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最長壽的皇帝,比乾隆多活了十幾年,他是誰
皇帝看似風光好,其實卻是高風險,能活到古稀之年的皇帝,實在不多,在位時間很長,活了很久的乾隆皇帝,其實也才89歲;至於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其實也只有69歲。那麼最長壽的皇帝是誰呢?
果然,趙佗死後,南越國被大漢所滅,不過這個長壽的皇帝,開掛的人生,卻讓後人記住。
❷ 乾隆為什麼是最長壽的皇帝有秘訣嗎
彎弓習武 四方巡遊 . 乾隆皇帝健康長壽,和其喜歡彎弓習武等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適度運動使人氣血通暢,血流加快,臟腑調和,筋骨壯實,體質得以增強。據說乾隆皇帝夏天接見武官後,經常與他們比試射箭,秋天出塞時也是如此。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射箭使人心情舒暢,精神煥發,心態得到了良好的調整。 除射箭外,乾隆皇帝還喜歡打獵。打獵時,行走在大自然中,呼吸著新鮮空氣,人體吸氧量明顯增加。同時,美好的自然環境,誘人的鳥語花香,使人心胸開闊,情懷舒暢,對身心大有裨益。 乾隆皇帝一生6次巡遊江南,5次西巡五台山,3次東巡泰山。每次巡遊時間長短不一,多在數月之間。在輕松的游覽過程中,他不僅領略了大自然的風光,而且還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意志,增強了體力,對身體益處無窮。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始終保持著早起的習慣。乾隆皇帝喜歡賦詩,而且每天必作數首。他常把寫好的詩傳給有一定文學素養的官員們評閱。遇到引用典故之處,他會讓官員們作出解釋。如果官員們當時解釋不出來,可以將詩文帶回各自的府邸繼續研究。對於那些始終也沒能找到正確答案的官員,乾隆皇帝也不加責怪。由此可見,他對詩文的造詣是很深的。通過賦詩,鍛煉了腦力,抒發了情懷。現代研究表明,人體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只要對大腦不斷地輸入信息,腦細胞就可以不斷發育,腦功能就可以不斷得到加強,從而延緩大腦的衰。乾隆皇帝閑暇時喜歡習書作畫以加強自身修養。通過習書作畫可以陶冶性情,對心理是一種良好的調節。同時,運筆過程中需要指力、腕力、臂力的綜合協調,需要思想意念的高度集中。這樣,不僅達到了養性的目的,同時還鍛煉了體力。飲茶也是乾隆皇帝的所愛。研究表明,飲茶可以降低血脂,清熱醒神,消除機體的疲勞狀態。乾隆皇帝常與能詩善文的大臣一起品茗觀戲,賦詩聯句,真可謂樂在其中!此外,他對音律也很感興趣,而且自己能使用樂器。在每年的祭灶日子裡,乾隆皇帝常自擊鼓板,吟唱《訪賢曲》。通過歌唱,抒發了感情,陶冶了情操,對養生也很有幫助。乾隆皇帝常服的補益增壽方葯有六種以上,其中最主要的當屬龜齡集和松齡太平春酒。龜齡集以龜齡作方名,取龜鶴長壽之意。乾隆皇帝十分關心龜齡集的有關情況,他常問總管:「葯房的龜齡集還有多少?」而且每次對制備龜齡集的處方和相關事宜均親自過問。至於松齡太平春酒則是乾隆皇帝十分喜歡飲用的一種補益,該酒具有益氣健脾,養血活絡的功效。乾隆皇帝曾把他的長壽秘訣歸納為16個字,即「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所謂「十常四勿」,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施,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由於有合理的養生方法,而且能夠堅持如一,所以直到暮年,乾隆皇帝仍能身康體健。
❸ 清朝皇帝中為什麼乾隆最長壽
乾隆皇帝長壽秘決
1928年,遜帝溥儀派來重殮屍骨的陳毅在他的《東陵紀事詩》中寫道:高宗聖壽七十以後,自稱「古稀天子」,又自稱「十全老人」,乃賓天百三十年,竟嬰此奇慘,凡有血氣,孰不感傷!
