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多少個村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位於湖南省東北部,是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的邊界重鎮。全鎮總面積494.45平方千米,現轄79個建制村,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7.94萬人。
長壽鎮位於平江縣東部,汩羅江東岸。北鄰龍門鎮、木金鄉、詠生鄉,東連南橋鄉,南接黃金洞鄉,西近嘉義鎮。面積220平方千米,人口56631人(2009年末)。轄新興街、東北街、西南街3個居委會,明勝、新建、金龍、大水、保豐、富坪、致富、鄭段、馬西、太平、東一、國付、下付、先豐、九嶺、萬豐、塘口、洲上、白園、大塘、新港、樓前、聯升、將民、沙聯、毛聯、新聯、揚坳、陽坪、道石、永桂、泗聯、東風、湖坪、揚泗、汀油、新湖、三三、邵陽、花園、豐和、桂豐、復建、坳上、共和、光明、朗溪、四灣、飛躍、姜坳、新園51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長壽街,距縣城52千米。309省道過境。旅遊資源有仙姑崖旅遊區、黃金洞水庫電站,湘鄂贛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長壽天主堂。
2. 重慶長壽管轄的地方有哪些
長壽區人民政府:.你區《關於鄉鎮行政區劃建制調整的請示》(長壽府文(2003)59號)收悉。市政府原則同意你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現批復如下:同意將現有的22個鎮、14個鄉調整為2個街道辦事處、16個鎮。調整後,街道辦事處和鎮平均面積由原來的39.6平方公里增加到79.1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原來的24290人增加到48581人。具體調整方案如下:一、撤銷6個鎮14個鄉鳳城鎮、晏家鎮、朱家鎮、稱沱鎮、付何鎮、沙石鎮、三平鄉、扇沱鄉、石回鄉、焦家鄉、飛龍鄉、羅圍鄉、合興鄉、義和鄉、大壩鄉、蘆池鄉、黃葛鄉、樂溫鄉、天台鄉、華中鄉。二、更名1個鎮將原獅子灘鎮更名為長壽湖鎮。三、設立2個街道辦事處鳳城街道辦事處:辦事處駐地黃桷堡3號,轄原鳳城鎮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72.60平方公里,人口148040人。晏家街道辦事處:辦事處駐地晏家場,轄原晏家鎮、朱家鎮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94.83平方公里,人口73062人。四、擴大13個鎮的行政區域江南鎮:政府駐地千佛場,轄原江南鎮和扇沱鄉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67.89平方公里,人口20925人。鄰封鎮:政府駐地鄰封場,轄原鄰封鎮和焦家鄉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55.85平方公里,人口37086人。長壽湖鎮:政府駐地獅子灘,轄原獅子灘鎮、石回鄉和雙龍鎮友愛、華豐、響塘、合豐、圍子、桂花、沙沖等7個村以及雲集鎮石堡、花山、大石、中心、玉華、石嶺、團壩、紅光、懷碧等9個村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04.53平方公里,人口50713人。雲集鎮:政府駐地華中場,轄原雲集鎮水平、青豐、尖鋒、同心等4個村和原華中鄉、飛龍鄉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15.32平方公里,人口35810人。雙龍鎮:政府駐地雙龍場,轄原雙龍鎮雙龍、光輝、天堂、活魚、吼水、燈塔、紅岩、祠堂、鞍山、群力、連豐、谷黃、新生、和平、龍灘等15個村和羅圍鄉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56.97平方公里,人口41161人。龍河鎮:政府駐地合興場,轄原龍河鎮、合興鄉、樂溫鄉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89.9平方公里,人口48616人。海棠鎮:政府駐地海棠鋪,轄原海棠鎮和黃葛鄉中灣村所轄 行政區域,幅員面積44.35平方公里,人口29657人。雲台鎮:政府駐地雲台場,轄原雲台鎮和義和鄉油草寺、橋壩、河坎、拱橋、開豐等5個村以及黃葛鄉大坡、黃桷、大凼、園林、巴河、應祝、李坪、青雲、六角、六合、石河、梅沱、鯉魚、雙土、三百等15個村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87.29平方公里,人口48490人。石堰鎮:政府駐地石堰場,轄原石堰鎮、沙石鎮和義和鄉干壩、絲栗、宏偉、義和等4個村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07.18平方公里,人口59831人。葛蘭鎮:政府駐地葛蘭場,轄原葛蘭鎮、大壩鄉、天台鄉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10.9平方公里,人口70351人。八顆鎮:政府駐地梓潼場,轄原八顆鎮、付何鎮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99.25平方公里,人口45372人。渡舟鎮:政府駐地渡舟場,轄原渡舟鎮、三平鄉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65.05平方公里,人口44475人。洪湖鎮:政府駐地大洪湖,轄原洪湖鎮、稱沱鎮和蘆池鄉所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103.65平方公里,人口39593人。五、保留3個鎮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萬順鎮、但渡鎮、新市鎮。
