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十歲老人丟下懸崖喂烏鴉是什麼電影
出自電影《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講述了在一個小山村中,69歲的阿鈴與丈夫死別後,和新喪妻的兒子辰平以及孫兒們住在一起,她一直在為兒子尋找續弦。村中有個習俗,凡是到了70歲的老人必須去參拜楢山,所謂的參拜,其實就是把老人舍棄在山裡。
幕後製作
本片根據深則七郎的同名小說改編,敘述了貧困農村中舍棄老人的殘酷習俗。影片並沒有強烈渲染這一舊俗的非人道,而是著重展現出老人的從容和親人們的復雜心情,令本片成為一部描繪普通農民家庭溫情故事的作品。
導演在影片中融合了舞台劇的風格,採用舞台劇的手繪大背景作為布景;場面切換時採用幕布來表現,畫面的構圖也充滿了日本傳統藝能的樣式美。這些都為影片帶來了獨特的效果。影片獲得了當年度電影旬報和每日電影評選的最佳影片獎,木下惠介憑藉此片贏得了最佳導演獎。
本片是融合日本凈琉璃與歌舞會藝術的凄美傑作。不僅布景、運鏡、燈光充滿古典舞台的美感,人物的心理及感情也以日本傳統的獨特色彩來傳達。
片中飾演阿林的田中絹代及飾演辰平的高橋貞二都演得十分生動感人。對於描述民間棄老習俗的本片,雖漂浮著殘忍的異樣人生觀,但導演木下惠介將日本傳統藝術之美結合於電影,堪稱登峰造極的古典作品。
Ⅱ 老人歲數大了父親把老人背到山上餓死是那部動畫片里的
是韓國動畫片 很久很久以前 不過網上只有上部沒有下部
Ⅲ 中國歷史上那個朝代60歲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過60歲老人活埋的說法。
典故:
1、秦朝
有關於秦始皇的說法是,秦始皇下了一個六十歲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棄老者沒有勞動能力,白白浪費國家糧食。
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擔心老者當中有經歷過戰國洗禮的賢能之人,怕他們因為暴秦而謀反。於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陽城出現一隻怪物,像老鼠又有點像貓,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
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時期
宋遼檀淵之盟後,戰爭停止了,北宋王朝卻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大面積國土。十年生聚,加上不願做遼奴的人大量回遷到中原地帶,到宋真宗時代,中原地區人滿為患,社會也逐漸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六十歲的老人既不能戍邊,也不能勞動,只有吃飯的份,還得兒女照顧著。
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負擔。突然有一個皇命傳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歲一律活埋。有仁義者,忍悲含淚,給自己的父母准備了棺木和食品,送他們去了九泉;有不孝者,乾脆就那樣活埋了自己六十歲的雙親。但是正史上也沒有記載。
3、上古時期
由於土地貧瘠,社會資源匱乏,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由於失去勞動力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凡是年滿60歲的老人,一律要被處死、活埋,或被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凍死餓死,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還倉」。
4、元朝
元朝統一中原後實施殘酷的高壓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為幾等,而且還對老年人採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達到羞辱漢人和減少人口的目的。
(3)70歲以上老人丟棄山上餓死擴展閱讀: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還有一種叫瓦罐墳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學的中國學者說,韓國、中國、印度、日本、印尼等國家均有同類故事傳世。由這樣的故事推斷,遺棄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個民族普遍現象。
一位歐洲學者曾經詳細介紹了古代社會處死失去健康的國王、巫師、祭司的習俗,有的民族的巫師年邁以後甚至挖個坑讓後代將自己活埋。
Ⅳ 日本民間習俗,父母到60歲就要被扔到深山等死
那是以前的時候因為家庭貧困,所以會將老人扔到山裡等死,但是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習俗了。日本這個國家我們都知道,由於佔地面積非常小,整個國家的資源都非常的匱乏,而且國家的土地有絕大部分都是山地,適合種植莊稼的土地非常少,百姓們辛苦勞作一年之後,還常常填不飽肚子。
