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毛主席的詩詞《詠蛙》的全文內容是什麼
《七絕·詠蛙》 毛澤東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寫作背景
《七古·詠蛙》是毛澤東於1910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通過對青蛙所處的環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態的描述,深刻地表現出毛澤東少年時期的遠大抱負和博大的胸懷。既對那些富豪子弟嘲諷蔑視,又表達了年輕的毛澤東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尚還朦朧的領導群倫的英雄意識。此詩首兩句是寫青蛙的形象和自身修養;末兩句寫出自己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
作品賞析
這首詠蛙詩氣魄很大,作者托物言志,以蛙自比:雖是小人物,也有龍虎之姿,也有不凡氣慨。
這首七言絕句,通過對青蛙的形象和心裡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想主宰國家命運、救國救民的偉大抱負。
首兩句:「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是說,獨自坐在池塘邊上好像老虎蹲著,在樹的綠蔭下修養精神。寫青蛙的形象和自身修養。
青蛙經常生活在稻田、溝渠和池塘的水邊。「獨坐池塘」,既寫出了青蛙的生活習性,又突出了青蛙的獨特個性。「如虎踞」,這一放大了的青蛙形象,正是作者廣闊胸懷的一種表現。那是到東山小學來讀書的,多是些有錢人家的子弟。他們穿綢緞,著輕裘,入學時不是坐轎而來,就是有人護送。毛澤東穿著粗布大衫,很舊,口音難聽,年齡很大才讀小學,而且是外鄉人。那些闊氣的學生覺得他很「土氣」,瞧不起他。毛澤東並沒有因此而感到矮人一等,倒覺得比那些求官發財的學生和驕橫傲慢的富家子弟高大的多。「獨坐池塘如虎踞」的青蛙,既是胸懷大志青少年形象的寫照,也是作者自己形象的寫照。
第二句通過寫青蛙在「綠蔭樹下養精神」的描寫,道出了自己在學校期間認真學習、刻苦鑽研的情況。他爭分奪秒地閱讀了中外的歷史、地理、社會科學和哲學方面的書籍,邊讀邊記邊批,從中尋找救國之路和成才之道。他寫過《救國圖存論》、《宋襄公論》等作文,國文老師譚永春閱後批到:「視似君身有仙骨,寰觀氣宇,似黃河之水,一瀉千里!」他的學習精神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贊揚。毛澤東還時常在黃昏的時候,與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時事,談吐理想,抒發自己盼望祖國迅速富強起來的迫切心情,激勵同學們為國家為民族而努力學習,將來多貢獻力量。
末兩句:「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春天到了,如果我不先叫喚,哪個蟲兒敢發出叫聲來呢!以此寫出自己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毛澤東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座右銘,為此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子任」,意思是決心以救國救民為自己的崇高責任。這種救國救民的理想,表現了他青少年時代的遠大抱負。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主要構思巧妙,托物言志新穎。
寫青蛙,既不能離開青蛙,又要高於青蛙,這樣既真實又感人。毛澤東把青蛙本身的形象升華到如此高妙的境界。
㈡ 五十歲以後,哪幾個人,是我們最好的依靠
50歲以上的人生活似乎總有分水嶺,青春悄然逝去,衰老悄然襲來,有些人頹廢了,有些人還在努力工作,不管是什麼樣的選擇,我們都可以依靠,能陪你走到底的是自己,人過了50,早就忘了在父母懷里撒嬌是什麼樣的經歷,很難有機會找到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互相傾訴,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終於奔向了自己選擇的道路,雖然有人來來往往,但沒有人會一直陪著你,歷經磨難,我們可以看到花開花落,年齡越大,你越覺得只有自己才能依靠自己,事業的挫折,感情的起伏,一路走來,那些輾轉反側的人,那些不安的人,那些憧憬的人,那些欣喜若狂的人。
我們也要讓孩子對生活充滿信心,做科學家和做廚師有什麼區別,只要孩子快樂,能找到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人生匆匆不過百年,認真生活,熱情戀愛,快樂多於悲傷,樂觀多於悲觀,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當我們的孩子,無論何時,都能露出笑容,都能充滿自信,在這一生中,我們會得到無盡的溫暖,五十歲以後,一切似乎都安定下來了,生活開始向內看,不再取悅別人,而是接受自己;不再為別人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我仍然對未來充滿期待,如果我能有一個愛人陪著我,有一個孩子時不時地問候我,我會在專注於自己的路上得到更多的驚喜和魅力。
㈢ 毛主席的詩
《卜運算元·詠梅》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㈣ 勇敢青春勵志句子
勇敢青春,作家楊大俠認為,但是勇敢、堅定,拒絕妥協,在這個理想主義搖擺的時代,越發顯得悲壯,燦爛。「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
㈤ 紅安縣老君山勇春兄弟林場怎麼樣
紅安縣老君山勇春兄弟林場是2009-05-25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紅安縣國有老君山林場。
紅安縣老君山勇春兄弟林場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211223434238819,企業法人張坤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紅安縣老君山勇春兄弟林場的經營范圍是:茶葉種植、加工、銷售;花卉竹木製作、加工、銷售;林業種植經營(憑國家有關專項許可證件生產經營)。
通過愛企查查看紅安縣老君山勇春兄弟林場更多信息和資訊。
㈥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這句話是毛主席寫的嗎
原文不是毛主席寫的。出自龔自珍《己亥雜詩>>,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抗美援朝期間,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在朝鮮戰場上因美軍飛機轟炸,窯洞倒塌,毛岸英壯烈犧牲。當時志願軍總部來人給毛主席匯報情況,並征詢主席意見,岸英骨灰是否運回中國。毛主席沉思良久,提筆寫下這句詩: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老一輩革命家的胸襟確實令人欽佩!
