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她是晚清最美格格,活到2003年,為追溥儀不惜放棄一切,後來怎樣了
說到清朝最美的格格,大家都會想到溥儀那七個如花似玉的妹妹,比如說韞歡、韞穎,她們雖然個個國色天香,聰明伶俐,但論最漂亮的,非婉容的表妹完顏童記莫屬,就連婉容都不及她。
溥儀和李淑賢結婚後,大概覺得有些愧對王敏彤,於是讓他另一位弟弟娶她,但是王敏彤卻搖了搖頭,走進了屋。此後一直獨自生活,直到2003年去世,活到了90歲。
Ⅱ 宣統帝在位期間發生的事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02月0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號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中國最後一個皇帝。世稱清廢帝或宣統帝,1909年-1912年、1917年07月01日—1917年07月12日兩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溥儀自述 :
「我曾經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歲時繼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張勛在北京復辟,擁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東北把我扶上了偽滿洲國皇位,這一幕在1945年結束。第四次當皇帝,是在前年。我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獲得了選舉和被選舉的全部權利。現在我同其他中國人民一樣,是一個『集體皇帝』。」
Ⅲ 這是本人模仿李煜的《烏夜啼》所寫的上闕,有哪位高人對出下闕
自是空餘悔恨唯多情!----感覺這句不好,不像那麼回事,如果改成"自是空餘悔恨悔多情"不知是否合你心情!
Ⅳ 末代皇帝溥儀有子女嗎
末代皇帝溥儀沒有子女。
1、現代作家賈英華的《末代皇帝的後半生》和《末代太監孫耀庭傳》中記述了溥儀當年的病歷,其中有完整的記載:「患者(溥儀)於30年前任皇帝時就有陽痿,一直在求治,療效欠佳……有吸煙嗜好,曾三次結婚,均未生育。」
2、在溥儀的最後一位妻子李淑賢所寫的《我的丈夫溥儀》一書中曾經這樣記載:「臨別時,周總理特意跟溥儀和李淑賢說:'你們夫妻要互敬互愛,互相幫助。聽說你倆身體不是太好,不能生小孩兒。我不是也沒有小孩兒嗎?'稍稍停頓了一會兒,他又幽默地說:'全中國的小孩兒都是我的小孩兒嘛。'
聽得出來,周總理對他倆的家庭現狀十分清楚。回到家裡,李淑賢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自從周總理接見以後,李淑賢再不好提起離婚了。「
所以在溥儀因為身體的原因,一生中都沒有子女。
(4)50歲溥儀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50歲的李淑賢結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於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Ⅳ 中國末代皇帝溥儀有沒有後代
末代皇帝溥儀有沒有後代。
說起溥儀其人,也是個花花公子性格,他一生閱女無數,但凡是看上的女人,沒有一個不被他得手,色心色膽可謂極大,所以後世對於他的作風評價並不很好。
可是也有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雖然他的女人眾多,後代卻一個都沒有,實在令人驚訝不已。
根據歷史記載,陽痿這件事存在的可能性應該是極高的,因為溥儀曾經在自己的一本回憶錄里描述過類似的真實情節,據他披露,他從小就終日跟宮女太監們廝混在一起。
難免受到心術不正的太監教唆,過度得縱欲導致了他早早的就在性功能方面出現問題,然而在那個年代又沒有專門的治療方案,所以才造成了溥儀不行的慘狀。
而宮女們就更是可恨至極,因為她們終日待在暗無天日的後宮之中不能與男人相見,所以一旦遇到能與幼小溥儀獨處的機會,宮女就狠狠地握住溥儀的命根子強迫他,強行與她們發生關系。
還讓溥儀吃春葯,這一系列的罪惡行徑給溥儀的身體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5)50歲溥儀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