3. 重慶長壽區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9年7月,重慶長壽區有12個鎮,沒有鄉。
長壽區為重慶市轄區,位於重慶市境中部,東經106°49′—107°27′、北緯29°43′—30°12′。東南與涪陵區接壤,西南與渝北區、巴南區為鄰,東北接墊江縣,西北與四川省鄰水縣相接。轄區南北長56.5千米,東西距57.5千米,總面積1423.62平方千米。總人口90.3萬人。
全區轄7個街道、12個鎮:菩提街道、鳳城街道、晏家街道、江南街道、渡舟街道、新市街道、八顆街道、鄰封鎮、但渡鎮、雲集鎮、長壽湖鎮、雙龍鎮、龍河鎮、石堰鎮、雲台鎮、海棠鎮、葛蘭鎮、洪湖鎮、萬順鎮。區政府駐菩提街道。
(3)長壽鎮人民政府擴展閱讀:
長壽區區劃沿革:
1984年3月,改公社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8月27日,太平鄉更名三平鄉,回龍鄉更名羅山鄉,沙溪鄉更名新沙鄉,三合鄉更名蘆池鄉。
1985年3月,新建獅子灘鎮;7月5日,撤銷葛蘭鄉建葛蘭鎮。
1986年,全縣轄9區、4鎮、40鄉,574村、26居民區,4705村民小組。
1994年3月,撤區並鄉後,長壽縣轄鳳城、朱家、獅子灘、葛蘭、晏家、江南、鄰封、但渡、雲集、雙龍、龍河、石堰、雲台、海棠、沙石、新市、付何、渡舟、八顆、洪湖、萬順、稱沱22個鎮;
扇沱、石回、焦家、華中、飛龍、合興、羅圍、樂溫、義和、黃葛、天台、大壩、三平、蘆池14個鄉。縣政府駐鳳城鎮。
2001年11月21日,重慶市政府批復同意但渡鎮政府駐地由但渡村三堡石遷至下洞村宋家廟。
2002年末,轄22個鎮、14個鄉,38個居委會、569個村委會。
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長壽區將原有的22個鎮、14個鄉調整為2個街道、16個鎮,其中撤銷6個鎮14個鄉,更名1個鎮,設立2個街道,擴大13個鎮的行政區域。調整後,街道和鎮平均面積由原來的39.6平方千米增加到79.1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原來的24290人增加到48581人。
調整後,全區轄2個街道、16個鎮:鳳城街道、晏家街道、江南鎮、鄰封鎮、但渡鎮、雲集鎮、長壽湖鎮、雙龍鎮、龍河鎮、石堰鎮、雲台鎮、海棠鎮、葛蘭鎮、新市鎮、渡舟鎮、八顆鎮、洪湖鎮、萬順鎮。
區政府駐鳳城街道。同時將26個居民區合並為19個社區,574個行政村合並為228個行政村。共有152個居民小組、2512個村民小組。
2007年,全區設2個街道辦事處、16個鎮、226個行政村、22個社區。
2009年8月31日,重慶市政府批復同意撤銷江南鎮、渡舟鎮,設立江南街道、渡舟街道。調整後,全區轄4個街道、14個鎮。
2010年,全區共有223個行政村、26個社區。
2015年6月15日,重慶市政府批復同意撤銷新市鎮、八顆鎮,設立新市街道、八顆街道。調整後,全區轄6個街道、12個鎮。
2015年12月21日,調整原鳳城街道、渡舟街道管轄范圍,增設菩提街道。
4. 重慶長壽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
2000年,長壽縣轄鳳城、朱家、獅子灘、葛蘭、晏家、江南、鄰封、但渡、雲集、雙龍、龍河、石堰、雲台、海棠、沙石、新市、付何、渡舟、八顆、洪湖、萬順、稱沱22個鎮、扇沱、石回、焦家、華中、飛龍、合興、羅圍、樂溫、義和、黃葛、天台、大壩、三平、蘆池1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87430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鳳城鎮 146767 朱家鎮 46629 晏家鎮 28628 渡舟鎮 29548 獅子灘鎮 17785 葛蘭鎮 38094 江南鎮 13453 鄰封鎮 18621 但渡鎮 20876 雲集鎮 19905 雙龍鎮 28589 龍河鎮 20068 石堰鎮 37096 雲台鎮 28826 海棠鎮 30252 沙石鎮 19830 新市鎮 28375 付何鎮 24184 八顆鎮 21713 洪湖鎮 16177 萬順鎮 28473 稱沱鎮 15009 扇沱鄉 7657 石回鄉 13556 焦家鄉 18200 華中鄉 19985 飛龍鄉 10051 台興鄉 18832 羅圍鄉 16957 樂溫鄉 8541 義和鄉 7259 黃葛鄉 20068 大壩鄉 4482 天台鄉 25897 三平鄉 14926 蘆池鄉 8998 www.xzqh.org
2001年11月21日,長壽縣但渡鎮政府駐地由但渡村三堡石遷至下洞村宋家廟(渝府[2001]288號)。
2001年12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長壽縣,設立重慶市長壽區。
