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節帶老人家去哪裡旅遊比較好
風景好點的,人別太多的,,路程不是很遠的。其實老人最想要的不是去哪玩,而是你們常陪陪他們,根據你那邊的地方來選擇吧
2. 莆田春節的十大風俗有哪些
過年
一、掃巡 興化話把大掃除叫「掃巡」。這是個良好的衛生傳統。俗語說:「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掃巡日一般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戶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凈讓太陽曝曬,一求干,二消毒。然後室內再「掃巡」。
二、祭灶公.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時燒一紙線,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賜福,豐衣足食。f2N*_ Jl~U
三、二十五日頭
農歷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習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稱「二十五日頭」。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傳為「天官賜福」的日子。這一天,也是發善心積德的日子。凡種種原因向神許願的金錢、穀物,都要主動送到城隍廟(或村裡宮廟),由經辦人化為施捨給窮人、乞丐。這一天必須做好事,如債務未清者,也不能討債。
四、做年糕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戶戶做豆腐,買年貨,尤以做年糕最為繁忙。
莆仙過年還准備其他年貨,如做豆腐。80年代後,在小康之家,時令佳餚逐漸取代傳統的年糕、食品。
五、辭歲
「除夕」前一天,俗稱「小除」,戶戶放鞭炮,貼新春聯。當晚,家家戶戶堂上點花燭,疊紅橘果如塔狀,上插「三春」紙花,供「隔年飯」於灶頭,備辦豐厚祭禮和「貢銀」,祭祀天地神,名為「辭年」。t!N.qb e9]6H
除夕俗稱:「做歲」,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同桌飲宴稱為「圍爐」,宴席菜一般備10碗,魚不切尾,螃蟹要10腳全。飲宴結束,大放鞭炮,長輩要給兒童分壓歲錢,一般通宵不睡,俗稱「守歲」。
80年代以來,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成年的晚輩往往給年邁的長輩奉獻壓歲錢。以表孝道。
過年時,莆田民間每有做「紅團」和「番薯起」的習俗,一以孝敬祖先,二為時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紅紅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團圓之意。
「紅團」皮的製作是有一番技巧的。把糯米浸水後,撈起瀝干,用手工舂成米的粉末(俗叫「米祭」),一篩再篩,取其最細的粉末,晾乾備用。用時,加入適量的開水和「食物紅」一起揉勻成粉紅色的團皮,搓成圓長條,再以手摘成等量的一塊塊的團皮塊。
「紅團」的餡大都是甜的,也有鹹的。甜的加紅糖就行;鹹的則須加入蔥花、香菇絲和搗碎的炒花生米等調味品,別有鄉土風味。「紅團」 的餡分三類:一是以綠豆為餡(綠豆去砂和雜質,洗凈去殼)。俗叫「綠豆餡」;一是以糯米為餡,俗叫「糯米餡」;一是以番薯乾粉為餡,因為從前山區和沿海地帶,少產稻米,全年主糧就是「番薯」、「番薯干」。「做歲」時做「番薯干餡」的團,倒是不忘苦日子的樸素民風。
做「紅團」時,家庭主婦要巧為分工。擀團皮的要厚、薄適度,不能太厚、太薄;捏團餡的要大小(粒)均勻,不能太大或太小,兩者要適當配合。否則,團皮包著餡後,用「紅團印」一列印,有時會被壓破,有時則個子太小,不美觀。做「紅團」時,主婦邊示範、邊指導婦孺擀團皮、捏團餡、列印、襯「奎葉」(學名「蓑荷」),剪去多餘的邊角,整整齊齊地入炊具,扣緊炊蓋,約蒸25分鍾後出炊,就可以食了。
「紅團」所用的木印,俗叫「紅團印」。它是一種精巧的手工工藝品。印模中刻有「富」、「貴」、「壽」、「喜」等字樣,四周還刻有花鳥圖案,連結 「番薯起」是以「番薯」為主料,先把鮮「番薯」削皮、洗凈、切塊、蒸熟後撿去薯筋、硬粒、剁成純柔的「番薯泥」,放入瓷缸內,加入「米祭」和酵面,發酵後再以適量白糖(或紅糖)及鹼拌和,然後細心列印,在其上面點紅,上蒸籠蒸熟後即成食品。「點紅」的紅,同樣寓一家人紅紅火火,「起」(方言),有發達、興旺之意。「番薯起」的特點是地瓜味濃,軟香可口,是時令、經濟的農家食物。
