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養生功夫有哪些

養生功夫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11 17:59:07

『壹』 功夫有哪些種類

1、根據武術運動形式可以分為兩大類,內容如下:
2、中國功夫
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3、中國功夫的歷史(1)武術緣起於中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就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2)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3)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後,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的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范化發展。商周時期,產生了太極學說,從此奠定了中國武術的體系;(4)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時,盛行角力、擊劍,還有「刀舞」、「力舞」等。唐朝時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明清時期則是武術的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5)到了近代,武術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意味著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4、中國功夫的特點第一,寓技擊於體育之中。武術作為體育運動,在技術上仍不失攻防技擊的特性,但又將技擊寓於搏鬥運動與套路運動之中。第二,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及廣泛的適應性。既究形體規范,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5、中國功夫的作用第一,提高素質,健體防身。第二,鍛煉意志,培養品德。第三,競技觀賞,豐富生活。第四,交流技藝,增進友誼。

『貳』 哪些武術可以養生,主要為老年人拜謝……

養生健身是武術的價值功能之一。人們習武練武,不僅是獲得一種自衛防身的手段與方法,也是為了健身強體、延年益壽。武術在其發展中受到了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極大影響,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與武術相互融攝,形成了武術的煉養觀。在傳統武術理論中,「氣」佔有重要地位,「氣」被視為武術的本根,武術的種種外在形態和神韻,均是「氣」的演化與體現。「武之主於氣也」(清宋茂源《萇乃周二十四氣拳譜序》)。武術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修煉,認為人是小宇宙,天地自然是一個大宇宙,人與宇宙自然是同構的。在練功實踐中以攻防動作為結構,以剛柔、動靜、虛實、開合等為運動規律,以人身小天地來體察、探索自然大世界之究竟,在物我交融的拳械運動中,實現人體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與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傳統武術養生是以陰陽作為理論構架的,把陰陽作為「道」來認識,「手戰之道,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陰陽變化是拳道的規律,「若不明陰陽,則無變化之妙」(《拳經拳法備要·二則》)。陰陽變化是太極拳等養生拳的基本原理,「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在動靜之中尋太極三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陰平陽秘是武術養生家追求的最佳狀態,武術內功鍛煉,就是採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促使人體內部陰陽平衡、調和,健康長壽
中國傳統的精氣神論、經絡原理融攝於武術之中,構成武術理論的內涵,並發展成為「內煉精氣神,外煉筋骨皮」,「內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武術煉養理論。武術養生重視內煉精氣,導引形體,講究動靜結合、內外結合、煉養結合、形神結合,使武術由技擊之術的單一功能向養生之術、健身之術、修身之術演化,形成具有健身功能涵義的融技擊與養生為一體的活動,成為中國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叄』 有沒有既實戰又養生的功夫

你好 其實能實戰又能養生的功夫比比皆是 然而 實戰是下功夫 養生是多花錢 這個錢一般是花在了養生上 比如以前練鐵砂掌的人 花大價錢買的葯什麼的配置的活血化瘀的一鍋葯 練習之後用來洗手 這樣就不會傷身了 要不然怎麼說窮文富武 不是武術功夫不養生 是養生不起 很多人實戰功夫練出來了 但是沒什麼經濟條件搞養生的 所以才有人說外家拳伐身 內家拳養生 殊不知內家拳需要後天的彌補一樣多 這也是很多人放棄功夫的原因 轉學現代搏擊 因為現代搏擊成效快 有科學的訓練和飲食 如果不以職業為目的 這種運動就是不錯的鍛煉 當然 錢也是少不了的

『肆』 武術有哪些養生作用

武術的特點寓技擊於體育之中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廣泛的適應性 武術的作用改善和增強體質提高防身自衛能力磨練意志,培養道德情操娛樂觀賞,豐富文化生活武術具有健身、防身、修身養性、娛樂觀賞等多方面的作用,是人們增強體質,振奮精神的一種好手段。 武術的內容豐富多采按其運動形式可分為兩大類:套路運動、搏鬥運動。套路運動 是武術運動以攻守進退、運動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編成的整套練習形式。主要包括拳術、器械、對練、集體表演。 一、拳術:長拳、太極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背拳、象形拳。 二、器械;刀術、劍術、槍術、棍術。 三、對練: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徒手與器械對練。 四、集體表演:是以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體演練,可變換隊形與圖案和採用音樂伴奏,要求隊形整齊,動作協調一致。搏鬥運動 是兩人在一定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鬥智較力的對抗練習形式。目前武術競賽中正在逐步開展的有散打、推手、短兵三項。 一、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權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勝對方的競技項目。 二、推手:是兩人遵守一定的規則,使用棚、履、擠、按、采 列、肘靠等手法,雙方粘連黏隨,通過肌肉的感覺來判斷雙方的用勁,然後借勁發勁將對方推出,以此決定勝負的競技項目。 三、短兵:是兩人手持一種用藤、皮、棉、製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徑的圓形場地內,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劈、砍、刺、崩、點、斬等方法進行決勝負的競技項目。

