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長壽百歲法
長壽百歲法是日本「東西理療醫學協會」會長大石三誠先生推薦的,日本現有相當多的人在實行這一方法。大石三誠先生本人實行了20多年,收到顯著療效,他年逾70歲,但仍形同青年,精神矍鑠,沒有一根白發,沒有一顆蟲牙。
長壽百歲法共有九節,各有針對性,可以全部做,也可根據需要做其中一部分。此法簡單易行,不費時間,可以一試。(一)早起一杯水
人在睡眠時,身體各部分活動減慢,機能下降。早晨一覺醒來,機體就開始活動起來,這時所喝的水能很快被胃所吸收,並輸入血流,為全身活動提供足夠的津液。最好飲涼開水(也可加入少量食鹽),每次飲量宜300毫升左右。(二)擦臉、擦脖子
用冷水毛巾(天很冷時也可用溫水)使勁摩擦臉部及脖子,直至發紅。每次約2分鍾。摩擦脖子可以刺激甲狀腺,促使激素分泌;摩擦臉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減少皮膚皺紋。堅持此方還可以預防感冒。(三)擊頭、擊頸
手握空拳輕擊前額50次,頭頂50次。據說這樣可使頭腦更加靈活,此法對腦力勞動者尤為必要。接著敲擊脖子50次,先敲擊頸前部,目的在於刺激甲狀腺。再敲擊頸後部,此時可松開拳頭,用掌側敲擊50次。(四)輕揉睾丸
在洗澡水中,雙手分別握住左右睾丸,輕輕地搓揉,每次最好在100下左右。這樣能提高睾丸的機能,使人精力旺盛。此法對陽痿病人也有治療作用。(五)冷熱水淋洗法
本方法通過洗澡時的冷熱刺激來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洗澡時先將身體泡暖洗凈,然後用冷水淋洗。男子從下腹部淋至睾丸,女子從下腹部淋至陰部,使下腹部冷透。如果洗一次澡能淋2次甚至3次,效果會更明顯。本法可與上述輕揉睾丸法合用,對於因疲勞過度、用腦過度而致精力、性慾衰退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絕對安全可靠的方法。(六)指壓小腿肚
洗澡時用拇指使勁按壓小腿肚,左右各50下。疲勞時會感到有些疼痛,按壓十幾下後疼痛就會消失。本方法不僅能消除腿部的疲勞,據說還有增強性慾的效果。(七)屈伸體操及叩腰
屈伸體操能鍛煉腰部,其辦法是先將雙手盡量往上伸,然後緩緩彎腰,手向下伸,盡可能接觸地面,這樣做5次。接著雙手握空拳,使勁輪流叩擊左右腰部,這樣也做5次,如能堅持做10次左右,效果更好。(八)指壓胃腹部
睡覺躺在床上時,雙手四指並攏,用指端使勁按壓胃、腹部(特別是肚臍四周)以及下腹部,從上到下做5次。這種方法能增強內臟特別是胃腸的功能。腸胃虛弱的人可慢慢地多做幾次。(九)伸展手腳
睡覺時,在被褥里盡量伸開手腳,並使暗勁伸直脊樑骨。慢慢地做5次。
㈡ 長壽方法是什麼
長壽就是養生
多人認為,養生一定要吃點什麼,所以經常吃這個葯,那個葯。又或者,養生一定要做點什麼,買跑步機,買健身器材等等,這都是對養生的誤解。實際上,最好的養生是順其自然。不要過分強調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運行的規律,去做好身邊的事情。小孩、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
其實養生說難也難,說簡單也很容易,養生的最大好處在於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因此被眾多人追捧,不過大多數復雜的養生方法,並不適合普通人。今天,掌門師兄就為大家推薦幾個簡單的養生方法,讓大家輕輕鬆鬆就能養生!
1、每天喝水不耽誤
人體中水的含量約佔65%,可以說人就是水做的,中醫認為水能補陰、養陰是滋陰生津的第一天然食材,並將喝水視為人的第一養生法。
中醫不提倡不渴也喝水,主張順應需求,喝水太多反而可能傷腎。人的年齡、體質、氣候及所處地理位置都會影響對水的需求,比如冬季寒冷,人體所需的水自然少些;夏季炎熱,人需要多喝水。
另外,喝水也要注意方法,提倡小口慢慢喝,盡量喝白開水和淡茶水,少喝飲料等,這樣的話不僅可以補充體液,還可以改善血液循環,預防血液黏稠度等!
