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汶川故事!
基本概況
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縣,西接寶興、小金縣,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縣域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8820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48%。縣城威州鎮位於縣境北部岷江與雜谷腦河交會處,海拔1325米,周圍有茶坪山脈、邛崍山脈等眾多山體圍繞,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馬爾康246公里,國道213、317線穿城而過。
自1963年恢復建縣至今,全縣轄6鎮8鄉,總人口1117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總人口的26.69%,是我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岷江縱貫縣境西部地區,長達88公里,主要有雜谷腦、魚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積1429平方公里。全縣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達348萬千瓦,可開發量170萬千瓦,現已開發100萬千瓦,開發潛力巨大。
礦產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富足,旅遊資源更是別具一格,擁有卧龍自然保護區、三江生態旅遊風景區等自然景觀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國文化遺址等人文景觀資源。汶川縣既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綉之鄉」,也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卧龍就在縣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壩州的南大門,也是阿壩州的「工業經濟走廊」。
到2002年底,國內生產總值達125 852萬元,農業總產值達16 54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6 42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 678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建立了1 500畝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基地和500畝兩個無農葯污染IPM示範園區,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五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乾果生產建設基地。林業三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封山育林9 403.9公頃,飛播造林813.4公頃,人工造林3 723.1公頃;完成還生態林3.28萬畝,還經濟林0.42萬畝;完成治沙面積14 605.54萬公頃。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區州、縣的工業經濟走廊和水磨工業經濟園區,正抓緊建立桃關工業經濟園區,成規模、效益好、資產上千萬元的招商引資企業已有潘達爾工業硅廠、躍發冶煉有限公司等6戶;電力工業更是異軍突起,目前,已建成投產各級電站40餘座,裝機容量達100餘萬千瓦,1986年初被評為全國首批5個「初級農村電氣化縣」之一。旅遊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已開發三江生態旅遊區、西羌第一村、姜維城古文化遺址、蘿卜寨民俗村等景區。交通建設成績顯著,已建成以國道213、317線為主幹,縣、鄉、村道為支線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機耕道。郵電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移動、聯通通信網路覆蓋率達85%以上,縣城及主要集鎮已開通了小靈通通信,實現了通信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威州城區面積已達3.53平方公里,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已逐漸形成阿壩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環山,三山競秀、二水爭流,一城跨江盡新樓」是對今日威州的精當描繪。
文化教育事業快速向前推進。縣域內有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阿壩州財貿校、阿壩州電大等6所大中專院校,州水電、農業機械、交通、牧業等4所州級技工學校,農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為省重點中學的威州中學,教學方式不斷創新,教育質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為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培育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自然地理
汶川縣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因汶水得名,是中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地圖坐標北緯30°45′~31°43′與東經102°51′~103°44′之間,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縣域面積8820平方千米;人口110 118人(2000年),主要民族為漢、羌、藏和回族。周邊相鄰縣級政區,東鄰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縣,西界寶興縣與小金縣,西北至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境內有卧龍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為主要旅遊景點。縣治威州鎮。
汶川地處四川盆地西北緣,龍門山脈和邛崍山脈分別位於縣域東北與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境內主要河流
汶川因縣西汶水(現岷江)得名,西漢時為綿虒縣,西晉改為汶山縣,並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1952年縣城由綿虒遷威州;1958年茂縣、汶川縣、理縣合並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1962年恢復汶川縣至今。
2007年12月5日,汶川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植物資源
汶川縣山體宏渾高大,相對高差懸殊,光照、降水條件隨海拔增高而變化,同樣影響著森林及植被群落類型的分布和植物帶譜的形成。這里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種類繁多,科屬很全,一共4 000種。存在全國獨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與其伴生的水青樹、連香樹、伯樂樹和其它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樹木多達20餘種。還有許多名木古樹和「國香」蘭花,使人在珍稀美、風采美、悠古美諸多方面獲得豐富的意境和多種的美感。就森林植被來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佔森林植被面積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跡地更新地共只佔17.15%,可見其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旅遊、自然、人文景觀資源豐富,現以開發出「三江生態旅遊區」初具規模。在提倡「科教興國」的今天,對於提高人們的精神文明素質,增進科教科普知識、研究環境變遷對人類的影響,把握未來,汶川縣無凝提供了最寬廣的「天然教學實驗室」。
動物資源
汶川縣擁有大量的動物資源。從現已採集到的標本看:昆蟲有20多個目、700多種,其中僅鞘翅目就有33個科、482種。魚類有6種,兩棲類9種,鳥類208種,獸類96種。在這些動物中,不僅有獼猴、雲豹、水鹿、靈貓等喜溫濕的南方動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馬熊、白唇鹿、白馬雞等耐嚴寒的高原和北方動物。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獸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種;二類保護的有小熊貓、雪豹、紅腹角雉等17種;三類保護的有林麝、金雕等8種;總計29種。雉雞更是卧龍動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國56種中,卧龍佔11種,多屬國家保護的種類。
礦產資源
汶川縣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岩漿岩分布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較多。
旅遊
阿壩州汶川縣的地理和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距成都市僅70公里,素有阿壩州南大門之稱。這里不僅是全國僅有的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綉之鄉,更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還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卧龍。該縣境內水能資源蘊藏量達348萬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給地。 走進汶川,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片生態的樂土!一座離都市最近的「天然氧吧」!一處最適合都市人休閑的旅遊聖地!這里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里旅遊舒適期很長,夏季每天舒適時間為23~24小時;這里的生存環境質量極高,大氣環境質量為國家一類一級,空氣污染指數為25,是都市的1/5;地表水環境質量為國家一級,且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僅以三江、草坡、卧龍等生態景區為例,日釋氧氣量為1 500噸,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150個,比某些大都市高1 000倍,空氣中含菌量比某些大都市低100~1 000倍。
