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內容有哪些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㈡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方法有
第三章 認清體質,把養生養到實處——辨清體質好養生
◎第一節 《黃帝內經》中秘藏體質養生的智慧
《黃帝內經》最早涉及體質養生
體質受先天、後天因素共同制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造成體質差異
體質影響疾病的產生與發展
不同體質易患不同的疾病
判斷體質,從辨別陰陽開始
男性疾病無一不和體質有關
體形普遍看好體質明顯下降
體質養生必須注重生活調攝
摩腹、捏脊,就可以有效增強體質
看一看,自己屬於哪種體質
◎第二節 平和體質:養生要採取「中庸之道」
順四時,調五味,平和體質這樣養護
戒煙少酒,別讓煙酒毀了你的好體質
平和體質來自平和的生活環境
心平氣和——平和體質的養心之道
平和體質的最佳運動方式——太極拳
鰻魚是壯陽補腎的「魚類軟黃金」
男人的「腎之果」——板栗
杏仁補肺、潤腸又養顏
民間常用的健腦益智方
糯米飯——禦寒暖胃佳品
每天一袋奶,喝得科學便能老而不衰
人參殺人無過——補品的正確吃法
◎第三節 葯食同源治百病——最常用的食療方
本草動口不動手,輕松戰勝糖尿病
多吃防癌食物,遠離癌症
性冷淡不用慌,食療秘方幫你忙
肺病食茼蒿,潤肺消痰避濁穢
應對腎病,從吃開始
吃掉這個萬病之首——感冒
胃潰瘍,可用蜂蜜來調治
趕走體內毒素,告別便秘煩惱
腸炎是個慢性症,運用食療最合適
咳嗽了,吃吃枇杷就管用
學會妙用姜,日常保健康
◎第四節 飲食不當,會致病減壽——《黃帝內經》論食忌
病從口入,80%以上的病都是吃出來的
食品安全問題——最大的健康殺手
如何避免「問題菜」對人體的傷害
精細食物別多吃——富貴病就是吃得太精細
「方便食品」損害健康到底有多方便
油炸食品,健康免疫的仇人
不良飲食習慣傷身亦傷神
忌口——服葯期間的飲食禁忌
女性經期過程中的飲食宜忌
避開飲茶十忌,才能喝出健康
坐飛機前要注意的飲食三忌
根據個人體質,掌握飲食宜忌
㈢ 內經養生的主要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內經養生的主要原則和方法有: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巨大的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同時,它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古代養生學成就,迄今為止仍然具有重要價值和指導意義。其養生理論系統而豐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養生的基本原則,二是養生的具體方法。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黃帝內經》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變化,如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域位置等都可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人體內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這種自然界和人相應的思想就叫做天人相應。
因此,養生的第一個大原則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方面是養生要遵循自然界氣候季節、晝夜的規律,根據自然界的變化調養身體,使生命活動與自然界協調一致,提出了四時養生法;另一個方面是人的生存也離不開社會環境。人具有自然屬性,同時也具有社會屬性,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人體的養生在順應四時季節的同時,也必須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二)形神合一,精神內守
形即肉體,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包括五臟、六腑、五官九竅等能夠看得見,具有一定形狀的器官。神是指精神心理活動及外在表現。肉體健康、精神心理正常,形神協調統一,是維持健康長壽的基本保證。強調運動以養形體,靜心以養精神,動靜相宜,形神共養。
《內經》十分強調精神心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如果樂觀開朗,則五臟功能協調統一,氣血運行流暢,有益於人體的健康;如果精神抑鬱,七情內傷,會直接傷及人體的臟腑,影響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失常,產生各種疾病。《內經》提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因此,養生的第二個大原則就是形神合一、精神內守。包括三個層次的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一是靜心,從心煩躁動中走出來,靜下來;二是專心,從權利、金錢等誘惑中走出來,專注於一、二事情上,做專做精;三是御心,駕馭自我精神心理的野馬,知行合一,實現健康和財富、權利的完美結合。
(三)法於陰陽,扶正祛邪
法於陰陽,即養生首先要懂得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來調節人體的陰陽,這是在「天人相應」觀指導下提出的整體調攝原則。陰陽是古人為了區分事物或現象屬性、一分為二的一種認識方法。如一年四季陰陽的變化就體現在寒熱、燥濕的變化上,按照寒來暑往、季節更替,順勢養生,就能夠保護、提高人體的正氣,避免有害邪氣侵襲人體而發生疾病。自然界陰陽變化、寒熱交替,在互相消長中維持著地球環境的平衡、協調和發展。人也一樣,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都處於這種動態的平衡之中。
所以,《內經》認為保養生命關鍵是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許多養生方法都體現了這一原則,如勞逸結合,如飲食方面要做到飲食有節,就是節制飲食,不能過飢也不能過飽,不能過寒也不能過熱,五味要均衡,不能偏嗜,以保持五臟陰陽的平衡協調,這樣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的第三個大原則就是法於陰陽、扶正祛邪,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的關鍵是保養人體正氣,增強抵抗病邪的能力。