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死後100多年後,自己的屍骨竟然落了一個不全,而與其他後妃屍骨放在了一起,直至今天也還是與4個後妃共同睡在一個棺槨里,令人感到悲嘆不已。
乾隆皇帝生前先後兩次平定準噶爾叛亂,一次回部叛亂,大小金川叛亂兩次,鎮壓了一次林爽文領導的台灣人民起義,與廓爾喀(今尼泊爾)作戰兩次,與緬甸、安南(今越南)作戰各一次,結果都以交戰鄰國上表納貢而結束。乾隆帝因此志驕意滿,誇耀「十全武功」,並自稱「十全老人」,「十全」,意思是完美無缺。然而乾隆最得意的一個美稱則是「古稀天子」,以致「古稀天子」之印是乾隆晚年最得意的御寶。因為乾隆認為大清帝國「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皆為自己之功績。
「古稀天子」這一稱號是怎樣來的呢?原來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壽時,工部尚書彭元瑞做了一篇題為《古稀之九頌》的奏摺,阿諛奉承乾隆,其中引用了唐朝大詩人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贊頌乾隆皇帝為「古稀天子」。乾隆帝十分欣賞,認為「用意新而遣詞雅」,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幾位年過七旬的皇帝,但他們的業績卻無法與自己相比。他為此做了一篇《古稀說》:
余以今年登七秩,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三代以上弗論點,三代以下,為天子而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已見之近作矣。至夫得國之正,護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雖非大當,可謂小康。且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謁,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無一彷彿者。即所謂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為創業之君,禮樂政刑有未遑焉。其餘四帝,予所不足為法,而其時其政,亦豈有若今日哉?是誠古稀而已矣……
對於乾隆皇帝來說,的確政績顯著,功勛赫赫,但從乾隆後期來看,政治開始腐敗下去了,這與乾隆的好大喜功、南巡北獵、連年用兵等有直接的關系,國力日漸衰弱,到嘉慶皇帝即位時,已是國庫空虛、民窮財盡了。但就乾隆的長壽來說,「古稀」二字是當之無愧的。在中國歷史上的230多個皇帝中,短命的多,長壽的少,而活到89歲高齡的卻只有乾隆皇帝一人,他經歷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倫之樂。
乾隆皇帝為什麼能獨享高壽呢?有關專家研究發現,乾隆皇帝有一套養生秘訣。原來在乾隆當皇子時,他最敬仰的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康熙皇帝8歲登極,當了61年的皇帝,活了69歲,是清代一位較長壽的皇帝。
康熙把養生之道分為養身和養心(或稱為養神、養性)兩方面。養身是指節飲食、慎起居、戒煙、戒酒、戒貪得、適當活動、勤身力行、重節斂、生活淡泊。養心是指文藝、道德、思想、品性等精神生活。
康熙皇帝對於養身的精闢見解為:「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節飲食」,「身體微有不豫,即當節減飲食」,並「視其病由,從容調理,量進飲食,使血氣增長」。並舉例說,有的老人「苟於飲食禁之太過,惟任諸凡補葯,鮮能資補氣血而令人充足」,因而是不足取的。「所好之物,不可多食,當各擇其宜於身者」。「慎起居」,就是講衛生,夏天不貪涼,冬天先增衣。「人平日潔凈,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濁氣所染,而清明之氣漸為所蒙蔽矣」。「朕於夏月盛暑,不開窗、不納風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此正古人所謂但能心靜,即身涼也。