走進汶川,你會享受到獨特的集自然、生態、藏羌民風民俗為一體的短程特色旅遊和城市度假休閑旅遊。你可以去追溯世界上最古老的羌文化,絢麗的羌族刺綉;欣賞歷經千年不倒的羌寨、碉房和邛籠仍在雪山下聳立,被稱為世界橋梁先驅的懸筒和溜索仍在峽谷上空彌香。
走進汶川,攀岩、漂流、滑翔、科學探險、野營、生存挑戰、定向運動,及軌道滑行、羌族溜索、日光浴場、藏羌晚會、西羌葯蒸等,既可陶冶身心,又可以強健體魄。
走進汶川,閱盡人間春色:那數不清的直徑數米的巨樹構成了一片片的獨特森林,杜鵑、香楠、珙桐、連香、桂花、蘭花形成了香海、香路、香山,尤其是那數十種杜鵑從春至冬依次開放,美艷無比。夏季,是觀賞鴿子花的最好季節,這里是全球唯一能看到如此壯觀美景的地方。從4月開始,花朵由淡綠色而乳白色而棕褐色,山風吹拂,萬花齊動,似對對白鴿展翅欲飛;秋時,放眼望去,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冬季、霧凇、冰掛、冰瀑是雪的精靈,雪蓮、臘梅是雪的天使。
走進汶川,以生態為支撐的各種基地映入眼簾:全縣已在水磨鎮建起了3 000餘畝優質茶葉基地,在三江鄉建起了1 000餘畝獼猴桃基地和漩映地區2 000餘畝「苦丁茶」基地;在威州鎮布瓦山建起佔地1 500畝的「農業生態科技示範園」基地,在綿鎮三官廟建起了佔地3 000畝的「經濟生態示範園」,還有七盤溝枇杷園、克枯鄉的梨棗園等一批高標准特色農業基地。並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5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乾果生產建設基地;全縣已發展商品蔬菜30多個品種、種植面積達30 000餘畝,優質茶葉7 000餘畝、甜櫻桃8 000畝、枇杷3 000畝、小水果4 000畝的生態農業基地;再用3年時間,全縣將分別建成萬畝優質甜櫻桃、萬畝優質枇杷、萬畝獼猴桃和甜柿等優質小水果、萬畝優質茶葉四個基地。
塔身為密檐九級,由下向上逐級內收。各層塔檐用磚疊澀向外挑出,每層高度由下往上依次遞減,各層各面正中皆開拱形小窗一道,頂為六角攢尖頂。塔通高21米。在塔身第一層內壁有「姚垂典漠訓詔損造,堪興苟含章,造工謝寅昌。大清道 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的題記。《灌縣志》亦載迥瀾塔「清處士姚清瀾建也」。迥瀾塔系風水塔,為漩口鎮八景之一。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七盤溝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城南,距縣城約7公里。溝長約30公里,溝口海拔1500米,溝頂的白龍池4020米,溝寬處300餘米,窄處僅1米左右。溝內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處以自然風光為主的山地風景區。
全溝景觀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從白龍池到雪花坪一帶,長約6公里,坡降大,從4020米下降到3418米。這段屬典型的「彭灌雜谷」斷裂地帶,山勢陡峭如刀劈斧砍,峰形千姿萬態。白龍池是一個形狀如葫蘆的高山堰塞湖,深潭碧水,從出水口下跌形成多級瀑布,其中5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10餘個。下段由雪花坪至溝口鎮溝石,水勢緩而多變,在茂林幽竹間奔流,全長約15公里。地勢平坦開闊而兩岸山峰高聳,野花遍地,綠草如茵。以雪花坪瀑布最為壯觀。
這里氣候溫和,植被豐茂,從山腳到山頂,大致可分為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山地寒溫帶陰暗針葉林帶、亞高山亞寒帶灌叢草甸帶、高山寒帶草甸帶5個垂直分布的植物帶,植物種類繁多,動物資源也很豐富。
卧龍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西南部,邛崍山脈東南坡,距四川省會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保護區始建於1963年,面積20萬公頃,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國家級保護區之一,是國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保護區現有人口5 343人,其中,農業人口4 550人。
1980年,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並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合作建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198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卧龍保護區內汶川縣的卧龍、耿達兩個公社劃定為汶川縣卧龍特別行政區,實行部、省雙重領導體制,由林業廳代管。同年7月,省政府、原林業部聯合作出了將四川省汶川縣卧龍特別行政區改為四川省汶川卧龍特別行政區的決定,與卧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署辦公的綜合管理體制。
卧龍自然保護區以「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享譽中外,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區內共分布著100多隻大熊貓,約佔全國總數的10%。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其它珍稀瀕危動物金絲猴、羚牛等共有56種,其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共有12種,二類保護動物 44種。據統計區內其它動物種類如:脊椎動物有450種,其中獸類103種,鳥類283種,兩棲類21種,爬行類25種,魚類18種;昆蟲約1 700種。據已採集的植物標本統計,區內植物有近4 000種。高等植物1 989種,在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種,被子植物1 604種。被列為國家級保護的珍貴瀕危植物達24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連香樹、水清樹,二級保護植物9種,三級保護植物13種。保護區內還有豐富的水能蘊藏量。
卧龍自然保護區地理條件獨特、地貌類型復雜,風景秀麗、景型多樣、氣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險、峻、奇、秀於一體,還有濃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區內建有相當規模的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國家保護動物繁殖場;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貓野外觀測站;有國內迄今為止以單一生物物種為主建立的博物館的大熊貓博物館。
多年來,卧龍自然保護區著眼於建設一流的國家自然保護區目標,堅持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方針,積極開展保護、科研、社區建設等工作,使大熊貓為主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高山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通過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圈養大熊貓人工繁育工作中的「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幼仔成活難」的三大難關,人工繁殖大熊貓48胎、72仔、成活59仔,幼仔存活率已經連續5年達到100%。圈養大熊貓總數達到80餘只,佔世界圈養種群的60%。同時也培養鍛煉出了一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大熊貓科研隊伍。已出學術專著8部,發表科研論文200多篇,有4項獲部、省科技成果獎,有5人次獲優秀科技論文獎。並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展了大熊貓認養活動,保護區積極尋求對外合作,建立合作開發機制。目前,區內經濟得到有效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4年全區人均收入達2074.39 元,比2003年增加234.21元。基礎設施建設發生根本性改善,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向符合中國國情的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卧龍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63年,面積20萬公頃,是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198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2006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四川省汶川卧龍特別行政區,下轄一鄉一鎮,現有農民4 500多人。保護區直屬國家林業局,特區隸屬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託省林業廳代管。特區與保護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的管理體制。
卧龍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高山峽谷地帶,區內自然條件獨特,地貌類型復雜,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野生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享有「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廣譜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之美稱,有國家級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81種,野生大熊貓143隻,占我國現存野生大熊貓資源的近10%。卧龍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政府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國家林業局「全國自然保護區示範單位」。2006年10月被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和農業部等七部委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同時被中國旅遊電視協會評為「中國最令人嚮往的旅遊勝地」,並授予「中國最令人嚮往的大熊貓的故鄉金牌稱號」。
主要景點有大熊貓苑、中國卧龍大熊貓博物館、熊貓溝、正河、鄧生原始森林、巴朗山高山草甸等景點。
經濟資源
