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蔣介石50歲

蔣介石50歲

發布時間:2022-02-17 10:16:56

Ⅰ 蔣介石宋美齡年紀相差多少

蔣介石宋美年齡相差約9歲7個月。

此詩感慨兩個心意相通而無奈年齡相差太大的人的故事。那在當今社會里,夫妻的最佳年齡差是多少,感情能更穩定,婚姻更美滿呢?

先從同齡夫妻來說,同齡的夫妻更像是朋友,而在感情里卻總是會發生爭執,女生心理年齡比男生要成熟個幾年,有時會有「對牛彈琴」的場景,女人說什麼,男人只覺得心煩,只覺得女人在斤斤計較,兩人的包容度相對於其他年齡差的夫妻來說遠遠不夠。同齡相處的大多數是在青春校園時期,所以都腦子一熱就會有心動的感覺。而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則需要慎重考慮對方的年齡。

接著是年齡差距2-4歲的夫妻,這種年齡差距占較大比例,小編的父母就是差了三歲,現在家裡是和平相處其樂融融的感覺。因為這個年齡差解決了心理年齡差的問題,男方與女方之間會更加體諒,頗有知己兼情人的感覺。唯一的問題,就是不排除男方還在事業奮斗期,在度過最艱難的時候,而女方得不離不棄陪伴著他,兩人才能走得更長久。

接下來便是5-10歲的年齡差。有不少相親節目里的女嘉賓都有表示說自己要找個比自己大5-10歲的男嘉賓,有安全感。其實不僅僅是安全感的問題,如果女方已經25歲,那比他大5-10歲的男生往往三十+,大多已經事業有成,經濟狀況方面往往不用愁,已經完全能養活一家老小。

從相處狀態來說,比自己大5-10歲的男人往往比較照顧人,體貼人,成熟穩重的魅力十分吸引人,從他身上女人不僅可以感覺到丈夫的寵愛,朋友的安撫,兄長的關懷,還有父親般的疼愛,所以,這個年齡差是很多女人夢寐以求的年齡差。

最後則是大於十歲的年齡差,這個年齡差其實很多會遭來世人的詬病,因為大多數人會覺得你是不是看上了人家的錢財,而缺少了真愛。其實不管什麼年齡差,只要是真愛就可以了。

但過大的年齡差,面臨的問題比較多,容貌上的差距,身體素質的差距等等綜上,小編比較建議3-10歲的年齡差,因為這個差距可以在感情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從而使兩人的感情更加和睦。

你的評論太極端了。我覺得反而是心理健康的人找結婚才會找有年齡差的,因為男生比女生幼稚。年齡差個五歲以上的,即使沒有共同愛好,兩個人也能做到互相理解包容,而且男生會更加本能的照顧女生。婚姻更加和諧。

Ⅱ 蔣介石的晚年是怎樣度過的

《深圳特區報》李松林文章披露了晚年蔣介石的情況。
1971年10月,28屆聯大通過驅蔣案。在此前後,許多國家相繼與台灣當局絕「交」。在一連串的打擊之下,86歲高齡的蔣介石終於被打倒了。1972年3月,蔣介石因前列腺肥大做了手術,後轉為前列腺宿疾。從此,蔣便一蹶不振。

1972年7月,蔣介石因患感冒轉為肺炎住進醫院。尚未痊癒之際,又因一次意外車禍住進「
榮民總院」,一住便是一年有餘,此後蔣宣布避不見客。工作基本由「副總統」嚴家淦與長子蔣經國處理,遇到重大問題與棘手之事,嚴、蔣二人總是至蔣介石病榻前請示、匯報。

1975年2月下旬,蔣介石病情漸危,蔣經國見狀極想辭職回家侍父。3月26日晚,蔣介石病情又呈惡化,經3個多小時急救才見好轉。蔣介石醒來後深感來日無多,令蔣經國召「五院」院長來士林官邸聽其口授遺囑。蔣授完遺囑後,病情忽好忽壞,蔣府上下一片愁雲。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情再度惡化。據蔣經國當晚日記記載:「憶晨向父親請安之時,父親已起身坐於輪椅,見兒至,父親面帶笑容,兒心甚安。因兒已久未見父親笑容矣。父親並問及清明節以及張伯苓先生百歲誕辰之事。當兒辭退時,父囑曰:『你應好好休息』。兒聆此言心忽然有說不出的感觸。誰知這就是對兒子的最後叮嚀。余竟日有不安之感。傍晚再探父病情形,無變化,惟覺得煩躁。6時許,稍事休息。8時半三探父病,已開始惡化,在睡眠中心臟微弱,開始停止呼吸,經數小時之救無效。」

另據「榮民總院」蔣介石病情醫療小組報告說:4月5日,蔣介石突感腹部不適,泌尿系統失靈。醫生認為蔣的心臟功能欠佳。傍晚8時15分,蔣的病情極度惡化。醫生發現蔣的脈搏突然轉慢,於是急用電話通知蔣經國。當蔣經國趕到時,蔣的心跳已不規則,血壓下降,情形甚危。當即醫生施行人工呼吸,乃至運用葯物和電極直接刺入心肌,心臟與呼吸恢復正常。但4 5分鍾後,心臟再度停止跳動。11時50分,蔣介石雙目瞳孔放大,經搶救無效死亡,享年89歲。

在蔣介石彌留之際,宋美齡及長子蔣經國、次子蔣緯國、孫子蔣孝武、蔣孝勇均服侍在側。

蔣介石病逝之時,台灣當局黨政軍要員在接到蔣病危通知後,於當夜趕到士林官邸,並在此舉行了在蔣介石遺囑上簽字的儀式。首先由蔣夫人宋美齡簽,繼之由「副總統」嚴家淦簽。當「行政院長」蔣的長子蔣經國簽字時,「雙手發抖,已不成書」。其後,「立法院長」倪文亞、「司法院長」田炯錦、「考試院長」楊亮功、「監察院長」余俊賢諸人都顫抖著在遺囑上簽了字。