2002年,長壽區轄22個鎮、14個鄉,38個居委會、569個村委會。年末戶籍總人口87.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48萬人。
2003年9月5日,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渝府[2003]200號)同意長壽區將原有的22個鎮、14個鄉調整為2個街道辦事處、16個鎮。調整後,街道辦事處和鎮平均面積由原來的39.6平方千米增加到79.1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原來的24290人增加到48581人。
一、撤銷6個鎮、14個鄉:鳳城鎮、晏家鎮、朱家鎮、稱沱鎮、付何鎮、沙石鎮、三平鄉、扇沱鄉、石回鄉、焦家鄉、飛龍鄉、羅圍鄉、合興鄉、義和鄉、大壩鄉、蘆池鄉、黃葛鄉、樂溫鄉、天台鄉、華中鄉。
二、更名1個鎮:將原獅子灘鎮更名為長壽湖鎮。
三、設立2個街道辦事處
鳳城街道辦事處:辦事處駐地黃桷堡3號,轄原鳳城鎮所轄行政區域,面積72.60平方千米,人口148040人。
晏家街道辦事處:辦事處駐地晏家場,轄原晏家鎮、朱家鎮所轄行政區域,面積94.83平方千米,人口73062人。
四、擴大13個鎮的行政區域
江南鎮:政府駐地千佛場,轄原江南鎮和扇沱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67.89平方千米,人口20925人。
鄰封鎮:政府駐地鄰封場,轄原鄰封鎮和焦家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55.85平方千米,人口37086人。
長壽湖鎮:政府駐地獅子灘,轄原獅子灘鎮、石回鄉和雙龍鎮友愛、華豐、響塘、合豐、圍子、桂花、沙沖等7個村以及雲集鎮石堡、花山、大石、中心、玉華、石嶺、團壩、紅光、懷碧等9個村所轄行政區域,面積104.53平方千米,人口50713人。
雲集鎮:政府駐地華中場,轄原雲集鎮水平、青豐、尖鋒、同心等4個村和原華中鄉、飛龍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115.32平方千米,人口35810人。
雙龍鎮:政府駐地雙龍場,轄原雙龍鎮雙龍、光輝、天堂、活魚、吼水、燈塔、紅岩、祠堂、鞍山、群力、連豐、谷黃、新生、和平、龍灘等15個村和羅圍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56.97平方千米,人口41161人。
龍河鎮:政府駐地合興場,轄原龍河鎮、合興鄉、樂溫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89.9平方千米,人口48616人。
海棠鎮:政府駐地海棠鋪,轄原海棠鎮和黃葛鄉中灣村所轄行政區域,面積44.35平方千米,人口29657人。
雲台鎮:政府駐地雲台場,轄原雲台鎮和義和鄉油草寺、橋壩、河坎、拱橋、開豐等5個村以及黃葛鄉大坡、黃桷、大凼、園林、巴河、應祝、李坪、青雲、八角、六合、石河、梅沱、鯉魚、雙土、三百等15個村所轄行政區域,面積87.29平方千米,人口48490人。
石堰鎮:政府駐地石堰場,轄原石堰鎮、沙石鎮和義和鄉干壩、絲栗、宏偉、義和等4個村所轄行政區域,面積107.18平方千米,人口59831人。
葛蘭鎮:政府駐地葛蘭場,轄原葛蘭鎮、大壩鄉、天台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110.9平方千米,人口70351人。
八顆鎮:政府駐地梓潼場,轄原八顆鎮、付何鎮所轄行政區域,面積99.25平方千米,人口45372人。
渡舟鎮:政府駐地渡舟場,轄原渡舟鎮、三平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65.05平方千米,人口44475人。
洪湖鎮:政府駐地大洪湖,轄原洪湖鎮、稱沱鎮和蘆池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103.65平方千米,人口39593人。
五、保留3個鎮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萬順鎮、但渡鎮、新市鎮。
5. 94年,重慶市長壽區征地,未滿16周歲不能得到補償,現在能否得到
征地補償安置政策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的通知
長壽府發〔2008〕92號
各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區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征地補償安置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渝府發〔2008〕45號)、《重慶市土地管理規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53號)、《重慶市征地補償安置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55號),以及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區實際,經區人民政府審議同意,調整我區征地補償安置政策。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調整征地補償安置方式和標准
