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位60歲的老人,四肢關節(手關節)腫脹,疼。請問這是什麼病,怎麼治療
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當然也可能是其他的疾病,因為你說的太簡單,不知道他還有沒有其他的症狀,所以也不能給個明確的回答。不過如果是類風蝕性關節炎的話,診斷的必備的條件(診斷標准)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自覺症狀)一般是以遠端一個或兩個小關節開始疼痛、腫脹、逐漸發展到多個關節,有的呈對稱性、遊走性、間歇性發作。一半以上病人可出現晨僵(早晨起床時兩手發硬脹),活動後消失。
類風濕性關節炎至今尚無特效療法,仍停留於對炎症及後遺症的治療,採取綜合治療,多數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療效。現行治療的目的在於:①控制關節及其它組織的炎症,緩解症狀;②保持關節功能和防止畸形;③修復受損關節以減輕疼痛和恢復功能。
(一)一般療法 發熱及關節腫痛、全身症狀嚴重者應卧床休息,至症狀基本消失為止。待病情改善兩周後應逐漸增加活動,以免過久的卧床導致關節廢用,甚至促進關節強直。飲食中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要充足,貧血顯著者可予小量輸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體炎等在病人健康情況允許下,盡早摘除。
(二)葯物治療
非甾體類抗炎葯(NSAIDS) 用於初發或輕症病例,其作用機理主要抑制環氧化酶使前列腺素生成受抑制而起作用,以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但不能阻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變的自然過程。本類葯物因體內代謝途徑不同,彼此間可發生相互作用不主張聯合應用,並應注意個體化。
免疫抑制劑 適用在其它葯物無效的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停葯情況下或激素減量的患者
腎上腺皮質激素 腎上腺皮質激素對關節腫痛,控制炎症,消炎止痛作用迅速,但效果不持久,對病因和發病機理毫無影響。一旦停葯短期內即復發。對RF、血沉和貧血也無改善。長期應用可導致嚴重副作用,因此不作為常規治療,僅限於嚴重血管炎引起關節外損害而影響重要器官功能者
三)理療 目的在於用熱療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使肌肉鬆弛,達到消炎、去腫和鎮痛作用,同時採用鍛煉以保持和增進關節功能。理療方法有下列數種:熱水袋、熱浴、蠟浴、紅外線等。理療後同時配以按摩,以改進局部循環,鬆弛肌肉痙攣。
鍛煉的目的是保存關節的活動功能,加強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在急性期症狀緩解消退後,只要患者可以耐受,便要早期有規律地作主動或被動的關節鍛煉活動。
(四)外科治療 以往一直認為外科手術只適用於晚期畸形病例。目前對僅有1~2個關節受損較重、經水楊酸鹽類治療無效者可試用早期滑膜切除術。後期病變靜止,關節有明顯畸形病例可行截骨矯正術,關節強直或破壞可作關節成形術、人工關節置換術。負重關節可作關節融合術等。
一般說來早期即予積極的綜合性治療,恢復大多較好。起病急的優於起病緩者,男性較女性為好,僅累及少數關節而全身症狀輕微者,或累及關節不屬對稱分布者,往往病程短暫,約有10%~20%患者因治療不及時而成殘廢。本病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嚴重晚期病例可死於繼發感染。
『貳』 我爸60歲了.腿痛.膝蓋痛.吃葯打針沒效果.可能是骨質增生.封閉也打了.沒
您好!骨質增生好發於35-70歲的年齡段,從事教師、會計、重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發病率高,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運動和勞動多,關節磨損重,使關節產生退行性骨變。病變程度與年齡大小身體強弱關系密切。膝關節退行性變,關節軟骨磨損變薄後繼發骨質增生,這種病一般表現為關節疼痛,特別是上下樓時疼得更厲害,久坐站起時關節僵硬邁不動步,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不靈活,嚴重者需扶床邊反復幾次才能離床行走,還有腿不能打彎,腿伸不直,不能下蹲等.
此病屬於無菌性炎症,打針吃消炎葯是沒有辦法消除無菌性炎症的.
治療可以選擇純中葯制劑的膏葯
外治安全無副作用可以說是最理想的治療辦法.
祝願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