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當山文化包括那些
獨樹一幟的道教文化——武當山最重要的特色旅遊資源
1武當山道教——中國道教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魯迅,1918),它在中國文明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 發展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時達到鼎盛:先後被皇帝封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於五嶽,被尊為「四大名山皆拱 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雄鎮打岳而祀超百代」。武當山成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皇室家廟」、「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領域中取 得了獨尊的地位,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和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影響深遠,在中國道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2.2武當山道教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奇跡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道教古建築群,是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特色突出;
規模宏偉,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當,北修故宮」大興土木,先後動用了30萬工匠,歷時12年來修建武當宮觀,建成9宮,9觀,36庵堂、73岩廟的大規模的道教建築群,成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統治的
重要場所。經過後來的不斷擴展,武當山共達到2萬多間廟宇,總佔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宏偉場面。
選址獨特,布局巧妙。武當山建築選址融合「陰陽典術」的道家思想、中國古代「風水術」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話,並嚴格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意圖營建。布局方面,武當山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處處結
合自然環境,巧妙利用峰巒岩澗和奇峭幽壑,建設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體的原始風貌。
武當建築群的中心位於天柱峰頂的金殿,處於全山各懸崖絕壁的八大宮為主體,眾多的庵堂神祠自成體系分布在主體建築的周圍,龐大建築群與群山和諧地融為一體,完美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總體規劃嚴密,建築技藝高超,工藝精湛。規模宏大的武當建築群採取了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總體規劃十分嚴密,在建築技藝和建築美學上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體現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這里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金殿」,被喻為「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其焊接和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轉身殿」等也都
體 現出古代建築技藝的高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武當道教建築被喻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環宇所無」(見明代張開東《大岳賦並 序》)。1982年國務院公布武當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稱武當山古建築」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築成就的 展覽」。
2.3名揚四海、自成一派的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當山著名的道士張三豐創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武術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它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是以柔克剛,
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內家功」。武當武術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提倡心性修養、武德修養,注重內涵與修身養性。武當功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如今武當拳、太極拳、太極劍已是聞名天下,深受民眾的喜愛。
2.4仙樂神韻——武當道教音樂
武當道教音樂又稱武當道樂,是中國道教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樂是道士們念經和進行法事活動時表演的,由於歷史及所處地域等原因,武當道樂內涵極為豐富:雖屬地方道樂,但卻有著宮廷音樂的庄嚴典雅;一方面難襲了遠古巫觀樂舞傳統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樂,另一方面又吸納了大量地方民間音樂元素;除本地外,周邊地域的音樂也對其產生著影響,如「秦音楚聲」、「秦腔豫調」、「楚韻漢凋」;
既有長期歷史傳承又在發展中不斷創新的道樂,最終形成南北交融,以道為主,同時兼有佛樂和儒樂旋律的道教音樂,被稱為武當仙樂神韻,武當韻,悅耳動聽,它是武當山宗教文化遺產中極富特色的一部分。
