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重慶的朋友看到一輛保時捷車牌渝B77777的白車車,可不可以告訴我是什麼型號的,哪一款的
你查詢的是 渝B·77777
類型:民用車輛號牌
省份:重慶
城市: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及長壽區、綦江區
2. 重慶有幾個區
2015年4月28日,重慶市部分區劃調整:潼南、榮昌撤縣設區獲國務院批復,重慶市的行政區劃變為23個市轄區、11個縣、4個自治縣。
1932年,二十一軍軍部令重劃界址。計巴縣劃入場鎮有兩路場、姚公場、南城坪、海棠溪、彈子石及縣城全部;江北縣劃入市區的有弋陽、寶蓋、金沙、上關、櫻花、下石樑、上石樑七廂,溉瀾溪、相國寺兩碼頭以及縣城全部。巴縣劃入43k㎡,江北劃入3.75k㎡,全部面積為46.75k㎡。[3]
1939年5月,重慶市將原有的6個區改設為12個區。6月,巴縣龍隱鄉(小龍坎、沙坪壩、磁器口一帶)劃入重慶市。1939年至1940年,巴縣、江北縣位於城郊的區域陸續劃歸重慶市。
1950年6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撤銷重慶市第二、三、四、五、六、七區,並入第一區,駐和平路;撤銷重慶市第九、十區,合並設立第二區,駐江北香國寺;撤銷重慶市第十三、十四區,合並設立第三區,駐沙坪壩;撤銷重慶市第八、十七區,合並設立第四區,駐大坪;撤銷重慶市第十一、十二、十五、十八區,合並設立第五、六區。其行政區域為:第五區包括原第十二區全部和第十五、十一區大部,即銅元局南坪、海棠溪、廣黔路、上浩、下浩、清水溪、黃桷椏、新市場等9個街道和南坪、雙龍、四公里、羅家坪、黃桷椏5個鄉;第六區包括原第十八區全部和第十五、十一區一部分,即彈子石、石橋、大佛段、玄壇廟、汪山、鑼旗寺、飛嵐椏、大興場、雞冠石等9個街道和雞冠石、白沙沱、汪山、大興、郭家沱5個鄉。重慶市第十六區更名為第七區。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中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共43個區市縣,82402.95k㎡土地,3002萬人。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掛牌揭幕大會舉行。
2011年10月27日,重慶撤萬盛區、綦江縣設綦江區,撤雙橋區、大足縣設大足區,重慶市區(縣)由原來的40個變成現在的38個。
2014年5月2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重慶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決定撤璧山縣設立璧山區,撤銅梁縣設立銅梁區。2014年,下轄38個行政區,有21個市轄區、13個縣、4個自治縣。
3. 重慶市長壽區聖天湖別墅小區房價現在是多少,請知情朋友回答,謝謝!
.
目前買別墅,建議委託當地的房屋中介公司去找找看,最好提前給中介的經辦人員小費,在運氣很好的情況下,才可能有機會買到二手別墅。單就別墅而言,上海、北京、重慶、深圳、南京比較多,有很多省會城市連別墅都沒有。
別墅價值體現不單是按每棟建築面積,價格差關鍵是容積率大小,如:容積率0.30左右比容積率0.60左右的別墅,每平方米價格要高出一倍左右。別墅一般佔地均在2畝左右,重慶的別墅目前在2000W左右,但低於1000W就可以肯定不是別墅啦。如只是周末住住,選偏遠的農村別墅性價比最好。
北部新區的金開大道、金渝大道附近重慶中央別墅區內有很多的別墅、排屋、洋房樓盤,但純別墅項目只有一家:「重慶保利國際高爾夫花園」。
保利國際高爾夫花園,主城惟一的純別墅社區;
龍湖藍湖郡,主要是以排屋為主,有少量的別墅;
棕櫚泉社區,主要是以高層、洋房為主,有少量的別墅;
常青藤社區,主要是以排屋、四層單體洋房為主,有少量的別墅。
北部新區別墅就在這4個樓盤,保利、藍湖郡的別墅均已售完,常青藤、棕櫚泉還有別墅級洋房。
國土資源部對別墅的定義:是指獨門獨戶獨院,兩至三層樓形式;佔地面積又相當大,容積率又非常低。
別墅是包括地下層在內的最多三層的獨棟住宅形式,帶室內車庫。像很多亞別墅、類別墅,如:「四層單棟洋房」、「雙拼、聯排排屋」、「疊加小高層」都是高檔住宅,也叫排屋、洋房,不屬於別墅。
別墅(Villa):「口」
雙拼(Two Family House):「日」
排屋(Town House):「目」
排屋有公攤面積,中間有共體牆。別墅是沒有公攤面積的,別墅花園佔地面積在房地證上有土地使用權面積的。
別墅的買賣雙方合同一般都有註明:
1、本商品房戶型為:別墅;
