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去世口含錢什麼意思
按照舊習俗,人死之後,在在逝者的嘴裡放上一枚銅錢或者硬幣,這枚銅錢或硬幣就叫「噙口錢」。
「噙口錢」並不貴重,但在民間喪葬風俗中卻很重要,裡面有一些講究,不要忽視。
購福特銳際享三重春季豪禮
廣告
購福特銳際享三重春季豪禮
一般是提前准備好的,在逝者咽氣後,盡快放進死者口內。
「噙口錢」一般是過去的方孔銅錢,有時也用其他金屬硬幣,過去有錢的官宦或有錢人家,用金元寶或者玉。
老人去世後,將「噙口錢」穿上紅線,放到老人的口內,把紅線的一頭拴在壽衣的布帶子上,以免滑進死者腹內,等到盛殮的時候再把紅線揪掉。
「噙口錢」也叫「口實」,它的作用,在民間喪葬風俗中,有三種比較流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錢就是「寶」,死者口含寶物離開人世,表明逝者「口中含寶」,是吉祥和殷實的象徵。別一種說法是,老人辛苦一生,創造了不少財富,撒手人寰,什麼也帶不走,兒孫心疼,為老人送上一點點心意,「噙口錢」就是老人最後帶走的一點「落頭」,是兒孫對老人的肯定與褒揚。
再一種說法,過去的人認為,人死後要進入生死輪回,「鬼」還要再次投胎,轉世為人,老人口含寶物,來世就不會受窮。
這是迷信說法。但為什麼一直沿襲至今呢?
老人為了老人和孩子,含辛茹苦,辛苦一生,如今駕鶴西去,作為兒孫,總要給老人留些念想,祝願老人來世不要受窮。
2. 為什麼人死後要在嘴裡含錢
老人去世入殮時,要往嘴裡放一枚銅錢。這枚銅錢在古代稱為「飯含」,在現代葬禮上稱為「口鈴」。那麼老人去世後,為什麼要在嘴裡放一枚銅錢呢?答案還要從傳統的葬禮說起。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飯含」一詞出自《周禮·地官·舍人》,關於飯,「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關於含,「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其大意大抵如此:飯,是根據死者身份不同,把谷,貝放入死者口裡;含是把珠,玉放在死者口裡。
從古典文獻的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葬禮上的「飯含」喪俗源遠流長,加之古人對先祖的崇拜,對傳統葬俗至死不渝的傳承,使「飯含」喪俗一直沿用至今。由於中國地域廣闊,各地喪葬習俗不盡相同。因此「飯含」在各地的叫法也不一樣,現代葬禮上叫「口鈴」,很多偏遠地區及農村葬禮中,常稱之為「噙口錢」。
不同身份的人去世,用的「噙口錢」也不相同。在古代,身份地位尊貴的人,「噙口錢」往往比較貴重,諸如慈禧去世時口含的夜明珠,平常百姓通常用五穀之類的農作物。現代人去世後,多用一枚銅錢或硬幣充當「口鈴」。
「噙口錢」的放法比較講究,老人去世入殮時,子女要把「噙口錢」用紅線(據說可以辟邪)穿好,放入老人口中。然後把紅線的另一端拴在老人壽衣的帶子上(以防滑進死者腹內),等大殮入棺的時候,再把紅線揪掉。「噙口錢」在很多地方也叫「口實」,據傳它的作用有三種。
其一、說錢就是「寶」,死者口含寶物離開人世,意在表明逝者「口中含寶」,象徵著生前的日子殷實富足。
其二、說「噙口錢」兒孫的心意,老人辛苦一生,創造了不少財富,撒手人寰時,什麼也帶不走,兒孫心疼,為老人送上一點點心意,「噙口錢」就是老人最後帶走的一點「落頭」,是兒孫對老人一生的肯定與褒揚。
其三、過去的人認為,人死後要進入生死輪回,「亡靈」要再次投胎轉世為人,老人口含寶物,來世就不會受窮。(此觀點盡管有點迷信,但表達了子女對老人來生的美好祝願和期盼)
逝者為了子女,含辛茹苦、操勞一生,如今駕鶴西去,作為子女,總要為老人留些念想,以感念老人的養育之恩,表達子女最後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