當晚,蔣經國以長子身份同宋美齡商量治喪事宜。經商定:暫厝蔣介石靈柩於台北市南60公里處的慈湖湖畔。上世紀60年代初,蔣介石途經此地時,便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他在這里修建了一座中國四合院式的「行宮」,起名「慈湖」。蔣生前常來此小住,並囑咐在他死後靈柩暫厝此地。

4月6日凌晨2時,蔣介石遺體由士林官邸移至「榮民總院」。翌日,允許民眾瞻仰蔣介石遺容。4月9日,蔣介石靈柩移至國父紀念館。移靈前,蔣經國親自為其父穿衣服,按照鄉例,給其父穿了7條褲子、7件內衣,包括長袍馬褂。遺體貼身包著絲棉,黑襪、黑皮鞋,胸佩大紅采玉勛章,左右兩旁佩戴國光勛章、青天白日勛章。蔣介石最喜讀的《三民主義》、《聖經》、《荒漠甘泉》和《唐詩》四部書也被宋美齡放在靈柩之中。另有氈帽、小帽各一頂,手套一副,手帕一塊,手杖一支。這些都是蔣介石晚年平日常用之物。

Ⅲ 蔣介石是哪一年去世的

1975年死 到台後這為充滿爭議的老統帥(或者有人叫他老反動)已成了慈眉善目、朴實無華的老人。 蔣介石一身極具爭議,但是他的簡朴作風、平實平淡的生活習慣、不講究奢侈派頭,是比較為人民所公認的。(這種風格雖然不見得影響妻子宋美齡)蔣介石的健康狀況,直到1972年8月的一場意外的車禍,才急速下降。蔣介石的座車被一名少將的座車撞上,使蔣必須接受長期治療,不堪其苦。 終於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市郊的士林官邸過世,當時行政院隨即宣布4月6日起開始為期一個月的「國喪」,「國喪」期間軍公教人員一律著素服,並配戴寬二吋半的黑紗,為蔣介石戴孝。 當時更規定彩色電視畫面一律改為黑白,全台停止娛樂、宴會及各項慶祝集會30天,後來因為停止娛樂30天影響太大,才改至4月16日蔣介石移靈為止,但為表「舉國」哀悼,4月16日至18日則是禁屠3天。 移靈大溪陵寢時,全台民眾就地肅立致哀一分鍾,從台北到大溪62公里,二百多萬人沿途設案路祭、跪拜迎送,甚至不乏榮民、榮眷哭倒在地,如喪考妣;而凡是不合喪悼氣氛的廣告都拆除,交通路口則搭建牌樓,甚至包括醫院等多數行業全都停止營業。

Ⅳ 介紹蔣介石的四次婚姻

蔣介石在14歲時,經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為妻。蔣中正與毛福梅生有一子蔣經國。

蔣中正與毛福梅分居後,在1911年迎娶姚冶誠為妾,姚冶誠原是一個妓女,和蔣同居,但蔣家沒有承認,婚後也沒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後收養了蔣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兒子蔣緯國。姚後來隨蔣緯國到台灣養老。

蔣中正在1919年結識陳潔如(1905年-1971年),經張靜江及孫中山的介紹,他與陳潔如在1921年12月5日結婚。當時蔣介石34歲,陳潔如15歲。陳也未能為蔣生兒育女,但陳收養了一位華僑的女兒,取名蔣瑤光,小名陪陪。

1927年,蔣中正登報聲明與幾位前妻脫離關系,隨後於1927年12月1日與宋美齡於上海結婚。



(4)蔣介石50歲擴展閱讀

蔣介石是個遵從孔孟之道的人,常常自省其身;為了與宋美齡結婚又信了基督教,作為教徒的他又經常懺悔,自省和懺悔的內容在其演講、文章、書信中比比皆是,日記中更多,幾乎是每日必省。

1956年,也就是朝鮮、越南先後停戰,英法中東敗走,蘇共二十大推行新政,這個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年,蔣介石把他的思考寫成了《蘇俄在中國-中國與俄共三十年經歷紀要》一書出版,檢討在大陸失敗的教訓。

Ⅳ 蔣介石有過幾個老婆

蔣介石有過四個老婆。分別是 毛福梅、姚怡誠、陳潔如、宋美齡。

Ⅵ 將介石的親身父親是誰

蔣肇聰

Ⅶ 蔣介石母親怎麼死的

蔣介石的母親王采玉是浙江溪口葛竹村人。王采玉生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她幼承父教,聰明伶俐,精於女紅,深得慈愛。但她青年時代命運不佳。其父王有則不事生產,家道中落。王采玉以一雙靈巧的手,做針線活,貼補家中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苦。王采玉初嫁於蹕駐鄉曹家田地方的竺某。結婚之後,夫妻相處倒還不錯,只是竺某性情急躁,往往為了一點小事發脾氣,引起爭吵,有時甚至打罵。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生了一個兒子,夫妻十分高興。但孩子生下數月以後,突患急症,沒有及時醫治就夭折了。這年秋天,曹

家田一帶時疫(霍亂)流行,一連猝死了不少人,竺某也是其中之一。王采玉遭到子夭夫亡的變故,年輕居孀,自傷身世,又聽到鄰居說她「面有克夫克子之相」等冷言閑語,精神更受刺激,況且竺家原無什麼產業,她認為自己沒法、也沒必要在竺家苦守下去,就萌發了遁入空門為尼的念頭。

此時,不幸的事又接踵而來,她的父親也病故了。她感到無限辛酸,於是決定回娘家,與母弟共度歲月。王采玉在娘家過了一段時間,葛竹附近金竹庵的一個老尼病死了。王采玉母親姚氏信佛,聽說她死了,就叫女兒一同前去幫助料理喪葬事宜。原有出家為尼之想的王采玉,此時遇這機會,就向首事提出了自己到此修行的要求。首事很可憐她的種種不幸遭遇,便應允了。起初,她母親認為女兒年輕,還不甚同意,後來見她意志堅決,也就不再勸阻,只是不許她剃去頭發。素菜淡飯,日子過得很安穩,她大有在此以了一生的念頭。