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腠理,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在)深秋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若尋常居家,偶爾出行,忽感寒氣者有之,宜常防範」,「未(至)寒冷,即增衣服」,「朕冬月衣服過於厚,卻不用火爐。所以然者,蓋為近火(爐)則衣必薄,出行外走必致感寒。與其感寒而加服,何如未寒而先進衣乎?」「戒酒戒煙」,「朕自幼不喜飲酒,然能飲而不飲」,「是為誠不飲者」,「大抵嗜酒,則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或致疾病,實非有益於人之物」,「好飲酒,樂酒無厭,心恆狂亂,遂至形骸顛倒,禮法喪失,其為敗德,何可勝言?」「戒貪得,重節斂」,孔子說「老年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朕今年高,亦當以聖人之言為戒,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若儉約不貪,則可以養福,則可以致壽」,「君子勤修不敢惰,致欲不敢縱,節樂不敢極,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康熙又說,「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荀子曰,身勞而心安為之。朕謂『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既不能堪也』」。
養心則是指「學六藝,多讀書」等。「人果專心於一藝一技,則心不外馳,於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與我國之耆舊,善於書法者俱壽考而身強健。復有能畫漢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絕人者,皆壽至七八十,身體強健,畫作如常」,「朕自幼好書,今年老雖極匆忙時,必書幾行字,一日亦未間斷,是以猶未至荒廢」。「多讀書,則嗜欲淡。嗜欲淡,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近世之人以不食肉為持齋,豈知古人之齋必與戒並行」,「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也。所謂戒者,戒其心(生)妄念也」。康熙皇帝還酷愛手工藝品。康熙養心得所涉及內容豐富,含義深刻,立意高尚,對於後世的乾隆有著深刻的影響,以致後來乾隆先後26次至康熙帝景陵時,留下大量緬懷性詩句,表達了乾隆皇帝對一生以文治武功著稱的祖父康熙大帝的終身懷念與孺慕。其中,嘉慶元年(1796年)85歲的太上皇乾隆在《恭謁景陵》詩中寫道:
昨叩六旬年,今攜子位傳。
未能定猶我,深感賜由天。
祖有福超訓,新殷冰與淵。
明樓九拜畢,悲憶鑒忻然。
乾隆皇帝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對祖父康熙皇帝長壽的經驗加以改進,從而總結出符合自己的:「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十六個字的養生真言。「吐納肺腑,活動筋骨」是指:經常做一些深呼吸,做一些有益的大強度身體鍛煉。80歲的乾隆還去行圍打獵,騎馬射箭。一生中六下江南,三上五台山。「十常」為:齒常叩、津常咽、耳常撣、鼻常揉、睛常轉、面常搓、足常摩、腹常運、肢常伸、肛常提。這與現代不少的人所做的皮膚護理、按摩保健具有同等或超出的道理。「四勿」為: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適時進補」即是根據時令、身體的細微變化添減補品。以葯膳為主,其中常用的有:山葯鴨羹、烘鹿肉、鹿尾燒鹿肉、鹿肉丸子燉豆腐、鹿筋拆肉、八寶鴨子、八珍糕等。