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1日,溥儀大婚,娶了一後一妃。皇後是婉容,妃子是文綉。在紫禁城中,溥儀或讀書吟詩、作畫、彈琴,或捏泥人、養狗、養鹿,有時還到宮外坐汽車,逛大街。
但是,溥儀與婉容結婚之後,也很少能夠夜間留宿於婉容的房內,偶然間才到訪一兩次,完全不像是正常的夫妻般恩愛親熱。
溥儀的到來簡直成了婉容府上的稀罕事兒,早上起來,皇帝起身就走沒有一絲留戀的意味,婉容也是面色蠟黃毫無生氣可言,臉上常帶著淚水,似乎在表現著夫妻生活的不和諧。
日本建立了偽滿洲國政府,溥儀和婉容在名義上是作為統治者而存在的,婉容卻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接觸鴉片進而上癮,甚至是出軌。
出軌了的婉容不久後就懷孕了,狠心的溥儀在女嬰生下之後沒有片刻的猶豫,馬上將女嬰扔下了鐵鍋不管死活,婉容經過這件事情給她的強烈刺激,就徹底瘋掉了。
新中國建立以後,聽一個曾經跟皇後私通過的侍衛向人們說,皇後在跟自己「玩耍」時候,竟然還是一位處女,這簡直是令人難以置信。
Ⅵ 愛新覺羅·溥儀的家族成員
生父
愛新覺羅·載灃(1883年—1951年),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子,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之同父異母弟,生母側福晉劉佳氏。生於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十一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1911年),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發,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民國十七年(1928年),遷往天津幽居,後又去東北,拒絕日本人勸降之要求,並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之後返回關內居住。解放後,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風寒,於2月3日病故。
嗣父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同治帝。 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日)奕譞次子,即清德宗光緒帝,也是溥儀的伯父。 母親 蘇完瓜爾佳·幼蘭(1884—1921):生母。 鄧佳氏:庶母。 嗣母 孝哲毅皇後阿魯特氏(1854—1875),阿魯特·崇綺之女,清穆宗同治帝之妻。 孝定景皇後葉赫那拉·靜芬(1868—1913),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清德宗光緒帝之妻。 皇後 郭布羅·婉容(1906年-1946年),達斡爾族旗人。民國十一年(1922年),她17歲跟溥儀結婚,為皇後。父親榮源為內務府大臣。 起初夫妻關系尚好,溥儀在婉容與文綉中明顯偏向婉容,生性多疑的溥儀曾表現對婉容的信任,後天津時期文綉出走後,溥儀遷怒婉容,婉容開始遭到溥儀冷落,染上鴉片煙癮,滿洲國時期婉容並不願去東北,卻被日本關東軍強行帶去,常年不堪忍受日本人暴行而發瘋。日本投降後,婉容被中共游擊隊俘虜,最後釋放。煙癮發作,卒於中國吉林省延吉,葬地不明。經其弟郭布羅·潤麒同意,於2006年10月23日招魂與溥儀合葬於河北省清西陵外的清獻陵,謚號孝恪愍皇後。