汶川縣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岩漿岩分布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較多。氣候隨東南向西北地勢上升,呈比較完整的垂直,可分為8個不同的自然氣候區,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說。但南濕(漩口、映秀地區)北旱(威州、綿池地區)趨勢明顯,光、熱、水分布不均,利於發展農業的多種經營生產,為州內重要農區縣之一。在是2 000米以下地區,年均氣溫13.5℃(北部)~14.1℃(南部),無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 332.2毫米,日照1 693.9~1042.2 小時,適宜各類動植物生長。生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達4 000餘種,其中高等植物2 002種;野生動物2 004種,珍稀品種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5種。
1950年以前,汶川縣各族人民在極端貧困中掙扎。單一的農業生產原始粗放,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尚存,一年辛苦不足半年糧,靠挖葯、、熬鹼、背運維持溫飽,一遇天災人禍,不乏家破人亡。據1949年的統計,全縣農業總產值僅42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下同),人均110.59元;糧食總產690.5萬公斤,人均131.4公斤;各類牧畜22 080頭,人均0.58頭。解放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民族地區的生產發展,優先發展交通,興修水利,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全面發展社會經濟。汶縣獨具地利,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日新月異。1963年灌茂公路沿岷江東岸通達威州,溝通了縣境南北8個鄉鎮,以後又沿氓江及縣境各大支流陸續建成了汶~茂(縣)、汶~理(縣)、中(灘堡)~小(金),漩(口)~三(江)公路,形成全縣交通主幹線。隨著生產發展,採取多種形式,先後建鄉間公路、專用公路、機耕道近千公里,組成全縣交通網。汽車外可達周圍各縣,日流量上千輛,內可達各鄉鎮及大部分村寨。全縣先後建成水利設施200餘處,耕地灌溉面積達17 186畝,基本解決了北部乾旱河谷地帶的農業生產及人畜飲用水困難,擺脫了世代靠天吃飯之苦。同時還開發了水能,省、州、縣共建大、中、小型水電站20餘處,1985年成為全國首批5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為汶川工農業生產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以農業為基礎,走農工商綜合發展的道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一齊抓,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了持續、穩定、協調發展。1990年底,全縣農業總產值已達2 282萬元,比1990年增5.4倍;人均337元,比1949年增3倍;糧食總產6 024萬公斤,增8.7倍,人均890公斤,增6.8倍;各類牲畜73 303頭,增3倍,人均1.08頭,增53.7%。工業更是從無到有,已建立了以水電、建材、采礦、煤炭、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達218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 470萬元的48.95%;1978年以後新興的鄉鎮企業得到大發展,各鄉、村因地制宜建立了自己的小型企業,有建材、建築、加工、運輸、小水電、采礦(煤、金剛砂、石英石、石膏)等門類,總產值達1 895萬元,相當於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42.39%。同時,省、州還在縣內先後建立了水電、機械製造、采礦、冶煉、造紙、制葯、建材、化工、輕工等20餘個中、小型企業,共同構成了岷江經濟長廊:北以威州鎮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中部映秀鎮為新興水電工業區;南以漩口鎮為州、縣工業生產基地。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集貿市場欣欣向榮。各類商業網點密布城鄉,購銷兩旺。1990年底社會零售額達7153萬元,其中縣屬商品零售額為 6 123萬元。國內純購進 1 828萬元,其中農副產品購進 407萬元。 1990年底,財政收入達1 240萬元,是1950年3萬元的400陪、1980年508萬元的2.4倍,由依賴國家補貼變為基本自給。職工年工資人均2 104元,比1978年533.95年增加近4倍;農民年純收入達543元,比1978年101.12元增 5.3倍。城鄉儲蓄金額達 6 319萬元。全縣人民已基本解決了溫飽,消費內容和消費結構多樣化,正逐步向高質量發展。
歷史沿革
自漢代以來所設汶江、綿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內岷江得名,據《元和郡縣志》載: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讀作汶江。
古屬冉毿(sān)部年(公元前111年)以冉毿地置汶山郡,轄綿池等5縣,綿池為郡、縣舊址在今威州鎮姜維城。東漢曾改綿池縣為綿池道,西晉改綿池縣為汶川縣。東晉後汶川郡僑遷都安(今都江堰市),廢綿池縣。肖梁於綿池縣地置汶川縣,西魏時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復置汶川縣,縣治仍在姜維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間過治寒水驛(今汶川縣綿池鄉政府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遷墳川縣治於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縣與茂縣、理縣合並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1963年復置。1990年底全縣行政建置為3鎮、14鄉。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左右,汶川縣發生7.8級大地震,詳情見網路《汶川地震》。
風土人情
蘿卜寨因地處高山,這里的羌文化在以前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所以目前基本保持了自己原有的風俗。這里還沿襲著千百年來羌家小伙與姑娘談戀愛對唱山歌的習俗,每年羌族節日期間,寨子內,小伙姑娘們不僅深情對歌,還和村裡人一道圍著火塘跳鍋庄舞,吃著大塊肉,喝著自製的米酒,咂酒,吹著羌笛、嗩吶、口弦琴,打著羊皮鼓,通宵達旦,其熱鬧的場面充滿了濃郁的西部羌民族特色。
這里稱女人為包帕子的,女人一般在家織布、做飯、養牲畜。稱男人為頂帕子的,意思是頂大事的。農閑時節的羌寨,男人們外出攬活去了,女人們搬出針線筐,曬台上、門檻上就坐滿了綉女。羌民生活在山中,離雲很近,雨過更是雲煙升騰,雲給了他們靈感,他們將雲綉在鞋上(還有袖口、衣襟、褲管、頭帕),將雲踏在了腳下,每一步都走在雲中,過著雲上的日子。就連寨子里已經不穿傳統服裝的男人們,也無一例外穿著雲雲鞋,艷麗精緻的雲雲鞋在男人們的藍黑漢服下面非常打眼,給英武的羌家漢子平添兒女柔情。
羌族的服飾,多以自產的火麻經加工後紡線織成,俗稱「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線後織成,俗稱「毪衫」,亦有布衫,以青色為多。腰間男束腰帶,女束花圍腰,外著無袖羊皮褂子,穿草鞋或「雲雲鞋」(羌綉布鞋)。由於現在受外面世界的影響,現在蘿卜寨里的一些羌族年輕人,平時也著漢裝了。
羌族的挑花、刺綉工藝精湛,早在明清時,就已普遍盛行。蘿卜寨的羌族婦女,從小就受到挑花和刺綉工藝的訓練,常在耕種勞動之餘,從事紡線、織麻、挑花、刺綉等活動。她們挑花和刺綉,一不打樣,二不劃線,全憑自己的構思,自由動用五色絲線和棉線,信手挑綉出富有羌族特色的圖案,如色彩絢麗的幾何花紋、栩栩如生的各種花卉和動物等。看蘿卜寨的婦女挑花刺綉,其針法大多採用挑花,此外還有納花、纖花、鏈子扣和手綉等幾種。挑花多用棉線,色彩以黑白對比者居多,圖案精巧細致,顯得樸素明快;納花、纖花的圖案清秀艷麗,色彩對比強烈。鏈子扣則表現了羌族剛健淳樸、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挑花和刺綉圖案大多取自民間生產生活場景,花、草、瓜、果、飛禽、人物,無所不有。這些圖案景物,形式精緻秀麗,內容多含吉祥,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主要的傳統圖案有「團花似錦」、「魚水和諧」、「瓜瓞綿綿」等幾十種,令人愛不釋手。
寨子里每個家庭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又是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還工互助」是寨子里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哪家有事情全寨的人都來幫忙。結婚、喪葬、修房子是一個家庭的大事。每遇這樣的事首先找本姓的族人議事,再告知全寨的人,一個家庭最少要出四個工(一個工是一個家庭要來一個人幫一天忙),沒有任何代價和報酬。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也不會有人偷懶、溜號。這種情況在所有的羌寨都一樣,不同的只在一個工的演算法上。
經濟概況
汶川是阿壩州的南大門,也是阿壩州的「工業經濟走廊」。到2002年底,國內生產總值達125 852萬元,農業總產值達16 54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6 42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 678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畝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基地和500畝兩個無農葯污染IPM示範園區,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五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乾果生產建設基地。林業三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封山育林9 403.9公頃,飛播造林813.4公頃,人工造林3 723.1公頃;完成還生態林3.28萬畝,還經濟林0.42萬畝;完成治沙面積14 605.54萬公頃。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區州、縣的工業經濟走廊和水磨工業經濟園區,正抓緊建立桃關工業經濟園區,成規模、效益好、資產上千萬元的招商引資企業已有潘達爾工業硅廠、躍發冶煉有限公司等6戶;電力工業更是異軍突起,目前,已建成投產各級電站40餘座,裝機容量達100餘萬千瓦,1986年初被評為全國首批5個「初級農村電氣化縣」之一。