王采玉再嫁到蔣家還虧她堂兄王賢東。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是溪口蔣姓27代孫。蔣肇聰曾讀過四書五經,為人精明能幹,綽號「埠頭黃鱔」(做生意本領很高,別人不易占他便宜)。王賢東是王采玉的堂兄,這時在蔣肇聰的店鋪當伙計。一天,特地借故請假回家,路過金竹庵,進去看望帶發修行的堂妹王采玉,繼之,王賢東就談起了溪口東家的情況,然後用關心的口吻勸道:「采玉,你如此年輕,要想在此出家終老,漫長的歲月,殊非容易……」王采玉頓時拿不定主意,欲言還休地不知如何回答才是,只好說道:「此事還得與母親仔細商量商量再說。」姚氏當初不許女兒剃去頭發,就是為了要她以後還俗再嫁。就這樣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23歲的帶發尼姑王采玉還俗再醮,做了45歲的溪口玉泰鹽鋪蔣肇聰的繼室,當了老闆娘。光緒十三年(1887年)九月十五日午後,王采玉在玉泰鹽鋪的後屋樓上分娩。這就是後來溪口街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瑞元無賴」———蔣介石,又名周泰、志清、中正。

蔣介石4歲時,王采玉又生下女兒瑞蓮,以後每隔一年,再生女兒瑞菊、幼子瑞青。王采玉和她公公都信佛,也都迷信算命看相,聽了「必出貴子」的看相人之言,公媳倆對蔣介石格外疼愛,寄以「光宗耀祖」的期望。

王采玉是個孝女,嫁到蔣家後,有條件去照顧娘家,資助兩個弟弟讀書成家。此時母女可謂稱心如意,但好景不長,只過八九年,不幸的遭遇又接踵而來。光緒十二年(1894年),她那81歲的公公因病去世;第二年的夏天,溪口發生時疫,蔣肇聰也染病,拋下店務和妻子兒女嗚呼哀哉。這對32歲的王采玉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從此,治家理店、撫兒育女的重擔全部落到她的肩上。不幸的是自夫亡分家後的4年內,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也相繼夭折。一個年輕寡婦面對接連不斷的家庭變故,哪裡受得了這么大的打擊?她哭告無門,只有把精神寄託在兒子和菩薩身上。她祈求菩薩保佑兒子沒病沒災,她育兒成器的決心始終不渝。翌年,她娘家葛竹聘嵊縣姚宗元在王氏宗祠設塾授課。她便讓兒子調換環境,在嚴師管教下以求改變頑性,以便更加專心讀書,並且生活起居有母親照料,可以放心,她於是送子前往就讀。就這樣,蔣介石四書五經也學了不少,開始懂得了一點孝道,發誓要讀書上進,求取功名。

就在王采玉人在溪口,口念佛經,心掛讀書的兒子之時,想不到從岩頭傳來了他兒子這個毛孩子要娶堂表妹毛阿春做老婆的閑話。王采玉很詫異,這不是更被人家背後恥笑嗎?倒是她的母親姚氏為她出了主意:索性到毛家去提親,把毛阿春娶過來,也可給這匹小野馬套上個籠頭。母親說得有理,王采玉立即行動,找了個媒人去岩頭毛阿春家提親。毛阿春的母親名蔣賽鳳,是蔣肇聰的堂妹,聽到這一消息,氣不打一處來,不但一口拒絕,還對媒人說:「阿嫂也真作孽!這樣不爭氣的歪胚不好好管教,還對他依頭順腦來提親,將來變成敗家子有的哭呢!我有10個女兒也不會嫁給他的,讓他死了這份心吧!」媒人碰了一鼻子灰,如實回報了王采玉,王采玉窘得無地自容。她發狠說:「賽鳳把我家阿元看做蟲,我一定要在她眼皮底下挑個好媳婦。」

說干就干,王采玉親自雇了一頂小轎,趕到榆林拜訪表兄陳春泉,請他無論如何也要給兒子物色個好媳婦。經過一番比較,才認准了通家世交毛鼎和,要把他二女兒毛福梅說給蔣介石。沒想到毛鼎和很快允了這門親事。原來毛鼎和有他自己的擇婿標准。俗話說:「揀親不如擇媒」,由德高望重的人來為愛女做媒,他面上光彩;再則溪口蔣玉表、蔣肇聰父子也非等閑之輩,早年曾是縉紳首戶,如今雖家道中落,名望猶在;第三,蔣介石這孩子6歲上就讀書,據陳春泉介紹,人極聰明,領悟極快,學業還不錯,說不定能考上個秀才、舉人什麼的,若是謀得一官半職,豈非應了看相的預言?這么一權衡,便有九分願意了。再加上他打聽到蔣母為人厚道賢德,教子有方,心想有其母必有其子,兒童頑劣,將來說不定大有出息,於是便把親事定了下來。毛福梅呢,是個從封建禮教中熏陶出來的閨秀,信奉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箴言,對於這樁父親做主的婚姻,自然沒有異議,同時懷著少女的羞澀答應了。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9歲的毛福梅出嫁了。這年蔣介石14歲。王采玉為培育兒子成材,煞費苦心,同時還別有見地,特把新媳婦送到縣城的作新女校就讀,既使她學文化,又利於相夫立業。過了幾年,蔣介石19歲,家中發生了一樁意外的事。當時的清朝政府,對外屈辱於列強,對內加重其剝削,以應困境,各地無主滯納的田賦,責令甲首(首富)和中戶攤賠,蔣介石家也是被攤賠的人家之一。一些狡猾的富戶與徵收田賦的庄書勾結,欺侮他家孀婦孤兒,特別苛派。王采玉不勝負擔,據理力爭,差役就把蔣介石捆拘到縣關押,勒令交納後方釋放。蔣介石回到家中,母子見面痛哭。王采玉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憤恨貪官污吏的苛虐和土豪劣紳的橫暴,勉勵兒子發憤上進,將來做出有利於國於民的事業,並為自己揚眉吐氣。蔣介石深為感動。當時反清的革命運動已風起雲涌,很多有志之士出國留學,不久,蔣介石自己剪去發辮,決心出洋學軍事。可是這被有些至親好友得知,認為是對「皇清」的大叛逆,都出於好心地前來勸阻。王采玉盡管也有難舍孤兒遠離之情,卻很贊成兒子有遠大志向,將來必然能出人頭地,便不聽勸阻,毅然決然地為之措資整裝。從此,蔣介石按照留日學軍事須由本國學校選拔保送的規定,先入保定陸軍速成學校受訓,然後,東渡日本入振武學校,不久加入同盟會,參與革命活動。