乾隆好讀書,善詩文。他一生通曉滿、漢、蒙、藏、維吉安多(四川西部的藏語方言)五種文字。並著有大量的文賦,編成《御制文集》3集,共達1350餘篇;《御制詩余集》434卷,及《樂善堂全集》等,收錄約4萬余首詩。他的生活飲食很有規律。每天大約6時起床,洗漱後用早膳,上午處理朝政,與大臣議事,午後游覽休息。晚飯後看書習字,作文賦詩,然後就寢。他的膳食以新鮮蔬菜為主,少吃肉類,並且從不過飽,不吸煙,但喜飲茶。
另外,經史學專家對於乾隆身世的考證,乾隆除了後天保健得法外,先天稟賦也好,他的先天稟賦得自於他的母親,其母活到86歲才崩逝。
總之,由於乾隆養生有法,因此他身體健壯,年近90歲還神志清醒,活動自如。乾隆五十三年(1793年)英國特使參加了乾隆皇帝83歲生日時,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皇帝是這樣的:動作敏捷,風度翩翩,臉上沒有一點老年的痕跡,總是笑眯眯的,看上去不超過60歲。
徐鑫 摘選《點擊乾隆陵地宮》
❹ 中國哪位皇帝最長壽
正統皇朝的皇帝,壽命最長的人是乾隆
稱帝者最長壽的人是趙佗
❺ 為何乾隆能成為中國古代最長壽王帝他有何長壽秘訣
清朝一共有11個皇帝,其中最長壽的就是乾隆皇帝了,乾隆在世60年,在他退位之後,還堅持了3年的時間,才去世的。雖然乾隆的一生,沒有什麼出色的政績,但是屬於他的花邊新聞卻非常多。大多數的清宮劇都和乾隆有關,是因為乾隆太長壽了,乾隆長壽的原因和他母親有著很大的關系。
作為熹妃的孩子,乾隆自然也繼承了熹妃的優秀基因。乾隆是非常長壽的,甚至比母親還多活了一年,享年87歲,熹妃和乾隆都是非常有福的人,一輩子沒受過什麼大苦大難。又加上優秀的長壽基因,所以說,乾隆是清朝最長壽的皇帝,這些原因就是乾隆長壽的秘訣了。
❻ 乾隆為什麼能成為最長壽皇帝
乾隆活了多少歲?在中國數千年的帝王史上,超過八十歲的長壽皇帝有三位:一是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蕭衍,活了八十六歲;二是一代女皇武則天,享年八十二歲,而乾隆皇帝終年則為八十九歲,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其實,乾隆是眾所周知的好色成性、縱情聲色的風流皇帝,他不僅擁有三宮六院,宮中美女如雲,佳麗薈萃,而且六下江南還留下無數風流香艷的歷史傳說;晚年他與一個異族美女香妃的浪漫傳奇,更讓後人領略了他的風流好色世上無人能及。俗話說,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那麼,乾隆如此風流成性、縱情聲色,為什麼能成為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呢?
乾隆第一任皇後富察氏是他還未做皇帝的時候就迎娶的嫡福晉。但是,他竟是與富察氏的嫂嫂暗度陳倉,如膠似漆,結果氣得皇後一命歸西去了。這是乾隆十三年二月里的事。到了乾隆十五年八月,冊立烏喇那拉氏貴妃娘娘為新皇後,但他卻在秦淮河上的風流快活,把新皇後氣得尋死覓活,結果把頭上的萬縷青絲一古腦兒剪干凈,以示抗議。不久,這位烏喇那拉氏皇後也淚盡血枯,命喪黃泉。
當時,在乾隆的後宮中,還有一位寵妃,就是電視連續劇《環珠格格》中所說的那位知書達理的令妃娘娘。這位令妃在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人。當皇後烏拉那拉氏與乾隆的關系日趨緩和的之時,令妃卻在無意中成了第三者。那麼,乾隆為何對令妃情有獨鍾呢?原來令妃乃江蘇美女,原名叫魏佳氏,比乾隆小十六歲。更重要的,這魏佳氏聰明伶俐,深諳夫妻之道,她對乾隆的風流艷事採取的基本原則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給了乾隆充分的空間和自由。所以沒多久,魏佳氏就從貴人一路晉封為了令妃,直至被冊封為令貴妃。
然而,當那位滿懷異域風情的新疆美女香妃進京的那一刻起,乾隆立馬就把目光從令妃身上轉移開來,全部投到了這位渾身噴香的異域美女身上。為了緩解香妃的思鄉之情,乾隆破例在皇城禁地,圈處一片少數民族聚集區,安置了隨同香妃一起進京的娘家人。除此之外,乾隆還為她配備了廚師,專做新疆飯菜。由此不難看出來,這位身邊美女如雲的皇帝,此時此刻把所有的心思都撲在了香妃的身上。
其實,不論是兩位皇後也好,還是令妃、香妃也罷,都不過是乾隆後宮三千佳麗的代表而已。乾隆一生閱女無數,風流成性,那麼,他為何擁有八十九歲的高壽呢?
