初心,止於小成。雲法有功,終身不能改移,四時不能變換。如絕五味者,豈知有六氣,忘七情者,豈知有十戒。行漱咽者,哈吐納之為錯。著采補者,笑清靜以為愚。好即物以奪天地之氣者,不肯休糧。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導引。孤坐閉息,安知有自然。屈體勞形,不識於無為。采陰、取婦人之氣,與縮金龜者不同。養陽、食女子之乳,與煉丹者不同。以類推究,不一可勝數。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於大道,止於大道中一法一術功成安樂延年而已,放曰人仙。更有一等,而悅於須臾,厭於持久,用功不謹,錯時亂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呂曰:「所謂地仙者,何也?」
鍾曰:「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於小成之法。不可見功,唯以長生住世,而不死於人間者也。」
呂曰:「地仙如何下手?」
鍾曰:「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數。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時刻。先要識龍虎,次要配坎離。辨水源清濁,分氣候早晚。收真一,察二儀,列三才,分四象,別五運,定六氣,聚七寶,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顛倒,氣傳於母而液行夫婦也。三田反復,燒成丹葯,永鎮壓下田,煉形住世而得長生不死,以作陸地神仙,故曰地仙。」
呂曰:「所謂神仙者,何也?」
鍾曰:「神仙者,以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關節相連,抽鉛添汞而金精煉頂。玉液還丹,煉形成氣而五氣朝元,三陽聚頂。功滿忘形,胎仙自化。陰盡陽純,身外有身。脫質升仙,超凡入聖。謝絕塵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呂曰:「所謂天仙者,何也?」
鍾曰:「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脫,乃曰神仙。地仙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為天仙,若以厭居洞天,效職以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於天地有大功,於今古有大行。官官升遷,歷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
神仙品次
[編輯本段]
道教認為修道有先後之序,成仙有高下之分,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層次之分。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將神仙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並稱:「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論仙》引《仙經》將神仙分為三等:天仙、地仙、屍解仙。稱:「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又把神仙分為七階: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洞天、太陰。而北周的《無上密要》則從得道成仙的層次出發,將神仙分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宮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極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為人死後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後也有升仙的希望與機遇,從而說明南北朝時已有「鬼仙」的說法。唐時的《天隱子》又將神仙分為五類,稱:在人稱人仙,在地稱地仙,在天稱天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者稱神仙。宋張君房《雲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條目中則將神仙分為九品,稱:「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靈仙、至仙。真、聖之號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靈、至為次第。這與《太真科》的分類方法大致相同。總之,關於仙品的分類方法很多,後來《仙術秘庫》對其加以歸納總結,稱「法有三乘,仙分五等」,其五等仙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基本上奠定了神仙品位的基礎。
一.天仙品位
亦稱「仙人」、「飛仙」、「大羅金仙」。指居於天府、能舉行飛升的神仙。《天仙品》:
「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抱撲子內篇、論仙》與《仙術秘庫》均其列為第一等。《墉城集仙錄》將升天之仙分為九等: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飛天真人、第五靈仙、第六真人、第七靈人、第八飛仙、第九仙人。若從修煉角度上看,天仙為修證之最上一成,修煉之最上乘。丹道中所指的「煉虛合道」的大成景界。屆時神光普照,化身萬千;一得永得,一證永證,神通恢闊,法力無邊。天地閉時而不同閉;天地開時,開辟度人。
二.神仙品位
亦稱「仙人」、「真人」,統稱「仙真」。指長生不死、修煉得道的人。道經曰:「煉形為氣,名曰真人。」「得本元氣,故曰煉形為氣,正性無偽,故曰真人。」莊子曰:「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登高不憟,入水不濡,入活不熱「,」「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其寢不夢,其覺不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淮南子曰:「莫生莫死,莫虛莫盈,是謂真人。」從修煉角度上看,神仙為修煉之上成。丹道上講為煉神還虛的乳哺階段。此時煉形化炁,胎仙自化,陽神已成,脫質升舉。即運用大周天之火候,以炁合神,神炁為一,心無生滅,息無出入。重濁之形,化為輕清之炁;純陽之體,盡為神通萬化。屆時體變純陽,陽神已成,具有神通萬化之功能。
三.地仙品位
道教仙人譜系的一種,為無神通力之仙。據《天隱子》記載,在地為地仙。《仙經》雲: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地仙在道教神仙譜系中屬於中等仙人。據《仙術秘庫》載,地仙有神仙之才,無神仙之分。得長生不死,而作陸地游閑之仙,為仙品中之中乘。《秘要經》認為:「立三百善功,可得存為地仙,居五嶽洞府之中。」從修煉角度上看,地仙為修煉之中成。丹道上講指完成煉炁化神的胎養階段。此時能夠在長壽的基礎上證到長生,但是尚無神通變化可言,因而只能在地上行走。此時仍有呼吸和飲食,形質未能全部化為輕清。但修煉至此,容光煥發,步履輕疾,壽増無量。
四.人仙品位
