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養身
早在兩千年前,祖國醫學就談到了有關健康長壽的問題,那時稱為「養生」,又叫「道生」、「攝生」或「養性」。其目的是為了強健體質,預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長壽命。筆者通過我的中醫實踐,淺談養生的體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飲食方面
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但過飢過飽、過寒過熱,以及膳飲無時皆會損傷脾胃,從而影響食物的受納運化,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死亡。所謂:「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難經》中雲:「人賴飲食以生,五穀之味,熏膚充身澤毛,胃為水谷之海,主廩四時,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說明食物的攝取是機體生長發育、維持和增進健康的源泉。古人曾再三教導人們飲食要有節制,勿暴飲暴食,指出以酒為漿和飲食無節是體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亦非常重視食物營養價值及烹調技術,《素問》中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此外,還闡述了飲食五月味調和不當可產生各種病理改變與臨床症狀,如素問中雲:「多食咸,則脈凝泣(澀)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疼而發 落,此五味之所傷也」。並教導人們要依據四季時令的改變來調整食物的冷熱燥濕,如元代忽思慧撰《食膳正要》中雲:「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忝以熱性治其寒」。此外,亦反對過多食用肥美飲食,故雲「高梁之變,足生大丁」,說明了攝取過多脂肪類食物反易產生癰腫等病變,並強調了飲食五味調和適宜,能使機體的骨骼、筋脈、氣血、腠理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長壽,即所謂「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長素忌葷食,能延年益壽。筆者認為,除保證每日營養,吃一些富有蛋白質的食品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少吃為佳,多吃一些纖維素豐富的食品。纖維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腸道蠕動,降低血脂和膽固醇,使某些致癌物無滋生之地。忌暴飲暴食,避免單純性肥胖和加重對消化器官及腎臟的負擔。此外,還應適當限制食鹽、煙酒。膳食安排合理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 壽的物質基礎。
起居作息
古人非常珍視起居作息的規律性,並教導人們應非常好地去適應四季時令的變化,《內經素問》中雲:「春三月……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還指出人們應非常好地適應一晝夜內陰陽消長的規律,如雲:「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此外,指出「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述說了起居無節,過度的勞累與安逸均足以危害健康。
體育鍛煉
導引、按蹺和吐納術等在古代養生中佔有重要位置,它包括近代醫療體育中的氣功、按摩、大氣療法,以及拳術和日光浴等。漢初道家淮南子的「吐故納新」,嵇康養生論的「呼吸吐納,服食養身。」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的「調息法」,以及後世的「靜息療法」等,可以不可以說均現代氣功療法的前身。三國名醫華佗謂:「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因創五禽戲以鍛煉身體。古人亦非常重視煦照陽光的益處,甚至在夏季亦勸導人們要「無厭於日」,認為「空氣可療百病」,強調室內要空氣流通,總是去室外散步,呼吸新鮮空氣來疏通氣血,增強健康。關於按摩導引術,有的主張,「發宜常洗,面宜常搓……齒宜數叩……濁氣宜常呵,清氣宜常吸,背宜常暖,心腹宜常摩……肢節宜常搖,手心足心腰 眼宜常搓,皮膚宜常淋浴……」。筆者認為,堅持體育鍛煉,能有所改進血液循環,防止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能增強神經系統的調整功能,增強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能增強肌肉的力量和關節的靈活性,防止肌肉萎縮和骨骼老化變脆。近年來,國家體委編制的「意拳站樁功療法」,又新編了胃下垂操,呼吸操和關節操等,形成了我國獨特的醫療體育系統,為我國人民的健康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預防疾病,治療疾病和保持健康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節制性慾
中醫認為縱欲不但與病情的進展、療效的好壞有著密切關系,同時對身體的健康也有著不良的影響。所以常常告誡人們應節制性慾,避免房勞太過和醉酒入房,以保養腎精,固護先天之本。性交過度則腎虧,影響人體各種功能,出現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心悸失眠、少食健忘、判斷力差、精神恍惚、發須早白、牙齒動搖等早衰情況。《素問中》雲:「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說明縱欲過度後使腎氣受傷,出現骨骼枯槁,精疲力衰。認為節制性慾才能保守真精,元陽不虧,則氣與神俱旺,而能壽至百歲。同時古人還積極提倡晚婚,指出早婚對青少年的危害性。在「養生醫葯淺說」中記載:「未及成年即為婚……戕元陽……致使精衰、氣弱、神散,而其結果則患滑精、陽萎、勞疾、其乏嗣者居多,是又不僅促其壽命而已……」。筆者認為,冠心病病人縱欲易導致心衰或心肌梗塞;高血壓病人可導致腦出血;肝炎病人縱欲能引起肝昏迷;腎病病人縱欲會加重腎功能衰竭;肺結核活動期病人易造成咯血加重等等。人是有感情的,性慾是生理的自然表現。正常的性生活不但有益於夫妻感情的和諧,也有利於身心健康。但過度恣情縱欲則有損形體,輕者損身而發病,重者絕命而死亡。因此,應該善於珍攝,節欲保精,防止早衰,延年益壽。