3優美的自然風光——武當山不容忽視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雖以「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但與其人文資源相比,武當山的自然景觀也毫不遜色。自古以來武當山優美的自然風光就一直吸引著無數的道教修練者、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和隱士們。明代地理學家 徐霞客盛贊武當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認為「玄岳出五嶽上」,這里還有著「頂鎮乾坤舉世無雙勝境,峰凌霄漢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觀為 「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海撥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沖霄,周圍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澗環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 神龜,座落在群山之顛,其餘諸峰均俯身頷首朝向主峰的「萬山來朝」奇觀。聯合國赴武當山專家考察組官員們也盛贊武當山美麗的自然風貌,武當山自然景觀有 「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稱,均各具特色,風光優美。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武當山珍貴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地區歷史悠久,蘊藏著豐富的史前文物。從目前巳 出土恐龍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動物化石、古猿顱骨化石、猿人牙齒化石看,這里曾是人類祖先的棲息地之一,中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武當山地區曾是楚國早年國都 所在地,秦漢以來歷朝歷代均有建制及發展,悠久的歷史為本地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存,道教文物最為豐富,有我國道教文物寶庫之譽。
5豐富的葯用植物資源——武當山極具開發價值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中葯材,是我國現存野生葯材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初步確定武當山現有野生葯材617種。早在魏晉南北朝即有隱士在此采葯修 煉,唐宋以後更是絡繹不絕。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長期在武當采葯,據統計《本草綱目》中有400餘種葯材取自武當山。俗話說「十道九醫」,道教素有重視 醫葯學研究的傳統,結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養生文化,與現代旅遊開發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葯用植物資源無疑是武當山極具開發價值的特色旅遊資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當山極具開發潛力的特色旅遊資源
武當山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本地留下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其中以道教氣息濃郁的民俗文化為特徵:如武當信仰民俗、大法會、羅天大醮、進香、齋膳禁忌等習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與道教信仰密切相關的游藝節日民俗。這里還留存著許多歷代高道、帝王將相、社會名 人等與武當山的傳說故事,如著名的「鐵杵磨針」、「太子讀書」等,以及大量描繪武當山的詩詞、歌、賦、游記、小說等文學資源。此外,由於歷史的原因,如歷 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當等事件,均直接導致部分宮廷民俗文化與來自全國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於武當,與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處於秦楚交 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交匯處,歷史文化淵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當民俗文化還表現出來源廣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顯著特點
⑵ 道教的影響
樓上介紹道教知識很詳細,我只引用魯迅的一句話,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你說中國有哪個宗教學派可以和道教對中國的影響相比。道教表面上不如佛教興盛,但道教的理念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在內不在外。
⑶ 道教有哪些經典著作
《周易參同契》和《太平經》的出現,和五斗米道、太平道教團的產生,是道教形成的標志。 《周易參同契》是關於煉丹術的最早理論,被後人稱為「丹經王」.《太平經》是流傳至今的最早道教經典,《太平經》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西漢;《漢書》記載西漢成帝時,曾有齊人甘忠可作《天官歷包元太平經》。 《太平經》的宗旨,為興國廣嗣之術,是講「氣」以養長生,則為生命存在和長生方法。《太平經鈔�6�4癸部》說:「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此三共一位,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於天,精者受於地,氣者受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神者乘氣而行,精者居中也,三者相助為治。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說明「精氣神」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礎。《太平經鈔�6�4壬部》說:「人有一身,與精神相合配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則吉,去則凶;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相合則為一,可以長存也。」 此外還有:《黃帝內經》和《周易》。 《莊子》。 《黃帝陰符經》《正一經》《太平經》《太清經》《三皇經》 等等.因為道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卷帙浩繁的經籍書文。道教經書的內容包羅萬象,不僅記錄了道教的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醫葯學、養生學、化學、音樂、地理等多種學科的資料.所以你問道教經典,本人最為推崇的是莊子的<逍遙游>PS:道教也有許多流派.最為正統還是`老莊思想.孔子的儒學屬於偏門.