㈦ 毛主席有幾個孩子
毛澤東共有10個孩子,其中楊開慧生了3個男孩,即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龍;賀子珍生了6個孩子,其中3個男孩,一個是下落不明的毛岸紅(小毛),一個是在江西出生也下落不明,一個是在蘇聯出生10個月夭折的廖瓦,而3個女孩中僅倖存在延安出生的嬌嬌(李敏),另外2個女兒下落不明;再就是江青生的李訥。
1、吃百家飯長大的毛岸英
毛岸英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長子,1922年10月24日出生於長沙清水塘。在那動盪的日子裡,岸英從小就隨父母四處奔波。毛澤東感慨地說:「為了革命事業,這些孩子從小就吃百家飯,行萬里路!」
2、次子毛岸青
毛岸青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次子,生於1923年岸青是哥哥岸英一起到蘇聯學習,考取了東方大學。毛澤東喜歡毛岸英,也疼愛毛岸青,寄厚望於他。每每見到他的進步,都加以熱情鼓勵。
3、下落不明的毛岸龍
1927年2月毛澤東一家先後到達武昌,不久楊開慧又生下第三個兒子毛岸龍。1930年,楊開慧英勇就義後,毛岸龍和兩個哥哥在組織的安排下,跟著外婆,舅媽到了上海,來到叔父、毛澤民、叔母、錢希鈞的身邊住進上海地下黨領導的大同幼稚園。1931年春上海地下黨遭嚴重破壞,三兄弟流落上海街頭,小岸龍不幸失蹤,誰也沒有再見到過他。
4、生下來便分離的第一個女兒
1929年3月在紅軍第二打下龍岩時,賀子珍生下一個女孩,第一喜得千金,毛澤東很喜歡這個女孩。孩子剛生下,毛澤東就託人為孩子找到一個可以寄託的人家,他對賀子珍說:「把孩子寄養出去,今天我們只能這樣做。等革命勝利了,我們再把她找到身邊。」
5、失蹤的毛毛是第五個孩子
1932年11月賀子珍在福建長汀生下第二個孩子。因為是個男孩,毛澤東把他與楊開慧的孩子並列,取名毛岸紅。當時賀子珍正患痢疾,毛澤東託人給孩子找個奶媽。奶媽便把孩子叫毛毛。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青年網-毛澤東十個子女今何在:毛岸龍等3個孩子失蹤
㈧ 雲南勇春勞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雲南勇春勞務有限公司是2014-10-14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理想城市花園2幢B單元808號。
雲南勇春勞務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30112316392370G,企業法人雷開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雲南勇春勞務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建築勞務分包;建築材料、裝飾材料、金屬材料、五金交電、電線電纜的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雲南勇春勞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㈨ 毛澤東 《詠梅》全文
原文: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譯文:
風風雨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飛雪又把春天迎來。懸崖已結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麗競放。
梅花她雖然美麗但不與桃李爭艷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來報。等到滿山遍野開滿鮮花之時,她卻在花叢中笑。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卜運算元·詠梅》是現代思想家、文學家毛澤東於1961年創作的一首詞。
此詞上闋主要寫梅花傲寒開放的美好身姿,描寫梅花的美麗、積極與堅貞;下闋主要寫梅花的精神風貌,表現了梅花堅強不屈,不畏寒冷對春天充滿信心和謙虛的風格,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堅韌不拔的形象,鼓勵人們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樂觀主義精神。
全詞運用逆向思維來立意,融合象徵、擬人、襯托、比喻、誇張等手法,讀來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此詩作於1961年,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
1961年12月,毛澤東在廣州籌劃即將召開的中共中央擴大的工作會議,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是歐美封鎖,蘇聯翻臉;面臨的國內環境是經濟困難,災害重重。面對困難和壓力,毛澤東想要表明共產黨人的態度和鬥志,便醞釀寫一首詞。
他讀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感到文辭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義,所以他要再讀與陸游的詞風格不同的詠梅詞。
此詞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大家蔑視困難,敢於戰勝困難。毛澤東的這首詞,借用陸游的原調原題,但整首詞所反映出來的意境卻截然不同,故作者說:「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