Ⅷ 蔣總統多少歲去世、他與宋美齡給為夫妻又是多少歲

蔣介石去世時的年齡是88歲,1927年40歲時與宋美齡結婚。

Ⅸ 將介石是多少歲死的

蔣介石到底死於車禍還是死於心臟病一直眾說紛紜。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暗算蔣介石——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斗爭》一書,對此有了一個圓滿的說法。不妨爰錄於後: 從蔣介石住的士林官邸到他辦公的「總統府」,沿途要經過圓山、中山橋、中山路一、二段、中山南路、介壽路等地段,全程約4公里。為保證他的安全與路上暢行無阻,在車隊未出發前,沿線布置便衣崗哨,車隊經過的各道路口所有紅綠燈裝置,一律開放綠燈。但在中山路北段,有一處通往基隆、宜蘭、蘇澳的鐵路公路平交道,每天火車來往頻繁,在經過這段平交道時,就要停車等候,對蔣介石的安全構成威脅。有善拍馬屁者向時任台灣省主席的嚴家淦建議,希望能在這一地段修建一座公路天橋。嚴家淦深悟官運之道,當即下令建橋。橋建好後,很多人認為橋下可設攤營業,但也有人認為設攤營業會影響蔣介石的安全。嚴家淦認為建橋的目的,原就是顧慮「總統」的安全問題,於是下令不準在橋下設置攤位。蔣對嚴家淦此舉大表贊賞,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嚴主席深謀遠慮,殊堪嘉獎。」 台灣的夏季似乎來得更早一些。1969年7月初,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按往年慣例,准備從台北的士林宮邸搬到陽明山官邸避暑。接到蔣要出行的通知後,侍衛長孔令晟立馬通知有關部門在沿途布置了周密的警戒。這已成慣例,蔣的每次出行必然是興師動眾,要出動大批軍警為其「保駕」,以防不測。 從士林宮邸可以沿著仰德大道直達陽明山,實際上,這條仰德大道可以說是專為蔣介石修建的。為了蔣介石避暑方便,台北市政府和陽明山管理局撥專款修建了這條高等級公路。據說,仰德大道除了山勢陡峭這一自然因素是無法改變的之外,堪稱是當時台灣島上最高級的一條公路了。 這天下午,由幾輛豪華轎車組成的車隊離開了士林宮邸,駛上了仰德大道,這是送蔣介石夫婦前去避暑的車隊。行駛在最前面的是一輛前導車,緊跟在前導車後面的是蔣氏夫婦乘坐的高級防彈轎車,再後面是兩輛警衛車。由於路上車輛稀少,車隊的速度很快,風馳電掣般離開了台北市區。 當車隊快速經過仰德大道嶺頭附近的一處彎道時,前導車司機發現前面有一部要下山的公路局的班車,停靠在前面的站牌下讓乘客下車。前導車因為剛轉彎,沒有來得及觀察到這輛公路班車後面的情況,就在這時,從這輛班車的後面猛然沖出一輛軍用吉普車,以發瘋般的速度直向車隊沖來。前導車發現情況緊急,惟恐這輛吉普車會沖撞蔣介石的座車,也來不及通知後面的車隊,前導車司機當即緊急剎車,准備攔截這輛吉普車。就在這關鍵的一剎那間,緊跟在前導車後面的蔣介石專車司機猝不及防,根本來不及剎車,猛力撞在了前導車的車尾。後面兩輛警衛車的司機反應還算敏捷,緊急剎車才沒有發生追尾連撞。 在撞車的一瞬間,沖擊力非常劇烈。毫無防備的蔣介石,當時手拄拐杖端坐在轎車的後排,他只聽到一聲金屬撞擊聲,還沒有明白是怎麼回事,身體已飛了起來,狠狠地撞到了前排的防彈玻璃隔板上。強大的沖撞力把蔣介石的陰囊都撞腫了,兩排假牙也從嘴裡飛了出去。但蔣介石受傷最嚴重的地方還是胸部,由於胸部受到重撞,使他的心臟受到嚴重傷害。宋美齡坐在蔣的左側,她受傷相對較輕,雙腿撞到了玻璃板上,當時痛入骨髓,厲聲慘叫起來。 車禍發生後,現場一片混亂。大部分侍衛人員手忙腳亂地把蔣介石和宋美齡從座車上抬下來,小心翼翼地抬到後面的警衛車上,飛速送往台北醫療條件最好的榮民總醫院去救治;另有幾個侍衛人員則去追擊那輛肇事的軍用吉普車。但那輛車壓根兒就沒減速,早已逃之夭夭。 把蔣介石夫婦送到醫院後,孔令晟急忙向蔣經國報告了情況。蔣經國立刻到醫院去看望父親,在得知蔣介石和宋美齡沒有生命危險後,才放下心來。隨後,他向孔令晟和侍衛人員詳細了解了車禍發生的經過。當蔣經國得知那輛肇事的吉普車片刻未停便逃跑的情況後,立即懷疑這是一起蓄意製造的車禍。於是,他馬上給台灣島情報單位的警察和特務下達緊急命令:搜捕肇事的吉普車,抓獲駕車的人,查明事情真相! 台灣街頭掠影 國民黨聯勤指揮部、憲兵司令部和警察局成立了一個專案小組,出動大批警察和特務進行緊急搜查,可是他們忙乎了多日,卻連一點線索也沒找到。原來,當時侍衛人員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到搶救蔣介石夫婦上去了,10多名侍衛人員誰也沒看清那輛吉普車的車牌號和駕車人的模樣,只記得那是一輛軍用吉普車。盡管他們費時多日對全島的軍用和民用吉普車進行了一次拉網式排查,還是未能找到那輛肇事車。正當他們苦於無法向蔣經國交差時,一位老探員出了個主意;既然是軍用吉普車,在出車時軍方一定會有相應的記錄,只要把那天外出的軍用吉普車逐一登記,進行摸排,也許能夠找到線索。 這個辦法果然有效,專案小組很快就找到了那輛肇事的吉普車和車主,原來那是一名陸軍師長的專用吉普車。那天,這位師長參加完軍事會議後,急急忙忙叫司機開車送他回家。活該這位師長倒霉,當他的吉普車在仰德大道上狂奔飛馳時,恰巧與蔣介石的車隊相撞。事情發生後,這位師長雖然不知道被撞車內坐的是何許人,但從轎車的豪華程度和氣派上判斷,車內坐的絕不是一般人,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敢停車,急急地逃逸了。後來,當他們聽說被撞的是蔣介石時,更是嚇得魂不附體,想盡一切辦法隱瞞,但最後還是被查了出來。蔣經國在反復核實這僅僅是一起意外車禍,而不是針對蔣介石的謀殺案後,才放下心來,下令以「傷害最高領袖罪」,給予那位少將師長以撤職查辦處分。 蔣介石自從出了車禍後便開始疾病纏身。蔣有一次十分惱恨地對前來探望他的一位老將軍說:「自從陽明山車禍事件之後,我的身體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但腿不行了,身體也不行了。」6年後的4月5日,蔣終因車禍後受傷引發的心臟病,導致心臟功能衰竭而病逝於台北。
採納哦