⑷ 為什麼說「醫道同源」
道教與中醫淵源相通
中華文化從源而論,與道家關系最鉅。道家流派的名稱,形成雖較晚,要到漢初隨九流而定名。但其淵源就有道籍文獻可考者,可上溯至商初伊尹,至周時老子《道德經》已是集其大成,這還不包括道家思想的初始階段,要上推到黃帝之時。
《漢書·藝文志》載道家古籍,列第一的就是《伊尹》五十一篇。此書早佚,連《隋書·經籍志》亦不見著錄,但近年來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伊尹·九主》佚文,不僅使我們對《伊尹》這一部早期道家典籍能有一個粗略的了解,而且證實了道學的產生與天道實密不可分。例如,無名、有名是《老子》之學的一個中心,而《伊尹·九主》認為"名"就是從天道中產生的。其文說:"天乏(范)無(名),復生萬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
所謂"天范",就是"天道",就是天的本體和天的運行規律,放曰"無名"。"名"既是天道的產物,那麼萬事萬物,由此而生,莫不有名。《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於此可以找到注腳。
中醫學與道教淵源相通,特別強調"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把中醫學擺在天地人這樣一個大系統中來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於道家。所以《內經》認為,一個優秀的醫生,要掌握醫道,就必須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主。"把對醫家的要求與道家的標准等同起來,這是醫之通於道,或者說醫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我們要想深入研究中醫學則對道學的研究絕不容忽視,尤其對道門醫學的價值絕不容忽視。
道教素有「重生」之信仰,主張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並看重個體生命的價值,相信經過一定的修煉,世間的個人可以脫胎換骨、直接超凡入仙。於是道教吸收原始巫祝、神仙方術及先民的養生之道,創立和構造了一個完整的道教養生學體系。這一體系又與祖國傳統醫學的主體—中醫,有著甚為密切的關系,中國自古有「醫、道同源」的說法。
在理論方面,中醫的天人合一觀、陰陽五行說,及其對人體經絡、氣血、臟腑的見解,基本上都為道教所承襲、發揮,作為煉養中關於人體生命的基本理論,滲透於導引、 存思、服氣及以後更趨成熟的內丹學中。
此外,道教養生學與中醫有一些共同關注的基本問題。比如,道教養生學最重視的是人的精、氣、神的保養和修煉;而中醫的基本理論如天人合一觀、陰陽五行說、人體經絡、臟腑、氣血的學說以及臨床實踐,也十分重視人的精、氣、神的平衡與協調。道教養生學和中醫還有諸如心理——社會療法、康復療法、音樂療法、環境療法等許多方法上的共同點。
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按照神仙信仰的說法,仙首先是個體生命的無限延長。假如有這種可能,從邏輯上講,既然是無限延長,那麼在無限延長之前,個體生命理應是健康的、長壽的。在早期道教偏重於修命時期,信徒們更會這樣認為。比如見到年輕道士步履輕盈,目光炯炯,或年老道士耳聰目明,鶴發童顏,信徒們則會視為仙風道骨,由衷膜拜。相反,一個面黃肌瘦、疾病纏身、體弱乏力、懨懨無神的道士,誰會相信他一朝沖舉升仙?所以《養性延命錄》闡述說:「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意思是神仙信仰要求貴生,醫葯養生與修仙不可分離。《內觀經》則說: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即以醫葯養生而求仙,以求仙而永生。《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說:「先明臟腑,次說修行。」《丹亭真人廬祖師玄談》說:「病魔不除,仙基難立。」內丹修煉首先要「築基」。這些都是把醫葯養生作為成仙的准備階段、必要條件或基礎。求仙必貴生,貴生必求醫,道教醫學必然產生。濟世度人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第二個重要原因。道教倡導齊同慈愛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濟世度人為己任。《度人經》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以醫濟世」是濟世度人的方式之一,較容易見效。根據道教的說法,濟世度人不僅是施恩於人,也是積德於己,積德方能成仙。故道經說:「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全真教將修煉自己的心性與身體叫作「真功」,將濟世度人叫作「真行」,說「功行雙全」才能成道。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說「學道之人不可不通」醫葯的。丘處機甚至對成吉思汗說:「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葯。」是以道教的濟度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醫葯養生知識。以醫濟世往往造成以醫傳教的客觀效果。一些道士掌握醫葯知識,就是為了以醫傳教。如早期道教黃巾的太平道和二張的五斗米道,傳教之初皆以符水為人治病,迅速贏得了大批信眾。
道教重視醫葯養生學,也與道士本身生活的實際需要有關。這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第二個重要原因。古代不少道士生活在窮鄉僻壤,有些道士選擇岩居穴處。還有一些道士為了采葯或訪道,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他們如果缺乏醫葯養生知識,無力抗拒艱苦惡劣的環境,疾病來臨時不能自醫自救,將難以生存。所以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告誡道士必須「兼修醫術」。另外,有的道經根據天人感應說,把治病作為感應天地不降災禍的手段,試圖以醫格天。還有的道經以醫理闡述教理,以醫弘道。這些也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原因。
