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材料一: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在隨後的25年裡一直練習登山,九十五歲那年他終於登上了日本富士山,
成功取決於心態
有位哲人說過:「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有位偉人說過:「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手。」
有兩位年過七十的老太太,一位覺得到了這把年紀可以說是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於是開始准備自己的後事;而另一位老太太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你如何去想。於是,她在70多歲的時候開始學習登山,在她登過的山中,至少有8座山世界聞名。更讓人驚奇的是,就在她95歲高齡的時候她親自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成為攀登此山中年齡最高的一位老人。
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老太太。
70多歲學登山,這的確是人生的一大奇跡。但是,要知道一切奇跡都是人創造的。
沒有誰不想功成名就,沒有誰不想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然而這個世界能乾的人不少,能成大業的卻不多。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環境,機遇,智商,文化,修養等。除此之外,心態也是成就大業必不可少的因素。
當你看太陽的時候,你不會看到陰影。奔波在人生的路上,向後看只會使你喪失信心,只有向前看才能讓你信心百倍。不論困境,坎坷,還是成功,你都要試著向上,向前看,這樣你就會充滿信心大踏步朝前走去。只要你胸懷強烈的進步慾望,再加上不懈的努力,你就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② 深圳90歲老人獨自爬山迷路,消防員連夜搜救,老年人獨自遊玩應該注意什麼
不只是老年人,不論什麼年齡段,在戶外遊玩時,最好是結伴同行。如果獨自遊玩要告知親友自己的去向,且盡量在市區或者人員聚集的景點場所,不要去不熟悉的山區遊玩,爬山的話一定要在天黑之前及時下山。一旦發現自己迷路了,要及時想盡一切辦法報警,盡量提供准確方位,以便救援人員搜救。在報警後也不要隨意走動,最好獃在原地,保持體力和良好精神狀態等待救援。
老人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是22時10分了,躺在草叢里因體力透支無法說話,凍得瑟瑟發抖。救援隊員立刻遞上水和衣服,待老人體力稍微恢復一些,才開始攙扶老人下山。但是很快老人由於歲數太大,再加上受到驚嚇,很快就走不動了,隊員們便輪流將老人背下了山。這里再次勸告大家,外出遊玩一定要做好准備,如果進山或者去其他一些人跡罕至或者耗費體力的地方,一定要找人結伴一起。
③ 90歲的老人爬山用一個字概括
(1)90歲老人爬山。
(2)一個字叫「牛」。
④ 國民黨元老體育部長90多歲登山是誰
楊森,字子惠,原名淑澤,又名伯堅,1884年2月出生於四川廣安縣龍台寺鄉,祖籍湖南衡州府草堂寺。
他在「體協」理事長任內,以其70歲高齡學會駕駛教練飛機而轟動台灣。他特別喜歡登山運動,每逢星期日無論天晴下雨都要堅持登山活動,他常登七星山、萬壽山。在他86歲那年還登上了海拔4000米高的玉山。
他以90歲高齡再次登上玉山頂,並在山頂上題字、照相,一時轟動體育界人士,被認為是一大奇跡
⑤ 下跪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嗎
減肥、強腎秘法 —跪膝法(中里巴人)
