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養生,如何養神
順應自然
古代人能夠長壽大多數都是因為飲食節制、作息規律、不過度操勞,從各個方面保持身體和精神健康。現代人生活條件好了,身體卻出現了「亞健康」,就是違背了自然規律、醉酒縱欲,不正常作息,生活無節造成的。
精神內守
思想安靜,真氣運行通暢,精神守護於內,疾病就不會產生。精神內守主要包括:心情安定而沒有恐懼心理,不講究吃穿,避免不正當的嗜好、慾望,樂於生活。
清靜養心
靜心能使人長壽,可通過練習各種「入靜保健法」來做到。中醫提出的「自治,自克,自悟,自解」,是指善於排解,自我心理調節,以達到氣靜神定。另外,也可以從培養各種興趣愛好,如書法、繪畫、集郵、養花、下棋、聽音樂、跳舞、散步等方法,控制情緒。廣泛的興趣愛好,有利於陶冶性情,驅除煩惱與憂慮,使思想專一而達到靜心之目的。
良好心情
「七情太過生百病」,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若七情反應過於強烈持久,也會引起疾病。如何保持好心情呢?一是淡泊名利,忘掉個人得失。要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二是知足自樂。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特別是學會比下有餘,心情才會舒暢。三是不要妄想。總是回憶過去的榮辱悲歡,或事到眼前畏首畏尾,以及期望未來的榮華富貴,都稱為妄想,會增添煩惱。四是善於面對逆境。對生活的艱難,以樂觀豁達的胸懷面對。五是有童心。六是要心寬。凡事不計較,如此自然快樂。七是要性子慢。性格和緩,不急躁,難得糊塗。八是要耳順。凡事順其自然,無論聽到什麼,收得起,放得下,別太敏感。
道德高尚
學者說具有品德高尚道德的人,可以免除敵意,驅除煩惱,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從心理上講就是助人為樂,心懷坦盪,不圖回報,自然也就少了心情壓抑。使身體得以放鬆,從而延年益壽。
閉目養神
雙目微合,設想一種輕松舒心的意念,排除外界各種干擾,只要長期堅持,就有促進心腦神經和細胞的活化作用,有益於解除疲憊感。
忍氣養神
生活中適時節制感情和忍怒寬容是修養高雅的表現,也是重要的保健之道。此外,忍氣養神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以心治神,心病還得心葯醫。人要隨時調節情緒,切勿獨思苦想和憤怒不平,否則會影響健康和損壽。
糊塗養神
在平時生活習慣中,有意識地不參與意義不大或價值不高的事情,沒有原則地爭執和較真,不計較雞毛蒜皮的是非,讓腦筋和心情鬆弛下來。
『貳』 如何養生
1、拒絕不良習氣
養生最要杜絕的就是不良的習慣,例如抽煙,喝酒。抽煙對人體的肺部功能造成損傷,呼吸道易發生感染。嗓子變得沙啞,咳嗽。
喝酒對大腦有麻痹作用,長時間喝酒,人的思緒會變混亂,身體部分機能出現問題。好的養生要懂得哪些是對身體有害的,並合理的規避那些事情,而選擇對自己身心有益的事情。
2、遠離電子產品
現在的電子產品層出不窮,每個人手裡都有一部手機。年輕人喜歡將時間花費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軟體。年長者則喜歡把時間用在看視頻,賺錢等軟體中。往往拿起手機一整天都沉迷其中,直到晚上睡覺才依依不捨的將手機放下。
3、飲食保持清淡
蔬菜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飲食要保持清淡,食鹽放少許不宜過多,若是重口味也應刻意嘗試吃偏淡的食物,吃太多鹽會使身體內部發生病變,嚴重的會引起癌症。
4、心態平和
擁有一個好的心態是身體健康的基礎。不輕易生氣,對自己及身邊的人要寬容,友愛。保持樂觀的心情,不被其他人的情緒影響,懂得開導自己。
5、聰明地鍛煉
在健身館里只知道發狠用勁的話,不要浪費時間。一十個人中只有一個人了解正確的健身方法,絕大多數人的鍛煉目的似乎只是讓自己疲勞,這種方法很容易受傷,而且收獲甚微,最好是對自己的鍛煉方法進行一次正確的評估。
『叄』 怎樣才能養生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於養生之術,其實不然。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 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葯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例如,甲需要重點形體養護;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一律改變某種飲食結構,或一律靜坐練習氣功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養生需要了。 