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十歲叫過生日還是過壽
按照傳統,五十歲以前的誕生日一般稱為「過生日」,五十歲以後才是名正言順專的「做壽」。半屬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過壽是從六十歲開始,一甲子=60年,有了1甲子的人才能過壽。
民間把給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過大生日鋸之為「過壽」,又叫「做壽」。也就是每到老人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歲生日,兒孫們都要隆重地慶賀活動,祝福其長壽。
拓展資料:
生日就是一個人出生的日子,實質是一個紀念日,紀念著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日子。一般在中國比較重視老人和兒童的生日,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會,在中國的傳統中,生日吃壽面和雞蛋。西風漸進,青年人用蛋糕和蠟燭慶祝。
B. 多少歲是大壽,有什麼講究嗎
一般60歲開始過大壽,另外就是家庭成員以及後輩必須來給老人送禮物過壽禮。
我國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是從60歲開始算起,60歲以上的就稱之為老年人,而且都是退休的人,通常這類人都叫過壽,而不叫過生日。當然有些長壽的地區,恨不得要到70歲以上才辦壽宴,70歲以下都感覺叫做中年人。當然這些地區也是少數地區,大部分地區都是50歲以上就該步入老年人群體了,現在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就是女性50歲退休,男性55周歲退休。所以從國家層面來上來說,50歲往後的一部分人可以稱之為老年人,可以享受老年生活了。
我們平時都能聽到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就是30歲的你可以獨立了,事業獨立,人生獨立,家庭獨立,經濟獨立,所以叫三十而立。40歲的時候,事業穩定,家庭穩定,社會地位穩定,已經能看透一切了,所以叫四十不惑。等到了50歲的時候可以說半截身子都已經入土了,該退休的已經退休了,兒女該成才的,也都成才了,所以這個時候叫做五十知天命。等到了60歲以後,幾乎都是兩鬢斑白,正式加入老人群體,所以這個時候得過壽,都是非常隆重,且應該子孫滿堂的情況。
C. 50歲的生日是過壽嗎
不是,過壽是從六十歲開始,一甲子=60年,有了1甲子的人才能過壽啊。
民間把給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過大生日鋸之為「過壽」,又叫「做壽」。也就是每到老人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歲生日,兒孫們都要隆重地舉行慶賀活動,祝福其長壽。
老人過壽有條俗規:過九不過十。老百姓認為「十」是滿數,壽滿即到頭了,不吉利。所以,做壽時用的都是虛歲,即把五十九歲當六十歲過,六十九歲當七十歲過,以此類推。一般在六十歲以下不能叫「過壽」,只能稱為「過生日」。如果叫過壽,不僅會遭到人們的指責甚至唾罵,而且還要「折壽」。俗話說:「尊親在不敢言老」,只要父母健在,即使超過六十歲,也不能在家過壽,只能是過生日。
