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80歲住多層6樓的嗎天天爬樓梯可以鍛煉身體沒
不建議採用爬樓梯的方式鍛煉身體,爬樓梯太傷膝蓋了...
⑵ 該如何面對父母的老去呢
看著父母日漸老去,自己的心裡是極其難受和悲涼的。我多想讓時間過得再慢一些,因為不忍看到父母年齡變大而容顏變得愈加憔悴。
我們該如何面對父母的老去呢?這是每個子女都要面對的問題。在面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後,很多人都有一些後悔的地方,痛恨自己做做得不夠。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做好現在的事,珍惜與老人相處的每一天每小時每一分鍾每一秒。在這美好的時光里,我們要盡可能多地孝順父母,不要給他們添堵,少給他們製造負擔。盡管每個老人都是操心的命,但是當做兒女的挺起胸膛擔起家中更多的責任時,父母肯定會感到滿意和欣慰。
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子女們要多陪陪父母。陪伴其實是兒女給父母最好的禮物,這比金錢和名譽更加有價值。做父母的都希望時刻知道孩子的境況,所以在父母的身邊比你做其他很多事情都來得要有意義。家庭團圓,幸福和睦才應該是老人和兒女最大的期望。
祝願親愛的父母大人福壽安康,幸福快樂!祈禱我們能夠孝敬您們到永遠!
⑶ 關節疾病是老人不容忽視的痛
關節疾病是老人不容忽視的痛。人在平地上正常雙腿站立時,每條腿負擔的重量是體重的一半;而用一條腿站立時,受力股骨頭就要承受整個身體重量的3倍。在爬樓和爬山時,膝蓋是彎曲的,用一個80到90度的角度承擔著身體的全部重量迪時一條腿彎曲承重大約是平時正常站立的5倍甚至10倍。同樣,髖關節也在彎曲的狀態下承受旋轉扭力。如果用爬山和爬樓來鍛煉身體,關節受壓的程度可想而知。
其次,上下樓梯和爬山一樣,是一個多次重復的過程,關節在這個過程中運動次數人為地增加,關節磨損的幾率自然也會增加,再加上關節承受的壓力要比直立的時候大,作為人身體的重要部件,磨損過多引起疾病的可能性就增大了。我國65歲以上的老人,50%以上有各種關節疾病;而年齡到了75歲以上,比率就達到了75%--80%。
女性的關節比男性脆弱
女性,特別是更年期後(50歲後)的女性患關節疾病的要遠遠超過男性。芳軍是絕經的婦女,由於缺乏雌激素,骨量的丟失也就開始加大。骨質開始疏鬆,關節軟骨下的骨支撐力下降,很多的慢性關節疾病開始增多。芳軍是絕經期婦女,有不同程度骨疏鬆,又人胖身體重,關節負荷大等原因,使骨關節疾病更早發作並加重。所以中老年婦女和肥胖人群要特別注意保護關節。
保護關節
根據醫生臨床經驗,如在爬山登樓出現過關節疼痛病史者,盡量少爬山、爬樓梯。如果有必要一定要爬,就要慢慢爬。頻率不要快,更不要一次跨兩三階。老人上樓梯時最好等雙腳在同一個台階後再邁下一步,手扶著牆或欄桿,必要的時候配一個手杖。提倡用游泳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因為游泳時人體和地面基本平行,各個關節都很放鬆,而且對心肺功能的提高也很有好處。此外,散步和啞鈴、騎車等也是不傷害關節的鍛煉。有髕股關節疾病的人最好不要打太極拳,避免負重下蹲的鍛煉,以減少對關節的傷害。老年人上廁所也最好不要蹲太長時間,提倡坐坑。
專家教你 早期治療
很多人在損傷關節的時候並不知情,很多輕微的關節疾病拍片也看不出來。怎樣衡量活動是否對關節造成不良影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關節疼痛如何。嚴世貴醫師指出,鍛煉的人一旦感覺到了關節疼痛,就要停止運動。在生活中我們也有膝蓋痛、酸脹、下樓時腿疼,天氣變化時關節不舒服等等,這些都是比較輕的關節疾病的征 。出現這種情 況就要引起充分的重視,回顧一下有沒有做一些加重關節負荷的運動。關節疾病在萌芽時要及時治療,早期可服葯、關節清理等,可根據不同病情進行不同治療。等關節軟骨磨掉,那就要做關節置換了。象芳軍思想上不重視治療時間遲了,最後通過醫生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恢復了生活信心。