2、早睡早起不熬夜
睡眠是調節人體各項機能的保障之一,可以說是生命的「營養品」。
中醫理論認為,人與大自然是一個整體,應該順應自然的四時變化,合理安排起居休息。當太陽升起時,人體生物鍾就會發出指令,交感神經開始興奮,這就意味著你該起床了。這個時候,陽氣漸漸恢復,馬上起床再鍛煉身體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雖然不能保證每天都能早早入睡,但是現如今的很多疾病的根源,大多與睡得晚有很大的關系。長期晚睡,不僅會傷及肝腎,還會引發多個器官的機能失調。
不過看過《黃帝內經》的也可能會指出:古人也並不總是提倡早睡的---在春天和夏天都要晚睡才有利於養生。其實大家有所不知,古人的作息時間跟我們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所謂的「晚睡」其實指的是晚上9點左右,這個時間被稱之為亥時初,而古人說的「早睡」其實是晚上7點鍾左右。因此在現代社會,我們能在秋冬兩季的晚上10點多入睡,春夏能在10點半以前入睡,就基本符合「早睡」的條件了。
3、每天萬步能保持
最初,「日行萬步」的概念大約是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上由日本一家研發計步器的公司提出的。
㈢ 常見的長壽方法有哪些
慢跑健身法
循序漸進的慢跑,不但能鍛煉身體,還能醫治多種疾病。
散步養生法
散步能強健腿足,鎮靜神經系統,調節心臟及整個血液循環系統。
濯足養生法
每晚睡前將雙腳浸在38-40℃的熱水中20-30分鍾。
咽唾養生法
每天早晚以舌攪上下齶等唾液滿口,徐徐將其咽下。
摩擦養生法
每天睡前用干毛巾或軟刷子或冷毛巾,或手摩擦全身。
登樓健身法
上下樓梯可使雙腿變得強勁有力。
發汗健身法
通過各項運動或吃熱湯、粥等方法使全身微微發汗。
擦腳心健身法
臨睡前用右手按擦左腳心100次,再左手按擦右腳心100次。
呼吸養生活
每天清晨到空氣新鮮的地方做深呼吸。
癢癢撓」保健法
每天早晨或晚上用抓背工具「癢癢撓」在脊柱兩側抓撓。
㈣ 孫思邈的養生長壽方法哪幾種
根據孫思邈的《千金方》和《攝養枕中方》,從中總結出孫思邈養生長壽的13種方法,廣為流傳:
發常梳: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做10次。經常做這動,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強化眼睛,糾正用眼錯誤。
齒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耳常鼓: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復做10次。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頂住拇指,再用力彈向後腦風池穴十下,「卟卟」有聲。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掃面。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復做6次。可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
腰常擺: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至100下。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由小至大,做36下。可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膝常扭: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延年益壽,由雙腳做起。
常散步:挺直胸膛,輕松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有益的運動。
腳常搓: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㈤ 怎麼理解儒家修身養性法
修身養性,指的是對性格的修煉。現代健康觀已從以往的身體無病,擴展到精神、心理以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諸方面。換言之,良好的性格也是考查你的健康質量的一大指標。人們總是對佛道醫武等養生之法津津樂道,而對儒家養生之法卻很少道及,陌生的很。其實,儒家養生法最貼近生活,而且直指人心,與佛道醫武有同有異,有其獨特之處。今就儒家的修身養性方法作如下詮釋。
德潤身仁者壽
儒家養生首重修心養德,認為具備仁德之心的人一定會長壽。即所謂「仁者壽」(《論語·雍也第六》)。那麼,什麼是「仁」呢?孔子說「愛人」。就是說只有內心充滿愛人之心的人才會達到「仁」的境界。「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第十二)。孟子也進一步證實道:「仁,人心也」(《孟子·萬章章句下》)。看來儒家的「仁」即人之本性,是愛心,是人心。
只有真正具備了愛心和真心的人,才會具備「仁」的美德。那麼,什麼又是「德」呢?儒家把人比作一棵大樹,德即樹之根,做人之根本,而財富只是樹的枝梢。「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學·釋「治國平天下章」》)。根深才會葉茂,樹才會生長旺盛。品德高尚的人才會得到社會的贊許,世人的尊崇,才會獲得真正的財富,健康長壽。所以儒家認為「仁」為德本,德為人之本,這才是為人處世的原則。「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大學·釋「治國平天下章」》)。