現在很多人都談養生,如何養生呢,談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明確養生的目的,人之生存,總有生死,養生並不是怕死,是要一個健康的生命,自然有了健康的生命,也會長壽。講究養生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輕人正在拼搏,還顧不上這些,當然養生並不是只老年人的事,年輕人也很重要,年輕人不惜力氣,超負荷的工作,到老了落下一身病,這就不是養生。當然養生並不是不幹活,不工作。是要勞逸結合。年輕人也好,老年人也好都要講究養生。年輕人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的工作,老年人有了健康的身體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會給家人增加負擔。所以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應該講究養生。 1.養生先養心。養心就是要心胸寬闊,遇事不怒,想得開,放得下,始終保持心情的平和。對人與事,不要斤斤計較,要對他人多著想。過喜傷心,過怒傷肝,憂傷脾,悲傷肺,驚恐傷腎,要保持正常的七情。養心要心靜自然,自己達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想它,不要妄想,不要過分的追求,要知足者常樂。當然不是不要追求的目標,而是有目標努了力就可以了,勝不驕,敗不燥。比如你總想比人家過的好,過不好也不能去上吊。能人背後有能人,追求過高了,一輩子也達不到。養心要勤用腦。養心不是什麼也不想,腦子不用就痴呆了,要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新事物,當然用腦過度也不是養生。 2.養生要養體。養體重要的是一個動字,動字包括勞動和運動,任何勞動和運動,只要不是過力的,對身體健康都是有益的,這就要求人們要勤於動,不要懶,動則促進氣血周流,懶則氣血流通緩慢。體育鍛煉是一種鍛煉,勞動也是一種鍛煉,但不能過力,過力了就會積勞成疾。當然體育鍛煉過力了對身體也會有害的。人體不斷的活動,保證氣血的運行暢通周流,才會有健康的身體。 3.養生要合理飲食,保證身體的需求。人體需要各種物質,不能偏食,不能過飽過飢,人缺少了哪方面的營養對身體也不利,過多供給了營養,造成了體內某物質的堆積對身體也不利。所以飲食要全面適當。 4.養生要維護身體的健康。人的身體就象機器一樣,要不斷的維護和保養,要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有了毛病就要修修,先是預防為主,一旦有了疾病就要抓緊治療,只有去除了疾病,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 5.養生要注重養脾胃和腎。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源。腎藏精生髓,是人體生命的精華,腎衰退了,人體就要衰老,脾胃運化是供給人體生命需要的源泉,所以要注意保養脾胃和腎。
『肆』 怎樣保養元氣
如何保養我們的元氣什麼是元氣
1、何為元氣:元氣就是人的精神、精氣。睡眠好、吃好消化好,思維敏捷,不咳不喘,呼吸順暢,心不慌,氣色紅潤,聲音洪亮。元氣在中醫理論中屬於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元氣也是人體生命的源動力,元氣充足則健康,元氣受損則生病,元氣耗盡則死亡。這就表示元氣如充足,免疫力就強,一旦遇到疾病更容易恢復;元氣不足或虛弱,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戰勝疾病,因而造成死亡。元氣的特點:元氣在先天就分配好量的,就好像石油一樣,不可再生,消耗起來很容易,消耗了再想補充進去就很難。
2、元氣檢測方法:觀察我們手指甲上半月痕的呈現程度可反映出身體內在的情況,可以從手指甲的半月痕上檢測出來元氣是否充足。伸出雙手,在一般人手指甲的根部都有一個白色或乳白色的半月形,這個白色的月牙就是俗稱的半月痕,也稱為「元氣環」,半月痕代表人體精氣的多少。元氣充足則在雙手指甲上呈現八個以上的半月痕,每個半月痕應該占指甲的1/5,奶白色,越白越好;半月痕越少表示元氣虛弱,容易手腳冰涼。
半月痕的數量八個為最好,過多則容易患「三高」,營養過剩;少則體寒,元氣不足。半月痕的減少是從小指開始,依次向大拇指過渡。如果是先天沒有,不作為診斷的依據,反之先天有後天沒有了,說明元氣消耗。人體元氣的表現應該是一種平和的狀態,少則不足,過猶不及。
3、元氣補養方法:
元氣是父母先天給予的,乃不可再生資源,極其珍貴。補養元氣的前提是減少元氣的消耗,然後再通過穴位按摩的方式盡量進行保養。大多數人往往缺乏養生的意識,在繁忙工作學習中導致了一些不良生活習慣。改善生活起居,調理內在身體平衡。五臟皆有元氣,過度使用就會傷元氣,用完再補,就不如減少消耗對身體有益。
補養元氣的方法
(1)減少元氣消耗:
a.保證睡眠充足,子時前入睡(11點前入睡)。次日1時處於熟睡狀態最能幫助肝臟恢復元氣。
b.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香鍋、水煮魚這些口感刺激的食物。還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也會消耗元氣。
c.不吃寒食。寒涼的食物會調動胃的元陽之氣去溫化寒性的食物,從而導致胃寒,元陽被消耗。
d.減少過度用電腦。肝開竅於目,一整天對電腦屏幕則消耗肝的元氣。
e.避免大音量雜訊。腎開竅於耳,耳朵長時間受虐於大音量環境中則很容易消耗內在元氣。
f.保持情緒的平和。怒則氣上、哀則氣消、樂則氣亂、欲則氣喪。
(2)按摩穴位保養元氣:
測量人體穴位用手指丈量,一寸:大拇指指關節寬度;一寸半:食指、中指合並在一起的指節寬度;二寸:食指、中指、無名指合並在一起的指節寬度;三寸: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合並在一起的指節寬度。
a.內關穴:內關是三大長壽保健穴之一,掌腕橫紋向下二寸,每天揉一揉內關穴可以養心臟,調睡眠,增長免疫力。當你元氣不足,浮躁,睡不著覺時按摩此穴位會有所緩解。
b.關元穴:關元是一個關住元氣,使氣不外泄的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三寸。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的地方。此穴位處柔軟溫暖說明身體健康,太涼則說明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低於30度則是癌症體質的潛在預警,太硬則說明有婦科問題需要加強注意調養了。每天睡前把手搓熱揉一揉關元穴捂著入睡,可以很好的保養元氣。
c.太溪穴: 太溪穴為足少陰腎經原穴,位於足內側,內踝骨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腎藏元氣,每天揉一揉太溪穴可滋陰補腎。
『伍』 如何養生
秋季養生保健常識及注意事項
1、合理膳食,以防燥護陰、滋陽潤肺為准則
秋季天高氣爽、氣候乾燥,秋燥之氣易傷肺。因此,秋季飲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蔬菜宜選用大白菜、菠菜、冬瓜、黃瓜、白木耳;肉類可食兔肉、鴨肉、青魚等;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廣柑、山楂等。適當多飲水,多吃些蘿卜、蓮藕、香蕉、梨、蜂蜜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盡量少食或不食蔥、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熱之品及油炸、肥膩之物。體質、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晨起可以粥食為主,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可多吃些紅棗、蓮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補、平補之品,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壽,但不能猛吃大魚大肉,瓜果也不能過食,以免傷及腸胃。另外,要特別注意飲食清潔衛生,保護脾胃,多進溫食,節製冷食、冷飲,以免引發腸炎、痢疾等疾病。
2、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強身健體
秋季天高氣爽,是戶外活動的黃金季節。在此季節老年人必須加強體育鍛煉,是秋季保健中最積極的方法。秋季要早睡早起,晨起後要積極參加活動健身鍛煉,可選擇登高、慢跑、快走、冷水浴等鍛煉項目。
秋季氣候乾燥,早、晚溫差較大,是一些細菌、病毒繁殖與傳播的有利條件,隨著乾燥的灰塵,一些細菌、病毒在空氣中飛揚,常會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傳播,是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病的高發時節,因此,老年人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同時要加強保暖,做好預防工作。
3、保持樂觀情緒,靜養心神