2、獨立別墅所屬地塊(包括別墅佔地)佔地面積???平方米。
容積率是指建築總面積與建築用地面積的比。例如,在1萬平方米用地的土地上,有4000平方米的建築總面積,其容積率為0.4。
規劃對低密度住宅的大體標准概念,高層低密度住宅容積率不大於2.2;多層低密度住宅容積率不大於1.2;排屋(Town House)容積率不大於0.7;別墅(Villa)容積率不大於0.35。
2006年5月31日,國土資源部發布通知,「中國一律停止別墅類房地產項目供地和辦理相關用地手續,並對別墅進行全面清理。」同時明確,聯排、雙拼以及Town House等低密度住宅不屬於別墅范圍,而被劃入高檔住宅范圍。隨著土地資源的稀缺,政府對市場供應量的控制必將引發別墅(Villa)在售項目的價格高漲。
自停批別墅用地的政策出台以來,土地資源的稀缺性便成為別墅的最大賣點。而兼得城市生活便利與低密度住宅形態雙重特點的別墅,更是日趨絕版之勢。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決定了別墅產品相對其它住宅產品而言,更能保值增值。尤其是高爾夫別墅產品,在國家對「別墅和高爾夫用地雙禁」政策下,高爾夫別墅資源更顯嚴重稀缺,使其更具大幅度的升值潛力。在美國、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區,高爾夫別墅的平均升值幅度是其他別墅項目的6倍。
中國各級城市早已沒有新建或者在建的別墅樓盤了,以前拿了土地還沒開發的,已沒有了。目前因不能開發別墅項目,也只能開發排屋、洋房類的高檔住宅。 所以,把別墅定義搞清楚就知道了。
現在有開發商採用外觀以別墅整體設計的2套雙拼,賣給客戶後再改成1套別墅,來規避政策上帶來的風險及稀缺問題。特別是外觀設計整棟的二層雙拼,整棟二層雙拼容積率低於三層的別墅容積率,這個方法也很不錯,但容積率低的整棟雙拼改造別墅也會比容積率高的別墅品質及價值要高。
找重慶的別墅,網路一下:重慶別墅 找一下就能找到。鏈接:http://www..com/s?wd=%D6%D8%C7%EC%B1%F0%CA%FB
4. 住在高層好,還是低層好
我們的壽命似乎和我們居住的位置高低沒什麼關系。其實不然,位置的高低會通過一些隱秘的原因影響我們的壽命。
住的樓層低,可能會減壽
你住在公寓樓的最頂層嗎?如果是,那麼恭喜你了,你的壽命很可能因此不打折扣了。
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在2000年至2008年之間,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曾經居住在瑞士高層建築里的14萬多名過世者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與那些居住在8樓以上的人相比,那些居住在低層的人因為各種原因而提早死亡的幾率要高22%,而且這些人的死亡往往與肺部和心臟疾病相關。
最近,這些研究人員又對歐洲其他地區的150萬人進行了同樣的調查,結果發現,住在8樓以上的人提早死亡的幾率要比住在低層的人低23%,其中,死於肺部疾病的幾率相對低40%,死於嚴重心臟病的幾率相對低35%。這表明歐洲其他地方的情況和瑞典是基本一樣的,住房樓層低對人的壽命普遍有不良影響。
樓層低為什麼會讓人減壽呢?研究人員認為,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住的低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空氣污染和交通噪音的危害。此外,住在低層的居民不經常上下樓梯,鍛煉的機會沒有住在高層的人多,所以體質不如後者。
住的海拔低,反而壽命長
有趣的是,雖然住的樓層低不利健康,但住的海拔低,情況就反過來了。如目前世界長壽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國家或地區分別是日本和中國香港,其突出特點就是處在海拔相對最低的地方。
住的海拔低,反而壽命長的特點,也符合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實際情況。如我國專業人員採用長壽人口空間分布分析法,具體揭示出了上世紀末我國長壽區的地域分布特點,結果顯示,長壽區主要分布在沿海區域、江河流域、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區,這些地區都是海拔很低或相對較低的地方。
那為什麼住的海拔低有助於長壽呢?研究人員認為,海拔低的地區,氣候一般都很宜人,植被相當茂盛,水質良好,食物中的微量元素非常豐富。但海拔高的地方,就有許多對健康不利的因素,例如低氧、強日光輻射、寒冷、低濕度及大風,等等。正因為這些增壽和減壽因素分別出現在海拔高低不同的位置,所以才拉開了居住在那裡的人們的壽命差距。