葯物方面
祖國醫葯中有不少的葯有抗老防衰、延年益壽的作用。這類葯目前已發現380餘種。約在二世紀前後,我們祖先在探索強身防病,延年益壽的方面,首制煉丹術成功,丹中含汞劑與硫化鉀等,對治療某些疾病,尤其是皮膚病和外傷確有良好療效。筆者認為,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炙臍及足三里可增強免疫功能,人體內產生的「自由基」也是衰老因素之一。中葯中的健脾益腎葯物黨參、女貞子、旱蓮草、靈芝、淫羊霍、人參等,均有益氣、滋陰、溫陽的作用,從而達到抗老防衰的目的。市售的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人參皂苷片、二至丸、人參歸脾丸、八味丸、八仙長壽丹、首烏延壽丹等均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影響正常壽命的還有遺傳、環境、營養、醫療、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養生之道可歸納為12個字:「動為綱,莫煩惱。食有節,素為常」。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但只要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按以上原則去做,則可達 到防老延壽的目的。?
回答1: 中華養生產生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我們的先民在長時間的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道教書籍,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的意思等。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l養的意思。總之,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因為身體是我們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體是我們有一個健康人生的基礎。健康也是長壽的先決條件,而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在非常大程度上又依賴於他所生活的環境。
環境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社會環境和每個人居住的小環境。在環境中,有許多因素每時每刻地作用於人的機體。這些因素,可概括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不僅錯綜復雜,且處於總是不斷的變化之中,人體藉助機體內在調整和控制機制,與各種環境因素保持著相對平衡表現出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但是人們的這種適應能力是有限的,當有害的環境長時間作用於人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人要健康長壽,就要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明白環境與人的關系。環境是一個極其復雜、辯證的自然綜合體,一切生物都要適應環境而生存,人類不但要適應環境,且還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環境。這樣人才會有可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Ⅱ 怎麼養生才是正確的呢
收藏!24小時長壽時間表,照著上面做,不會有錯
其實我們吃飯和鍛煉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在合適的時間飲食及鍛煉,有助於增強人體細胞的活力,延緩衰老過程,達到長壽的目的。[2]下面的這個「長壽時間表」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奧茲教授總結制定。
● 早上6點,進行瑜伽練習,減輕壓力,有助於開展新一天的工作與生活。
● 早上7點,吃早餐,避免攝入過多甜食,以高蛋白的燕麥片和雞蛋為佳。
● 上午10點,進食一些漿果作為零食,漿果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劑,能夠減少體內炎症,提高身體免疫力。
● 中午12點,進行戶外散步,在陽光下活動活動一下能夠增加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幫助鈣質吸收。
● 下午3點半,喝一杯黃芪茶。有研究表明,黃芪所含的物質能夠促進細胞活力。
● 傍晚6點,吃晚餐。奧茲博士建議晚餐多吃魚類,有助於改善記憶力。少吃香腸、熱狗等加工食品,因為其中含有亞硝酸鹽。
● 晚上8點,可以進行適當的性生活。適當的夫妻生活能夠促進心腦血管的活力,有利於長壽。
● 晚上10點,睡覺。早起早睡,形成規律的生物鍾,也是養生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養生,即保養身體,增強生命力。大部分人養生都是為了規避疾病的發生,達到長壽的目的。其實養生並不難,只需要從日常的吃、喝、睡方面入手,形成良好的習慣就可以做到。
Ⅲ 中國人養生有哪些方法
中國人養生妙方有很多,安神堂認為:粗茶淡飯,平常心,四肢常動,陰陽分, 四時八節,調衣裳,不妄作勞,有精神,中醫調理,神氣好。
Ⅳ 如何才是正確的養生
當代好大學生:你好。
《素問 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智者養生,通過調節,來適應春夏秋冬四季之寒暑。平和心態,喜怒有常,而安居樂業,平衡陰陽,來調養自身,這樣,病邪就無從侵襲。自然就可延長壽命。古人認為,養生適宜,人的壽命就可活到一百二十歲。《尚書·洪範》說:「一曰壽,百二十歲也」。