李淑賢(1925年-1997年),漢族(有對她的稱呼為「孝睿愍皇後」,但並非實際認定的謚號,其本人並不認同,就這一基於新中國溥儀得到改造之後的婚姻來看,該稱謂是對於李淑賢本人的不尊重)。1962年,她37歲跟溥儀結婚,她那時還是一名小護士,但溥儀並沒有因為她是一名護士而嫌棄她。在這之前,李淑賢有過兩次婚姻。溥儀那時很想再婚,於是,兩人結成姻緣。兩人婚後恩愛有加,彼此呵護,是一對少有的夫妻。 淑妃 額爾德特·文綉(1909年-1953年),蒙古族旗人。滿洲鄂爾德特氏旗人。民國十一年(1922年),她跟16歲的溥儀結婚。溥儀首選的第一位妃子是文綉,但是父親逝世後端康太妃為首的四大太妃們,皆認為文綉家境貧寒、長相不好,讓王公勸溥儀重選。文綉被冊封為淑妃。民國二十年(1931年)廢除離婚。 祥貴人 譚玉齡(1920年—1942年8月14日),滿族貴族出身,原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以後,改姓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溥儀對婉容不滿並打入冷宮,為了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擺設和玩物,由親屬介紹當時正在北京中學讀書的譚玉齡來到長春與溥儀結婚,住在緝熙樓樓下西側。溥儀封她為祥貴人,當時溥儀32歲,譚玉齡17歲。譚玉齡入宮後與溥儀的關系很好,深受寵愛,溥儀經常叫侄媳等女客陪她散心。譚玉齡聰明能幹,溫順賢惠,待人接物十分穩妥。但與溥儀過了5年如漆似膠的日子後,22歲的譚玉齡卻一命嗚呼。關於譚玉齡的死,至今還是個謎。2002年愛新覺羅家族後人為其上謚號,曰明賢皇貴妃。 福貴人 李玉琴(1928年7月15日—2001年4月24日),祖籍山東的李玉琴生於長春市一戶普通人家,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考入偽滿新京南嶺女子優級學校。第二年,年僅15歲的李玉琴被選入滿洲國的「皇宮」中,並被滿洲國「皇帝」溥儀「封」為「福貴人」,這是溥儀的第四位妻子。1957年五月廢除離婚,後再嫁。2001年,因肝硬化病故。 溥儀讀書極不用功,除經常生病不上學外,還不時讓太監傳諭老師放假。他讀書的興趣遠不如對毓慶官外那棵大檜柏樹的勃勃興致。溥儀常常蹲在那兒看螞蟻,一蹲半天,玩得把吃飯都忘掉。後來又被蛐蛐、蚯蚓所吸引,叫人搬來大批古瓷盆缸喂養這些昆蟲。老師們對於這個學生無可奈何,只好採用權宜辦法,每天早晨起來後,由總管太監張謙和站在卧室外,把昨天的課文大聲誦讀幾遍給溥儀聽;在溥儀到太後面前請安時,則以「見面禮「,讓他在太後面前把書從頭念一遍,促使他記憶。這樣,學了幾年,當然背不出幾篇文章。滿文學得更糟,連字母都沒學會,隨著師傅伊克坦的去世而徹底了結了這門功課。
老師們為促進溥儀學習,想了個伴讀的辦法。伴讀的學生每月可以拿80兩銀子的酬賞,另外還賞「紫禁城騎馬」,即從東華門、西華門進宮以後還可以在宮內騎一段路程再下馬,這是朝廷對臣下的一種特殊恩典和榮譽。先是由貝子溥倫之子毓崇伴讀漢文,後來又增加溥儀的弟弟、醇親王次子溥傑伴讀漢文。這時溥儀稍有長進,當著老師面能在書房裡坐住凳子;老師對溥儀的過失也可以用訓斥伴讀生的辦法加以規勸、訓誡。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春夏之交,蘇聯內務部門對溥儀以下各偽滿大臣開始了一系列傳訊。溥儀開始不知道蘇方這樣做是為什麼,直到八月蘇方通知他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當證人,他才明白。
溥儀在蘇聯軍方押解下前往日本。在法庭上,溥儀陳述了日本帝國主義奴役滿洲的計劃和實施過程。他詳細敘述了「九·一八事變」後,天津日本駐軍司令香椎浩平如何強迫他去旅順,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征四郎怎樣威逼他從旅順到長春去當「滿洲國皇帝」,以及他如何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監視,無權甚至無個人的人身自由。
當溥儀控訴日本人殺害他妻子譚玉齡時,情緒開始失控,他用手使勁地拍打證人台。在講到天皇裕仁送給他天皇神器寶劍和鏡子時,溥儀再次無法抑制激動的情緒:「當我拿著這些東西回家時,家裡人都哭了。這是我這一代人的恥辱。」日本戰犯的辯護律師認為這是攻擊日本天皇的祖先,溥儀大聲回擊:「我可沒有強迫他們,把我的祖先當他們的祖先!」這句話引起鬨堂大笑。
從八月十六日起,溥儀連續出庭8天,創下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單人作證時間最長的紀錄。作證完畢後,他又回到了收容所,繼續他的特殊俘虜生活。1950年7月30日,蘇方向溥儀下達了回國通知。即使此時,溥儀仍對第45特別戰俘收容所的翻譯別爾緬拓夫表達想要留在蘇聯的意願。1950年7月31日,溥儀登上回國的列車。 1964年對於溥儀而言是最快樂的一年。這一年,他的著作《我的前半生》幾經刪改終於付梓出版;他攜妻子參加了全國政協組織的參觀團,親眼看到了新中國成立十年的建設成果;更重要的是,他成為了一名全國政協委員。