有錢的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怎樣裝飾豪華的房屋,住得舒舒服服,但他們的內心卻是空虛的,而往往又為錢財而憂慮。而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寬廣,性格開朗,做事光明正大從不做違心的事,自然心情愉悅,吃得下睡得著,所以身體自然就好。「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釋「誠意章」》)。
水有載物包容之德,所以德行高尚的人往往以水為鑒,經常勉勵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夠胸懷大志兼善天下。山嶽巋然巍立氣勢雄偉,往往為具有大仁大德的人所鍾愛,只有大山那樣博大胸懷的人才能夠審時奪勢立於不敗之地。聰明的人經常活動,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強了大腦智慧,淡泊名利的君子都喜歡過恬靜悠閑的生活,無欲無求從不做有違道德的事,也不讓世俗煩憂的事來束縛自己。所以聰明的人總會心情愉快舒暢,沒有煩惱。
凡是胸中充滿愛心的人,能為社會和大眾作出貢獻的人,多做善事的人,一定會長壽。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第六》)。那麼怎樣才能達到「仁者愛人」之心而又能長壽呢?孟子說:一個人要努力保存自己的性善之心,修身養性加強道德修養,多干一些有益的事,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正確對待天命即自然發展規律,無論壽命長短都要有一顆平常心,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態才是修身立命的方法。「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章句上》)。孟子又說:一個人的禍福不是無端而來的,是由於自己的作為而來的。善者自會多福,惡者多有禍事。所以一個人的禍福無不是自己招來的。「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慎交友善養生
儒家不但重視自身修養,而且還提醒人們在交友和生活方面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因為這些方面的負作用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精神面貌和身體健康。對於交友方面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要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知識淵博見聞廣的人交朋友是有好處的。反之,與虛偽做作的人交朋友,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第十六》)。
對於生活方面孔子也提出: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把能夠經常得到調節生活的樂趣作為快樂。心胸開闊,不妒嫉別人的成功,把贊揚別人的長處作為快樂。把多交能辨是非、肯助人為樂的賢良朋友作為快樂。這是有益的。把喜歡驕縱放肆,不顧社會公德,任性妄為的行為視為快樂的;把喜歡縱情游盪,游手好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行為視為快樂的;把喜歡徹夜宴飲,姿情縱欲,花天酒地,喪失道德的行為視為快樂的。
這些都是既損害於社會又損害於己身的行為。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不但贊揚了一些有益社會,有益健康的優良作風。也痛斥了一些自私自利、虛偽狡詐的人和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的不良行為。警示人們那些該作,那些不該作。只有懂得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作為。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離婁章句下》)。
儒家不但重修心也重修身,修心為養性,修身為立命,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發揮聰明才智,所以修身養性二者不可缺一。因此,孔子認為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要時時警覺。年輕的時候血氣尚未穩定,要警覺貪戀女色,要惜精保命愛護身體,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精力旺盛,要警覺爭強好勝,不要為一些小事就吵吵鬧鬧,甚至拳腳相向,於己於人都不好。年老了血氣衰退,應警覺貪得無厭,要常懷平常心,不計得失,經常保持心理平衡,心情暢快,精神愉悅,這樣才能健康長壽。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第十六》)。為什麼古代得道的人能夠健康長壽,是因為他們注重養生,因而長壽,能夠長久地享受人間快樂和美味。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能早樹立節欲長生的觀點,懂得愛護身體,愛惜精力,所以精力不會枯竭。
