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形容70歲老人怎麼稱呼
古稀,指70歲。古稀,原有古來稀少的意思。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回處有,人生七答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1)想怎樣就怎樣代指70歲擴展閱讀:
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B. 人到70歲稱為什麼
在1989年、1989年以前的時候,70歲叫古來稀、古稀。
但是現在年滿70歲的人還叫古稀嗎?
大家重新看看1989年和1989年以前的照片、電影、電視劇、電視節目中70歲的人都已經是怎樣的面貌特徵、性格特徵與身體狀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我沒有看錯的話,凡是在1990年的時候年滿18歲、18歲以上的人(即出生於1972年、1972年以前的人),這三十年來都一直沒有變,佔70%以上的人。
這三十年來存在有年齡變化的人最多隻有十歲或不到十歲的變化差距,決不可能會有三十歲的變化差距。
比實際出生顯老的人,也決不會看起和他們現在年滿的歲數等同一致。
舉例,出生於1930年的人,正常情況的人依然看起和三十年前以前看到的年滿58歲的人是等同一致的年齡狀貌,比實際出生顯老的人看起只有68歲,特別顯老的最多看起只有72歲的極限,決不可能會看起有90歲大壽。
如果不清楚,請大家看看三十多年前、五十年前、七十年前以及更早時期人到了90歲還會跟現在看到的1930年出生的人同歲嗎?
1930年出生的人,現年90歲,但是他們的實際面貌特徵、性格特徵與身體狀態一直是保持在58歲的年齡狀態,和三十多年前、五十年前、七十年前以及更早時期看到的年滿58歲的人是等同一致的面貌特徵、性格特徵與身體狀態,從1990年的時候到現在三十年來情況都一直是這樣。
因此,1930年出生的人真實年齡依然是58、59歲,90歲只是他們的自然年齡而已。
現在,誰才真正是70歲古稀的人?
依然是三十年前年滿70歲的人,也就是現在年滿101歲的人,即出生於1919年的人,才真正是70歲古稀的老年人。
1950年出生的人雖然現在年滿70歲,事實上,從他們的實際面貌特徵性格特徵與身體狀態可以充分鑒定,和70歲還相差三十歲以上的距離。
人的年齡生理因素:
面貌生理特徵,主要表現在人的五官眉目的輪廓深淺。而不僅僅是表現在頭發是否變白脫落、有無皺紋眼袋老年斑、肌肉鬆緊、皮膚粗細與干潤。
外貌生理特徵,主要是表現在人的身材結構。而不僅僅是表現在人的身體胖瘦、身高、五體大小。
身體生理特徵,主要表現在人的日常言行舉止、眼神、說話語音的輕重這三大特徵。而不僅僅是表現在人的感官神經、內部器官組織、體重。
人的五官眉目、身材結構、言行舉止、眼神、說話語音這五個特徵才是人的年齡生理因素的主要特徵表現。不同年齡的人之間的差距就表現在這五個特徵。
李靖飛,男,1957年10月13日出生,這是他在1990年的時候演的電視劇《三國演義》角色張飛,當時才33歲。
現在所謂的「老年人」哪一個不是中年人?
出生於1930年至1949年的人,現在年滿71~90歲,他們的真實年齡依然是40~59歲。
C. 古代常用稱為代替年齡,20歲-70歲的稱謂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D. 古代怎麼稱呼70歲老人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回古來稀。答」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E. 古代形容70歲老人怎麼稱呼
古稀:古代人抄活到襲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F. 人的年齡用古時的詞語怎麼形容比如:七十歲怎麼形容
1、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2、初度:周歲。
3、生小:幼年。
4、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
5、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7、教數:9歲。
8、外傅:10歲,出外就學。
9、束發: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束發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10、舞勺:13歲。
11、及笄:指女子15歲。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12、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14、20歲(男)―弱冠
15、20歲(女)―桃李年華
16、24歲(女)―花蓓(信)年華
17、30歲(女)―半老徐娘
18、30歲(男)―而立之年
19、40歲(男)―不惑之年
20、50歲―知命之年、半百。
21、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22、70歲―古稀、杖國之年。
23、77歲-喜壽
24、80歲―杖朝之年
25、88歲-米壽
26、80-90歲―耄耋之年
27、90歲―鮐(台,駘)背之年
28、99歲-白壽
29、100歲―期頣,人瑞。
30、108歲-茶壽
七十歲為古稀、杖國之年。
G. 除了60歲耳順,70歲從心所欲不逾規,你還知道哪些指人60和70歲的句子。
我在我國古代講三十而立,40而而不或是50而從心所欲,62順70而從心所欲,把這指的是60歲,而70歲之間時代的人老之後就變得聰明了。
H. 古代常用稱謂代替年齡請說出下列年齡的稱謂60歲是什麼70歲是什麼
60歲
耳順
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是聽得進逆耳之言,詈罵之聲也無所謂,無所違礙於心。
花甲
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天乾地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70歲
從心之年
指70歲。語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懸車: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因用懸車之年指七十歲。
I. 古代形容70歲老人怎麼稱呼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回多依此詩答,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J. 過七十歲生日怎麼稱呼
七十歲的人可以稱呼「古稀」。
「古稀」是中國人自古指七十高齡的說法。內它源於唐代大詩人杜容甫《曲江二首》詩,杜甫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嘆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十分稀少。
(10)想怎樣就怎樣代指70歲擴展閱讀
古代年齡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
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
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耄耋之年。
100歲樂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