1964年12月30日,溥儀手持紅色封皮印著燙金字的出席證,出現在全國政協四屆一次會議的大廳里。這是他第一次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參加會議。會上,溥儀做了發言,通過現存的發言稿可以看出他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他說:「今天,我能夠作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一個成員在這里發言,心情非常激動……有許多外國記者訪問我,他們覺得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在新中國存在,是個奇跡。不但生存,而且生活得很好,更使他們迷惑不解。在我們的社會,確實出現了這樣的奇跡:把戰爭罪犯改造成新人。
1960年11月26日,他鄭重其事地穿上了會見外賓時才穿的中山裝,在與同事們一起投下選票時,他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事後他這樣寫道:
「1960年11月26日,我拿到了那張寫著「愛新覺羅·溥儀」的選民證,我覺得把我有生以來的一切珍寶加起來,也沒有它貴重。我把選票投入了那個紅色票箱,那一剎那,我覺得自己是世界最富有的人。我和中國六億五千萬同胞一起,成了這塊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主人。」
獲得特赦後的溥儀共參加過三次選舉,第三次是他剛剛做完腎切除手術出院不久。那一次,溥儀拖著病體在李淑賢的陪伴下,與街坊們一起聽取了街道負責人對候選人情況的介紹。介紹結束後,溥儀還搶著發言。令李淑賢驚訝的是,剛剛出院的溥儀,那次說話聲音出奇的洪亮。幾天後,溥儀和李淑賢在附近的南操場小學參加了投票。李淑賢記得,在排隊等待投票時,溥儀始終帶著一種庄嚴的神情。看他虛弱的樣子,李淑賢曾想跟前後排隊的老街坊們商量插一下隊,但溥儀無論如何也不肯。直到把選票鄭重地投到票箱內,他才在李淑賢的攙扶下回了家。
普通人看似平常的選舉權,溥儀卻格外珍視。只有他自己才知道這一張薄薄的選票對他意味著什麼,它代表著新社會對於他作為一名國家公民的認可。
溥儀自述 :「我曾經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歲時繼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張勛在北京復辟,擁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東北把我扶上了滿洲國皇位,這一幕在1945年結束。第四次當皇帝,是在前年。我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獲得了選舉和被選舉的全部權利。現在我同其他中國人民一樣,是一個『集體皇帝』。」 1962年,來自統戰部、全國政協的同志,以及溥儀的家人、同事一百多人參加了溥儀的婚禮。溥儀身穿筆挺的中山裝,鄭重地拿起提前擬好的發言稿,發表了長長的致辭。溥儀說,之所以選在這一天舉行婚禮,是因為第二天是勞動人民的節日。
就這樣,末代皇帝的最後一段婚姻開始了。其實,溥儀早就想找個伴侶,開始一段新生活。主動給他介紹對象的人也不在少數。就連毛澤東也非常關心他的個人問題,在接見溥儀時毛澤東風趣地問:「你還沒有結婚吧?『皇上』不能沒有娘娘喲,你可以再婚嘛!」但找一個合適的伴侶對於溥儀而言並不容易。剛剛回京三個月,七叔載濤就給他介紹了位張小姐。這位小姐穿著入時,還熱情地請溥儀跳舞、抽煙。但當溥儀知道她父親以前是醇親王府的僕人,曾深受皇恩時,兩人的交往戛然而止。
婉容有位表妹人稱王大姑娘,一直高不成低不就,直到50歲還是單身。此時,她也對溥儀產生了興趣,又是請他吃飯,又是約會,令溥儀不勝其煩。一位過去的隨侍想「攀龍附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溥儀,也被溥儀拒絕了。他說:「他們要嫁的是那個『皇帝』,不是我這個普通百姓。」
大家看出來了,跟大清貴族沾邊的溥儀是一概不要,他要找的是一個新社會的新女性。1962年1月,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這些日子裡,不少人為我找對象。屈指算,已然說了七八個對象,還沒有看好。等我說妥了對象,一定告訴你。可見,溥儀想找一個合適的對象,並不是件容易事。恰好,這天同為文史專員的周振強拿著一張照片來到辦公室,說是人民出版社編輯沙曾熙托他給照片上的女子介紹個對象,照片上的女子正是李淑賢。看了照片溥儀很感興趣,當他得知李淑賢還是名護士時,就更滿意了。幾天後,在周振強和沙曾熙的引薦下,溥儀和李淑賢見面了。