大道至簡,跪膝有方。練跪膝法除了能減肥和防治膝蓋痛、膝蓋積水、膝蓋骨刺、腰疼、脫發外,還能讓身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人為什麼會膝蓋痛?膝蓋為什麼會磨損?積液和水腫是怎麼來的?平白無故怎麼會出現這些東西?膝蓋是一個關節,如果我們老做下蹲折疊的動作,就跟軸承一樣會產生磨損。而老年人氣血沒那麼多了,供給膝蓋的氣血也少了,膝蓋又總是磨損,所以特別需要氣血這種潤滑油,潤滑油充足就沒事,潤滑油一少就會干磨,就會出現磨損的問題了。這時寒氣再進來,在缺血的情況下再去練蹲起、爬山、走遠路,膝蓋只能更磨損了。這就是很多中老年人在鍛煉後膝蓋越來越疼的原因。
很多人說鍛煉有好處,那得看是在什麼情況下鍛煉。如果是在膝蓋已經磨損的情況下去鍛煉,那隻能是雪上加霜,越練越壞。膝陽關穴雖然可以很好地緩解疼痛,但怎麼讓它不疼痛才是最根本的。所以,治本的方法就是讓它一開始就不磨損,一開始就讓新鮮血液潤澤過來。而讓血液過來的最好方法就是跪膝法,跪著走。這么一跪您就會發現氣血輕而易舉地跑到膝蓋上來了,而且在跪著走時,會發覺腰也在扭動,腎也跟著補了。跪著走兩三周後,您還會突然發現原來老掉頭發的現象消失了。
另一方面,中醫稱膝為筋之府,膝就是筋的房子。而肝又主筋,所以跪膝法又是大補肝臟的方法,相當於每天喝幾支杞菊地黃丸口服液,還不花一分錢,更不分什麼體質,效果還如此好。
有人說:"我跪不了,我去照片子了,醫生說我這里有好多骨刺,這一跪肯定骨刺就扎著我,給我扎破了怎麼辦?扎一個窟窿就麻煩了。"這是大家對骨刺的一種誤解。骨刺是人體的一種自然現象,每個人到一定年齡都會有骨刺。骨刺本身不會讓人產生疼痛,疼痛是因為骨刺旁邊的淤血壓迫神經造成的。把淤血驅散,膝蓋自然就不疼了。但去照片子,卻發現骨刺一根沒少,還都在那兒立著呢。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這個"刺靈"那個"消刺"的葯,其實它們消不了骨刺,只能把骨刺旁邊的淤血給化掉。所以說骨刺消不消沒關系,並不妨礙我們去鍛煉。所以,練跪膝法一點都不會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影響。
有人說:"我膝蓋已經有點兒積水了,破損比較嚴重,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個時候您要先推腿下邊的脾經,先除濕,再揉膝陽關穴,往下疏導,然後再跪膝,把氣血引過來,這樣做就沒問題了。
有人說:"我這一跪還是有點兒痛,我有些擔心。"那您就把沙發靠墊或別的軟東西墊在膝下,先跪著別走,等跪兩三天適應了,把墊拿走,再跪在床上,然後過兩天再跪行。這個方法我曾給一個80多歲的鄰居老先生試過,他本來不能下蹲、不能正常上廁所,但照我所說的兩周以後就沒問題了。現在他都快90歲了,膝蓋一直沒有毛病。如果平時稍微有點兒痛,他馬上就到床上去跪膝,這個方法非常簡單有效。
對想減肥的男士和年輕女士來說,跪膝法更是一個減肥秘法,比"敲帶脈"還快。此法減大腿上的贅肉最明顯。要想檢驗這個方法靈不靈,您回家拿皮尺先在大腿上量一下,然後每天跪20分鍾,3周以後再拿皮尺量,肯定讓您大喜過望。很多人都試過這個方法,效果非常明顯。
練跪膝法除了能減肥和防治膝蓋痛、膝蓋積水、膝蓋骨刺、腰疼、脫發外,還能讓您有很多額外的收獲。
我的一個同事,他練了兩周這個方法,還不是每天20分鍾,有時候就跪10分鍾,不久他去換眼鏡的時候度數下降了50度。他都30多歲了,為什麼還有這樣的效果?因為練跪膝法養了肝,肝主筋,而膝蓋是筋之會,肝開竅於目,所以通著眼睛。
學習防病的方法,一定要跟很多東西聯系起來,不能認為跪膝法只是治膝蓋、頭上的穴位就只是治頭,要舉一反三,學一達百。有句話叫"飲半盞湖水,當知江河之滋味;拾一片落葉,盡享人間之秋涼",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樣我們學習起來就快了。您如果不能每天積沙成塔,那個塔就老也積不起來,您得有好的方法,學習最主要的東西。其實最關鍵的方法就是聯想法,想想膝蓋還跟哪兒通著,還管什麼事兒?您一聯想就行了。
⑥ 關於花木蘭的資料
(一)巾幗英雄百世流芳