秋季萬物成熟是收獲的美好時節;但秋天也是萬物逐漸凋謝、呈現衰敗景象的季節。在此時節在老年人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頹廢等傷感情緒,因此,要注意調養情智,學會調適自己,要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內心的寧靜,適當延長夜間睡眠時間;可經常和他人、家人談心,或到公園散步,適當看看電影、電視,或養花、垂釣,這些都有益於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4、衣裝適宜,謹防著涼
秋季氣溫逐漸下降,早、晚溫差較大;在此季節,老年人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不能過早、過多添加衣物;在此季節只要不是過於寒冷,就要盡量讓機體保持於涼爽狀態,讓身體得以鍛煉,使其具有抗禦風寒的能力。但是金秋季節,氣候變化無常,老年人要順應氣候變化,適當注意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發呼吸道等各種疾病,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減衣服,防寒保暖,防病保健。
秋燥傷肺少吃辛:秋季天高氣爽,空氣乾燥,濕度小,人易出現咽干、乾咳等症狀,這是由於燥邪傷肺所導致的現象。此時,應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溫助熱,加重肺燥症狀。
肺燥傷肝要吃酸:從中醫五行生剋來講,肺屬金,肝屬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損。因此應適當吃點酸味食物,因為「酸入肝」,可以強盛肝木,防止肺氣太過對肝造成損傷。酸味食物可以收斂肝氣,有保肝護肝的作用,但也不可過量。因為許多酸性食物,如醋、烏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易發生胃潰瘍、胃炎等病,對身體不利。
秋瓜壞肚少吃寒:許多人都有這種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壞肚子,這與秋天的氣候有關。秋季天涼了,氣溫下降,脾胃陽氣不足,再吃多了陰寒性質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導致陽氣不振而腹瀉、腹痛。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以保護胃腸,保護肺臟。
適度飲水最重要:夏天多汗季節要多飲水,秋天乾燥季節更要多飲水。適度飲水是秋天潤燥、防燥不可少的保養措施。飲水以少量頻飲為佳,不宜暴飲,一次飲大量水,會給胃腸增加負擔,引起不適,只有少量慢飲,「潤物細無聲」才能對口、鼻、咽、喉、食管,乃至氣管產生更大的滋潤作用。
養陰益氣是關鍵: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秋天最重要的是養陰益氣。養陰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氣就可以溫養肺氣,鼓舞陽氣,所以秋天應多吃山葯、百合、銀耳、豬蹄、蓮子、藕、梨、枸杞等食物,以安度秋天。
『陸』 如何做到養生
養生的市場在哪裡,其實養生市場是無限大的。首先你必須知道對人養生的這個{人}的結構是什麼,否則你就在瞎折騰,如掩耳盜鈴盲人摸象。人由三大件構成,身體、心智體、意識體。現代的養生關注的是身體的健康,其他兩體很陌生,當然心裡醫生屬於心智體方面的健康養生,意識體養生是最高境界,市面上很難接觸到專業人士,屬於開悟後的自我調息。
現在我們談的最多的是身體與心裡健康。身體養生也並沒有接觸到精髓,比如人體經絡與脈輪系統,不管怎麼調理它們都必須以一個整體的思想理解。如果你把它們劃分成豆腐塊進行模塊式調理,那是錯誤的想法,並不能達到理想的康復目的。{當然中醫比西醫更高明些是因為中醫引進了八卦陰陽模塊,更趨向與自然也是開發右腦的想像力。西醫是典型的模塊化設定,它違背了東方的整體觀思想,典型的左腦邏輯設定,把身體看成是部死板而愚蠢的機器,只有頭腦才是你的中心,古代人會說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對養生人來說,尋求的是完整和諧健康陽光低成本的方法,那麼現代的中西醫已經不能勝任人們的期望了。所以重新選擇是你頭腦不錯的選項!
心裡養生其實也是比較重要的,比如瑜伽就很好,因為頭腦的思緒直接影響著身體的化學平衡,所以靜心就是清除頭腦中雜亂的思緒,使身體在清醒狀態下都可以進行自我修復。
所以認識你自己、了解你自己是如此的重要,是你今生必須知道的真理,沒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