環境好,才是真的好
不過,科學家們認為,單純憑住的位置高低或海拔高低來推測增壽或減壽,也不夠科學。
如西班牙的一項研究就表明,那些居住在在鄉村地區低矮建築中的人們,通常比居住在高樓里的人們更長壽,因為許多鄉村地區的空氣更干凈,食物營養也更豐富。另外一項研究還顯示,住在低層的人跳樓自殺的幾率比住在高層的人要低60%。
從海拔角度看,住在高海拔地區的人也未必一定短壽。如外高加索是世界著名的五大長壽之鄉之一,那裡以山地為主,五分之三地區海拔600米以上。而我國新疆和田地區也是世界著名的五大長壽之鄉之一,它地處青藏高原邊緣,那裡的平均海拔在4900米以上。
因此,科學家指出,科學的居住觀應該是透過住的位置高低或海拔高低這些表面現象,找到影響壽命的主要環境因素——居住環境的空氣質量和所在地的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的豐富程度。進一步說,只要你居住的地方空氣質量優,所在地土壤中含有比較豐富的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那不論位置高低或海拔高低,你住的都是有益於長壽的好環境。
看來,為了長壽,人們不必千方百計地投奔低海拔地區或搬到高層樓里居住,致力於自己周邊環境的徹底改善,才是最長遠的「長壽妙法」。
【有獎調研】如果網路知道各領域專家為您提供個性化服務,你會來體驗嗎?——點我拿獎品
5. 求問,重慶長壽區是不是有一個賣洋房就是挨著黃桷灣小學旁那個
如果你說的是靠近黃桷灣小學賣洋房的開放商的話,那應該是合誼·榕府了,這家其實還不錯,雖然我不買房,但是經常看到他們那裡在做社區活動,物業看起來相當不錯。
6. 求上海所有老洋房的名字
烏魯木齊里(Wulumupili)即烏魯木齊中路179弄。在區境東北部,安福路、五原路之間。初名麥琪路,以麥琪路得名,民國32年(1943年)麥琪路改名迪化路後,曾名迪化里。1954年隨迪化路改名烏魯木齊,改今名。民國26年(1937年)建。佔地1.3公頃。有樓房178幢。
人安里(Ren''anli)即牯嶺路145弄。在區境西北部,黃河路、白河路之間。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建。為金融業陳姓房產,其房產均以人字命名,故取名人安里。有石庫門房屋51幢。居民1000人。
恆茂里(Hengmaoli)即西藏南路68弄。在區境西南部,金陵中路、寧海西路之間。約建於19世紀末。初名首安里,一說厙安里,民國21年(1932年)取業主名字中"恆"、"茂"二字改今名。佔地1.2公頃,有樓房94幢。居民3300人。有皮鞋四廠一個車間和建信中學分部。
醬園弄(Jiangyuanlong)即新昌路432弄。在區境西北部,新閘路、青島路之間。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建。因原有著名特色老店張振新醬園,故名。有石庫門房屋43幢。居民800餘人。
復興坊(Fuxingfang)即復興中路553弄。在區境北部,瑞金二路、思南路之間。民間17年(1928年)建。初名辣斐坊,1949年後以在復興中路改今名。佔地0.8公頃,有樓房95幢。居民1600人。
梅蘭坊(Meilanfang)即黃陂南路596弄。在區境中部,復興中路、合肥路之間。民國19年(1930年)建。以業主吳梅溪、吳似蘭名字中各一字命名。佔地0.5公頃,有樓房70幢。居民1100人。
淮海坊(Huaihaifang)即淮海中路927弄。在區境西北部,瑞金一路、成都南路之間。民國13年(1924年)建。初名霞飛坊,1949年以在淮海中路改今名。佔地1.7公頃,有樓房199幢。居民2000人。
漁陽里*(Yuyangli)即淮海中路567弄。曾名銘德里。在區境北部,雁盪路、思南路之間。民國元年至民國25年(1912~1936年)建。佔地0.3公頃,有樓房33幢。居民400人。漁陽里6號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理址,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家樓(Wangjialou)在區境中部,古北路南段西側。明末吳、董二姓居此,名吳董二宅。後因張姓遷此,又稱張家門。清初,王姓於此置田地,建鼓樓,用作敲鍾扯旗,作為僱工耕作、收工信號,人稱王家樓,因以為名。有中式二層樓房60多間。居民800人。
左家宅(Zuojiazhai)即淮海西路442弄。在區境東南部,淮海西路西段北側,凱旋路、番禺路之間。因明清間左姓居此,故名。宅地有果園,人稱"富左家宅"。佔地6.7公頃。抗日戰爭初期,難民紛紛在此搭棚聚居或經營作坊。上海淪陷後,商人相繼在此設廠開店。有紙漿、液壓泵、蓄電池、橡膠等廠。