「勤用腦,防衰老。」「飲食不節,形累而壽損。」「要想身得安,三分飢與寒。」「要想長生,胃裡長空。」「吃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要想不死,肚裡無屎。」這些養生口訣,是百姓的智慧和實踐的總結。
清代詩人袁牧說:「多壽只緣餐飯少,不飽真是治病方。」
《內徑》曰:「形不動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郁滯,以化生百病。」所以運動氣血,涵養精神。走為百煉之祖,百煉不如一走。
記住「睡眠是大葯。」合理安排睡眠,是養生長壽之關鍵。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准。
中國人養生:粗茶淡飯,平常心,四肢常動,陰陽分,
四時八節,調衣裳。不妄作勞,有精神。
古人養生格言
少思慮以養心氣; 寡色慾一養腎氣;
勿妄動以養骨氣; 戒嗔怒以養肝氣;
薄滋味以養胃氣; 省言語以養神氣;
多讀書以養膽氣; 順時令以養元氣。
養生格言: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
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恬淡向世界 微笑對人生
道生於安靜 德生於卑退 福生於淸儉 命生於和暢。
最後送你兩句鄭板橋的養生經:
青菜蘿卜糙米飯 瓦壺天水菊花茶。
Ⅳ 中年人要怎麼養生
1、要睡個好覺
充足的睡眠對於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晚上睡好覺,白天才有精力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特別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更應該多注意睡眠質量,如果睡不好,那麼要尋求醫生的幫助來改善睡眠。
2、喝點養生茶
中年人一般都會喝點茶,如果單單只是喝普通的茶飲,那麼不如試著喝一點養生茶。專家認為,中年人可以喝一些補氣、補虛的葯茶,建議用黃芪、西洋參加紅棗、枸杞等沖泡之後飲用,堅持喝一段時間能有養生的功效。
3、飲食要規律
中年女性可能會比較在意飲食方面的問題,但是許多中年男性對吃什麼,什麼時候吃並不在乎。專家認為,中年人的腸胃系統功能在慢慢減退,此時注意飲食規律是養護腸胃的一個重要方法,建議早餐要吃得營養充足,午飯要吃飽,而晚餐可以適量減少。
4、注意保護眼睛
中年上班族一天到晚都會需要面對電腦來工作,此時學會眼睛的護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建議在辦公桌上放一盆綠植,眼睛感到疲勞的時候可以看看綠色的植物來舒緩不適,或者讓眼睛看看遠方,遠眺也有保護眼睛的功效。
5、保護腰部和腿
上面我們有提到,中年上班族一坐也是一整天,這個時候腰部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腿部也會因為長期坐著而導致血液不通暢,緩解方法是,每隔1-2小時就要站起來活動一下腰腿,可以在辦公室扭扭腰,多走動走動。
6、學會情緒管理
人到中年,面對的壓力是比較大的,這個時候情緒也容易受到影響,特別是面對不聽話的小孩,很多家長都會表現出生氣、暴怒的情緒,這不僅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對大人本身的健康也有損傷。中年人一定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把工作上的不順利帶回家,也不把家庭里的不開心帶到工作上。
7、堅持健身和鍛煉
無論是中年男人還是中年女性,要處理的事情都是比較繁瑣的,此時人們把原本用在運動、鍛煉的時間拿來做別的事情,但是專家建議,中年人依舊要堅持健身,這樣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
Ⅵ 如何養生
1、飲食清淡,吃「苦」有益
夏天溫度較高,人們稍一運動就會汗流浹背,體內水分及無機鹽等流失量較大。因此,可以適當多喝水並補充適量的鹽分,或者說,飲食可以相對稍稍咸一點。
中醫認為,夏天人體的陽氣順應天地之氣都向外散發,腸胃的功能會相對偏弱,因此飲食應以清淡為主,不宜吃過分油膩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不能吃冷飲和冰凍食物,以免引起胃腸道急性疾病。
2、午後小憩,夜卧早起
夏季晝長夜短,午睡可幫助恢復體力並保證在下午和晚上精力充沛。但是,午睡一般不要超過三十分鍾。另外十二時辰里,午時乃心經循令,午時小憩有很好的養心安神的作用。這里的夜卧不是倡導熬夜,而是相對於秋冬季而言,建議最晚不超過子時,最好就是在亥時,也就是在九點到十一點間入睡。
3、曬曬太陽,運動適宜
「無厭於日,使氣得泄」,《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盛夏時節,我們應該多曬太陽,讓皮膚出點汗,讓我們的陽氣順應地氣升騰之勢,這才是順應季節養生的方式。當然,夏季紫外線很強,尤其是午時,熱度太盛,所以鍛煉的時間最好選擇早晨或傍晚,這時的日曬和溫度最為適宜。
另外從養生角度看,宜以散步、慢跑、游泳、太極拳等運動項目為好,而不宜劇烈運動,因為「汗為心之液」,大汗淋漓容易傷心,而夏天正是養心的時候,「心藏神」,傷心即傷害我們的元神。
4、做一個有「風度」、有「溫度」的人
夏日炎炎,人們都喜歡吹風扇、開空調、吃冷飲,覺得這樣才能夠降溫解暑。其實,人們只關注熱的表象,卻忘記了夏天人體毛孔開放、體內陽氣不足這個內在的生理事實。
所以,感冒發燒、腸胃不適、拉肚子等病症常發生於夏季,而冬季易出現的手腳冰冷、關節疼痛、痛經等病症的病根也往往是在夏季「種下」的,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冬病夏治」。
而正所謂「春夏養陽」,建議大家不妨試試在熱的時候喝口熱茶,體會一下喝完之後那種口中生津、腋下出汗、涼風習習的感覺,那才是真正對身體有益的爽快。因此,我們要做一個有「風度」,也有「溫度」的人。
(6)中國人怎麼養生擴展閱讀:
對於整日待在室內的人,尤其是待在空調環境里的白領,可以適當吃點辛辣之物,比如姜、蒜來溫散體內寒濕之氣,或者飲用姜棗茶。夏季五行屬火、五色為紅色、對應五臟為心,所以建議大家適當選擇一些紅色的食物。