綜合上述,《內經》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系統豐富的養生理論,為後世發展養生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內經>提出的養生原則和方法,即使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科學性。我們應該積極研究挖掘《內經》養生理論,汲取精華,讓古老的中醫理論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㈣ 黃帝內經養生篇講的什麼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巨大的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同時,它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古代養生學成就,迄今為止仍然具有重要價值和指導意義。其養生理論系統而豐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養生的基本原則,二是養生的具體方法。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二)形神合一,精神內守
(三)法於陰陽,扶正祛邪
所以,《內經》認為保養生命關鍵是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許多養生方法都體現了這一原則,如勞逸結合,如飲食方面要做到飲食有節,就是節制飲食,不能過飢也不能過飽,不能過寒也不能過熱,五味要均衡,不能偏嗜,以保持五臟陰陽的平衡協調,這樣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的第三個大原則就是法於陰陽、扶正祛邪,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的關鍵是保養人體正氣,增強抵抗病邪的能力。
㈤ 《黃帝內經》養生知識有哪些
1、起居有常睡覺、起床要有規律,晝醒夜眠,不要睡眠顛倒,不要熬夜,不要賴床,要養成睡子午覺的習慣。因為熬夜傷津耗氣,賴床傷陽氣。
2、飲食有節《黃帝內經》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是飲食的基本原則。意思是說,飲食要有節制,不要過飢過飽,要有規律,吃飯要定時,營養要全面均衡,不要挑食偏食。
3、順應季節四季氣候各異,春多風,夏多暑熱,秋多燥,冬多寒。四季養生要遵從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原則。肝喜調達惡抑鬱,養肝當順其條達之性,常令心情舒暢;心屬火藏神,夏易亢,養心當靜,靜養神以潛心火。
4、「和」即為調和。「術」乃為修生養性之法。「和於術數」是指要掌握養生健體之術。中醫養生術種類繁多,按摩、刮痧、拔罐、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氣功等,其目的都是通過運行氣血而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5、情緒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恬淡虛無」是指思想安定,情緒穩定。情緒穩定則氣血各安其鄉,氣血平和則人健康無病,所以人們要調節情緒,保持平和恬靜的心態其實就是最好的健身方式。
㈥ 黃帝內經關於四季養生說法有哪些
[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而鑄錐,不亦晚乎。
[釋文]
春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生長發育推陳出新的季節,自然界充滿著一片新生的景象,萬物欣欣向榮。人們應該晚睡早起,在庭院中緩緩散步,披開頭發,舒松衣帶讓形體舒展,使自己精神狀態與自然界生發之機相適應。對於春天賦予人的生發之氣不要隨便損害、劫奪和克伐它。這就是與春季相適應的保養生發之氣的道理。若違背了這個道理,就要傷及肝氣,以致供給夏季長養的力量就少了,那麼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夏季的三個月,是萬物茂盛秀麗的季節。由於天地之氣不斷上下交換,所以一切植物都已開花結實。這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不厭惡炎夏之日,不發怒,讓精神象萬物開花成秀那樣充實,使腠理保持陽氣的宣通。這就是與夏季相適應的保護長養之氣的道理,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那就要傷及心氣,到秋季就容易發生瘧疾,以致供給秋季收斂的力量就少了,到冬季還會發生更嚴重的疾病。
秋季的三個月,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此時天高氣爽,秋風勁急,地氣清肅。這時人們應早睡早起,一般起居時間與雞的活動時間相仿,使精神安定寧靜,來緩和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使神氣收斂,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不使外來因素擾亂意志,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與秋季相適應的保養收斂之氣的道理。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傷及肺氣,到冬季會發生腹瀉完谷不化一類的疾病,以致適應冬季"閉藏"的力量就少了。
冬季的三個月,是萬物閉藏的季節,呈現水冰地裂的寒冷景象。這時人們要適應冬季的特點,應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使精神內守伏藏而不外露,好象有個人的隱秘,嚴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了渴望所得到的東西,把它秘藏起來一樣。要躲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這就是與冬氣相適應的保養藏氣的道理,若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傷腎氣,到來年春季就要得痿厥一類的疾病,以致供給春天生發之氣的力量就少了。