Ⅹ 將介石為母守孝幾年

蔣介石侍母至孝,這一點是天下聞名的。一方面,這是事實。蔣介石出於人子 之情,對含辛茹苦把自己一手拉扯成人的親生母親感情至深,誰也不能說是假的。 1921年5月24日,蔣介石任許崇智手下粵軍第二軍少將參謀長一職時,因為在廣州寓 所做了一個夢,夢中的情景是:雪滿山原,一白無際。」他當即驚醒,「身猶寒戰, 默念此必母病凶兆,因不自安,返滬歸里。」當時,蔣母確實在生著病,蔣介石情 系母親,只因為一個夢就不惜從廣東長途跋涉返歸故里去探視母親,可見他的孝心 之誠。當然,蔣介石的這次「歸里」十分不智,因為當時孫中山的北伐之師正困在 桂林,陸榮廷又兵分三路攻打廣東,孫中山率部受阻,歸路將斷,情勢十分危急。 在此種情況下,李烈鈞和討賊粵軍第二軍軍長許崇智、討賊福軍司令李福林、討賊 滇軍總司令朱培德、討賊贛軍總司令彭程萬等急由湘邊回師桂林援救孫中山。各路 軍馬星夜水陸兼程,同赴國難。廣西省長馬君武也急急忙忙返回廣東,不幸在途中 遇到劫匪,馬君武伏身在船底才倖免一死,可惜所攜財物盡失,妻子和隨員也都被 土匪殺害。大家都在赴難援孫,蔣介石卻只因為做了一個不祥的夢就「歸里」了。 對於當時的「國事」來說,他是太看重自己的「家事」了。

另一方面,蔣介石侍母至孝,也有「做給天下人看」的企圖在內。蔣介石是自 幼受到舊文化熏陶的知識分子,他深知歷朝歷代的君王無一不是「以孝治天下」的。 中國人崇尚孝梯之道,以孝為「百善之先」,這一點,蔣介石是不敢輕忽的。不過, 話又說回來,縱然蔣介石有「做給天下人看」的想法,也不能據此說他「侍母至孝」 完全是裝出來的。

蔣介石對於自己的母親,的確是「孝」到了極致。

蔣介石的生身之母王采玉,祖籍是浙江奉化葛竹。葛竹原屬於保縣轄治,後才 歸人奉化的。

葛竹是王姓家族世代聚居之地,據《葛竹王氏宗譜》載:明朝洪武年間,王采 玉的遠祖王爽從奉化連山鄉遷至葛竹村落戶,以稼稿為生。王家一連六代都是獨子 單傳,人丁不旺。直到第七代子孫王慶穹,才生有四子,成為四記始祖。從此,王 家才算人丁興旺,枝繁葉茂起來。

葛竹材高溪口約28公里,北依四明山,內含一灣小溪,村舍緣山勢而建,錯落 有序。遠望葛竹村,恰恰坐在四明山的懷抱中,狀同交椅,向有「金交椅」之美稱。 村前峰巒並列,起伏間形如筆架,又有「仙筆鄉」的雅號。在迷信風水流轉的浙東 人看來,風水好的地方,是一定會出貴人的。以蔣介石的祖宅為例,據風水先生說, 蔣家祖宅的大門正對著筆架山,叫作「對著筆架山,代代兒孫會做官」。蔣介石發 跡之後,曾於1930年翻修豐鎬房祖居。風水先生說:豐鎬房的大門位置和高低、大 小不可擅動,如果改了尺寸,怕會引起宅第「龍脈」的震盪,於主人不利。因此, 素來迷信風水的蔣介石深信不疑,在擴建和翻修豐鎬房時,對黑漆木結構的中式大 牆門絲毫不敢觸動,一直保持了原狀。

無獨有偶,蔣家篤信風水,葛竹王家的女兒王采玉竟也是聽了看相先生的一番 胡言亂語,才同意嫁給蔣介石的父親蔣肅庵的。

王采玉屬王家第三房始祖王永安的支脈。她的祖父王瑞慶是王永安第十六代孫, 曾做過清朝的「迪功郎」。王瑞慶生有三子二女,長子王有則,即王采玉的父親。 王瑞慶在世時,積下了一些家業,在葛竹村構造了一所住宅,後成為王有則等兄弟 三人共同的財產。

王有則(1820-1882)是清季的國學生,便始終科考不舉,未獲功名。他先後 娶過兩房妻眷,女方都姓姚。兩個妻子一共為他生了七個子女,原配發妻生三子一 女,長子賢宰、次子賢侯、三子賢達,女兒嫁給葛竹鄉石門村單家。續妻又生一女 二子。這位續弦妻子所生的推一的女兒就是王采玉,兩個兒子一名賢覺一名賢裕。