慶壽時,一般人家都要布置壽堂。壽堂要設在堂屋,壽堂前放一張八仙桌,桌旁放兩張椅子,桌子的中間放一個銅鑄的大「壽」字,兩旁點兩支壽燭,前面再擺放兩盤壽桃和兩盤壽面。在壽堂的後牆正中掛一幅中堂畫,男壽星一般用《壽星圖》或《松柏圖》,女壽星則用《麻姑獻壽圖》。中堂的兩邊懸掛一幅壽聯,內容都相當地喜慶,如「福與天地共在,壽比日月同輝」、「壽比南山松不老,福如東海水長流」、「福海朗照千秋月,壽域光涵萬里天」等等。有的大戶人家對壽聯特別講究,根據壽星的身份、歲數、過壽的月份等,專門請人撰寫,內容新穎別致,恰如其份,使祝壽的氣氛更加濃烈。
過壽有兩段高潮:一是前一天晚上暖壽,一是第二天正式賀壽。前一天晚上由女兒暖壽,有的人家也叫「攔壽」。女兒要為過壽的父親或母親做一身全新的壽衣,包括鞋、帽也要是新的。壽衣一定要做的肥長一點,如果做短做瘦,與「短壽」諧音,是很不吉利的。壽星穿上女兒做的壽衣,和家人一起吃長壽面,之後,坐到八仙桌的上首,受女兒及子孫叩拜。
壽桃和壽面也是由女兒送的。一般在前兩天就與會做壽桃的人家說好預訂,賀壽當天天一亮,就去端回來。壽桃是用麵粉做成桃子、石榴、佛手等各種造型,再用紅、綠食素描繪,非常形象、逼真。做好後一定要放到一個盤子里,諧音為王母娘娘祝壽的「蟠桃」。一盤壽桃一般為108個,與佛教徒拿的佛珠數相等,佛、福同音,寓意「福壽無邊」。壽面也要放在盤子里,盤成寶塔形,頂上插一朵紅花,和壽桃一起擺放在八仙桌上。
正式慶壽這天,兒子要負責置辦壽慶的酒筵,招待前來祝賀的親友。過去,親友來祝壽一般不送錢,而是送壽幛、壽聯、壽酒、壽糕、壽燭等一些物品,祝壽時也要說喜話,一人高聲說,大家一起道好,如:「抬步進壽堂,好!壽堂喜洋洋,好!壽山並壽海,好!福壽滿爐香,好!」
來賓祝壽之後,最精彩的是兒孫們向壽星「獻壽」。這個節目在午時舉行,午時一到,壽堂前的賓客都自動地站到在兩邊,兒孫們則按輩份、長幼排好,依次給老壽星磕頭獻壽。每個人磕頭時要表示願意拿出幾歲自己的壽齡獻給老壽星,當場用紅筆寫在黃紙上,簽名畫押,然後一起拿到祖先堂或城隍廟燒掉。獻歲越多,老壽星越高興,有的加起來有幾百歲,說明老壽星子孫滿堂,都非常孝順。
獻壽以後,壽筵開始。首先是吃壽桃,每人都要吃一個,然後,依次給老壽星敬酒。壽筵上一定要吃面條,稱為「長壽面」,第一碗要盛給老壽星,別人是不能隨便吃的。吃過飯,各人都把自己用的碗筷帶走,叫做「討壽」。據說,用吃過壽面的碗筷吃飯可以長壽。要是九十、一百歲高壽,陌生人知道了都要來討要碗筷。
D. 50歲「拜壽」有什麼講究嗎
做壽老來人(50歲以上)誕辰日的慶源祝活動,逢十稱大壽,如「五
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但這種大壽並非真正逢 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歲數。因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 人們為討個吉利,故形成了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作大壽前要 向至親好友發請柬,發放日期一般在作壽的前三日,否則為失禮。民諺日:「三日為請,二日為叫,當天為提來。」親友接到請柬,便准備壽禮屆時前往,俗稱「拜壽」。主人還要大擺壽宴,賓客痛飲,有的還請來堂會,增加喜慶氣氛。
中年人講究過三十六、四十九,俗稱「門檻子」。到這一天,家人用紅布做成紅褲帶系在腰間,或用紅布做成內衣穿上,意在消災滅難;老年人講究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表示祝賀。還有過七十三、八十四大壽的。主要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認為這兩個年齡是老年人的門檻子,大慶大賀,以免災避難。過生辰日,窮苦人,無甚講究,有錢人,大操大辦,設大宴,前去祝賀的叫「吃生日」,送厚禮。