徵收土地應依法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構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分別計算補償。
(一)土地補償費
1. 土地補償費不分地類,按被徵收土地面積及所在地區標准計算:一類地區鳳城街道、晏家街道、渡舟鎮、八顆鎮15000元/畝;二類地區江南鎮、鄰封鎮、長壽湖鎮、雙龍鎮、龍河鎮、海棠鎮、石堰鎮、雲台鎮、葛蘭鎮、新市鎮14000元/畝;三類地區但渡鎮、雲集鎮、洪湖鎮、萬順鎮13000元/畝。
2. 被徵收土地補償費總額的80%統籌用於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門代為劃轉到勞動保障部門;其餘20%支付給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3. 支付給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0%土地補償費的管理、使用、分配應嚴格按照集體資金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安置補助費
1. 安置補助費按轉非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每個轉非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27000元。
2. 安置補助費的支付方式按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的不同年齡段分別確定:對未年滿16周歲的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其安置補助費全額支付給個人;對年滿16周歲及以上的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其個人按照有關規定應繳納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用總額的50%,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從其安置補助費中代為劃轉到勞動保障部門,專項用於該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剩餘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個人。
(三)青苗和地上構附著物補償
1. 青苗的補償按被徵收耕地面積計算,標准按附表1執行。
2. 地上構附著物補償採取綜合定額補償的方式,標准按照被征地面積每畝3000元計算。由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幫助指導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確定具體分配到戶的方案,把地上構附著物補償費落實到被征地農戶。
(四)被征地農村房屋拆遷補償
1. 被征地農房拆遷補償以房屋集體土地使用權證和農村房屋所有權證為依據。新建房屋未及時取得農房集體土地使用權證和農村房屋所有權證的,以農村建設用地批准書和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及其他相關合法審批手續為依據。
2. 被征地房屋拆遷補償面積以房屋產權登記的合法面積為准。對有合法依據未辦理產權登記的,以征地實施單位清理測量面積為准。房屋面積測量統一按國家有關測量規范執行。
3. 房屋拆遷補償標准按附表4執行。
城鎮及園區、市級以上景區等規劃區內的房屋拆遷補償後,不實行劃地自建住房安置,實行住房貨幣安置。
規劃區外部分征地的被拆遷農戶(全戶農轉非的被拆遷戶除外)按附表4標准提高50%補償後,按照農村宅基地管理規定申請自建住房。
征地范圍內不屬於住房安置對象的農房拆遷戶(房屋拆遷未轉非村民、城鎮人員)不享受住房貨幣安置,房屋拆遷補償按附表4標准提高50%給予補償。
4. 符合住房貨幣安置條件的被征地拆遷農轉非人員,住房安置標准為人均建築面積30平方米;符合增購自然間條件的,其增購自然間的標准為每人建築面積15平方米。
貨幣安置具體標准按照不低於被征地范圍相鄰地段經濟適用住房平均銷售價格的原則確定。增購自然間的按相鄰地段經濟適用住房平均銷售價格的50%乘以增購自然間面積計算。
被征地拆遷戶有兩處及以上農村住房的,只能合並享受一次住房安置。
5. 住房安置對象的確定:區人民政府征地公告時,持有集體土地使用權證和房屋所有權證的被拆遷房屋的征地農轉非人員,為住房安置對象。
住房安置對象符合下列條件的,為增購自然間對象:
(1)住房安置對象已婚未育的;
(2)住房安置對象達到法定婚齡未婚的(離異未再婚人員不屬增購自然間對象);
(3)住房安置對象的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含已成年未結婚子女)為本區城鎮戶口(包括因下崗失業或殘疾,回到住房安置對象身邊的子女或配偶,不包括子女或配偶之外的其他人員如兒媳、女婿等),且在他處無住房,長期(兩年以上)與住房安置對象(父母或配偶)居住的。
6. 在規定時限內搬遷的被征地拆遷戶,其搬家補助費包干一次計發:3人及以下戶為每戶600元,3人以上(不含3人)戶按每增加1人增發200元計算。
在規定時限內搬遷的被征地拆遷戶,屬住房貨幣安置和自建住房的,每人一次發給600元搬遷補助費。