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關節疾病是老人不容忽視的痛的常識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網還有很多關於老人安全方面的知識,感興趣的可以繼續關注,可以讓老人更健康長壽。
⑷ 爬樓是很好的鍛煉 不過聽說上樓鍛煉很有用 下樓鍛煉多了會損害膝關節
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剛剛提到「爬樓鍛煉」這個問題時,講話就被記者打斷,因為心血管專家曾經說要多爬樓梯,而今天骨關節專家說的卻是要少爬樓梯———
很少出現專家講話被記者打斷的情況。
2002年10月12日,中國骨骼與關節健康十年行動在北京啟動。在行動啟動前,為讓各位記者對目前我國關節病的防治情況有基本認識,以及對我國開展此項活動有所了解,會務組特地邀請了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學術秘書、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翁習生教授向記者們介紹情況。
就在翁教授介紹關節保養的情況時,平時很少出現的記者打斷專家講話的情況出現了。北京晚報、科技日報等報社的記者先後打斷了翁教授講話,因為翁教授提出了一個我們從來沒有聽過的專家建議:為了保護腿關節健康,盡量不要爬樓梯。
因為在剛剛結束的一個學術研討會上,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提出,中老年人為了防止心腦血管僵化,要多鍛煉,在各種鍛煉方式中,胡教授特意提到了要多爬樓梯。
於是,記者情況介紹會差點成了該不該爬樓的辯論會。記者們說,我們到底該聽誰的?心腦血管專家讓我們多爬樓,翁教授您卻不讓我們爬樓。
對於記者們的疑問,翁教授列舉了一系列數字:目前全世界有3.55億人患有各種關節疾病,我國的關節炎患者估計有1億人以上,而且人數在不斷增加。尤其婦女,更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受到關節疾病的侵害。實驗證明,女性在50歲前,患關節病的幾率和男性是平等的,可到了50歲後,就是男性的3倍,60歲以上發生關節疾病的可能會達到50%,75歲以上會達到80%。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報紙上刊登有老太太在登山時出現了不能下山的情況,就是因為老年人在爬山時,關節負重是正常時的四五倍,一開始老人還能承受,可越往山上走,關節越疼,一般到半山腰就不能再走了。
當然,鍛煉身體還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翁習生教授給鍾情爬樓梯的中老年人開出處方:對於中老年人來說,能坐電梯就坐電梯,必須走樓梯時,一定要注意上樓梯時要扶著欄桿或者牆,而且不要跨步上樓梯,要等雙腳全部在一個台階上後,再走下一步。
對於普通人來說,對關節最有好處的運動就是游泳。翁教授解釋說,建議大家多參加游泳鍛煉,是因為在水裡人體是與地面平行的,各個關節基本不負重,對心臟來說,地心引力也最小,對心臟也很有好處。
中國骨骼與關節健康十年行動是我國為關節疾病、骨質疏鬆、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下背部疼痛、脊椎功能失調、四肢末端嚴重損傷等疾病進行防治的一項重要行動。針對關節病中最常見的關節炎,衛生部還專門設立了「衛生部關節炎防治教育計劃」基金,基金由輝瑞制葯公司和美國法瑪西亞公司聯合贊助,基金規模為1000萬元,將在10年內加強公眾對關節炎疾病防治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