「紅團」和「番薯起」是莆田人家「過年」時的獨特美食文化。
初四過大年,做大歲 (仙游地區是初五)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佔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點,四齣燒殺掠搶。興化府城(今莆田城)在農歷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並被占據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餘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於城內死屍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繼光兵到,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才紛紛於二月初二返回家裡。大家一方面掩埋親友的屍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做歲。
後來,為紀念莆田這一段悲慘的日子,莆田民間和以往一樣,於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夜「做歲」,時間拖得太長。於是,莆田民間約定將農歷二月初四「做歲」,改為正月初四「做歲」(圍爐),因農歷二月農事正忙,若在二月初二才「做歲」並將年三十晚上改為「做小歲」,正月初四晚上稱為「做大歲」。同時將二月初二日約定為正月初二日,作為探望親友傷亡的不祥日子,俗稱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串門拜年或走親訪友。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縣歲時風俗,與莆田市區(原莆田縣)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歲」,而仙游縣卻是正月初五「做大歲」。這是因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後,次年冬大舉進犯仙游縣境,到處殺掠。仙游城內百姓四處逃生,流離失所,無法團聚過年,直至戚繼光兵到,倭寇潰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團圓,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仙遊民間便俗定正月初五日,吳宅人吳廷珠(興化府監軍)在抗倭中戰死,鄉里人為紀念他,定正月初五為悼為日,所以吳宅人有正月初五不「做大歲」的風俗。莆仙地區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歲」的風俗一直沿襲迄今。
春節
春節,是習俗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莆仙一帶把正月的初一至初五日稱為「五日歲」初一早晨,開門放鞭炮,各家拜神明祖先,祀以線面、燭、炮,禮畢,全家共吃線面,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長壽。初二不相往來,不相串門拜年,只有初一日來過者不忌。初三日,各戶進行「迎年」,所謂「迎年」,是上年年底有「送年」之例的回應。初四日,在繼續「迎年」中,沿有「為菩薩乞草」的習俗:由兒童捧神像,在車鼓隊簇擁下,按戶募取木柴。下午則有「娘媽請花」,希望能庇其早生貴子。黃昏壘柴木於社廟前,舉火燃燒,各戶進行接神祀,待柴火燒透,眾用長鉗爭夾未燼之柴速返家中,日「夾火母」希望財如火發。
神誕春酒
正月初九日,相傳是「玉皇至尊」神誕,各戶於初八日夜半,點燭燒香,向天空頂禮,禱祝全年吉利。初九日,莆田各地信男、信女成群結隊至壺公山凌雲殿祀玉皇或到莆成以西的石室岩玉皇殿進香,這兩處於當日都雇演莆仙戲,非常熱鬧。據說新婚夫婦正月初九"走玉皇路"可以生男丁.
初十日,官紳互相邀飲,號「傳座酒」。這原是長安舊俗,莆俗改稱「春酒」,在舉行前一、二天,官紳用帖書寫要請者的姓名,派人挨戶簽知,到時大開筵席,地位高的一天須赴多席。請「春酒」是官紳在新年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勞動人民沒有這套俗例,只在走親戚時帶著小孩,互相邀請吃些茶餅糖果或其他小點心而已。
元宵 元宵從正月初六起為至廿日為「元宵」。每個村落日子不同,以正月十五日這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為元宵正日,俗稱「元宵心」。