我國的神仙說起源很早。《山海經》、《楚辭》、《韓非子》《莊子》《左傳》等文獻中都記載了有關長生不死、不死葯、真人、神人或仙人等的神話或方術。戰國時期,致力於成仙活動的方仙道流行,行氣、葯餌、寶精3派鼎足而立。漢代部分黃老學者轉向神仙方術,形成了黃老道。《漢書·藝文志》著錄方仙道和黃老道的著作,有房中8家和神仙10家,包括房中、導引、按摩、服餌、黃白術等方術。王充《論衡·道虛》批判黃老道,列舉了養精愛氣、辟穀、食氣、導引、服食葯物5種方術。有學者將方仙道和黃老道的方術稱為方士醫學。方士醫學以成仙為最高目標,以中醫葯學和巫醫為主要內容,並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作為理論依託。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符水為人治病,並教人以悔罪、服葯、存思、取符、誦咒等方式自醫,標志著道教醫學的正式形成。方士醫學是道教醫學的前身。道教醫學的核心內容是中醫葯學。可以說,道教醫學吸收和融會了中醫葯學的全部內容。歷代道醫以宗教虔誠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進行醫學實踐和理論探索,為中醫葯學作出了巨大貢獻。比如,東晉葛洪最早記載了天花病。肖梁陶弘景集《養性延命錄》,其內容包括醫論、醫葯以及嗇神、服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禱、誦咒、存思諸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集。其著《本草經集注》在葯物的採集、加工、分類、配伍等方面都有創新。唐代孫思邈,奠定了婦科、兒科發展的初步基礎,發展了養生長壽學。南宋崔嘉彥創立的西原脈學在中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外丹術研製的一些外用葯,至今仍在使用。內丹術促進了我國古代養生術的發展和對人體的研究。我國許多重要的中醫葯學著作,都收錄了大量道教醫方。
⑸ 道家經典著作有哪些
1、《莊子》
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⑹ 我國的各個教派源遠流長 ,道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道教是本土宗教,創立於東漢時期,所以不能說是傳入中國。
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教,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6)道教養生音樂有哪些擴展閱讀:
基督教傳入中國時間:
唐貞觀九年(635)
基督教聶斯脫利派曾於傳入中國,稱「景教」。太宗、高宗兩朝,景教受到寬容對待,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至於當時各州都普遍建有景教寺院,稱「發流十道」「寺滿百城」的繁榮境況。但會昌五年(845)因朝廷下詔禁絕佛教而被波及,在中原地區中斷傳播。
元代時又傳入天主教和聶斯脫利派,通稱「也里可溫教」或「十字教」。到14世紀30年代時教徒已達3萬人。其活動范圍除大都、江南等地外,最遠達新疆、蒙古等邊疆地區。該派在蒙古貴族和朝廷官吏中接受較多,但在民間流傳不廣,後隨著元朝的滅亡而告中斷。
⑺ 道教創始哪個朝代
道教創始於戰國中期。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
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發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西漢時期,文帝景帝兩代(前179—前141)以 「清靜無為」之學治理天下,與民修養生息,對於社會的各種生產活動及老百姓的生活,盡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發展,遂形成了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的政治學說,世稱「人君南面之術」,史學界稱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是故,黃老之學,蔚然而興。
(7)道教養生音樂有哪些擴展閱讀
隋朝實行佛道並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詞「開皇」作為開國年號,蘇元朗開啟了內丹學說,隋朝是道教發展的轉折時期。
唐朝尊老子為祖先,奉道教為國教,採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搜集晉魏時期隱流、秘傳的道書,普傳大道。唐玄宗積極推動道教內部改革,讓道教回想黃老的輝煌時代,剔除天師道巫術迷信色彩。發展道家義理,使道教在偏離道家之後,再次對道家的回歸。
如果說寇謙之對道教改革未完成與徹底,那麼唐玄宗時期基本已經完成,道教發展到全盛,社會上的崇道之風發展到極致。
盛唐高道輩出,李淳風的《乙巳占》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成玄英、李榮和王玄覽的重玄學說發展了道教理論建設,茅山派宗師司馬承禎、吳筠、杜光庭的《坐忘論》、《天隱子》、《玄綱論》、《神仙可學論》、《宗玄先生文集》、《道德真經廣聖義》等提出的修煉方法成為內丹學先驅,道教學者對教義、修煉、齋醮及科學技術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此時的道派在理論教義和法術科儀上相互融合,以終南山少陽派(全真道前身)、茅山宗為道教主流。