關於花木蘭的事跡,在《花木蘭考》、《亳州志》、《清光緒亳州志》、《完縣縣志》、《完縣歷史資料》和《完縣歷史大事記》中都有記載。河北省萬縣木蘭廟碑「漢孝烈將軍記」稱: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漢文帝時,單於侵境……
花木蘭,亳州人,漢孝烈將軍、漢文帝時期,朝廷募兵,因父老弟幼,木蘭代父從軍,征戰十二年,得勝歸來,帝欲納為妃, 木蘭以死拒之。
後來,群眾把花木蘭的英雄事跡編成民歌,廣為傳唱,後經文人加工潤色,成為《木蘭辭》。豫劇《花木蘭》和美國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更使花木蘭這個形象深入人心,成為愛國主義和巾幗英雄的典範。
為表彰巾幗英雄花木蘭,唐代追封她為「孝烈將軍」,並在其故居建祠塑像,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皖、蘇、豫、魯交界百餘里鄉眾來此祭祀貿易,形成古會, 流傳至今。
如今,花木蘭故里魏園村豎起了一尊「木蘭還鄉」的巨大雕塑,再現了木蘭當年的颯爽英姿。李紹義編著的《花木蘭考》於1992年出版發行,武術愛好者程秀華於2008年成立了亳州市木蘭拳協會,故鄉人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這位巾幗英雄的無比懷念和熱愛。
(二)傳說故事廣為流傳
花木蘭的故事主要流傳於安徽亳州、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這些傳說是由一個個故事組成,內容主題相當寬泛,大致可以分成:少年習武、勤奮好學;代父從軍;軍中作戰成為榜樣;愛護百姓等。「智取摩天嶺」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個。
話說承德東北的黑山,原名叫摩天嶺。摩天嶺的西面是懸崖峭壁,東面與大山相連,只有南邊有一條山路可通。匈奴就在南山口屯兵, 如遇兵馬攻山,滾木礌石一齊往下打,誰也休想攻得上去。
花木蘭來到這里, 屢攻不克,只得把兵馬駐紮下來。駐扎兵馬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花木蘭城。一天,花木蘭率領將士來到摩天嶺對面的雙龍山上觀察地形,看見一群羊在陡峭的山上蹦來跳去,
不禁嘆道:「人如果有羊那樣爬山的本領,該多好啊!」突然,她靈光一現,有了攻打摩天嶺的主意。
第二天,她讓士兵四處買羊,在雙龍山頂建了一座圈羊的城堡——就是現在的鎖羊城,又找來匠人日夜趕糊燈籠。在一個漆黑的夜裡, 花木蘭讓士兵們在每隻羊角上掛只燈籠,
往摩天嶺上趕。匈奴守兵一見漫山遍野的燈籠, 以為是花木蘭攻山的人馬,便齊放滾木礌石,羊見有木石滾來,有的嚇得往岩石上跳。
有的順著陡坡往上跑,這下可把匈奴人嚇壞了:人怎麼登險石而上?難道是天兵?匈奴兵將不明真相,一時亂了陣腳。花木蘭率軍乘機從小路攻上去,大破匈奴,攻下了摩天嶺。
(三)傳承文化恩澤後世
「花木蘭是一位巾幗英雄,她的傳說故事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花木蘭研究會秘書長顏勇介紹,花木蘭的傳說是歷史人文資源中一份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 也是亳州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提升亳州的歷史文化品位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由於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此不感興趣,導致包括「花木蘭的傳說故事」在內的很多民間文學都逐漸衰落。而且,這些傳說故事大多流傳在中老年人之間, 傳承也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困境。