王采玉生於1864年。她聰明伶俐,敏而好學,幼承父教,稍通文字,尤精於女 紅。可惜,王采玉生未逢時,青年時期命運多蹇。那時,王有則已家道中落,生計 艱難。王采玉的兩個胞弟,賢矩嗜賭;賢裕患先天性精神病,尚在讀書。因此,全 家入不敷出。為了貼補家用,王采玉只得每日埋頭做針錢,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十分 窘迫。

王采玉18歲時,由父母做主,嫁給了曹家田的俞某為妻。這俞某家境平平,是 個扛長活的出身,有一副好身坯子,耕田種地也是把好手。但俞某性情暴躁,兼以 家境困窘,在家裡經常為一點瑣碎小事大發脾氣,與王采玉時有爭吵,有時甚至打 罵妻子。曹家日離葛竹材不算遠,婚後,王采玉受到丈夫欺侮打罵後,每每跑回娘 家哭訴躲避。婚後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生了一個兒子,可惜,這個兒子命不長久, 落生幾個月就因患急症夭折了。當年秋天,曹家田一帶暴發時疫,王采玉的丈夫俞 某又不幸身染時疫而歿。年輕的王采玉數月間連續摺子喪夫,精神上所受的刺激是 難以想像的。在這種情況下,她又聽到了鄉鄰們的風言風語,說她送遭不幸是因為 「面相生得不好,既克夫又克子」。

屋漏又遭連夜雨,船破偏遇頂頭風。就在王采玉夫死子喪痛不欲生的時候,時 隔不久,她的父親王有則又因病亡故了。王采玉回家奔喪,眼看母親中年孀居,自 己妙齡居孀,一門兩代寡婦的現實使她萬念俱灰,從此決定回到娘家,陪伴寡母打 發歲月。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她萌發了擺脫紅塵、遁入空門的念頭。

王采玉在葛竹村陪著母親生活了一個時期。在此期間,她曾在鄉人的引薦下到 奉化縣江口周村的一個富戶家當傭人,可見王家當時的家境已經沒落到了何種地步。

葛竹村附近有一所尼姑庵,名叫金竹庵。王采玉孀居娘家期間,金竹庵中管理 香火的一位老尼去世了。王采玉的母親姚氏平時信佛,與這位老尼有過多年的交情。 老尼仙去後,姚氏就叫女兒一同前往金竹庵幫助料理老尼的喪事。王采玉本來就有 出家為尼的念頭,忽然遇到這樣一個機會,於是便向母親剖白了心志,表示決意人 庵修行。姚氏本也是佛門信徒,當即表示支持女兒的決定。但又考慮到女兒畢竟還 很年輕,因此不同意她落發,只准她帶發修行。從此,年輕的王采玉遁入空門,成 了一名尼姑。

進庵以後,原就勤儉耐勞的王采玉更加勤謹,把金竹庵里里外外整理得潔凈有 序泅產管理也很得法。金竹庵有一片竹林和菜地,王采玉自己掘筍養竹、種菜植瓜。 勞作之餘,還時常可以回家去照顧母親,庵里生產的竹筍菜蔬等物也可以分一些孝 敬母親姚氏。王采玉的母親也時常來到庵中陪伴女兒,母女倆一同拜佛誦經,一同 勞作,日子過得非常安穩,王采玉的心境也逐漸好了起來,覺得這種閑適安穩的生 活非常適合於自己,由此產生了苦守庵中了此一生的念頭。

可惜,王采玉在金竹庵中平淡安閑的日子僅僅過了兩年。有一天,庵里來了個 相面先生,一見采玉,即說她有福相貴相,並且頗為神秘地對她說:你日後必出貴 子,晚年將光耀無比、貴不可言。相面先生見王采玉凝神傾聽,遂又奉勸她「年紀 輕輕,不應苦守空門,早些嫁人為宜。」相面先生說完這一番話,揚長而去。王采 玉怔忡呆立,心緒久久不能平靜。這兩年來,她早已萬念俱寂,不作凡塵之想了, 不料卻被這相面先生的話勾起了一段心事。原來,前不久,采玉的堂兄王賢東曾提 到過想為采玉介紹一個夫家。王賢東也是葛竹村人,當時正在溪口蔣家的玉泰鹽鋪 當帳房先生。這玉泰鹽鋪的東家即是蔣肇聰(肅庵)。蔣肇聰兩年之間連續喪妻, 所造一對兒女年齡尚幼,家中內室虛乏無人照料,遂有意再娶。王賢東知道了東家 的想法之後,立即想到了年輕居孀帶發修行的堂妹王采玉。也是合該成就這一段姻 緣,那相面先生的一番言語,已然使王采王久曠的凡心盪起波瀾,而王采玉的母親 姚氏當初之所以不讓女兒落發出家,只准她帶發修行,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要女兒還 俗再嫁。於是經王賢東一番巧語說合,姚氏與王采玉便點頭應允了。

1886年6月,23歲的王采玉還俗再嫁,來到了溪口蔣家,作了當時已45歲的蔣肇 聰的繼室,當上了玉泰鹽鋪的第三任老闆娘。據後人猜測,那個神秘出現的相面先 生多半是蔣家為娶王采玉而設的圈套。不過,這種猜測也僅僅只是猜測而已,從未 得到過證實。可以證實了的是,王采玉果然「日後必出貴子」,生下了蔣介石這個 頭號梟雄,且在其後的幾十年裡,蔣家一門包括王采玉本人,的確是「貴不可言」 的。

嫁入蔣家不久,王采玉便有了身孕。清光緒13年暨公元1887年10月31日午後, 王采玉在玉泰鹽銷的後樓順利產下了一個男嬰。其時,蔣家老太爺正坐在店堂里聽 候消息,聞知添了一個男孩,大喜過望,為其取命「瑞元」,此即後來稱雄一時的 蔣介石,又名周泰、志清、中正。蔣介石4歲時,王采玉又生了女兒瑞蓮。隔一年, 又生次女瑞菊。又隔一年,再生幼子瑞青。