元宵節在莆仙相當熱鬧,雖然莆仙各地鬧元宵的時間、內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體現「以神為主,神民同樂」的基調,農村尤為突出。各村(過去叫「境」)各宗簇圍繞各自的村社鬧元宵,為期一般3天,有的還聯合鬧元宵。農村中慶祝元宵,普遍演戲酬神,並在「行儺」之外,穿插放焰火。 慶祝元宵,各里社已婚男子都要按年輪流擔任「福首」,負責是年向社神燒香、清掃、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元宵時捧社爐隨神座繞境,讓各戶進香
元宵彩架在慶祝元宵中,各地還流行各種習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結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戶須於元宵夜向神獻禮,或燃點巨燭1對,稱為「喜燭」,較特殊的習俗,前一年新婚的婦女,在元宵夜都盛裝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廟前,讓人們晤識新婦風姿。
農歷二月初二日是「中和節」。這一天俗稱「頭牙」。各戶祭神祭祖先。商家備辦酒席,邀店員做「頭牙」。鄉村裡社凡在正月因大雨等原因未舉行元宵活動的,多在這一天補辦,俗稱「二月二」。
仙游農村把「二月二」稱為「頭福」。
此外~~還有一些通用的: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3. 春節適合去哪裡旅遊 春節帶著父母去哪裡旅行好
賞雪篇 海邊度假篇 溫暖如春篇 祈福篇距離元旦也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但是距離春節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小夥伴你們是不是現在天天在盼著馬上就可以放假了,其實小編也是天天盼望著放假,春節的時候要不要帶家人來一場旅行呢。
首先呢,你要了解自己父母的身體狀況,他們是比較適合在天氣比較好地方遊玩呢,還是說可以陪你一起去看雪景。在了解你父母的身體狀況以後,就開始計劃你的旅行了。
賞雪篇如果你的父母身子骨比較好,不怕天寒地凍,那你可以陪他們一起去賞雪。
1、哈爾濱
國內比較建議你們去哈爾濱,哈爾濱的最佳旅遊時間是在夏天和冬天兩個季節,冬天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雖然氣候非常寒冷,但是可以看到和江南水鄉迥異的風景,還有當地比較有特色的冰燈、雪貂和各項冰雪娛樂項目,但是呢,這里的氣溫非常的低,平均氣溫是有-15℃,在晚上的時候,最低溫度有-30℃。所以你要穿上羽絨服、保暖衣褲,還有圍巾手套帽子等等,也可以帶上暖寶寶。
2、北海道
國外賞雪的最佳地點肯定是在北海道了。北海道最佳的賞雪時間是在12月—次年的2月,這個時期的北海道滑雪場是一個接著一個開始營業。你也可以乘坐定期觀光騎車,在車內眺望雪景中的北海道。還可以去享受北海道的白色聖誕節。在二月上旬的時候北海道還會舉辦最大的活動,那就是札幌冰雪節,這個時候的雪量也很多,喜歡滑雪的小夥伴可以前往呢,最主要的還是帶上家人的話可以一起去泡溫泉,其實中老年人去泡溫泉也是挺不錯的一個選項。大家在滑雪的時候注意了,缺乏運動的中老年人可能身體素質沒有年輕人好,並且他們靈活度也不是很高,要注意安全。
海邊度假篇如果你們的父母身體受不了冬天的環境,那麼就去海邊度假避寒吧。
1、三亞
國內溫度比較高的,一年四季寒暑變化不大的地方就是三亞了,這是冬天的避暑聖地,一年四季都是非常適合旅遊。雖然最佳的旅遊時間是每年的9月—次年4月。但是在秋冬季的時候還是比較舒適的。冬天的時候,國內很多地方都是非常冷的,但是可以穿著夏裝、沙灘鞋在陽光充沛的沙灘上漫步的,就有三亞。你可以浸潤在暖暖的海水裡,還可以吃熱帶水果,想想就很不錯了。不過呢,春節的時候去三亞的人也是比較多的,房間也不好訂,價格也比較貴,去之前要有預算。
2、普吉島
如果是去國外的話,那就推薦普吉島,其實國外可以去的地方很多,但是普吉島相對來說價格是比價便宜的。普吉島地處熱帶,是死魚超市的熱帶氣候,在11—4月的時候是普吉島的旅遊旺季,氣溫也是比較適宜,這個時候可以去舒舒服服的潛水。普吉島其實是沒有冬天的,鼠疫不管是什麼時候去都是穿上夏天的裝扮就可以了,如果是比較怕曬的話,就帶上薄衫,雨季的時候去最好還是帶上雨具。
溫暖如春篇如果你的父母不想去海灘遊玩,但是去不了零下十幾度的地方,那就去南方溫暖的地方。
1、廈門