當父母年滿60歲之後,會由孩子將他背進深山之中,然後轉身離開,將父母留在那裡等死,雖然孩子也非常的痛苦,可是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做。但是這種習俗在現代文明社會早就已經禁止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的進步,各方面生產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國家也開放政策,對老人實行生活補助,所以在也不用擔心被扔進山裡了。
Ⅳ 日本有一部電影、大概的劇情是家裡的老人快要死了就把他們送到山上去、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該影片是《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是今村昌平執導,緒形拳、坂本澄子、秋竹城等主演的劇情電影,於1983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
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5)70歲以上老人丟棄山上餓死擴展閱讀
《楢山節考》劇情介紹:日本信州深山的一個小村子裡,由於貧困沿襲下來的傳統是,活到70歲的老人要被長子背到楢山上丟棄(曰「參拜楢山神」)。 69歲的阿玲婆(坂本澄子 飾)離上楢山的日子已不遠,她常為自己異常結實的身體而苦惱。
丈夫在前一年因害怕被丟到楢山上逃跑一事,阿玲婆並沒放在心上,她所操心的是 長子辰平(緒形拳 飾)的繼弦和村裡人都討厭的次子利助的性飢渴,所擔心的是辰平像他父親一樣懦弱,不敢將她背上楢山惹下笑柄。
而看著辰平、長孫袈裟吉都娶到了稱心如意的妻子,辰平的新妻子學會了如何捉魚,利助也在她的努力下飽嘗了性愛滋味,阿玲婆心裡便只剩下了上楢山。
Ⅵ 歷史中有個朝代,把60以上的老人都送入山裡餓死是哪個朝代,什麼故事
(一)秦王朝,傳說秦始皇獨裁統治,又嫉賢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為人到60歲以上更有經驗,便頒布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歲以上的老人紛紛想法躲藏起來。
(二)
元朝,身為第四等人的奴隸,年老後其地位與喪失勞動能力的牲畜命運一樣。
蒙古人進入中原時脫離蒙昧狀態未久,必定保留一些原始群婚制殘余。
《 元朝漢人初夜》的傳說
Ⅶ 日本電影人上了年紀沒有死就背到山上餓死
只能說樓主理解的太爛了,什麼家庭富裕,榮譽,太爛了,也小瞧日本電影,電影中,生存狀態非常惡劣,連最基本的食物是最稀缺的,殘酷的自然形成的慘烈的習俗,是人性和自然生存的問題。
Ⅷ 兩位七旬老人隱居深山,靠野菜菌子度日:我們清貧但很幸福,你怎麼看
如今七十多歲的兩個老人在上山搭起了房子,接通水電後一直住在上面,每天在山裡採摘野菜和菌子,"政府留下的錢我們都捐給江都村小學了,我們這個年紀隨便吃吃就行,不講究。"鄭梅紅笑笑。
"當初一起下鄉的他們都回北京了,我也想爸媽,但是這些孩子怎麼辦?紅梅怎麼辦?"孫愛軍拍拍鄭紅梅的手"苦日子總會過去,我們清貧,但很幸福。"
Ⅸ 人到了60歲就被活埋,中國歷史上真的有這種「棄老」習俗嗎
歷史上確實有這種60歲就被丟棄的說法,有的老人到了60歲就會把他們拉到很遠的山上,讓他們自身自滅,有很多老人都是沒有辦法生存餓死的,還有從山上摔死的。
應該說,不管歷史上是否真的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如此對待老人,都是極其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即使是在不得溫飽的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這種做法都是不能容忍的,而任何朝廷也不會做出如此毫無人性的荒唐事情來的。人總會有老的一天,做兒女的不管如何困難,都要孝敬父母,為父母養老送終,因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照現在的情況來看,人的平均壽命都是近80歲了,開句玩笑,60歲還很年輕哩。願孝行天下,願天下所有老人晚年幸福安康!
Ⅹ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傳說
歷史上確實有過這樣的傳說,但這都是在民間流傳的,正史上沒有記載,相關專家考察也沒發現歷史上有這樣的事,應該是後人杜撰出來的。
這些說法看起來挺逼真的,實際上卻經不起推敲和查證,畢竟歷史上沒有與此相關的正式記載。人們反而在查閱歷史的時候,發現了許多朝代善待老人的記錄,比如元朝的時候會給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發放一定的生活物資,其中也包括漢族老人;對於70歲以上犯罪的老人,在量刑的時候也會從輕處理,免得把老人給打死了;而且元朝建國初期,忽必烈還採納了大臣劉秉忠的建議,開辦了孤老院,專門收養和救助那些無家可歸的老人和殘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