『伍』 功夫有哪些

中華武術實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先撿幾個有名的講講。

太極拳------陳家溝。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城東5公里處的清風嶺中段,原名常陽村.明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遷至該村,因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陳氏人丁繁衍,該村更名陳家溝。
太極拳起源
陳卜善武藝,精拳械,曾設武學社於村中,始開陳氏世代習拳舞械之風。明朝末年,陳氏第九世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諸優秀拳種之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了一種新的內功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廣開傳拳之門,河北永年人楊露憚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後,陳氏太極拳逐步演變出全國有代表性的「楊、武、吳、孫」等諸大流派。

形意拳------發源於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講究功力,形松意緊,外形不拘一格,打法變幻多端的風格特點。在形意十二形中,重點突出所取動物的進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練法,五行中講究金、木、水、火、土的內涵。
[編輯本段]拳術起源
形意拳尊岳武穆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姬際可。據說姬際可曾習藝於河南少林寺學習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槍法。後又得到岳武穆拳譜,後以岳飛拳譜為理論,把大槍術化為拳法,並融合原來學的心意把,創出此拳。姬際可門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傳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 現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從山西戴氏心意拳發展出來的,並加以定名。

八卦掌------八卦掌的起源,據考證為清代河北文安縣人董海川(約1813董海川祖師塑像~1882)在江南遊歷時得到道家修煉的啟示,結合武術加以整理而成。董海川曾在清朝肅王府作拳師,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帶流傳開來,近百年來遍及全國,並傳播到國外(如東南亞地區)。

劈掛掌------劈掛拳,在明代中葉就已流傳於民間了,明代軍事家戚繼光(1528—1587)在《紀效新書》 中對劈掛拳就有精闢的論述。他在《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寫道:「披劈橫拳,而其快也 。」這是指劈掛拳迅猛快捷。又說:「腿可飛騰,而其妙也。」這是描述劈掛拳中「抄手起腳 」等招勢,說明腿法靈活之妙用。戚繼光在他創編的長拳三十二勢中又吸收了劈掛拳中的埋伏 勢,倒騎龍、摧地龍、順彎肘等單勢動作,這足以見劈掛拳在軍旅武術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戚繼光之後到清代的百餘年間里,沒有關於劈掛拳的詳細記載。約在清嘉慶年間(1796年— —1820年),河北淪州一帶又有些拳流傳,此時劈掛拳已有鹽山和南皮兩支流派了。

螳螂拳------螳螂拳為明末清初膠東人王朗所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相傳,王朗祖師察螳螂捕蟬之動靜,取其神態,賦其陰陽,剛柔虛實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後、進退之法,演古傳十八家手法於一體而創螳螂拳法。 在螳螂門古老拳譜《可使有勇》(梁學香著於道光年間)中記載為「昔者王朗老師,作為分身八肘,亂接、秘手,但論虛實剛柔,其妙無敵」。在《螳螂拳譜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總敵」。也就是說在道光年間,所知道的螳螂門祖師,就為王朗。王朗 螳螂拳從萊陽傳出後,由姜化龍、宋子德、崔壽山、王玉山先生於清末民初先後到煙台、青島傳授嫡派螳螂拳,傳授螳螂拳的國術館遍布膠東,由於習練者眾多,逐漸形成了現今煙台螳螂門的三枝四派,分別是:萊陽三山一脈的太極螳螂,煙台郝家的太極梅花螳螂,煙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龍口、招遠林世春一脈的六合螳螂等。1983年,在國家體委進行的「全國武術遺產搶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萊陽民間拳師劉希雲先生把祖傳的「螳螂拳譜」獻給國家,並獲「雄獅獎」。同時,名震天下的「三山」之一王玉山先生之子王元亮先生被確定為嫡派螳螂拳傳人,並在萊陽收徒授拳。在此契機下,萊陽的武術運動,盛行一時。現在在萊陽習練螳螂拳的拳師大都是是王元亮先生的徒弟。另外,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螳螂拳的拳法在流傳,據考證均與萊陽螳螂拳有極深的淵源。