7. 實行拆遷獎勵。在征地公告規定期限內,房屋產權人持房屋所有權證、集體土地使用權證或其他合法產權手續、戶口簿與征地單位簽訂了拆遷協議並按協議約定實施了拆遷的,給予3人及以下戶每戶1000元,3人以上(不含3人)戶每增加1人相應增加300元的獎勵。未在規定時限內簽訂拆遷協議和未按約定拆遷的不予獎勵。
(五)征地拆遷具有土地使用權屬證書或其他合法權證的企業(未經依法批准為企業用地上的建構築物除外)補償按照《重慶市征地補償安置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55號)第十二條的規定給予補償。
二、調整征地農轉非人數的確定方法
1. 區人民政府征地公告之日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的下列人員按有關規定農轉非或以調整承包地方式予以安置:
(1)在冊在籍農業人口;
(2)農村在校大中專學生;
(3)現役十年及以下士官及義務兵;
(4)勞改勞教人員。
2.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下列人員不予安置:
(1)農村中輪換回鄉落戶的離退休人員;
(2)無法定婚姻關系或法定撫養(贍養)關系遷入且無承包地的農轉非人員。
3. 集體經濟組織土地被部分徵收的,農轉非人員的人數按被徵收耕地面積(果園、牧草地面積按耕地面積計算,下同)與0.5倍非耕地面積之和除以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均耕地面積計算。人均耕地面積為集體土地所有權證記載的耕地面積(不含已被徵收的耕地面積)除以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總人口數(不符合征地農轉非安置條件的人數不計算在內)。
若被征地農戶的承包耕地被徵收後,其剩餘的耕地面積以戶為單位計算人均不足0.5畝的,除按照上述規定計算農轉非人數外,被征地農戶可以戶為單位另行申請增加農轉非人數,直至該戶剩餘耕地面積達到人均0.5畝為止。被征地農戶未申請農轉非,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備條件的,應調整其承包耕地。
4. 集體經濟組織土地被全部徵收的,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全部予以農轉非。
5. 在城市、鎮規劃區范圍內因住房被徵收並拆除的,被拆除戶可申請以戶為單位全部農轉非。
全戶農轉非後,其剩餘的土地全部交歸集體。
三、徵收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社會保障統籌費
從2008年1月1日起,在審批土地時徵收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社會保障統籌費(以下簡稱征地統籌費)。征地統籌費按土地面積收取:對經營性用地、城鎮發展用地為每畝2萬元;新征工業用地為每畝0.5萬元。
征地統籌費計入土地成本,征地報批時繳納,作為市級專項收入,納入專戶管理,專項用於統籌調劑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的社會保障費用。
四、建立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一)促進被征地人員實現就業
勞動保障等部門要對勞動力年齡段的被征地農轉非人員,逐步建立和完善失業登記制度和就業服務體系,積極提供政策咨詢、就業指導、就業培訓、職業介紹等服務,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增強就業吸納能力,改善和優化就業環境,促進勞動力年齡段內有就業願望的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實現就業。勞動力年齡段的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可以享受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的有關優惠政策。
(二)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被征地農村居民依法登記為城鎮居民後,按照有關規定納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辦法按照《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重慶市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試行辦法〉和〈重慶市2008年1月1日以後新征地農轉非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試行辦法〉的通知》(渝府發〔2008〕26號)的規定執行。
(三)建立生活困難救助制度
民政等部門要對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活困難救助制度。對生活困難、符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家庭,按照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關規定辦理。