旅遊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已開發三江生態旅遊區、西羌第一村、姜維城古文化遺址、蘿卜寨民俗村等景區。交通建設成績顯著,已建成以國道213、317線為主幹,縣、鄉、村道為支線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機耕道。郵電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移動、聯通通信網路覆蓋率達85%以上,縣城及主要集鎮已開通了小靈通通信,實現了通信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威州城區面積已達3.53平方公里,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已逐漸形成阿壩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環山,三山競秀、二水爭流,一城跨江盡新樓」是對今日威州的精當描繪。
行政區劃
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縣,西接寶興、小金縣,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
拼音:wèn chuān xiàn
代碼:513221
郵編:623000
縣人民政府駐威州鎮
2004年,汶川縣轄6個鎮(威州鎮、漩口鎮、映秀鎮、水磨鎮、綿虒鎮、卧龍鎮)、8個鄉(雁門、克枯、龍溪、草坡、銀杏、耿達、白花、三江)。
2.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的院所概況
1954年成立輕工業部上海工業試驗所、食品工業部上海科學研究所;
1955年在北京成立第一輕工業部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
1960年,輕工業部食品工業科學研究所中的食品室與輕工業部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合並,在北京成立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
1969年底,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奉命江西搬遷江西,更名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江西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
1979年,國務院批准遷回北京,恢復輕工業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
1995年, 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1995年1月19日《關於中國輕工總會所屬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的批復》,單位更名為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
1999年,根據科學技術部《關於印發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科研機構轉制方案的通知》,我所轉為中央直屬大型科技企業;
2002年,更名為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
2003年以後,並入中國輕工集團公司。 設有食品工程研究部、發酵工程研究部、釀酒工程事業部、標准與信息部、質量檢測部、國際合作與貿易發展部等事業部及下屬企業—北京市發綜合經營部和北京中食發生化工程設計咨詢公司。
擁有國家級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CICC)、國家食品質量監督
檢驗中心、全國食品發酵標准化中心、全國食品發酵工業科技情報信息中心、全國食用菌研究開發中心,並具有工程咨詢資質、進出口業務代理資質。 蔡木易: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院長。
董守誠: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黨委副書記
張金澤: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
程 池: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
張五九: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
宋全厚: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
王 潔: 黨委副書記兼科技發展部主任。
黃宇彤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 主任委員: 蔡木易
委員成員:張五九 熊正河 張金澤 宋全厚 王 潔
程 池 黃宇彤 塗順明 裴疆森 劉 凌
王異靜 龔樹立 李惠宜 宋國勇 王 璋
程勁松 文 劍 郭新光 段勝林 潘興昌 食品工程技術:飲料、植物蛋白、食品添加劑、食品安全、食品高新技術裝備開發應用;
工業生物技術:釀酒、調味品、酶制劑、有機酸、氨基酸、糖資源、蛋白質-肽資源、食用葯膳真菌、環保綜合利用、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工程設計等。 研究院在工業生物技術、微生物菌種資源管理和開發領域,擁有從菌種保藏、分類鑒定、選育開發應用、分子生物學評價分析的包括進口-80℃超低溫冰箱、液氮保藏及、液相色譜、氣相色譜、自動微生物分析Biolog鑒定儀、PCR等全套儀器設備,到發酵試驗室和中試基地在內,具有各式搖瓶機、發酵罐、以及相應配套的多種板框過濾、超濾濃縮、旋轉蒸發、連續色譜分離設備、噴霧乾燥、真空凍乾等用於工業微生物發酵和下游操作技術、產品檢測的各種中小型儀器設備組合,以及擁有2兆企業網路專線,實施與國家自然科技資源E-平台對接,實現國家工業微生物資源平台全國聯網資源共享和在線監控管理體系,為我國工業微生物領域研究和開發創新形成了良好的支撐。
在釀造科技攻關的基礎設施方面,實驗室研究設備配套齊全、裝備精良,擁有離子色譜、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原子吸收、蛋白質分析、氨基酸自動分析、DNA測序、PCR、超速離心機、顯微操作系統等儀器,以及進口的啤酒小試-中試擴大設備、啤酒小型生產車間,在國內釀酒研發同行業均屬一流水平。
研究院已形成了由歸國博士後、博士、碩士和有豐富工程化實踐經驗的中青年科研人員為骨乾的學術水平較高、結構合理、攻關能力強科研團隊,並由國內著名學者專家組成了「專家技術委員會」。 研究院不僅可以勝任多種學科的研究課題和任務,而且在領域內的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和工程化方案、設備和控制等各方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有多項目技術集成和推廣應用的能力。 研究院注重以市場化方式整合、完善現有技術成果,積極構築形成食品發酵工程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工程化轉化平台。與各相關行業協會都保持著良好的合作基礎,緊密結合行業、企業和市場直接需求,積極承接行業內大中型企業的科研開發任務,使項目的研究起點始終立足在市場開發需求上。在成果轉化形式上,也逐步由過去的單純局部工藝技術成果轉讓向整體工程化成果實施、關鍵性產品輸出、關鍵技術資本化轉化等方式轉變,聯合建立企業化工程技術開發中心、技術投資控股公司和合作開發型企業。
特別是近10年,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作為國家級綜合性研發機構,以「創新發展 服務行業」為核心理念,全力打造公共服務平台、科技創新平台,努力為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獲得專利30餘項;累計完成國家標准350餘項,行業標准260餘項,軍標20項。是發酵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承擔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 「十五」攻關計劃項目,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國家科技基礎平台項目,國家科技部社會公益類項目,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術研究開發專項資金項目,北京市科委國際合作項目;國家商務部援培訓班、國家商務部中小企業市場開拓資金批准立項目等;承擔制定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任務,承擔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國家食葯局下達的任務,國家認監委項目等。
3. 飲用水中銅綠假單胞菌超標,還能放心喝嗎
編者按: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定期向全社會公開發布食品安全抽檢信息這一新舉措,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並得到普遍好評。廣大讀者不但從公布的信息中了解到市面上各種食品的合格情況,而且可以從中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知識。為了幫助大家正確理解這些信息的意義,武裝自己,指導消費,我們將組織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CFIC)專家組成員就公布的信息為讀者連續進行科學解讀。
本期我們請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熊正河教授與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CFIC)專家組的相關專家一起就如何理解包裝飲用水中銅綠假單胞菌超標來給大家做解讀。
2016年7月21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2016年海南省食品安全抽樣檢驗信息。來源於海南省25家生產單位的32批次瓶(桶)裝飲水的抽檢結果表明,有30批次合格,2批次不合格,其中1批次的包裝飲用水(16.8L/桶)銅綠假單胞菌超標。桶裝水以其天然衛生、不含雜質及添加物得到眾多消費者的青睞,家庭和集體場所飲用桶裝水已相當普遍。但近年來桶裝水中銅綠假單胞菌污染問題逐漸呈現出來成為公共衛生的重大隱患。那麼銅綠假單胞菌是什麼?它會產生哪些危害?銅綠假單胞菌是如何進入飲用水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預防銅綠假單胞菌?
銅綠假單胞菌是什麼?
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因在代謝過程中產生水溶性的綠色色素,使傷口與創面呈綠色,又名綠膿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是一種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該菌為專性需氧菌,生長溫度范圍25~42℃,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因對營養要求不高,善於利用各種碳源和氨化化合物作為氮源,所以在水、土壤、食品以及醫院等環境中廣泛存在。同時因對消毒劑、乾燥、紫外線等理化因素具有很強的抵抗力,所以對抵抗力較弱的人群存在較大健康風險,容易引起急性腸道炎、腦膜炎、敗血症和皮膚炎症等疾病。
銅綠假單胞菌如何進入飲用水中的?