⑻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與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它不、以各種道團組織在民間流傳,直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幾代道教學者的宣傳和改造,道教教義逐步地符合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扶持,從民間走向官方,成為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工具之一。作為近兩千年封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產生著無法想像的、巨大的社會作用。它與儒教、佛教兩家鼎足而立,互相融合,一起構成了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由於它的誕生是基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宗教,所以道教必然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產生影響。道教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魯迅有一段話說得很透徹:「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深遠而又多方面的,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文學藝術領域: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文學發生的重要影響,在西方許多作家的作品裡均可以發現。同樣,中國的宗教文化也曾經對中國的文學發生過重要影響。首先,道教保留了大量的神6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本身也創造了許多神仙故事,這些都為中國文學中的神話部分增添了色彩。道教中關於玉皇大帝、東龍公、西王母、盤古真人等等傳說還有道教本身所創造的神仙故事,如關於八仙的傳說,以及有關泰山、華山、龍虎山、武當山等的神話故事,也盛傳於民間,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教追求在現實世界上建立「人人無貴賤,皆天之所生也」的平等社會。這種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影響了許多文學家,從而產生了一批類似《桃花源記》和《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文學作品還有,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長生成仙。這種神仙思想成為文學的重要題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為題材的作品,充滿於詩、詞、歌、賦、戲劇、小說等各種文學形式之中,數量甚多,作者亦不少。如《封神演義》、《三遂平妖傳》、《韓湘子全傳》、《呂仙飛劍記》、《七真傳》等。並且道教對文學的影響,不僅反映在題材方面,還反映在文體上。再者就是在藝術領域中,道教對中國音樂、書畫、雕塑、石刻、建築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響。如音樂上,由於道教音樂是為道教宗教活動服務的,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又蘊藏著濃厚的道教哲理,與群眾的習俗關系密切,為人們所歡迎,不僅對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也保留了不少歷代已經失傳的宮廷音樂曲調和各地民間音樂的曲調,是今天人們發掘和研究中國古典音樂重要方面。建築上,如武當山現存的4座道教宮殿、2座宮殿遺址、2座道觀及大量神詞、岩廟。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
2.科學技術:一提到道教,必然會聯想到一個詞——長生不老。沒錯,道教為了實現長生不死,從一開始便十分重視煉丹術。試圖通過各種方術,來達到它所追求的目標,雖然這只不過是一種幻想,這個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從客觀上來看,這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意義重大。如當時煉丹術的發展,為近代實驗化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並且在道教長期發展過程中,通過修煉各種方術,在客觀上為中國古代自然科學技術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材料與經驗。同時,許多道教的人往往兼通葯物學和醫學,為中國古代的醫學和養生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孫思邈將道教方術與中醫葯學結合,在導引、服氣、金丹、服餌、按摩、飲食起居等方面對養生學作出了重大貢獻。除此之外,道家和道教經典文獻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了古代許多數學與物理成果,對中國古代數學
與物理也有著獨特的貢獻。最後還有,至今我們仍然引以為傲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火葯,就是道教方士在煉制丹葯中發明的,火葯的發明為人類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這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總之,道教在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科技方面的寶貴遺產。