王采玉和她的公公蔣斯千都信佛,也都迷信相面算命之說。瑞元出世後,公媳 倆都認為是應了相面先生「必出貴子」之言,所以對蔣瑞元格外疼愛,把蔣氏一門 「光宗耀祖」的殷殷之望完全寄託在這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身上。

然而,命運多蹇的王采玉還沒有擺脫噩運的糾纏。再嫁蔣家之後,剛剛過了幾 年舒心的日子,不幸的遭遇又接踵襲來。1894年,公公蔣斯千(玉表)撒手西歸, 享年80歲。第二年夏天,溪口一帶發生時疫之災,蔣肇聰(肅庵)又身染時疫而歿。 公公的墳草未發,丈夫又拋下家產店務和妻子兒女一命歸天,采玉孤兒寡母,又一 次墜入命運的低谷。蔣介石成年後,曾於1918年撰文追憶其父蔣肇聰臨終前的情景: 「吾父之歿也,吾母王太君在側,吾父顧吾及幼妹,指謂吾兄(指蔣介石同父異母 的哥哥蔣父卿)日:『爾弟妹幼,吾死後,爾母必哀痛不自勝,爾年長,其能盡孝 致友以慰吾心耶!』吾兄承涕自任,乃瞑。嗚呼,痛哉!」

蔣介石描述他的哥哥「承涕自任」,實際是在扇蔣介卿的耳光,因為蔣介石的 這位同父異母的兄長並未遵照乃父的遺囑對後母王采玉「盡孝」,而是以蔣門長房 長子之尊,與後母王氏常有爭執,不甚尊重,以致母子失和。這件事,使蔣介石一 直耿耿於懷。

蔣介石的祖父蔣斯千原有兩個兒子,一名肇海,一名肇聰。長子肇海早夭,無 後,蔣家的產業由蔣肇聰承管。為使長門有後,蔣斯千生前曾決定將長孫蔣介卿過 繼在長子肇海名下,以繼香火。蔣介卿為人心地偏狹、性情暴躁,且又重財輕義。 父親蔣肇聰過世後,他常為店務或家事與後母王采玉爭執不休,態度極不尊重。蔣 介卿不信佛,且又嗜賭。一次,蔣介卿在外面打麻將輸了錢,悻悻回家,一進家門, 恰逢奉化岳林寺和尚來化緣,蔣介卿一看到和尚,即認為自己輸錢的原因就是家裡 來了和尚(空門子弟)的緣故,於是大發雷霆,將那和尚斥責了一頓。王采玉是信 佛至誠的,自己又曾在「空門」中當過弟子,因此每有佛門弟子來化緣,她必恭敬 待之,大度施捨。現在,介卿當著自己的面大聲訓斥前來化緣的和尚,使王采玉感 到有失自己的面子,於是當場與蔣介卿爆發了一場爭執,從此,這母子倆的感情出 現隙嫌,再也未能和睦。

1898年,蔣介卿提出分家另居。從道理上講,祖父蔣斯千已將介卿過繼給長子 蔣肇海名下,那麼蔣家的產業確也應有長門的一份;就算沒有過繼的事,介卿若提 出與弟弟介石及瑞青分家,也不違家規事理。因此,王采玉不願與前子爭執產業, 當即答允。析產後,蔣介卿分得玉泰鹽鋪全部資產、房屋和蔣肇海名下的田產;而 王采玉及其子女只分到所居祖室、二十幾畝薄田和一片竹山。王采玉靠這份產業撫 孤度日,生命愈發艱難。關於析產分家的這段事,蔣介石在其自撰的文章中說「先 父遺產數,尤母平析與吾兄弟三人,無稍畸倚。兄為前母生,尤用厚私。」王采玉 逝世後,蔣介石在《哭母文》中曾有「內在之禍」之語,就是指的兄弟析產分家、 後母與前子失和這個事。

這次分家,對王采玉而言實是又一次不幸。因為當時她的親生兒子尚未立事, 析產後,王采玉所得只是些房屋、田園、竹山等不動產,日子頗為拈據。王采玉之 所以慨然答應前子介卿的要求,分家析產,而且絕不爭多論少,實因為她始終堅信 當年相面先生的話,對蔣介石充滿了信心。

王采玉的命運實在是不幸之至,自從丈夫亡故,前子析產另居之後,在短短幾 年時間內,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又相繼夭折。一次接著一次的沉重打擊狂風驟 雨般落在王采玉的身上,這種不幸的際遇,實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在王 采玉迭遭打擊,最為哀痛無助、孤寂落寞的日子裡,王母姚氏經常來溪口陪伴女兒, 「同休戚,朝夕保育而慰藉之」。

在送遭不幸之後,王采玉將全部心血用來培育孤兒蔣介石,希望他能成大器, 就偉業,光耀門庭。所幸的是,王采玉晚年時,蔣介石發跡之相已露,蔣母也算過 了一段揚眉吐氣的好日子。可惜,蔣母因為一生操勞過甚、所經變故太多,以致將 屆晚年就已體弱多病。蔣介石之所以夢到「雪滿山原,一白無際」就立即想到這可 能是母親的凶兆,也是因為蔣母當時正在病中,而且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令蔣介 石不能不往那方面想。

1921年6月14日,蔣母王采王因患心臟病,卒於故居內寢,享年57歲。

蔣介石的夢境竟然應驗了!他因為一個夢而離職回家省親,誠然對不起孫中山, 對不起當時的國民革命事業,但他可以無愧的是:他總算趕在母親去世之前回到了 母親身邊,得以朝夕陪伴。親會湯葯,總算盡到了人子之孝。蔣母彌留之際,曾再 三叮囑蔣介石:

一、要為她擇地另葬,不與其父同穴;

二、要辦一所學校,培育鄉里子弟;

三、要報答幾家至親好友的恩情。

這三件事,蔣介石—一答應,並在發跡之後逐一付諸實現。後人說他「一人得 道,雞犬升天」,施恩澤惠於親戚朋友,原來這也是蔣介石「盡孝」的內容之一呢!