瓶(桶)裝水中銅綠假單胞菌的污染主要原因有水源受到污染,或現有的較為簡單的水生產加工工藝;或生產過程中衛生控制不嚴格,從業人員未經消毒的手直接與礦泉水或容器內壁接觸;或包裝材料未進行徹底清洗消毒。
1. 水源
大多數研究表明銅綠假單胞菌不易存在於天然礦泉水的水源中,但從美國、加拿大、歐洲、日本、巴西及世界衛生組織對飲用水中銅綠假單胞菌含量的限定MPN<3/L或每250mL不得檢出來看,該菌在水源中的污染確實存在。但水源污染不易發現,只有嚴重污染時才可被發現,因此保證水源安全是控制瓶(桶)裝飲用水安全的首要環節。
2.水生產加工過程
由於瓶(桶)裝飲用水尤其是礦泉水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為保證礦物質含量一般不使用逆滲透技術,導致銅綠假單胞菌有可能會透過過濾裝置進而粘附於管道、濾膜、貯水池及增壓泵中並進行繁殖,而簡單的反沖洗並不能將該菌徹底消除,即使常規的消毒技術,也難以徹底去除銅綠假單胞菌。同時銅綠假單胞菌在利用水流甚至氣溶膠傳播時,比其他微生物種類有優勢,一旦污染難以消除,所以現有的水生產加工工藝也是飲用水中銅綠假單胞菌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
3.從業人員或包裝材料
目前WHO已將礦泉水中銅綠假單胞菌列為人類皮膚污染指示菌,說明控制好從業人員自身的衛生也是防止銅綠假單胞菌交叉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外未進行徹底消毒的包裝材料就進行飲用水生產也是引起瓶(桶)裝飲用水中出現銅綠假單胞菌的一個重要原因。
飲用了銅綠假單胞菌超標的水會有什麼安全風險?
鑒於銅綠假單胞菌的致病性,我國最新飲用水標准 GB19298-2014《包裝飲用水》明確規定每250mL水樣中銅綠假單胞菌不得檢出,並且要求出廠前對每批次成品進行銅綠假單胞菌檢測。如果檢出,則為不合格產品,應該召回和停止銷售。
至於飲用了不合格產品是否會損害健康,取決於產品的銅綠假單胞菌含量和不合格產品的飲用量。如果,銅綠假單胞菌含量不高,飲用量也不多,對於一般的健康者來講,通常不會出現什麼不良反應,因為人類的免疫系統可以有效地抵抗該細菌的感染。然而,當人體的免疫系統並不健全或是出現免疫缺陷時,比如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或是受到大面積燒傷的病人,則極易受到銅綠假單胞菌的感染。受感染的病人通常會出現發熱,黃疸,脾大,傷口潰爛,並產生肺炎、泌尿系感染、腦膜炎、敗血症等繼發性疾病。
對消費者的建議
銅綠假單胞菌是條件致病菌,對於身體免疫能力低下者,應盡量減少飲用瓶裝飲用水。同時,當發現飲用水出現明顯的異味時,請不要飲用。當我們選擇瓶裝飲用水時,最好選擇充有二氧化碳或者經過巴氏消毒過後的瓶裝水。
此外,對於醫院病患,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類葯物,避免對同一種抗生素類葯物的長期使用,減少細菌耐葯性的產生。
(作者:熊正河)
4. 四川渠縣修身在街上遊行教育公平高考公平
渠縣 網路名片 渠縣縣城
渠縣地處四川盆地東部,渠縣位於達州市西南部,與廣安、南充、巴中山水相連,幅員2173平方公里,轄60餘個鄉(鎮),人口146萬。縣城老城區建成面積2.1平方公里,人口16餘萬(常住),正在開發的西區3.4平方公里、東區5平方公里。享有中國漢闕之鄉、中國竹編藝術之鄉、中國黃花之鄉的稱譽。
中文名稱:
渠縣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下轄地區:
渠江鎮、天星鎮、臨巴鎮
政府駐地:
渠江鎮
電話區號:
0818
郵政區碼:
635200
地理位置:
四川省達州市東北部
面積:
2013平方千米
人口:
1236602人(2004年)
方言:
渠縣話
氣候條件:
年均氣溫17.6度,降雨量1068.5mm
著名景點:
渠縣漢闕,渠縣龍潭景區,渠縣文廟,三匯古鎮
火車站:
渠縣火車站
車牌代號:
川
目錄
基本概況
資源
地理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風土人情
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濟概況
工業經濟
農業經濟
基礎建設
教育文化
行政區劃
渠縣名人
李流
王平
王方名
王小波
陳清泉
李淑芳
唐憲堯
黃英
基本概況
資源
地理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風土人情
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濟概況
工業經濟
農業經濟
基礎建設
教育文化
行政區劃
渠縣名人
李流
王平
王方名
王小波
陳清泉
李淑芳
唐憲堯
黃英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概況 渠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早在新石器時期,這片土地便有了人類活動。殷商時期賨人在現在的土溪鎮城壩村建立了國都城,公元前314年設置宕渠縣,還曾建置郡、州治地,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是川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渠縣人民創造的《巴渝舞》、《竹枝歌》、彩亭、耍鑼、花園歌、竹編等民族民間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六處七尊漢闕為國家級文物,其數量居全國之首,城壩遺址的漢磚、漢井,南宋禮義城的雄姿、清代文廟的建築風格,賨人谷的自然風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古往今來曾吸引過無數的文人墨客前來旅遊觀光
建設中的市景
,也曾孕育出了先秦早期著作家鵑冠子,東漢車騎將軍馮緄、蜀國鎮北大將王平、大成國皇帝李雄、宋代經術學者黎鋅、清代守護台灣的副將王萬邦、著述頗豐的翰林學士賈秉鍾等一大批不凡的歷史人物。 渠江由北向南縱貫縣境,取道鄧小平同志的故鄉—廣安,匯入嘉陵江;襄渝鐵路與達成鐵路在三匯分道而行,連通全國鐵路大動脈;國、省、縣、鄉級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完善的水陸路已構成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網路。程式控制電話84000門,移動用戶22萬多戶,聯通3.4萬多戶,電信光纖環路傳輸網已啟遍及全縣各地,信息傳遞迅速通暢。 渠縣礦產資源豐富居川東之首。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石、膨潤土為上乘建築材料,其中石灰石碳酸鈣含量為96℅,屬全國三大富鈣礦區之一。岩鹽、鉀鹽、石膏、菱青石、煤及水利資源儲量豐富,品質優良,工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華鎣山發電廠2×30萬千瓦技改工程完成後,將成為四川七大電源之一和川東地區最大的電煤基地。 渠縣是四川省農業大縣之一。擁有生物資源90餘科,是國家商品糧、瘦肉性豬、高瘦肉率商品豬基地縣和省柑桔、黃花和竹產業基地縣。尤以黃花品質最優,居全國同類農產品榜首。 渠縣將以獨特的區域優勢,經濟發展的優厚條件和熱忱優質的服務,笑迎四方賓朋,共謀渠縣的發展,共創渠縣的輝煌。 編輯本段資源渠縣資源富足,物產豐盛。現已探明礦產資源22種。特別是鉀、鈉、鈣、據四種鹽礦資源
最熱鬧景象