比如赤小豆、紅棗、紅蘋果、草莓、枸杞等,食用這些食物可以起到養心的作用。總的來說,飲食方面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葷素搭配、粗精適宜、瓜果適量、蔬菜應季。
Ⅶ 中國人為什麼那麼注重養生
中國人注重養生這無可厚非。
畢竟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民的生活都富裕了,都想活得長久一點看看這個世界,享受一下精緻的生活,畢竟中國人的勤奮是世界聞名的。
難道在付出巨大的勞力之後還不能留有好多年去享受一下我們的精緻生活嗎,而若要想要去享受,首先注重養生,總不能掙了大半輩子的錢全都給了醫院不是。
再一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注重養生,這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能看的出來。
1: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喝熱水,吃熱飯熱湯、喝熱茶,飯菜有素有肉,搭配均勻。
3:從小收到的教育是德智體全面發展。
從基本的生活中就已經透露出點點滴滴的養生之道,這是深入骨髓的生活之道。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是每一個人都知道也都會提醒別人的一句話。想要做好工作,身體是第一要位,而想要有個好的身體,平常的養生是至關重要的。
Ⅷ 中國人的飲食養生之道是什麼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中,沒有比飲食更為重要、更令人關注的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反過來說,對這種價值追求不同,也就導致不同飲食文化的出現。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就是一種由於獨特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非只是口腹之樂,諸如對玉盤珍饈、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延年益壽價值。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飲食的調養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系,使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協調平衡,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說過一段道盡飲食養生之旨的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為用者也,入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遵生八箋》)
從歷史淵源來看,飲食養生堪稱所有養生方法中最古老的一種。
「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淮南子·修務訓》)這表明古代先民在飲食上通過主觀能動性來注意避害就利,這種意識和行為顯然已經超越了動物的擇食本能,並包含了人類飲食養生文化的基本內涵。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以論飲食調配烹飪養生之道。兩周之時,飲食養生已經上升為一種以五行學說為構架的理論認識。作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和醫學理論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黃帝內經》,更將飲食文化置於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總結並提出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謹和五味」與「食飲有節」。先秦時期所奠定的飲食養生文化,在漢唐時期得到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張仲景、孫思邈以及崔浩、劉休等人,愈發注意探究各種食物的養生遣疾價值,並特別講究飲食衛生。宋元時期,陳直、鄒鉉、忽思慧等人,比較強調食養食補食調之道。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飲食養生學和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選收歷代朝野食養食療之精粹,重視飲食避忌問題,實乃古代飲食養生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明清時期,飲食養生更發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階段,飲食養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龔廷賢和清代的曹庭棟、顧仲則等。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堪稱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珠寶奇葩。從價值取向來說,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惟養生利生為務的目標追求,是獨特的。從飲食文化結構看,食養與食療,葯養與葯療是相互依賴、關系密切的兩個層次,而食與葯在很多情況下又密不可分。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如因時以食、因時調節、飲食避忌、飲食所宜以及食後保養等。
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中國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