晚年,李淑賢向曾經是她鄰居的賈英華回憶,聽說老沙給自己介紹的對象竟是「小宣統」,李淑賢嚇了一跳。她本來不打算見,但在老沙的再三勸說下,她還是懷著姑且一試的心理去了。
Ⅶ 有沒有人知道溥儀的故事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其為清朝皇帝在位時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偽滿洲國皇帝位時年號「康德」,又稱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
Ⅷ 晚年的溥儀為什麼拒絕晚清最美格格的追求,而選擇一個相貌平平的二婚護士
說起溥儀也是一個封建體制下的悲劇人物,三歲的時候就登基稱帝了,但,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稱帝也只是一個傀儡而已,好不容易長大成人漸漸掌握了皇權,又被人趕出了紫禁城,之後碰到張勛復辟,又拿回皇帝寶座,誰知道屁股還沒坐熱又被趕下去,這還不算,日本佔領東三省之後,又莫名其妙做起了偽滿洲國傀儡皇帝,被人一直垢罵。
原因之二:晚清最美格格王敏彤已然人老珠黃,不再是絕色美人。溥儀已經56歲了,王敏彤也50歲了。對於溥儀來說,再漂亮的格格也已經老了。更為關鍵的是,接受了這么多年的改造,溥儀完全不想再和舊滿族女子扯上關系了。
原因之三:上文也有介紹,溥儀自小的那段經歷導致他生理心理上出現了障礙,對女性也失去興趣,自己的妻子也因此先後離他而去甚至出軌,因此溥儀心裡是有障礙的,貧窮普通二婚護士李淑賢,又是周總理親自拉的媒牽的線,作為晚年伴侶,老來伴,李淑賢無疑是溥儀的最佳選擇。
末代皇帝溥儀是生於那個年代是不幸的,但是新中國的成立,對他的關心照顧,他又是萬幸的,由於種種原因,溥儀放棄了最美格格王敏彤,繼而選擇了二婚護士李淑賢,兩人婚後感情也算是恩愛,因尿毒症去世,而他選擇的護士李淑賢也是陪伴著溥儀走完了人生最後的這段路,所以說溥儀還是幸運的。
Ⅸ 未代皇帝溥儀最後一任妻子是誰
1962年4月30日,位於南河沿的文化俱樂部大廳里喜氣洋洋,一對新人要在這里舉行婚禮。新郎是曾經的末代皇帝溥儀,新娘是朝外關廂醫院的護士李淑賢。來自統戰部、全國政協的同志,以及溥儀的家人、同事一百多人參加了溥儀的婚禮。溥儀身穿筆挺的中山裝,鄭重地拿起提前擬好的發言稿,發表了長長的致辭。溥儀說,之所以選在這一天舉行婚禮,是因為第二天是勞動人民的節日。
就這樣,末代皇帝的最後一段婚姻開始了。其實,溥儀早就想找個伴侶,開始一段新生活。主動給他介紹對象的人也不在少數。就連毛澤東也非常關心他的個人問題,在接見溥儀時毛澤東風趣地問:「你還沒有結婚吧?『皇上』不能沒有娘娘喲,你可以再婚嘛!」但找一個合適的伴侶對於溥儀而言並不容易。剛剛回京三個月,七叔載濤就給他介紹了位張小姐。這位小姐穿著入時,還熱情地請溥儀跳舞、抽煙。但當溥儀知道她父親以前是醇親王府的僕人,曾深受皇恩時,兩人的交往戛然而止。
婉容有位表妹人稱王大姑娘,一直高不成低不就,直到50歲還是單身。此時,她也對溥儀產生了興趣,又是請他吃飯,又是約會,令溥儀不勝其煩。一位過去的隨侍想「攀龍附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溥儀,也被溥儀拒絕了。他說:「他們要嫁的是那個『皇帝』,不是我這個普通百姓。」
大家看出來了,跟大清貴族沾邊的溥儀是一概不要,他要找的是一個新社會的新女性。1962年1月,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這些日子裡,不少人為我找對象。屈指算,已然說了七八個對象,還沒有看好。等我說妥了對象,一定告訴你。可見,溥儀想找一個合適的對象,並不是件容易事。恰好,這天同為文史專員的周振強拿著一張照片來到辦公室,說是人民出版社編輯沙曾熙托他給照片上的女子介紹個對象,照片上的女子正是李淑賢。看了照片溥儀很感興趣,當他得知李淑賢還是名護士時,就更滿意了。幾天後,在周振強和沙曾熙的引薦下,溥儀和李淑賢見面了。
晚年,李淑賢向曾經是她鄰居的賈英華回憶,聽說老沙給自己介紹的對象竟是「小宣統」,李淑賢嚇了一跳。她本來不打算見,但在老沙的再三勸說下,她還是懷著姑且一試的心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