儲量豐、品位高、鈉鹽分布750平方公里,儲量1050億噸,為四川最大的岩鹽礦體;鉀礦(雜鹵石)分布0.33平方公里,儲量925.7萬噸,為全國罕見;石膏儲量116億噸;石灰石儲量12億噸,是全國三大鈣礦之一;新近探明的鋸鹽礦(天青石、磷鋁礦),儲量豐富.可供工業開采.有300種生物資源、302萬畝土地資源、8億立方米水資 源、18萬千瓦水能資源、80萬適齡勞動力資源.有物資集散輻射川東北10餘個縣市的市場資源以及被譽為「中國田納西」的渠江流域沿岸景觀和龍潭、柏林水庫自然風景區等旅遊資源,綜開發前景甚佳。 編輯本段地理地理位置:東經106度38分~107度15分,北緯30度38分~31度16分 渠江屬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支流眾多,最大的兩條是涪江和渠江。渠江發源於大巴山,又稱潛水,流經巴中、達州,至渠縣三匯鎮始稱渠江,全長720公里;涪江發源於岷山雪寶頂,流經綿陽、德陽、遂寧、廣安等川中丘陵地區,全長700公里;兩江均於合川與嘉陵江匯合。 渠江,從渠縣的三匯鎮起,在渠縣境內自北而南,流經三匯區、土溪區、臨巴區、城郊區、渠江鎮、鮮渡區、琅琊區等8個區、鎮,21個鄉,其間先後有涌興河、桂溪河、流江河、中灘河等支流注入。從渠縣最南端的琅琊鄉瓦窖灘出境,進入廣安縣的蕭溪鄉勤勞村,由北東向南西斜貫廣安縣境中部,流經恆升區、石筍區、觀閣區、代市區、觀塘區、協興區、廣福區和華瑩市,從廣福區的化龍鄉老君村,進入岳池縣中和區、羅渡區。其問有源於華瑩山脈的臨溪河、羅渡河、新民河、匯入渠江幹流,在岳池賽龍鄉順梁寨村的單溪口出境,進入合川縣東北部,流經渭溪、龍市、小沔、官渡、雲門5個區的香爐、碼頭、蚊龍、古城、孫家、渭溪、雙槐、淶灘、小沔、白沙、大沔、方碑、安全、官渡、喻家、蒲家、渠嘉、灘子18個鄉,在合川縣城北7.5公里處的渠河咀,注入嘉陵江。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6℃,1月份平均氣溫6.6℃,8月份平均氣溫28.1℃,年平均降雨量1068.5毫米。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渠縣鄉村公路整修後的
2萬年到1萬年前,渠縣土地已有人類活動。石制砍砸器、石錛、石斧、骨針、陶網墜及陶紡輪等出土遺物,為當時人類留下的生產、生活器物。1萬年到4、5萬年前,已有原始村落,人們聚居開發。據考證,土著人為「蛇巴」。秦漢時期,「蛇巴」以麻布繳賦,謂賦為賨。賨人由此得名。賨人由游牧漁獵逐步轉為農耕,商代中晚期即以今渠縣土溪鄉城壩村為活動中心,經濟相當發達,以能釀制名貴的「清酒」,到周代已成為奴隸制國家----- 賨國,公元前316年為秦國所滅。 秦國統一蜀、巴、賨後,於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推行郡縣制,置宕渠縣(隸巴郡),治地賨城(今土溪鄉城壩村)。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後,仍置巴郡宕渠縣。 東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5),析宕渠縣之東置宣漢縣(治今達州市),析宕渠縣之北置漢昌縣(治今巴中市)。建安二十一年(216),劉備鑒於巴西多事,又為拒曹要地,乃分巴西郡宕渠舊地置宕渠郡。 南齊(479~502),梁州南宕渠郡仍置,治地同前。 宕渠從先秦建縣起,共歷835年。其中建郡300年左右,荒不成治和僑理他處各50餘年。 梁普通三年(522),置流江縣。同時置北宕渠郡。領流江、始安(治今廣安)2縣。大同三年(537)置渠州,為渠縣建置史上設州之始。今渠江鎮,時為州、郡、縣治地。 北周武成元年(559),改北宕渠郡置流江郡。渠州領流江、景陽二郡外,另撤鄰州所屬2郡歸渠州。 隋開皇三年(583),以原流江、鄰山和容山容川三郡(今墊江)合置渠州。大業三年(607),渠州改名宕渠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宕渠郡為渠州。天寶元年(742),改渠州為鄰山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渠州。 南宋末,渠州徙治流江縣東北80里之禮義山逾20年之久。 蒙古中統元年(1260)即置渠州軍民總管府,至元十一年(1274)改置渠州「安撫司」。至元二十年(1283)還治舊城,罷安撫司,改置渠州。 從梁到明初854年(522~1375)中,流江建郡為地方二級政區25年(559~583),在縣治設州839年(537~1375)。 明洪武九年(1376)撤渠州,改流江縣置渠縣。 清宣統三年(1911)十月二十二日(12月11日),渠縣宣布獨立,脫離清朝統治,接受四川軍政府領導。 民國5年5月19日,渠縣成立護國軍,脫離袁世凱統治。 1949年12月12日,渠縣解放,建立渠縣解放委員會。12月25日,渠縣人民政府成立。 從定名渠縣到2007年,歷時632年。從先秦建縣起,歷時2331年[1]。 2000年,渠縣轄6個鎮、80個鄉:渠江鎮、三匯鎮、臨巴鎮、有慶鎮、天星鎮、涌興鎮、渠西鄉、渠南鄉、渠北鄉、板橋鄉、青龍鄉、龍潭鄉、大峽鄉、錫溪鄉、河東鄉、河西鄉、李馥鄉、土溪鄉、廣祿鄉、天井鄉、青神鄉、匯東鄉、匯南鄉、匯北鄉、匯西鄉、石佛鄉、農樂鄉、文崇鄉、黎樂鄉、豐樂鄉、共和鄉、報恩鄉、安北鄉、營盤鄉、任家鄉、金竹鄉、平安鄉、貴福鄉、義和鄉、大義鄉、黃泥鄉、柏水鄉、千佛鄉、岩峰鄉、漢碑鄉、三板鄉、水口鄉、大石鄉、巨光鄉、蔡和鄉、月光鄉、靜邊鄉、萬壽鄉、花龍鄉、白兔鄉、青絲鄉、鶴林鄉、清溪場鄉、龍鳳鄉、射洪鄉、望江鄉、和樂鄉、建國鄉(又稱回龍鄉)、寶城鄉、拱市鄉、觀龍鄉、宋家鄉、新市鄉、中灘鄉、元寶鄉、屏西鄉、嘉禾鄉、定遠鄉、xian渡鄉、李渡鄉、金鑼鄉、寶塔鄉、琅琊鄉、雙土鄉、望溪鄉、新和鄉、奉家鄉、保和鄉、卷硐鄉、東安鄉、流溪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36602人,其中: 渠江鎮 60194 天星鎮 27323 臨巴鎮 29050 三匯鎮 14256 涌興鎮 17368 有慶鎮 26900 渠南鄉 27427 渠西鄉 16113 渠北鄉 18004 青龍鄉 20018 板橋鄉 11300 錫溪鄉 15232 大峽鄉 12235 龍潭鄉 12598 河東鄉 14638 李馥鄉 19384 河西鄉 13118 土溪鄉 20141 廣祿鄉 11294 青神鄉 14098 天井鄉 8133 流溪鄉 17534 東安鄉 15998 匯東鄉 13715 匯西鄉 16925 匯南鄉 17813 匯北鄉 14115 石佛鄉 11403 農樂鄉 6129 文崇鄉 12251 豐樂鄉 9921 黎樂鄉 8956 共和鄉 8130 報恩鄉 6085 安北鄉 15477 營盤鄉 11176 平安鄉 12664 任家鄉 10381 金竹鄉 10607 貴福鄉 16988 黃泥鄉 11178 千佛鄉 12548 柏水鄉 8170 義和鄉 9207 大義鄉 8197 岩峰鄉 13438 漢碑鄉 13000 月光鄉 9908 水口鄉 11468 三板鄉 9420 大石鄉 10404 巨光鄉 13750 蔡和鄉 6664 靜邊鄉 14957 鶴林鄉 13603 花龍鄉 121(30 青絲鄉 10919 萬壽鄉 9064 白兔鄉 10434 清溪場鄉 18638 射洪鄉 11341 望江鄉 13839 和樂鄉 7252 建國鄉 17894 龍鳳鄉 19011 寶城鄉 18250 觀龍鄉 9486 新市鄉 14432 宋家鄉 12253 拱市鄉 14635 中灘鄉 17055 屏西鄉 15646 元寶鄉 11269 定遠鄉 22117 嘉禾鄉 13934 鮮渡鄉 14526 李渡鄉 15781 金鑼鄉 14129 寶塔鄉 5263 琅琊鄉 18450 保和鄉 13051 望溪鄉 12626 奉家鄉 11494 新和鄉 13942 雙土鄉 16094 卷硐鄉 10673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2003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36號)批復渠縣撤銷河西、黎樂、任家、營盤、黃泥、月光、漢碑、花龍、建國、保和、渠西、金鑼、新和、大峽、石佛、農樂、天井、廣祿、共和、金竹、大石、觀龍、元寶、奉家、寶塔、匯西26個鄉。擴大29個鄉鎮的行政區域: (1)將原河西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李馥鄉。李馥鄉人民政府駐李馥。 (2)將原黎樂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豐樂鄉。豐樂鄉人民政府駐豐樂場。 (3)將原任家、營盤2個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涌興鎮。涌興鎮人民政府駐涌興場花市街。 (4)將原黃泥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貴福鎮。貴福鎮人民政府駐貴福驛建新街8號。