(四)建立購買住房的房源保障制度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由征地單位提供國有土地,通過招投標的方式,確定建設單位修建定向銷售住房,並由建設單位定向銷售給已進行住房貨幣安置的征地農轉非住房安置對象,以滿足其住房購買需求。建設單位修建並定向銷售給被征地拆遷農轉非人員居住的住房享受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的相關優惠政策。
征地范圍內按住房貨幣安置拆遷補償的農房拆遷戶,房屋拆除後,可憑《征地拆遷房屋安置補償協議》在相鄰地段購買與住房貨幣安置面積相當的定向銷售住房。若因戶型限制,每人購買定向銷售住房面積不得超過其住房貨幣安置面積5平方米。
五、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一)各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和區政府有關部門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加強組織領導,採取有效措施,積極促進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實現就業,認真落實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努力解決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的生活困難問題,切實保障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合法權益。
(二)各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和區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和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的社會保障工作,實現新舊政策的平穩過渡。
各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要組織做好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的確定,做好房屋拆遷相關工作和本轄區征地信訪穩定工作。
土地行政管理部門要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實施和農轉非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經費劃轉工作,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農轉非人員及參保人員身份確認、登記工作。
勞動保障部門要做好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就業培訓,建立健全就業服務以及社會保障體系,制定相應辦法。
民政部門要做好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公安部門要提供被征地農村居民的戶籍資料,做好戶籍審核、審批、統計工作,並按照規定辦理農轉非戶籍登記。
農業部門要做好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財產分配、使用、管理的指導和監督工作,行業主管涉及方面的補償確認及土地承包經營權調整工作。
財政部門要做好征地統籌費收取、使用的監督管理和基本養老保險補貼經費的劃轉、撥付工作。
審計、監察部門要做好征地補償安置政策實施及征地統籌費徵收使用管理的監督檢查工作。
規劃、建設部門要做好被征地房屋拆遷後自建住房(城市、鎮規劃區外)、定向銷售住房(城市、鎮規劃區內)的選址、施工、質量等管理工作。
六、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徵收土地以及征佔用林地的補償安置按照國家和重慶市的有關規定執行。
七、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執行,原征地補償安置有關規定與本通知規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規定為准。原長壽府發〔2005〕119號文件同時廢止。
1. 2008年1月1日前已實施征地補償安置的,按原規定辦理;
2. 2008年1月1日前依法批准征地並已實施征地補償安置,但因被安置對象拒絕接受安置或拒不領取有關補償安置費用,致使補償安置未實施完畢的,按原規定辦理;
3. 2008年1月1日後依法批准征地,實施征地補償安置按本規定辦理。
八、本通知執行中的有關問題由區國土資源局、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區財政局、區公安局、區民政局、區規劃局、區建委按各自職責負責解釋。
附表: 1.徵收土地青苗補償標准
2.徵收土地零星栽種樹木花草補償標准
3.徵收土地構附著物補償標准
4.徵收土地房屋拆遷補償標准
附表1:
徵收土地青苗補償標准
單位:元/畝
作物類別
標 准
蔬菜類
(含經濟作物類)
1600
糧食類
1100
說明:1.蔬菜地指區級及以上人民政府劃定的蔬菜基地。
2.經區級及以上人民政府劃定的糧食制種地上的作物可按糧食類補償標准上浮30%計算補償費。
3.專用魚池按水面(含除養魚外的其他水產養殖)面積補償(含魚苗及其他水產養殖幼苗損失),其補償標准參照蔬菜類標准執行。
附表2:
徵收土地零星栽種樹木花草補償標准
名稱
規 格
單 位
單 價(元)