蔣母為什麼違背浙東鄉間風俗,遺囑蔣介石不準將自己與丈夫合墓並葬呢?這 一點,蔣介石在其親撰的《慈母記》解釋說:「他是謹遵慈母的遺囑「不必因俗而 柑,以余家之工事,重驚爾父之靈」。這種話,蔣母生前曾經多次提起,每每殷殷 囑附,不憚其煩,甚至還「自置墓碑,以示其意志堅決」。

其實,蔣母王氏之所以堅持不與蔣父同穴合葬,主要原因倒不是怕驚動了蔣父 的亡靈,而是因為蔣父肇聰已經與前妻徐氏、續弦孫氏合葬,王采玉不願屈居下位, 更不願自己的兒子日後被人議論為第二填房所生,惟恐對蔣介石的前途產生不利的 影響。愛子之心,由此可見一斑,而蔣介石也深諸母親的用意,所以,對於慈母的 仙逝,他悲痛異於常人。在停靈期間,蔣介石每天都要撫屍大哭多次。蔣介石對慈 母行如此大哀之禮,在同事朋友中博得了一個「事母至孝」的美名。

居哀期間,蔣介石不忘母親遺命,請了奉化有名的風水先生四處勘察墳地。因 為蔣母生前曾表示「要葬在佛的懷抱里」,因此,最後選中了溪口北約1.5公里的 白岩山中段北面的一小塊平地,據說這是「彌勒佛的肚臍眼兒」,是一塊上好的風 水寶地。

墳穴選定之後,蔣介石每天必到白岩山監工興建母親墳瑩。11月23日,正式出 殯下葬。蔣介石親撫母親靈樞安葬。因為這時的蔣介石已身任廣東軍界要職,是孫 中山手下的重臣,母以子貴,所以安葬儀式極為隆重,為溪口鄉歷史上所僅見。

接到蔣母去世的訃告後,孫中山麾下的黨政軍大員齊致唁電,閩、粵、鄂、湘、 滬各地弔客紛至沓來,出殯下葬時,孫中山又特派陳果夫代表祭奠,戴季陶、居正 等要員均親臨葬禮。孫中山親撰祭文,並為蔣母題寫了墓碑:「蔣母之墓」,張靜 江手書蔣介石所撰的輓聯,胡漢民做墓誌,汪精衛做銘,由浙江書法家沈尹默手書。

為表達對母親的孝敬,蔣介石從此發誓:不論新舊歷史,凡到母親祭日,一律 不茹葷、不動氣、不近色,以示對母親的紀念,以寄哀思。

1923年,為紀念蔣母60冥壽,蔣介石特在離母親墓址約300米遠的地方建築三間 新式洋房,稱為慈庵。慈庵落成後,奉曾祖祈增公,曾祖批毛太夫人,張太夫人; 祖玉表公、祖批徐太夫人;考肅庵公、批徐太夫人、孫太夫人、王太夫人;及弟瑞 青。冥配弟婦王氏、五代神主升龕,祭饗如儀。

這次建庵供神,蔣介石十分重視。特請譚延閻書題了慈庵門額,中堂懸掛著孫 中山親書的「為國助勞」、慈雲普照」二匾。蔣介石親撰了《慈庵記》,說:「標 額日慈庵,以成先慈建庵供佛未竟之志,而又配祖先考肅庵公,權合古人院之義也。」 亦即,建築這個慈庵,一是因為蔣父與蔣母沒有合葬一穴,把父母神主牌位合在一 起,以表示雙親合攏;一是可以作為蔣介石回鄉時居住之所,以示不忘母親,謹守 墓園之意。

1930年,蔣介石已掌握了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最高權力,為了光耀門庭,將慈 庵舊宅拆除,另在離墓稍遠的平地上築造了規模較大的墳庄,名為「墓廬」。

穿過墓廬大門,便可看到新修建的慈庵,室內掛有蔣母遺像,下有汪清衛題字: 「蔣老伯母遺像,世愚侄汪兆銘」。正中立一石碑,正反兩面均有碑文。正面為譚 延用所書《孫大總統祭蔣大夫人文》;後面是「孤哀子蔣中正泣述」的《哭母文》 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慰勞蔣總司令文》等石刻。此外還有胡漢民題字墓 詩、譚延閱所題的「蔣太夫人像贊」、林森作的挽辭等。當初治喪時,張靜江、許 崇智等國民黨要員的唁電、輓聯、悼詩等,也都一一保存在「慈庵」中。這些文詞 墨跡,將介石極為看重,曾委託葉楚他搜集,編為《哀思錄》刊行於世。《哀思錄》 卷前有蔣介石親撰的《刊哀思錄所感》文,說「《哀思錄》是中正生平所最哀痛而 不能忘者之一種紀念」。

蔣介石對於部下晉謁其母墓很重視。據一位原國民黨將領回憶,蔣介石平時對 部下非常嚴肅,惟有部下謁墓下來時,他才笑容可掬,連說「謝謝」。

閱讀全文

與蔣介石50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保險哪些人不領還要退回 瀏覽:457
為國解憂永不退休不領社保 瀏覽:839
重陽節宣言 瀏覽:991
80歲老人肺氣腫吸氧設備 瀏覽:861
什麼是脫離父母的管教 瀏覽:994
敬老院助殘日活動 瀏覽:622
老年大學品牌打造 瀏覽:864
農民社保卡土地養老金怎麼查詢 瀏覽:424
遼寧農民養老金是多少錢 瀏覽:344
孝敬父母的八個字成語有哪些 瀏覽:57
陸豐市哪裡有老人乘車卡 瀏覽:748
久月初九重陽節小作文 瀏覽:463
老年公寓安全協議 瀏覽:872
老人如何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瀏覽:357
高齡老年人適合喝什麼牛奶 瀏覽:450
重陽節爬山活動橫幅 瀏覽:353
老年人脊背燒 瀏覽:578
武警選拔體檢檢查什麼部位 瀏覽:328
金絲峽老人多少歲免門票 瀏覽:509
體檢多少天前要吃素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