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面對有毒的父母
在中國談父母的不是 是一件很難的事
因為總是有一句話把你懟回去——「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孝大於天!這是兩千多年來的孝道文化留下來的鐵律。
但是呢 就像壞人也會變老成為壞老頭一樣
為什麼不會有人渣生了孩子變成了父母呢?
感謝媒體,讓我們知道了那些過分的父母
讓我們能夠理性的看待「孝道」這件事
美國有一本關於家庭關系的書 叫做《toxic parents》
直譯過來應該是《有毒的父母》
但是它的中譯本名字叫做《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其中意味我按下不表 看客自行體會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推薦序中說道
中國人有私德而缺乏公德。
為什麼?
因為私德的核心是孝道,是孩子要無條件地遵從父母的規則,
這是「非如此不可」的、必須做的東西。
相反,公德的核心是良知,
但在家裡過度孝順的我們到了社會上就忍不住想放肆破壞公德都會給我們叛逆的快感。
可以說,破壞公德就是過度孝順的陰影。
所以,看到此次勇敢站出來發聲舉報「父親」的女孩,
我們應該多一些理解與同情,多多予以支持
不應該用愚昧的、病態的孝道來譴責她
畢竟,她與母親 ,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設身處地想一下,若不是退無可退,誰願走上這條「絕路」?
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與憤怒,只有將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的人——你的父母後,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做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遠占首位,那麼你的人生將會由他們駕馭。
如果不能認清主要的責任方,你就會一輩子把這個重擔放在自己的肩膀上。
如果你一直因此責怪自己,你的內心就會永遠充滿恥辱和自我憎惡,你就會不斷地懲罰自己。
以上三條,是我從書中摘取的建議,作者從大量的心理治療案例中給出這些建議
如果你不是當事者 你也許體會不到它的用處
甚至還會不認同
但是 我不是寫給你看的 懂的人自然懂
很多來自有毒家庭的孩子長大以後都對愛的含義和感受感到困惑。
他們的父母打著愛的旗號,實際上卻並沒有賦予他們真正的愛,
反而令他們覺得愛是一種混亂的、 戲劇性的、令人困感甚至痛苦的情感——他們必須要犧牲自己的心願和夢想才能成全愛。
很明顯,他們感受到的並不是愛。
愛的行為並不會折磨你,也不會讓你失控,更不會讓你產生自我憎惡。
擁有健康的情感。當有人愛你時,你會感到被接受、關懷、珍惜和尊重。
真正的愛帶來的是溫暖、愉悅、安心、穩定和內心的平靜。
成者不知道怎樣愛你。盡管這個事實很可悲,你也只能選擇接受。
而當你清晰地了解到父母的局限性和自己遭受的損失後,
你也將為自己的生命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開始接納那些真正愛你的人,
他們會賦予你應得的、真正的愛。
備註:本文引用部分全部來自於《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
希望以此能夠幫助到遭受不幸的你 ,給你以力量。
『貳』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嫌棄父母是什麼心理,其實我不想這樣,但是就是會有這種表現,應該怎麼辦呢求解
大概應該是從青春期開始的,這個時期的小孩逐漸有了獨立意識,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不需要再聽父母的話了,覺得自己什麼都懂。再加上年輕人善於接受和學習新鮮事物,而人到中年的父母卻表現出落後於時代發展的思維,導致年輕人更加覺得自己很厲害,然後就對父母開始嫌棄。
不過沒關系,這是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一種現象,等過了這個階段,當你成熟之後又會發現父母的各種好。現在的你就是要努力剋制自己不要狂妄自大就好了,謙虛一點,畢竟父母把你養大不容易,你現在即使真的很有本事也不能忘本啊!俗話說,樹高千尺莫忘根,你也謙虛低調些,就不會有這種想法了。
『叄』 如何走出父母從小留下的打罵陰影,走上正常人道路
聽完《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講座就會找到希望
『肆』 古人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那三種
除了無後,另外兩種不孝一是作人曲意逢迎,詬陷親人,二便是家中貧寒父母年內邁,卻不出仕。
「不容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註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雲:「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4)如何看待父母的恥辱擴展閱讀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只顧老婆孩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放縱情色享樂),以為父母戮(讓父母受到恥辱),四不孝也;
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