備 注
果樹
未嫁接苗
移栽嫁接苗
直徑2―4厘米(含2厘米,下同)
直徑4―7厘米
直徑7―10厘米
直徑10―13厘米
直徑13―16厘米
M2
株
株
株
株
株
株
2―3
1―2
18―20
20―22
22―44
44―77
77―110
不分樹種,直徑以主幹離地1米處量算(分叉處不足1米的,按分叉處主幹量算)。直徑16厘米以上,每增加2厘米增加補償20元。
香蕉
(芭蕉)
新栽扦插苗
5―10株
10―15株
株
窩
窩
2―3
17―33
28―44
16株以上的,可酌情合並為相應規格計算。
葡萄
新栽未扦插苗
新移栽苗
直徑1―2厘米
直徑2―3厘米
直徑3―4厘米
M2
株
株
株
株
2―3
1―2
5―6
6―10
10―20
直徑在4厘米以上的,每增加1厘米,增加補償10元。
桑樹
新栽未扦插苗
直徑2厘米以下
直徑2―5厘米
直徑5―8厘米
直徑8―10厘米
M2
株
株
株
株
2―3
2―3
3―5
5―10
10―20
直徑10厘米以上每增加1厘米增加補償5元。
雜樹
成片樹苗
直徑3厘米以下
直徑3―5厘米
直徑5―10厘米
直徑10―15厘米
直徑15―20厘米
M2
株
株
株
株
株
4―5
2
2―5
5―8
8―15
15―26
以主幹離地面1.2米處為准,直徑20厘米以上每增加1厘米,增加補償5元。
干 果 樹
成片樹苗
2厘米以下
直徑2―5厘米以下
直徑5―10厘米
直徑10―15厘米
M2
株
株
株
株
4―5
2―3
3―11
11―20
20―31
包括核桃、板粟、棕樹、油橄欖、皂角等,直徑16厘米以上每增加1厘米增加補償10元。
慈竹雜竹等
小籠(20根以下)
大籠(21―40根)
籠
籠
11―33
22―44
40根以上的,可酌情合並為相應規格計算。
楠竹
直徑5厘米以下
直徑5―10厘米
直徑10厘米以上
根
根
根
6―8
8―15
15―26
以離地1.2米處的直徑為准。
鳳 尾 竹
小窩(20―30根)
大窩(30―50根)
窩
窩
7―13
9―20
20根以下,50根以上可酌情合並為相應規格計算。
萬年青
按窩計算
窩
1
花木
苗圃
木本花 (含草本花)
M2
株
4―5
2
盆栽花一律不予補償。
說明:1. 經補償後的林木由被征地單位、個人在規定時限內自行處置。
2. 葯材樹及其它經濟林木參照乾果類進行補償。
3. 自然生長的樹木不予補償。
4. 本表作為集體經濟組織落實構附作物綜合定額補償(3000元<span lang=EN-U
6. 長壽鎮的歷史沿革
長壽鎮原名「來古江洲」,源地處汨羅江上游,平江縣東部,形成於元代中期。相傳元末明初時,這里有一位名叫翁伯文的老人過180歲生日,開國元勛劉伯溫曾到此為他祝壽,後人遂將此地稱「長壽街」。明隆慶三年(1569年),這里稱「長壽市」。清順治九年(1652年),此地屬鳳棲鄉二十都。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這里屬「長壽區」,轄有長壽鎮、桂橋鄉、邵陽鄉、長壽鄉、南橋鄉和黃金洞鄉5鄉1鎮。1995年5月劃出南橋、黃金洞鄉2鄉,撤區並鄉建鎮,鎮政府駐地長壽街,距平江縣城 54公里。2015年11月24日湖南省民政廳辦公室印發《湖南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平江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的批復》,同意南橋鄉、黃金洞鄉、長壽鎮成建制合並設立長壽鎮,行政區劃調整後,長壽鎮轄79個建制村,3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494.45平方千米,總人口7.94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太平(原長壽鎮人民政府駐地)。
7. 岳陽市平江縣有一個長壽鎮鎮府
轉載自 李錦波 轉載於2010年08月12日 16:08 閱讀(5) 評論(1)
分類: 個人日記 舉報
湖南平江:拿什麼拯救你
近期上網流覽,驚見湖南平江爆出新聞修建106國道巨貪九千萬!
嗟嘆不矣。
我生於斯長於斯,三十多歲才脫離故土,遊子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關於平江,聯想如翩:
一,三十年前,改革開始,平江以原始風貌默存於世,留記於史。在此風水寶地,有一種天地寶物,名為石英石。平江之石英石,得山水靈氣,質地蓋世,當時為彩電顯像管及陶瓷等之優選原材料,位於平江縣南江鎮的非金屬礦,以此作主打產品。幾年後,政策開明,南江.梅仙兩鎮大肆開山採石,以個人經營原石產品為主。百姓晝夜掘山取石,每日成百上千的車輛運往境外,農民賺了血汗錢,中間商贏了差價,養肥了無數外地精明的加工商和廠商。由於縣政府缺乏資源管理意識,肥水盡流外人田。二十年間,無數山林盡毀,造成水土流失之痛。待縣政府花重資組建管理公司,已是末班車,亡羊已杳,補牢枉然,給平江留下沉痛損失。迄今三十年,石英石已成典故,當年縣執政的麻木,留下千秋之患。
二,約二十五年前,經濟意識舉國蘇醒,發家致富的口號動人心魄。素有山水之鄉的平江,其實分分寸寸皆流金淌銀。記憶中,碧綠的群山,清澈的汨羅江,是家鄉的驕傲和財富。可是,一陣風起雲涌的"淘金熱",讓平江面目全非。秀麗的汨羅江,被無數淘金船攪的遍體傷痕,沿河百姓被迫取用山泉代替河水。平江縣原濁水鄉、黃金鄉、金龍鄉,毀山開礦,甚至造成無數械鬥事件,曾經轟動一方。至於賴以生存的家園,除多了幾棟"洋樓",已是面目全毀,水資源被嚴重損污,危害深重.縣政府在晚期也診治了一番,但只是片尾曲而關,悲慘的故事已近劇終.這一步馬後炮,自然啞無聲息.