迷人夜景
(5)將原月光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岩峰鎮。岩峰鎮人民政府駐岩峰文化街。 (6)將原漢碑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水口鄉。水口鄉人民政府駐水口廟。 (7)將原花龍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靜邊鎮。靜邊鎮人民政府駐靜邊龍渡街。 (8)將原建國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清溪場鎮。清溪場鎮人民政府駐清溪場花市街。 (9)將原保和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望溪鄉。望溪鄉人民政府駐望溪場。 (10)將原渠西鄉的山坪、壽橋、煙燈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青龍鄉。青龍鄉人民政府駐青龍場。 (11)將原渠西鄉的高岩、後溪、兩路、幸福、四聖、珠山6個村及原渠南鄉的鞍山、渠光、南壩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渠江鎮,渠江鎮人民政府駐渠江解放街。 (12)將原渠江鎮的渠江菜場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天星鎮。天星鎮人民政府駐渠縣火車站。 (13)將原李渡鄉的李壩、五龍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渠南鄉。渠南鄉人民政府駐渠南。 (14)將原金鑼、新和2個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李渡鄉。李渡鄉人民政府駐李渡河。 (15)將原大峽鄉及臨巴鎮的團石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龍潭鄉,龍潭鄉人民政府駐龍鳳土扁 。 (16)將原龍潭鄉的涼橋、龍溪、寨灣、麻園、後河、偏岩6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臨巴鎮。臨巴鎮人民政府駐臨巴溪文明路3號。 (17)將原石佛鄉及原匯西鄉的浪溪、深井、登峰、重石、金河、洞溝、西坪、白塔8個村和原匯南鄉的南埡、大盤、長久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三匯鎮。三江鎮人民政府駐三匯英明街。 (18)將原農樂鄉的干溪、金魚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匯南鄉。匯南鄉人民政府駐九窯灣。 (19)將原農樂鄉的天城、龍眼、儲糧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匯東鄉。匯東鄉人民政府駐拱背橋。 (20)將原天井、廣祿2個鄉及原匯西鄉的洪溪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土溪鎮。土溪鎮人民政府駐土溪順江街。 (21)將原金竹鄉及原文崇鎮的金光、露雲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報恩鄉。報恩鄉人民政府駐牟家營。 (22)將原共和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文崇鎮。文崇鎮人民政府駐文崇場。 (23)將原大石鄉的金寺、神山、大石、大霧4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三板鄉。三板鄉人民政府駐三板場。 (24)將原大石鄉的鼓鑼、曹家、新糖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板橋鄉。板橋鄉人民政府駐板橋場。 (25)將原觀龍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寶城鎮。寶城鎮人民政府駐寶城場寶新街。 (26)將原元寶鄉的跳蹬、太山、太陽、桂壩4個村及原寶城鎮的馬鞍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射洪鄉。射洪鄉人民政府駐熊家壩。 (27)將原元寶鄉的德元、空碑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有慶鎮。有慶鎮人民政府駐有慶吳家街30號。 (28)將原奉家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琅琊鎮。琅琊鎮人民政府駐琅琊場琅琊街。 (29)將原寶塔鄉及原琅琊鎮的大丘、五峰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並入鮮渡鎮。鮮渡鎮人民政府駐鮮渡河鮮渡街117號。 2004年,渠縣轄15個鎮(渠江、三匯、臨巴、有慶、天星、涌興、土溪、文崇、貴福、岩峰、靜邊、琅邪、寶城、氵鮮渡、清溪場)、45個鄉(渠南、渠北、青龍、板橋、錫溪、龍潭、河東、李馥、青神、流溪、東安、匯東、匯南、匯北、豐樂、報恩、安北、平安、千佛、柏水、義和、大義、水口、三板、巨光、蔡和、鶴林、青絲、萬壽、白兔、射洪、望江、和樂、龍鳳、新市、宋家、拱市、中灘、屏西、定遠、嘉禾、李渡、望溪、雙土、卷硐)。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古代渠縣城
相傳始於清代中葉,正河街、後街(今大井街)、油房街(今勞動街)各界人士組織的三個亭會,人們自籌錢物穿戴,將流行的川劇劇情扎於高亭,有競技比美之勢。彩亭將孩童著戲裝,按戲文主要情節造型於平台,四人抬著伴以彩燈、彩旗、吹打樂遊行大街,叫抬亭子。 渠縣三匯彩亭民間藝術,全省獨一無二,它融鐵工、木工、刺綉、縫紉、建築於一體,匯文學、繪畫、雕刻、力學於一爐,結構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絢麗,工藝精湛,頗富特色,是川東地區民間藝術瑰寶。 編輯本段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四川省渠縣申報的「三匯彩亭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項目類別,序號1011。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工業經濟渠縣堅持走「工業強縣」之路,實施重點戰略和名牌戰略,通過重點企業、重點產品、重點項目的扶持、開發、建設。科技進步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工業經濟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未來五年渠縣的電力裝機容量將突破200萬千瓦。形成以電力為優勢產業,以建材、化工、農產品加工為支柱的工業發展格局。 農業經濟渠縣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黃花、茶葉、桔柑等多種植物和畜禽。是國家商品糧、瘦肉型號豬、高瘦肉率商品豬基地縣和省柑桔、黃花、竹產業基地縣。五年內商品豬出欄將達200萬頭,以生豬質量工程為帶動,促進農業產業化躍上新台階。 基礎建設渠縣區位
清代古城牆
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境內鐵路、公路和水運十分便捷;水、電、氣供充足;郵電通迅發展迅猛;金融保險星羅棋布;商業網點遍布全縣。 教育文化渠縣擁有完善的教育體系,是「雙基」工作先進縣。有各類學校近百所,尤以渠縣中學、渠縣二中、渠縣龍鳳鄉中心學校、三匯中學、藝峰雙語學校、外國語學校等特色突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城鄉衛生事業發展迅猛,醫療機構設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廣播電視深入城鄉,是全國廣播電視體系先進單位。群眾文化活動多姿多彩,在國內有較高的知名度。兒童畫獨樹一幟。