「為了保護這份寶貴的財產,我們加強了花木蘭的傳說故事搜集工作,豐富了內容。」顏勇介紹,目前出版的《花木蘭考》和《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增加了文化傳承的具體載體,全面系統地保護了花木蘭的傳說。
據介紹,2016年我市成立了花木蘭研究會,計劃2018年籌建花木蘭博物館並徵集實物,到2020年,全面建設花木蘭博物館,通過實物、人物畫像、業績介紹、民間故事、書籍史料展示木蘭文化,「讓花木蘭的孝、勇、智等高尚品格一代代傳承下去」。
(6)90歲爬山擴展閱讀
11月27日上映的電影《花木蘭》,由著名影星陳坤、趙薇、胡軍等聯袂出演。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對它的關注度也很高。
遺憾的是電影《花木蘭》之中有很多常識性錯誤,比如電影里少數民族稱謂的混淆。演員將「大月氏」念成「dà yuè shì」,實則應為「dà ròu zhī」。
飾演木蘭的趙薇還在片中講「我大魏的軍中有匈奴、鮮卑、氏(shì),沒有羊」,明顯是把「五胡」之一的「氐(dī)族」給念錯了。
此外,電影的大背景也值得商榷,陳坤飾演的文泰(在劇中其身份實為孝文帝元宏)作為皇子率部北征,這是不可能的。
首先,木蘭從軍發生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424-451年),他是孝文帝的曾祖輩。其次,孝文帝10歲登基,皇子時不可能成為一軍之帥。
當然,《花木蘭》中也有符合歷史真實的部分。其中柔然可汗門獨(此人物虛構,劇中由胡軍飾)在召集部落首領入侵北魏時,「柔然缺鐵」這個動機是真實的。
當時突厥部的鍛鐵工業特別發達,它被柔然征服後,專門為柔然貴族鍛鐵,被稱為「鍛奴」。這一點,從側面說明柔然不具有制鐵的工藝。
除了給電影挑錯,人們更關心的還是木蘭從軍的歷史背景。因為花木蘭參與的是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觀眾首先會問:柔然是個什麼樣的民族?北魏為何要與之作戰?
柔然作為草原游牧民族,曾在五世紀前後盛極一時,與同時期的鮮卑鼎立,而且它的世襲貴族也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盟中分離出來的。歸附北魏的柔然首領阿那瓌(guī)對孝明帝元詡(516-528年在位)說:「臣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元詡回答「朕已具之」,以示認可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光元年(424)16歲登基,就在這一年8月,正處鼎盛期的柔然欺幼主南侵,6萬大兵壓境。拓跋燾率軍出擊,被柔然軍團包圍50餘圈。
左右大懼,但見拓跋燾聲色剛毅威嚴,不為所動,軍心這才穩定下來。北魏射殺柔然大將,柔然乃退。歷史上的木蘭從軍故事,也應從這一時期開始。
這次被困讓拓跋燾十分光火,也註定在他有生之年都把柔然看作死敵。此後25年間他13次車駕親征,深入漠北,終於使柔然「怖成北竄,不敢復南」、「邊疆息警矣」。
因為拓跋燾對柔然極度厭惡,將其改稱「蠕蠕」,意思是愚蠢、令人惡心的蟲子,此後中國的史書多襲此稱,反倒是「柔然」之名被人淡忘了。
《花木蘭》的「歷史誤會」
漢代西域有大月氏(ròu zhī)、小月氏(ròu zhī),張騫出使西域時就曾想聯合它們抗擊匈奴,因二者西遷,該計劃作罷。
南北朝時,五胡亂華,民不聊生。所謂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dī)、羌這五個少數民族。氐人周秦時就分布在今甘肅、陝西、四川三省相鄰地帶,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在北魏以前,氐人苻堅統一北方,建立過短暫的前秦帝國。
木蘭從軍的故事發生在公元425年,即北魏始光二年。當時,在面臨南方宋朝隨時可能入侵的威脅下,太武帝拓跋燾率部會擊位於今蒙古國哈拉和林附近的柔然汗庭,取得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