三,如今的平江,已是綉花枕頭.表面風光,里藏敗絮.言工業,連排污都無法達標,也無可處置.言旅遊,更是孩兒手裡的玩具"萬花筒"----抖就一個畫面,看就一道風景,實則支離破碎.除了指定的景點稍有姿色,景點之外三華里,無不是破敗氣象.老區之北街,百年殘垣,城郊之首家坪,路破屋敗,幕阜山至今徒有其名,連雲山仍是貧困之域.繁華,只是照片圖案,來不得全景視頻,否則舉世訝然.繁華的景點,落後的景面,閃亮的是星星,黑暗的是蒼穹.整個平江,如一位蒙羞蓋頭的丑新娘,看起來風姿綽約,揭開蓋頭,卻是麻臉、塌鼻、兔唇,令人大失所望.
四,我並非詆毀家鄉,實在是有些自知之明.建國六十年,改革三十年,平江失去了原始風貌,葬送了原始資本,添加的只有創傷和感染.任何一個發達的、旺盛的城市,都有一條母親河(護城河).這不僅是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推崇的風水,更是自然生態的規律.少年時代,常在石碧潭浮橋游泳,常去大碼頭逐波戲浪.如今,汨羅江已成記憶,已經乾枯,已成混濁,僅成為泄江的淺溝寬圳."碧潭秋月""秀野風光"的古老傳說,浪跡盪然無存,不再生動,倒有無端吹牛的嫌疑.列祖列宗於九泉之下無疑捶胸頓足.
改革三十年,平江看似繁華了許多,三陽開發區的高樓大廈似乎豐碩成果.但是,市場經濟增長了多少?生活水平提升了多少?本土的經濟產值處於什麼水平?支柱產業在哪裡?說穿了,平江流通的鈔票,是平江兒女在外面拼回來的.在這塊土地翻個跟斗,又騰雲駕霧的遠去.在這塊土地上,只有"打工富翁",沒有本鄉本土繁衍的"財主".
浙江的日用百貨,暢銷全國,一個小小的打火機,遠銷海內外.廣東的服裝、陶瓷、電器,瀏陽的煙花鞭炮等等,本土生產製造,遠銷中外市場.其中的根本利益,在於充分發揮本土資源,增加本土稅收,利用社會動力,增加國民收入,減少經營成本,富強本土經濟.
那麼,平江呢?單說爽口的醬干、熟食加工,出了為數可觀的百萬
、千萬富翁,正在北京、上海、天津、鄭州及全國各地,享有盛譽.但大部分工廠都在外地.不值得深思嗎?如果平江縣政府在組織領導下足功夫,做足功課,深謙遠慮,如果現在的伍市工業區就是"平江特產品"生產基地,如果政策、工作、態度、行為一一到位,將散兵游勇組織成為集團軍,在中國大地上,無疑將誕生一個舉世矚目的項目縣,活躍又一條"經濟龍".
可惜,這只是痴人說夢.平江的行政作為,是慢搖舞步,缺乏流行元素,跟不上時代節拍,充其量也是胡拼亂湊的匯報演出.
平江的資源,仍在流失.
五,貫穿平江的106國道,是平江縣人民的錐心之痛.十幾年前,湖北已將改良的公路修到通城,只差與平江的南江相接.十幾年光陰過去了,十幾年機會失去了,十幾年的發展阻滯了如今,竟爆出九千萬巨貪大案.
由此,聯想到平伍高速.修建之緩慢,野史流傳之丑聞,同樣觸目驚心.要不是牽掛平伍高速的張震將軍要回鄉"驗收",這條路還不知道要修到候年馬月的.
平江人民的政府啊!何時才能"作古正經".
如今,給平江人民一點知情權吧!告訴父老鄉親,106的真相,平伍高速的真相,一切的真相.
平江處於沉痛之中,能否拯救?可能還是聽天由命.
拿什麼拯救你?----原本可愛的平江.
是平江人的就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