3.民間習俗:道教對於中國古代民俗的影響尤為廣泛、 深刻, 有些影響甚至延續至今。 例如,對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 幾乎便及全國各個地區、 各個民族乃至各家各戶。 中國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與否,對這些神靈大都很恭敬。每逢年末歲首,道教對於民俗的影響表現得更明顯。春節是每個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節日,在這傳統節日里,從喜慶娛樂到飲食、祭祀,集中體現了中國民間風俗和傳統文化的特點,如貼門神、灶馬,畫桃符,十分熱鬧。這些習俗,有些甚至延續至今。其中門神、灶馬、桃符等,均出自道教。
4.中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得道為人生的最終目的,這種人生哲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傳統,歷史上許多道教徒為了得道求道,自覺拋棄人世間的一切物質享受和功名利祿,甘於恬淡素樸的生活,安貧樂道,刻苦磨煉,主動忍受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這種傳統,通過具有民族風格的宗教形式,長期傳播於社會,對形成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和民族性格起了重大作用。同時,道教文化中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認為人的壽命可通過修煉得以延長,此種熱愛現世、人定勝天的觀點,既與佛教悲觀厭世思想不同,又與儒家「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聽天由命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它是鼓勵人們積極征服自然、努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這種思想經過道教的長期宣傳,深入人心,不能不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使人定勝天的信念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此外,道教思想主張寬容、謙讓,虛懷若谷,反對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對驕傲自滿,這種精神集中體現在文化方面的兼收並蓄態度,融攝百家,像海納百川一樣,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這種文化心理的發揚,形成了中華民族開闊的文化胸懷,容易吸收各種先進文化以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夠經久不衰,而且愈來愈繁榮昌盛。
5、政治領域: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方面是上層統治者常常利用道教為鞏固他們的封建統治服務,因而長期以來,道教均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扶植。另一方面,許多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也曾利用道教作為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並利用道教經典中的某些思想作為他們發動起義的思想武器。由此可見,道教與過去中國上層和下層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均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6.道德倫理領域:道教是一個十分重視倫理道德教化的宗教,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勸善書,包括功過格等,其中包含了許多對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合理的倫理道德思想,這些內容不僅對道教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等諸方面,都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它的各種勸善書,在社會上流傳很廣,深入到社會各階層。其根本宗旨在於勸人行善積德,去惡從善,因此在中國民間也一直流傳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規范,這對於社會的安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道教對我們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深遠而重大的,其實其影響除了體現在上述的領域外,道教還對民族的凝聚力,民間的信仰,中國學術思想領域有著影響。道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觀念、情緒和活動的相當嚴整的體系,是人類的一種偉大的創造,它屬於華夏文明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繼續傳承下去,更好的服務於社會。
⑼ 道場的農村道場
有些地方曾經是修道者聚居,他們建設房子通常會在門前留一廣場,經常有客和很多慕名來的和其它同道就會坐在廣場講經說道,逐漸在這些區域的其他百姓也受其影響,也會將這種文化發揚光大,使得很多地方都農家的房子都設道場,其實最初都來源於修道之人傳道講經之場,如目前土家話還把朋友親人之間的閑聊說成講經,並且這種房子設道場的文化也是受土家文化影響,那裡的道信仰很久遠
⑽ 雲海林風誰作的曲
《雲海林風》也稱《雲海林飛》,是一首著名中國道教音樂,也是太極養生音樂(曲作者不詳),但一直沒有歌詞,無法傳唱。為此,毛翰將原創歌詞《何日得長假》,(原載《詞海》2017.2),姑且填之,敬請各位方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