乾隆生於公元1710年,駕崩於公元1799年,在位六十年,終年八十九歲。考究起來,乾隆之所以長壽,除去飲食起居條件優越,喜好習武強身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一生酷愛書法,把所吟所賦凝於筆端,當作健身執法,這是他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乾隆一生愛好廣泛,學識淵博。他愛讀書,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多才多藝的皇帝。他情趣甚廣,喜書法,喜詩文,還喜歡聽戲、觀燈、看雜技、滑冰等,並親自演過戲,這些活動,對修身養性頗有裨益。
古人把習練書法作為健身之道,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周、秦時期就已把書法作為「六藝」課程之一。縱觀歷史,書法家大多長壽。如著名的書法家、書寫《多寶塔》和《麻姑仙西雲記》的顏真卿,去世時七十六歲;書寫《九成宮》的歐陽詢,終年八十五歲;書寫《玄秘塔》的柳公權,享年八十八歲;而書寫《夫子廟》碑刻的虞世南,則與乾隆一樣活了八十九歲。
習練書法所以能夠健身,是因為在迴避之前需要沉思凝神,心不外弛。揮毫時要心正氣和,一心專注,一氣呵成。實際上和氣功有著許多相同之處。而乾隆自由酷愛書法,周圍有很多大學士做老師,嚴格教導。繼位後又孜孜不倦,刻苦用功,每到一處都提筆留詩。從皇宮到酒樓,從行宮到古剎,幾乎隨處可見乾隆墨跡。
據有關史料記載:「高宗萬幾之暇,惟事丹銘,御制詩五集,至十萬余首。」當然,這里未免有點誇張。其實,據有的學者考證只有五萬多首。這在歷史上也是頗為可觀的。歷史上寫詩較多的可算是南宋詩人楊萬里了,一生作詩兩萬多首。集唐、五代兩千多位詩人作品的《全唐詩》,也不到五萬首。所以有人說乾隆詩詞遍天下,確是事實。
乾隆所以酷愛書法,是和幼年所受的教育分不開的。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統一中國後,深深感到必須學習優秀的漢文化,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定都北京後,對宗室子弟八旗少年學漢文、臨碑帖每天都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康熙曾親自指導乾隆習練書法,並且教導習練書法是健康之本:「人專心於一藝一技,則心不外馳,於此有益。朕所及明季人與我國之嗜舊,善於書法者俱壽考而身強健。富有能畫漢人或造物匠役,其巧絕於人者皆壽至七八十,身體強健,而作如常……」
除此以外,乾隆還喜歡四處「旅遊」。他六下江南,三上五台,游覽名川大山、古剎舊寺。如此涉足野外寬闊幽靜之地,令人心曠神怡,悠然忘返,對身心健康是大有益處的。同時,乾隆起居飲食很有規律。他早上大約6點多起床,先洗漱後用膳。早餐後,處理政務,然後與大臣議事,午後游覽。晚飯後,看書習字,作文賦詩,然後就寢。乾隆的飲食多以新鮮蔬菜為主,肉類、野味少而食之,並且從不過飽。乾隆喜喝茶,對飲用水,即御用西山泉水十分講究。他還效法祖父康熙皇帝,從不吸煙。
其實,人的身體壽命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一般來說是和新陳代謝的速度有關。目前的科技水平還沒有找到延緩細胞衰老的有效辦法。每個人的內在的身體素質、生理機制以及外在的生存環境都不相同,因此壽命長短也就不同。古人很重視養生之道,帝王更是如此,當時正處於康乾盛世,天下太平,乾隆一生多才多藝,為人又瀟灑豁達,晚年傳位於嘉慶皇帝,早早做了太上皇,不為朝政煩心,心情愉悅,加之重視保健養生,即便風流成性,縱情聲色,身體自然也不會輕易被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