天氣是清凈光明的,天德隱蔽不露,運行不息,萬物的生氣才會不止。如天氣不清明,則日月便會失去光輝。天運失常,則邪氣充滿空間。陽氣閉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雲霧彌漫而不能上升,地氣就不能上應天氣,露水也不能下降。天地之氣不交,萬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續了,那麼即是巨大的樹木也會死亡。惡劣的氣候發作,風雨沒有節制,白露當下不下,草木就會枯槁,失去了它的繁榮景象。有害的邪風不斷颳起,暴雨經常降下,天地四時不能保持其相互間的平衡,違背了正常的規律,使萬物的生命未到一半就中途夭折了。只有聖人能夠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所以不發生大病,因為他不背離萬物的生長規律,故它的生機就不會衰竭。
違反了春季的養生之氣,則少陽之氣不能生發,肝氣發生病變。違反了夏季的養長之氣,則太陽之氣不能生長,心氣空虛。違反了秋季的養收之氣,則太陽之氣不能收斂,肺熱喘促胸滿。違反了冬季養藏之氣,則少陰之氣失於閉藏,腎氣衰弱於下。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所以聖人在春夏兩季重視保護陽氣;秋冬兩季重視保養陰氣,以順從根本。所以能夠同自然界萬物一樣,維持著正常生長發育的規律。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律,那就破壞了生命的根本,敗壞了真元。所以說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衰老、死亡的根本。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產生災害,順從了則不會產生疾病,這樣便可以說真正掌握了養生的道理。聖人能夠奉行這個道理,愚昧的人則時常有所違背。順從陰陽就能生存,違背了陰陽就會死亡。順從了就會太平,如果把違逆當作順從,那就會使機體與自然環境失去協調而成格拒。
所以聖人不是有了病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發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發生,然後再去治療,亂事已經形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口喝了地去挖井,戰亂發生了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㈦ 黃帝內經養生口訣是什麼
黃帝內經養生口訣: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臍,冬不蒙頭。
白天多動,夜裡少夢,睡前洗腳,勝吃補葯。
晚上開窗,一覺都香,貪涼失蓋,不病才怪。
早睡早起,怡神爽氣,貪房貪睡,添病減歲。
夜裡磨牙,肚裡蟲爬,一天吃一豬,不如床上打呼嚕。
三天吃一羊,不如洗腳再上床。
人要想健康,延年益壽,需遵守古人的二十字養生方針,即「法於陰陽,和於數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做勞「。
意思說,應自然的法規,運用各種恰當的養生方法, 飲食要有規律,不挑食起居要有規律,不過度勞累,也不要過度安逸,這樣人才能保持健康,延年益壽。
現代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些,所以生病的人越來越多 ,到了年紀大時,很少有不得病的。春三月,夜卧早起,廣步於庭,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對此,強調一點,起居的作息時間一定要有規律。
㈧ 黃帝內經十二經絡養生法的目錄
經絡的作用,正如靈樞經別所指:「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因此無論你是專家還是百姓,無論你是養生還是治病,都不能不了解經絡,從現在開始,本書將和大家一起,共同來學習和運用經絡。
經絡旁通,藏在經絡里的養生密碼十二正經:挺進健康的交通幹道奇經八脈:隱藏在體內的健康升級器准確取穴的技巧,取穴方法知多少 肺經循行路線: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通過橫膈,入肺,從肺與喉嚨相聯系的部位橫行出中府穴,向下沿上臂內側靠大拇指的一邊,穿過肘窩,經過寸口,沿魚際的邊緣,到達拇指內側端的少商穴。肺經主治病症:呼吸系統疾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痛證。
肺經藏象淺說肺經養生要穴(1)肺經養生要穴(2)肺經經絡鍛煉法 大腸經循行路線:起於食指末端的商陽穴,沿著食指橈側向上,通過合谷,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側,再沿上臂外側前緣,走到肩部,達到督脈的大椎穴,在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聯絡肺臟,通過橫膈,屬於大腸。從鎖骨上窩處有一條支脈,通過頸部、面頰,經上唇,到達對側的迎香穴。大腸經主治病症:具有生津通腑的作用,主治消化系統的病變,頭面、五官、咽喉的疾患,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腫痛等。
大腸經藏象淺說大腸經養生要穴(1)大腸經養生要穴(2)大腸經經絡鍛煉法 足陽明胃經也和長壽有密切的關系,我國自古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幹」的說法。在日本的江戶時代,傳說有一個農民叫萬平,他得到一位中國商人的傳授,每天艾灸足三里穴,壽命達到了243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由於征戰,長期窮兵黷武,使得士兵中傳染病蔓延,肺結核患者達120 萬人, 當時西醫還不能有效控制該病,為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控制疾病蔓延,日本政府在國內倡導了國民三里灸運動,有效地遏制了肺結核的蔓延。並使每年的醫療費及葯費減少了1/ 3。足三里這個穴位就屬於足陽明胃經。
加經絡循行圖(1)加經絡循行圖(2)加經絡循行圖(3)加經絡循行圖(4)胃經經絡鍛煉法脾經養生要穴(1)脾經養生要穴(2)脾經經絡鍛煉法
㈨ 黃帝內經中講的養生法則主要有哪些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㈩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的介紹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是中國氣象頻道氣象生活節目的第一本書,內容來自2008年至2009年徐文兵先生主講的「四季養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