首先肯定是要推薦廣州或者是廈門了,小編比較推薦廈門,雖然是不去海灘,但是去看看海也是可以的。廈門的冬天也是不冷的,日照時間長,一年四季數目常青鮮花盛開。雖然在8月之後是台風多發季節,所以大家去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氣象信息。如果遭遇台風的話,可能航班取消,沿海景點會關閉,戶外活動不能進行,總之避開台風時間去遊玩還是很不錯的。
2、香港
其實溫暖如春的旅行可以不用去國外的,國內還是有很多地方的,香港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的地方,每年的12—3月的時候就是香港的打折季,這個之後就可以帶上家人去買買買,順便看看香港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香港的購物區幾種在尖沙咀、旺角、中環和銅鑼灣等地方,越是往後折扣就越大。天氣不會很冷,但是也不可以穿夏裝。基本上大家帶上大衣,中老年人比較怕冷的話可以帶上棉服。
祈福篇其實相比較其他的旅遊景點,可能老一輩的人比較喜歡的是這個環節。
1、普陀山
普陀山和五台、峨眉、九華並稱為國內的四大佛教名山,這里有全國最靈驗的觀音道場,如果家人想要祈福就帶他們來這里。其他地方比如蘇州寒山寺、杭州靈隱寺、北京雍和宮都是適合去的地方,找一個距離家比較近的。
2、峨眉山
峨眉山是賢者菩薩的道場,寺廟裡面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塑、銅澆、玉刻、鐵鑄、瓷製、脫紗等等,造型非常生動。
以上呢,就是春節比較適合帶家人去旅行的地方,你們get到了嗎?帶上父母一起踏上旅程吧。
4. 請問春節帶老人適合去哪轉轉
最大的景點故宮和長城就是不錯的選擇,這都是著名的景點,很受歡迎的,老年人這一生如果沒去過肯定有個心願去看看,所以趁春節,現在人不多,可以去轉轉,長城遠可以坐贊巴士直通車直達長城,對於老年人開說很輕松,而且可以幫忙訂票,省心
5. 莆田春節哪裡玩
紫霄山 或者 鍾潭 去燒烤 我們秋遊就去了中潭
九龍谷是不錯 但是地處比較偏遠,門票也和貴 裡面倒是有山有水 呵呵
6. 春節期間,哪些地方適合帶老人去旅遊
生活艱辛,幫助孩子穩定家庭。什麼樣的父母不為自己的孩子著想?而當你沒有事業和家庭的時候,你認為你可以幫助撫養他們的孩子。父母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孩子著想,直到什麼時候,所有的父母都能為自己考慮。即使這是真的,生活也需要父母和我們自己保持活力。旅遊不分年齡,不分層次,目前在旅遊行業中夕陽紅旅遊的數量也是在同比例的大增長。身體和精神都不充沛的我們,可以說是經不起旅遊的那種折騰了。既然是老年人,就必須選擇一些相對平穩、地理環境安全、不需要消耗大量體力的地方。下面是一些適合老年人在中國享受休閑旅遊的地方。
三亞。毋庸諱言,三亞是中國冬季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這里溫暖如春,各種旅遊條件和設施非常完備,很適合老年人。當然,確實有很多人,包括老年人,選擇在春節期間留在三亞,使三亞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候鳥城市。青島被稱為 "東方的瑞士"。所有來青島旅遊的中外遊客都被青島的浪漫海濱所感染和陶醉。在這里帶著父母,在海里游泳,享受日光浴,或者去青島奧帆中心看看2008年奧運會的一些帆船展品,都是一種休閑度假的方式。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7. 莆田春節風俗有哪些,都在什麼時候
莆田市轄的莆田和仙游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只稱興化。興化人家俗例,從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早開始,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全中國都一樣。但在興化,至今還沿襲」做大歲」、貼」白額春聯」的習俗——」做大歲」明嘉靖41年11月間,倭寇進犯興化,殺戮掠奪,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屍骸遍地,慘不忍睹。農歷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難的人陸續回來,悲喜交集,既為倖存者慶幸,又為死者悲傷。此時親友之間急先互相探望,然後擦乾眼淚,重過春節,補做大歲,慶賀光復。