巴蜀第一牌坊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渠縣位於四川省東北部。 縣人民政府駐渠江鎮 渠縣轄15個鎮(渠江鎮、天星鎮、臨巴鎮、土溪鎮、三匯鎮、文崇鎮、涌興鎮、貴福鎮、岩峰鎮、靜邊鎮、清溪場鎮、寶城鎮、有慶鎮、氵鮮渡鎮、琅琊鎮),45個鄉(渠南鄉、渠北鄉、青龍鄉、板橋鄉、錫溪鄉、龍潭鄉、河東鄉、李馥鄉、青神鄉、流溪鄉、東安鄉、匯東鄉、匯南鄉、匯北鄉、豐樂鄉、報恩鄉、安北鄉、任家鄉、平安鄉、千佛鄉、柏水鄉、大義鄉、義和鄉、水口鄉、三板鄉、巨光鄉、蔡和鄉、鶴林鄉、白兔鄉、青絲鄉、萬壽鄉、射洪鄉、望江鄉、和樂鄉、龍鳳鄉、新市鄉、宋家鄉、拱市鄉、中灘鄉、屏西鄉、定遠鄉、嘉禾鄉、李渡鄉、望溪鄉、雙土鄉、卷硐鄉)。 編輯本段渠縣名人李流(248-303)西晉時流民起義領袖。字玄通,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人。李特之弟。少為東羌督,從兄率流民徙居巴蜀。永寧元年(301年)李特起義後,他任鎮東將軍,領義軍東營,與益州刺史羅尚相持。次年,攻入成都小城,向特建議取塢堡主子弟為質,集中兵力嚴密戒備,未為特接受,致使義軍遭到襲擊。特,他繼統余眾,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義軍敗而復振,不久病。 王平字子均,巴蜀宕渠(今四川渠縣)人。生年不詳,卒年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 王平初隨曹操,後降劉備,任牙門將、裨將軍。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殺馬謖等人,加封王平為參軍、討寇將軍,封為亭侯。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平定魏延作亂之後,任後典軍、安漢將軍,兼任漢中太守,封安漢侯。延熙元年(公元238年)改任前護軍,管理蔣琬大將軍大司馬府事物。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被任命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總領漢中。於次(公元244年)年帥三萬漢中蜀軍興兵據勢大敗魏軍十數萬伐蜀大軍。為事實上諸葛亮第一軍事接班人。 王方名四川渠縣人,邏輯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當代著名學者、作家王小波的父親。 王小波(1952~1997年)當代著名學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生於北京。父親王方名,母親宋華原為國家教育部幹部,原籍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 陳清泉陳清泉,現居北京,現中國書畫院山水畫藝委會主任、中國國際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國際美術家聯合會理事、《世界名人錄》編委等。 其國畫在1996年中國書畫精品展中獲金獎、1999年巨幅國畫《氣壯山河》在第三屆世界華人藝術大展中獲特別金獎、第五屆國際書畫大展獲銀獎等等,其它作品多參展由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等舉辦的全國性畫展。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香港大會堂及美、日、韓、新、法、泰等國內外重要畫展。其國畫多被國家中央機關、各政府部門、各美術館、博物館、研究機構等單位陳列收藏,多次應邀出席人民大會堂、中華世紀壇等國內外重要場所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事跡被各電視台、報紙、雜志等媒體進行報道。
十尺《錦綉山河萬里春》
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文化部、銀川美術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等創作國畫。參加北京鑫槌成寶、匡時國際拍賣公司、中博國際拍賣公司、中都國際拍賣公司、遠方國際拍賣公司等等拍賣公司組織的眾多拍賣會。 藝術成就錄入《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書畫家大辭典》、《世界書畫名錄》等辭書。 榮登2004年度中國藝術品市場最具影響力畫家排名榜,1999年榮「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榮譽稱號,2005中國書畫年度人物。 李淑芳李漱芳字藝圃,四川渠縣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授吏部主事。再遷郎中。三十三年,授河南道監察御史。巡視中城,尚書福隆安家奴藍大恃勢縱恣,挾無賴酗酒,橫行市肆間。漱芳捕治,論奏,高宗深嘉之,命戍藍大,以福隆安下吏議。尋擢工科給事中。三十九年,壽張民王倫為亂。漱芳疏陳*民聚眾滋事,為飢寒所迫;又言近畿亦有流民扶老攜幼,遷徙逃亡,有司監盧溝橋,阻不使北行。給事中范宜賓亦以為言,請增設粥廠。上命侍郎高朴、袁守侗率宜賓、漱芳往盧溝橋及近畿諸城鎮省視,初無流民。倫亂定,俘其徒檻致京師廷鞫,命漱芳旁視,無言為飢寒迫者。問歲事,對秋收尚及半。上責漱芳妄言,代*民解說,心術不可問,不宜復居言路,為世道人心害,宥罪,降禮部主事。四十三年,禮部請以漱芳升授員外郎。故事,郎中、員外郎員缺,選應升授者,擬正、陪上請。至是,獨以漱芳請。上不懌,責尚書永貴擅專邀譽,涉明季黨援朋比之習,奪其職。漱芳久之乃遷員外郎。卒。 唐憲堯唐憲堯,別號再興,1899年生,四川梁山人。早年畢業於北京電氣工業學校,後任北京西山電廠、重慶電燈公司工程師,梁山縣實業所長。後投筆從戎,於黃埔軍校第五期工兵科畢業。1929年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警衛團排、連、營長,川康綏靖公署第一處上校作戰科長,成都中央軍校上校技術教官,新編第五軍野戰補充團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四戰區新編第三十三師少將參謀長,第三十集團軍總部少將高參。1946年後任川鄂綏靖公署高參兼前進指揮所代主任,國防部川鄂挺進軍司令部少將參謀長。1949年12月在四川渠縣起義。 黃英黃英,2009年「快樂女聲」季軍。這次晉級得到渠縣官方的大力支持。 1989年1月27日出生於四川省達州市渠縣,身高157厘米,體重40公斤。喜好樂器架子鼓,2007年達州舉辦的唱響達州獲大竹賽區亞軍。2009年參加全國快樂女聲比賽,在層層晉級賽中,她憑借其天籟般的嗓音以及獨特的金屬唱法,將民歌與通俗唱法有機結合在一起,自創了一種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黃英唱腔」,先後演繹了《山歌好比春江水》、《映山紅》、《斜當》、《水上花》、《紅軍阿哥你慢慢走》等歌曲,精彩的演唱博得了現場不斷的掌聲以及粉絲的熱情尖叫,也得到了數位資深評委的較高評價。特別是《映山紅》可以視為其成名曲,引得一大片60、70、80後的喜愛,並迅速組建其粉絲團,粉絲取名「映山紅」。 黃英對音樂的感悟是:「我從小就喜歡唱歌,但從來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歌唱訓練。後來到彩虹藝術團去學習,才對音樂有了初步的認識。音樂是很美的東西,我會用一生去認識它。」 愛好唱歌的她曾經考上了四川音樂學院,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就讀。之後,朋友開玩笑對她說:「想唱高音,就天天早上起來學張靚穎吼海豚音。「沒想到她真信了,天天起早之後就開始在曠野里開始唱,結果慢慢的唱,還真的把聲部高了!再加上革命老區濃厚的「紅歌」氛圍,憑借自己對音樂的強烈愛好和得天獨厚的嗓音,以及跟著彩虹藝術團在城裡鄉下走班子的磨練歷程,慢慢練就出自成一派的「黃英唱腔」 渠城西區一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