人和大自然都是息息相通的,雖然萬物形態各有不同但它們都和人類是相互感應溝通的,是相互倚持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所以,古代修身養性的人和治理天下的人都效法天地。「古人得道者,生以壽長,聲色滋味,能久樂之,奚故?論早定也,論早定則知早嗇,知早嗇則精不竭……人之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呂氏春秋·情慾》)。
孔夫子不但注重精神修養和形體修養,而且對起居飲食也非常重視。他喜歡做工精細的食品,對菜餚要求刀工嚴格,肉絲要切得細而勻稱,一是要達到形、色、味俱佳。這樣能增加食慾,使人看得滿意吃得香。
對於放久而腐敗變質的食物絕對不吃,對變了色有異味的食物不吃,對烹飪不得法達不到食用要求的不吃,對過了時降低了菜餚質量的不吃,對不按規格要求胡亂取用的肉不吃,對主菜和調味品不配套的不吃,在宴席上要少吃肉多吃主食,能飲酒但不可喝醉,從集市上隨便買來的酒和熟肉不吃,雖然席上佐料還有但不貪吃以適度為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論語·鄉黨第十》)。
他還認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與養生有關的地方,不但要對飲食提出高要求,而且對睡覺姿勢和衣著梳妝也要符合保健要求。如睡覺時不要長時間仰面朝天躺著像死人一般,這樣對內臟運化活動和呼吸都有障礙,會造成不良後果。正確的姿勢應以側卧為宜而且以右側卧為佳。這樣不會使心臟受壓,呼吸也正常。再者在家中應全身心放鬆,給自己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這樣有利於健康。「寢不屍,居不容」(《論語·鄉黨第十》)。
人與天同心誠則靈
那麼怎樣才能進入養生的最佳要求和狀態呢?首先需要有歡欣的情感即心情愉悅,心靜意寧。而這種情感產生於平和的心情,而平和的心情又產生於道,這個道就是大自然。所以我們要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它雖然是看不見聽不到的而又無法形容它的形態,可是它確實存在的。
如果能和這個「道」也就是大自然融為一體來修身養性的人,一定會免除災禍,終享天年,保全天性。「歡欣生於平,平生於道。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災,終其壽,全其天」(《呂氏春秋·大樂》)。要達到這個境界首先要有誠意,心誠才能心思端正,只有心思端正而後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除了端正內心和具備誠意外,還要認識明確,而達到認識明確的方法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經文章》)。所以只要有一顆真誠的心去認真思考研究並親身體驗,才會明白其中之奧秘,才能達到「終其天年,保全天性」的效果。
㈥ 道教,佛教,儒教,哪種教使人壽命最長
佛教,自梁武帝後,不吃任何葷腥,所以飲食結構不健康,就別指回望長壽了
儒家,嚴格的來講不答是宗教,沒有創世這樣的事情和神,儒家主要是宣揚孔孟之道。
道教,如果不去搞什麼內丹外丹,倒是比較舒服,吃愛吃的東西,干愛乾的事情,清靜無為。也別貓在深山野嶺的話,倒是很養生。可是道家喜歡神神道道啊,沒事自己整點稀奇古怪的東西吃,還搞辟穀。也是嫌活得久。
我科學教,那才是真長壽。道教最繁盛的唐宋元明,人均壽命低的可憐。可是新時代,我科學教出來,感冒不死人了,不再有敗血症了,鼠疫啥的有的治了,人均壽命大副提高。所以科學教使人長壽。身體不好看醫生,心情不好也可以看醫生。活到70,已經不需要靠運氣了,活到80,更不完全靠運氣了。信科學,得長壽
㈦ 長壽的方法
健康就會長壽的!
合理飲食!
充足睡眠!
適當運動!!
最後就是需要保持好心情…
㈧ 儒家道家佛教的生死觀
生死書中有解說:http://www.fosss.org/
聖人 聖教 歸宿 對待生命的態度 壽命 比喻 因緣版
釋迦牟尼佛 佛教 出離生死 涅盤 緣生權緣滅。升天長壽不免輪回,三界如同火宅。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量 大學 博士 四諦 十二因緣 六度
老子 道教 成神仙 有比人更高層次的生命,行善積德 長壽 中學 善行
耶穌 基督教 升天堂 上帝造人 信者得救 長壽 中學 十戒
孔子 儒教 做人 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仁義禮智信 短促 小學 五戒
㈨ 根據儒家的養生觀,什麼樣的人能夠長壽
1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仁者壽(若恬淡虛無,心神寧謐,豁達開朗,順應自然,人之元氣必定聚集,周流於身,長壽則不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