因家家都沒過大年節,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以後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仙游則是在初五」做大歲」)。並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示對死難親人的哀悼。後來因感到春節期間互不登門,終究不便,就變通為初一日如已到親友家拜年過,初二日就不必忌諱了。」白額春聯」全國各地春聯均為一色滿紅,唯獨興化春聯有一段兩寸長的白色聯頭,紅白相間,格外醒目。相傳清兵入關後,實行高壓政策,濫殺無辜,不少人家因辦喪事貼了白聯。時值春節,清廷又強令家家戶戶貼紅聯,以飾」國泰民安」。有人在貼紅聯時,有意讓門上的白聯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餘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習俗,流傳至今。臘月二十五之後,大人都要特別交待小孩,在外面不許罵人,更不能和人打架,大人也不能打罵小孩。為使年過得熱鬧、旺意,莆、仙民間,尤其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備辦「紅團」(麵皮綠豆餡,麵皮伴有食物紅顏料,故名)、「番薯起」(用煮熟地瓜搗碎後和米槳、紅糖、發好後蒸制而成)、白糕、油炸蔥餅、油炸豆腐、油炸排骨、購買橘子、茶、酒等,並要殺雞(鴨)、殺豬(羊)、殺魚等,統稱三牲(春節期間不能講「殺」字,要講「閹」,如問你家閹雞了沒有?),以備祭天地、神、祖先等辭年之用。臘月三十零時辭年,鄉村中不約而同地響起爆竹聲,家家庭院前擺著一張系著金線綉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擺著五果、六齋、三牲和貼著福、祿、壽紅紙花的干線面,全家人由年長的領頭,依次拈香跪拜天地,在供桌前燒起供銀、銀紙,再次燃放爆竹。而後供桌退後一步,換上同樣的一套供品,跪拜祖先,祈祝全家平安,來年幸福,然後,在供桌前再一次燒起供銀、銀紙、燃放爆竹,表示辭年結束。年三十中午,家家戶戶都是吃「擦粉」(地瓜粉、線面、油炸豆腐、肉絲、及青菜等混合煮成的糊糊,意思是辭去過去湯湯水水的不如意的生活)。除夕夜圍爐開始,各家各戶大門上掛上一對大紅燈籠,上書主人的姓氏,廳堂里燈火通明,全家人歡聚一堂,同享天倫之樂。在農村,還要把木炭燒紅放在供爐里、置於餐桌下面,表示一家親熱團圓、興旺發達。莆田、仙游圍爐時,餐桌上的菜,也有規矩。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豐盛。盤菜中,一定要有鯽魚(俗名鯽母,諧音「積寶」)、蝦(諧音「和」,意即一家和和氣氣,和氣生財)、蟹(要選十隻腳齊全,寓十全十美之意)、海蠣(諧音「在」,寓意來年家人都會還在這個世上),其他的菜看各家喜好和經濟情況。廚房的水缸里還要養幾條活魚,表示年年有餘。莆田、仙遊人重視親情,過年時一定要千方百計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如果有親人實在無法趕回家過年,一定要在餐桌上為他放一副碗筷,留一個位置.圍爐以後,長輩給16歲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壓歲錢;也有子女給父母、爺爺奶奶壓歲錢的;還有丈夫給沒有職業的妻子壓歲錢的。過年分壓歲錢的願意:一是對小輩的愛護、對長輩的尊敬,對妻子的恩愛。二是壓歲其諧音「壓祟」,即禳災驅邪之意。除夕之夜,莆田、仙游還有守歲的風俗。舊時,有的窮人為了避債,除夕夜要到城隍廟看戲,這樣,債主就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了。一般人家就圍坐一起談天說地。除夕夜一定要亮燈到天明,說是不讓老鼠回娘家,破壞鼠輩們的好心情,影響它們的發育和生育,減少對農戶的為害。城裡人吃完自家的年夜飯,還要上至親好友家裡去喝上一杯酒,以示同圍爐、特別親切之意。和其他地方一樣,莆田人也喜歡大紅大紫,自然是要傳承貼春聯式的中國紅習俗嘍。但莆田人的春聯又和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了。全國各地的春聯均為一色通紅,唯獨莆田春聯的聯頭上多了一截白額,紅白相間,格外醒目。相傳清兵入關後,實行高壓政策,濫殺無辜,不少人家因辦喪事貼了白聯。時值春節,清廷為粉飾太平,強令家家戶戶貼上紅聯。人們在貼紅聯時,有意讓門上的白聯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餘悲。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以後沿襲為例,流傳至今。