讓老人高興就好了,兒孫滿堂,送上祝詞。
E. 50歲生日有什麼講究嗎
人到五十歲以上過生日叫「壽日」(50歲以前叫(「過生日」)。五十歲聯;
五嶽同尊唯嵩峻極
百年上壽如日方中
F. 50歲過生日去祝賀 可以說是大壽嗎
千萬別說 人家才50 你說大壽 人家60以上才大壽 大壽是說人已經活的夠久了
G. 50歲過生日叫什麼
五十歲生日叫過壽。傳統中國人以農歷計算生日,小孩子一周歲的生日稱為「周歲」,有各種習俗。老年人的生日稱為壽日,在50歲以上逢十可稱為大壽。在中國的傳統中,生日吃長壽面和雞蛋。
現代西風漸進,不少人以陽歷計算生日,慶祝方式也改為蛋糕和蠟燭。每個人的生日都是對於個人來說比較重要的日子。它代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中國舊時的生日慶祝一般是面對特別小的孩子或者年齡超過50歲以上的人。
祝壽儀式
古時通常晚輩賓客,僅向壽堂行三鞠躬禮,壽星可定時出堂受賀;其餘時間則由子侄輩在禮堂答禮。新式壽誕,常在宴會之前,由壽星分切蛋糕餉客。壽慶的招待:慶祝壽誕,一般都是經濟較富餘者方能進行,所以在招待上比較講究。
古時在壽誕前夕,就開始宴請至親好友,稱為「暖壽」;中午為面席,取其「長壽」口彩;晚間為大宴。次日,尚有宴席,以謝執事。
H. 「壽誕」和「壽辰」的區別是什麼
沒有區別,壽辰和壽誕都有生日的意思,多指中老年人的生日(以前一般60歲才開始做壽)。
壽誕詞語出處:
《醒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李克用﹞眉頭一簇,計上心來,道:'六月十三是我壽誕之日,不要慌,教這婦人著我一個道兒。'"
壽辰詞語出處:
清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一:"是秋九月,為先君子六旬壽辰。"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阮龍光》:"適相國壽辰, 季 父子皆入府供役。" 冰心 《寄小讀者》十六:"母親壽辰的前一日,又到湖上去了。"
拼音:shòu dàn ;shòu chén
造句:
壽誕
1、今天老奶奶壽誕,賀客川流不息,門庭若市。
2、今天是您的壽誕之日,不管我們距離多麼遙遠,但晚輩的祝福與思念卻不會被距離沖淡。祝福您,歲歲平安,天天快樂!
3、舉國歡騰慶壽誕,三山五嶽同慶賀,五湖四海齊開顏,八十七年創奇跡,中華巨龍騰九天,看今朝,春風綠了人間,七一快樂。
4、欣逢黨之壽誕,藉此舉國同慶之良機,為你送上一份祝願,一願身體永安泰,二願事業常發展,三願生活多愉快,七一快樂!
5、六十周歲壽辰日,祝你康壽事如意。全家來賀祝壽誕,子孫盈門送賀禮。滿堂圍桌一家歡,其樂融融舉杯乾。十全十美日,祝賀你福祿壽康,再享清福六十年!
壽辰
(1)七十壽辰!這是人們獲得一種新的令人敬畏的尊嚴的幸福時刻。這時,你可以把壓抑已達三十餘年的故作深沉棄之一旁,無所畏懼,泰然自若地站在人生的七級頂鋒向下觀望,教誨他人而不會受到指責。馬克·吐溫
(2)心底的祝福是為了你的壽辰,但愛卻整年伴隨你左右!
(3)她的女兒沒有送她一件八十壽辰的禮物,真是令她大失所望。
(4)願的壽辰充分無量的快樂,願此的記憶溫暖,願此的空想甜美,願這一年意得志滿!
(5)老喬剛好在他90歲壽辰前兩天死了.
I. 五十是不是大壽了,五十算什麼生日了。
五十大壽,祝壽 為長輩慶祝生日叫過壽,六十九歲過七十大壽,俗稱整壽。祝壽的人主要是子女、女婿和晚輩至親,近鄰厚友也多臨識賀。整壽禮有壽幛、壽衣、壽人(糕點)、壽桃(面蒸)等;一般過壽只有壽人、壽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