詠春拳------ 詠春拳宗師葉問詠春拳,中國拳術中南拳之一。其起源有3 種說法:一說是福建 永春縣嚴三娘 創造,一說是由少林寺和尚至 善從福建帶到廣州光孝寺,另一說是方永春所創造。該拳內容主要包括小稔頭、標子和尋橋 3套拳,以上、中、下三搒手為基本動作。身型要求護襠,沉肩,落膊,抱拳,護胸。主要手型有鳳眼拳、柳葉掌等。主要手法有挫手、撩手、三搒手、左右破排手、沉橋、黏打。主要步法有三字馬、追馬等。攻防中多採用閃身、貼身、緊 迫和緊打,動作敏捷,快速,剛柔相間。

鶴拳------ 鶴拳鶴拳是南拳一種。原稱「白鶴拳」,清康熙(1662-1723)年,福建(現霞浦縣)方七娘創,方原籍浙江麗水人。多流傳於永春、福州、福清、長樂、莆田、連江,寧德一帶,並經過華僑傳到港澳和東南亞。流傳至今已演變為宗鶴(即宿鶴)、 鳴鶴、飛鶴、食鶴(即朝鶴,又名痹鶴)等四種不同的拳種。宗、鳴、飛、食四種鶴拳既然同出一源,它們在技法和訓練要求方面就必然有許多共同之處。

查拳------查拳起源於山東冠縣張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義(查密爾)、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創編並在回民中傳播。據查拳拳譜和歷代繼承人相傳,明朝西域回民查尚義為抗擊倭寇侵略我國沿海,應徵到內地,行至山東冠縣因病療養,當地百姓對這位愛國義士愛戴尊敬,精心護理,他病癒後為感激當地百姓的恩情,遂將周身武藝留傳給冠縣一代人民。從此,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將查密爾(查尚義)所傳身法武拳命名為「查拳」。 滑宗岐與查尚義為師兄弟。滑宗岐所使架子拳命名為「滑拳」,總稱為「查滑拳」。另查拳譜上有武殿璋創腿拳和滑鏜、滑鉤的記載。如「說腿論乃武殿璋,至今二佰余年,盤師武爺爸所傳——武殿璋乃西域人

洪拳------洪拳有大洪拳、小洪拳和老洪拳之分,素有「洪拳為諸藝之源」之說。歷史上洪拳幾經演變,紅拳是我國最古老的拳術之一,屬「上四門」,上四門包括:「紅(拳)、梅(花)、彈(腿)、迷(蹤)」,但紅拳在歷史上很少被官府查禁,不像梅花拳那樣多災多難。所以,天理教起義、義和拳失敗後都以紅拳為幌子,蒙蔽官府。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稱其軍操為「洪拳」;義和團運動乾(乾隆)嘉(嘉慶)時期稱其操練為「紅拳」, 逐步發展為北方的紅拳、南方的洪拳和中原少林看家拳(即三晃膀大洪拳),世代相傳至今。

鐵線拳------鐵線拳,屬於少林外家拳之內功手法,專為鍛煉橋手之用,是「廣東十虎」之首鐵橋三的絕技,後由鐵橋三首徒林福成傳授黃飛鴻。 鐵線拳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干,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卻病延年之效。

紅拳------紅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灃鎬盛行「武舞」「角力」。秦時三輔(今陝西關中一帶)盛行,「手搏」「擊劍」長安附近尤甚,並以對練套路娛樂提高技藝(見《中國武術史》)。又據《史記.張儀傳》記載:「秦人秦聲,舞秦舞擊缶彈箏,擊膊拊髀(bi)」,說是秦王嬴政打完勝仗後的慶功宴上,武士「擊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慶賀,這與現紅拳演練套路中 「放炮」、「十大響」的有著同樣的表現形式,與民間流傳的紅拳諺語「擊皮為鼓」也同出一轍。「擊膊拊髀」體現秦人粗獷豪放,既練了「拍打之功」,又練了「撐斬之法」紅拳以「撐斬為母」 撐斬是紅拳拳法的精髓。唐代紅拳拳法稱謂「唐手」「角抵」,唐代著名詩人李白都自稱「十五好劍術」。唐代郭子儀、薛仁貴、都是陝西出的名將。 紅拳是陝西地拳的主流派,這是眾所公認的。在陝西境內又以潼關、大散關為標志分為「關東紅拳」、「關中紅拳」和「關西紅拳」三支。據說陝西境內不少拳術派列,大都是在「關中紅拳」的基礎上演變的。「關中紅拳」以「小紅拳」、「大紅拳」、「二路紅拳」「太祖紅拳」、「粉紅拳」「六趟」、「六架勢」「炮錘」、「四八錘」、為中心習練者最為廣泛。