莆田人在除夕夜「圍爐」(莆田人把吃大年飯稱作「圍爐」),初一開始游春(莆田人習慣把春遊叫做「游春」,「母雞」和「母豬」叫「雞母」和「豬母」)。在全國其他地方初二通常也是個拜訪親友的好日子,然而在莆田則不同,這一天恰好不宜出門。此俗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間,倭寇進犯興化(莆仙一帶的舊稱),兩地被殺者眾。戚家軍打贏倭寇後,出外避難的老百姓紛紛回家探望,大家悲喜交集,既為生者倖存而慶幸,又為死者不幸而悲傷。初二日,許多家庭忙著為死者料理後事,串門的都是來弔唁之人,因此初二串門就成為不吉利之事。後來就把這一天定為「探亡日」,每年這一天互不串門,即使是至親,也不例外,只有居喪之家才允系友上門,以示對死難親人的哀悼。後來因感到春節期間互不登門終究不便,就變通為初一日如已到系友家拜年,初二日就不必忌諱。初三在各地都可以自由串門。莆田的初四正是與其他地方大不相同之處。莆田人初四也是要過年的,也就是重復過年,初四這一天也就和大年三十一樣的熱鬧隆重了。此俗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進犯莆田,到處殺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軍打敗後始返。由於家家都避難外地,沒法過大年,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為了紀念這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仙游則是在初五「做大歲」)。初五的這一天我們也是當作初一一樣過,像初一一樣,早飯是炒麵,是一年中最可口的早餐,之後就互相串門。春節中還有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鬧元宵。莆田人鬧元宵的日子在各個村都會有所不同,早的初六就開始鬧元宵,晚的話就跑到正月下旬了。現在莆田有些地方過元宵節也越來越簡單了,就是請親友吃午飯或晚飯,再去觀看迎神的節目就罷了。以前還有很多,小孩子最喜歡的是跟著迎神隊伍走,到各家「做頭」(簡單的意思就是掌管神會的頭頭,每年都有幾個「頭」——大頭、二頭……一年後大頭就退出頭位了,二頭進位為大頭,後面以此類推。)的去等著分糖果。在莆田一些地方,當迎神隊伍經過他們的家門口時,就把煮飯的鐵鍋端出,倒置地上用鋤頭把鍋灰「耙」(莆仙方言,「磨」的意思)掉,這時,全村充滿「幾查、幾查」的聲音,其意一則驅邪,二為納福。這個習俗據傳是在元末明初,有一對年輕夫妻流落在外,因鬧元宵的迎神隊伍經過自己寓居的家門時,沒錢買鞭炮燃放接駕,只好將耙鍋發出的響聲權充鞭炮聲以表示虔誠。年過一年,他們的家業越來越大,人丁越來越旺,把這歸結為耙鍋聲感動了神明而賜予洪福,於是元宵耙鍋迎神便被他們看作是一種吉利的舉措並廣為流傳。
8. 過年帶父母去哪裡旅遊比較好
過年期間帶著父母,當然要找一個環境好,氣候要溫暖的地方,當然前提是自己有這個經濟實力,做什麼事情都要量力而行。
對於父母來說,只要子女跟他們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快樂,在哪裡過年,吃什麼其實並不是最主要的,但是做為子女,我們能盡自己的心意就可以了,所以建議先咨詢一下父母的意見,看看他們的願望,最好能是他們喜歡的地方。
9. 在福建莆田春節的時候去哪好!!!
建議去南日島(附渡船時刻表)
南日碼頭輪渡時刻表:
上午:08:00 開航
中午:12:00 開航
下午:15:00 開航
石城碼頭輪渡時刻表:
上午:08:30 開航
中午:12:30 開航
下午:15:30 開航
福建五島之南日島 南日島古名南匿山,因山隱大海而得名。宋、元時屬崇福鄉奉谷里,明、清時屬六區奉谷里,明初為防禦倭寇,於此設水寨,民國五年設縣佐,繼設島務局直轄本省,1933年設區,1934年劃為福清縣九區,1935年改為省轄特種區,仍屬福清縣四區。1940年劃回莆田縣,建國後,1949年屬十三區,1952年屬二十四區,1955年成立南日區,1957年稱鄉,1958年建立南日人民公社,1993年改為南日鎮,2002年劃歸秀嶼區。
南日島地形呈現「啞鈴」狀,陸域總面積52平方公里,由111個島礁組成,面積在0.1平方公里以上的島礁有18個,素有「十八列島」之稱,海岸線總長664公里,是福建省第三大島。所轄17個行政村(其中小日、鰲嶼、羅盤、赤山為4個小島村),總人口55165人。島上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2℃,年平均氣溫19�2℃,全年無霜,空氣中富含負離子,海水理化因子穩定,周圍無工業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