亨昌里(Hengchangli)即愚園路1376弄。在區境東部,定西路、安西路之間。民國14年(1925年)建。有樓房25幢。居民500人。民國16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創辦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編輯部曾設在弄內48號(今34號)。<BR> <BR> 范園(Fanyuan)即華山路1220弄。在區境東南部,江蘇路、平武路之間。佔地5公頃。民國5年(1916年)建。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三層花園住宅12幢。業主自詡是當時模範的花園式洋房,故名范園。居民600餘人。為區境高級住宅區之一。
春光坊(Chunguangfang)即華山路1520弄、幸福路22弄、26弄、70弄、80弄、90弄。在區境東南部,法華鎮路、平武路之間。原地為郁氏山莊(墳場),民國7年(1918年)築有通煤渣路,取春輝堂、光裕堂首字,命名為春光路。佔地8公頃。居民1800人。有鏈條、軸承、特種燈泡等廠10多家。
姚村(Yaocun)在區境南部,伊犁路東側(近虹橋路)。明末姚永濟在此建宅,初名姚家港20世紀20年代更名"姚更浪",1949年後稱今名。民居多為中式二層樓房,瓦平房。有旗桿白石、大荷花缸等明代遺物。居民500人。
薛家厙(Xuejiashe)在區境西北部,北新涇鎮境,長寧路南側。相傳明弘治年間已成村落薛姓聚居而得名。佔地3.2公頃。居民400人。民居多中式二層樓房。村南有蘑菇場、和賭場。
湧泉坊(Yongquanfang)即愚園路395弄。在區境西部,鎮寧路、烏魯木齊北路之間。民國25年(1936年)建。因原湧泉浜得名。佔地0.5公頃,有樓房16幢。居民350人。1989年列為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築之一。
善鍾里(Shanzhongli)即常熟路111弄、113弄。在區境西南部,巨鹿路、長樂路之間。民國元年至25年(1912~1936年)建。因處原善鍾路(今常熟路),故名。佔地1.5公頃,有樓房25幢。居民600人。
火油弄(Huoyoulong)自然村。在區境中部,新華一村南,建工醫院。佔地1.3公頃。因20世紀20年代曾有煤(火)油倉庫,故名。村落呈矩形。居民400人。
獨家村(Dujiacun)位於區境北寶興路185弄。20世紀初,僅有談姓一家居住,故名。抗日戰爭期間,村湮沒。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居民遷來建屋居住。少數為二、三層住宅,余為簡屋。居民300人。
塔水橋(Tashuiqiao)在區境北部,場中路以南。佔地6.7公頃。居民700人。約末形成村落。曾分稱南塔、北塔、東塔。傳黃姓曾建一石橋塌在水面上,叫塌石橋,"塌"、"塔"諧音,因名。有樓房、平房380多間。
蕃瓜弄(Fangualong)位於區境南部,天目中路、共和新路交口處西北。1949年前為棚戶區,相傳居中曾收獲一特大蕃瓜(南瓜),人稱蕃瓜龍,諧音蕃瓜弄。1965年改建成五層樓房的新村,沿用蕃瓜弄為新村名。佔地6公頃,有樓房57幢。居民6000人。北部保留棚屋殘跡,為市級保護地點。
靖遠街(Jingyuanjie)位於區境南部,即今百祿坊。上海開埠初期外輪海員往來頻繁之地,當時有粵人開設的樟木箱店,奉化人製作西服的裁縫鋪等,外國海員稱此處為"中國老街"(OldChinaStreet).。該街於20世紀20年人由瑞康順染行改建為里弄房屋。
木樨宅(Muxizhai)在區境東北部,交通路北側(交暨路西)。相傳宋高宗時,河東人氏侯細南渡彈劾秦檜忤旨,退隱於此,親植桂樹,人稱木樨侯家宅,因以為名。佔地2公頃。民居多中式二層樓房。居民300人。
正紅里(Zhenghongli)即昌化路994弄。在區境東南部,昌化路東,澳門路、長壽路之間。約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名東京里。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顧正紅烈士改今名。佔地0.9公頃,有樓房6幢。居民1900人。
甘家樓下(Ganjialouxia)在區境西北部桃浦鎮。相傳明代甘姓居此,後建樓下詞堂,故名。村落呈長方形,民居多中式二層樓房。人口400。有古銀杏樹1株,滬寧鐵路、中槎浦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