譚腿------傳說此拳起源於河北省臨西縣龍潭寺,故稱為潭腿;還有一說由河南譚姓之人所創,故名譚腿。但似乎前者的認可度稍微廣一些。明朝正德年間,河南嵩山少林寺僧人相濟禪師,親自到臨清龍潭寺巡訪,與昆侖大師後輩傳人躍空大師相見,兩僧將少林的羅漢拳與臨清潭腿互換學練以留做紀念。隨後少林寺後人又將潭腿的拳架加以改動並添增兩路,故稱少林潭腿。

還有:戮腳、翻子拳、岳家散手、迷蹤拳、三皇炮錘、太祖長拳、燕青拳、大成拳、心意六合拳、少林拳等等。

氣功方面我知道的有:大雁功,智能氣功,清靜布氣功,勁氣鐵布衫,松溪氣功,易筋經,太乙氣功,硬氣功

三大養生功法:五禽戲,八段錦內壯功,太極拳

刀劍套路:六合刀,六合劍等等
最實用的刀法:辛酉刀法,破鋒八式
古代武當有三乘劍法:上乘乃偃月神術,中乘乃匕首飛術,下乘乃長劍舞術

還有丹道的一些氣功和佛家的三脈七輪之說

再說些武術高手:董海川,李洛能,程延華,孫祿堂,霍元甲,李景林(劍術高手),宮寶田等等。哎、太多了。。。。。。。。。。

『陸』 武術的養生作用有哪些

中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養生,而武術又是中國的一大亮點,將養生與武術結合在一起,對於中國這兩種古老文化又是一種傳播與繼承。養生健身是武術的價值功能之一。人們習武練武,不僅是獲得一種自衛防身的手段與方法,也是為了健身強體、延年益壽。

『柒』 格鬥的功夫武功哪樣最強,哪些是養生的功夫拜託了各位 謝謝

養生的太極較好。 格鬥的方面的:洪拳、蔡李佛拳、通臂拳、開門八極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等等,還有香港比較推崇的詠春拳。 截拳道,泰拳,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這些拳種都有極大的殺傷力。沒有最強,只有更強!

『捌』 功夫有哪些

功夫,英文Kung fu,又稱中國功夫、中國傳統武術,是在中國清末關於「武術」的別稱,主要體現在個人在武術上的應用和造詣,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和個人修為。
功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化」。它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文化遺產。
中國功夫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不僅出現了大量中國功夫題材的中外影視作品,更有少林、太極、詠春拳等中國功夫在全球廣泛傳揚。目前,在全國得到較全面保留與發揚的中國傳統功夫。

『玖』 30歲練什麼功夫能養生又能實戰

太極拳和八卦掌。
內外兼修!中國武術的至高精髓!
年輕人還不容易學會呢!

閱讀全文

與養生功夫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獨生子女的父母有哪些福利 瀏覽:373
合川宏仁醫院體檢中心怎麼樣 瀏覽:556
中山市2018年退休養老金多小 瀏覽:773
關於老年人的講座 瀏覽:367
2019廣東退休金 瀏覽:785
重陽節對父母的感謝信 瀏覽:650
老年人腳腫做什麼檢查 瀏覽:973
廣西桂林百悅浴足養生館怎麼走 瀏覽:465
成都周邊個人養老多少錢 瀏覽:119
無錫怎麼查詢退休金調整 瀏覽:50
高郵20年養老金每月多少 瀏覽:218
孝感一醫院體檢卡丟了怎麼辦 瀏覽:240
農村弘揚孝敬的童謠 瀏覽:151
榆次修文鎮東長壽規劃 瀏覽:228
學車體檢送什麼 瀏覽:992
讀經典孝敬父母 瀏覽:473
中國人壽的理財養老怎麼樣 瀏覽:30
農村養老保險交費網 瀏覽:391
長沙辦養老院 瀏覽:352
上海養老金外地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