道教仙人譜系的一種,為形體堅固、長生住世的人。《鍾呂傳道集》:「人仙者五仙之下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無行之氣,誤交誤合,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又稱:「修持之人,始也或聞大道,業重福薄,一切魔難,遂改初心,止於小成,行法有功,終身不能改移,四時不能變換。如絕五味者,其知有六氣;忘七情者,豈知有十戒;行漱咽者,貽吐納之訓錯;著采補者,笑清靜以為愚;好即物以奪天地之氣者,不肯休糧;好存想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導引;孤坐閉息,安知有自然;屈體勞形,不識於無為;采陰取婦人之氣,與縮金龜者,不同;養陽食女子之乳,與煉丹者不同。以類推究,不可勝數,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於大道,止於大道中一法一術,功成安樂延年而已,故曰人仙。」《金丹真傳`序》曰:「補完氣血,復成乾體,復得外葯,結成內丹,此人仙也。」《武術匯宗》:「有從下關用功者,不使真氣泄於陽關,保守元氣,鎮守下田,不悟移鼎換爐之法,而安長生不老之果,或延壽於數百年,或延壽於數千年,久而不死,謂之人仙。」從修煉角度上看,人仙為修煉之下成。丹道上講指煉精化炁的築基階段。此時修煉之人,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恆久有成,可以延年益壽,返老還童,肉體堅固,長壽不老。其方法有:絕谷、忘情、納津、吐納、持靜、持戒、存想、采日精月華、導引、閉息、自然、無為等功法,若能信心苦志,堅守不移,足可保命固形,安樂延年,但有形之軀最終必壞。
五.鬼仙品位
又稱「靈鬼」。指修道者未能煉至純陽,死後出陰神,乃為鬼仙。《鍾呂傳道集》:「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像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人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奪舌而已。」又稱:「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紫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武術匯宗》:「一味閉目寂坐,冥心寂照,則靜中尋靜,悟人頑空寂滅矣.而未滅盡定,只煉得一個強定之陰神,到氣盡時,陰神一出.便為靈鬼,謂之鬼仙。」從修煉角度上看,鬼仙為修煉之最下乘。丹道上講指僅僅限於基礎的性功修煉階段。修證之時.身如槁木.心同死灰,神意內守,悟人頑空。到撒手了結之時,定中能出陰神,陰神屬於清靈之鬼,而非純陽之仙。在修煉之時,有人年事已高,肉體衰朽,或者環境困難,無從保障,今生修成已無望,乃用此法,可出陰神,以為下輩子繼續修證.同樣屬干鬼仙。此法有:投胎、奪舍、借屍、轉世等。
主要神仙
三清尊神
上清靈寶天尊 玉清元始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據《雲簋七籖》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寶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簋七籖》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玉皇大帝(玉皇無妻,玉皇並非像一般小說中所說,西王母為其妻)
玉皇大帝,居於太微玉清宮,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號,據《玉帝聖號同異考》說:「玉帝聖號,崇自牿劫前,中古復尊上,重稱贊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見聞,所皈重,隨其彰著,敬上諸神之號,以定稱謂。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漢武帝上太微垣星主號也,二梵天玉帝,漢宣帝上天市垣帝主號也,三焰華少微玉帝,漢哀帝上先天定位號也;四紫微玉帝,漢光帝上後乾號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號昊天金閥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諸天,永不毀淪。」宄其信仰,緣於古代宗教,古時即有支配日、月、風、雨等自然變化和人間禍福、生死、壽天吉凶等人生命運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說法。西周以後又稱「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時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稱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宮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時,「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夢仙》詩中就有「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的詩句。詩人元稹《以州宅誇樂天》一詩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約在唐宋之際成書的重要道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詳細敘述了玉皇的出身和來歷:很久以前,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凈德和王後寶月光老年無子,於是令道士舉行祈禱,後夢太上道君抱一嬰兒賜予王後,夢醒後而有孕。懷胎一年,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生於王宮。太子長大後繼承位,不久舍國去普明香嚴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經過三千劫始證金仙。又超過億劫,始證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極高,神權最大。道經中稱其居住昊天金閥彌羅天宮,妙相庄嚴,法身無上,統御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權衡三界,統御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王。簡而言之,道教認為:玉皇總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間),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陰陽禍福
⑽ 身體陽氣嚴重不足對修道者有影響嗎如何合適的補充陽氣
身體陽氣不足,肯定是之前損壞了,身體過於操勞會損壞陽氣,精神過於操勞也會損壞陽氣,陽氣不足,對身體和心靈都有影響,身體上,抵抗力就不足,精神上容易犯困,容易煩惱,容易沾染不良的意識體,比如所謂的鬼。
補充陽氣,可以從食物上進補,也可以通過修身養性。食物上,其實不需要吃什麼花樣,以米飯為主,從前的人,沒什麼菜,就吃米飯多,雜糧多,也能長得很健康。然後,可以吃葯膳湯,吃些中成葯。像是補中益氣丸、十全大補丸、桂附地黃丸,等。陽氣是人體的火,火升於水中,如果腎陰虛,就會有所謂的虛火,也是陽氣不足,如果身體曾經過於勞作,又或是經常熬夜,肯定是陰陽雙虛的,陰陽雙虛,就要雙補。這個,自己就要辯證清楚了。
精神上補陽氣,就是少操勞,少欲少求。多接觸大自然,像是看天空,看星星,曬太陽,也可以讀書,讀經典,像是《道德經》、《論語》、《金剛經》,包括《聖經》都是一樣的,還可以多聽輕音樂。只是過,身體的陽氣損壞,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補回來,肯定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貴在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