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養生論嵇康的養生論原文
世人或認為神仙可以修煉得來,長生不老可以通過努力實現;也有人認為人的壽命上限是百二十歲,古今相同,超過這個期限就是荒誕不經。然而,這兩種觀點都忽視了實情,讓我們簡單探討一下。
雖然神仙無法直接看見,但古籍和歷史記載表明,他們的存在並非無稽之談。有些人似乎天生異稟,得益於自然賦予的特殊體質,而非通過學習可以獲取。至於養生得法,遵循生命規律,可以活得長久,上至千年,下至百年,是有可能實現的。然而,由於世人對此理解不深,所以鮮有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為何這么說呢?如服用葯物尋求出汗,未必每次都能如願;一旦情緒波動,身體反應立即不同。即使一整天未進食,也會感到飢餓;而孔子悲痛七天,竟然不覺得餓。夜晚靜坐,睏倦思睡;內心憂慮,徹夜難眠。精心梳理頭發,醇酒潤膚,也只是部分人能達到的狀態;憤怒的壯士,怒氣勃發,令人震撼。這說明精神與形體的關系,就像國家需要君主一樣,精神內亂,形體必衰敗。
在商湯時代耕作的人,即使只澆灌一次,作物最終也會枯萎。但即使如此,一次灌溉的益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人們常認為怒氣和哀傷不足以傷害本性,輕率地放縱情緒,就像不懂得灌溉的重要性,期待乾旱土地長出豐收的莊稼。因此,有識之士明白形體依賴精神而立,精神需形體而存。他們懂得保養身心,不被喜怒哀樂所左右,保持心境平和。同時,通過呼吸吐納和合理飲食,使身心和諧,內外兼修。
田地耕作,一畝地能產十斛,被認為是良田,這是共識。但若精細耕作,產量可以高達百斛。同樣的土地,因養護方式不同,收獲差距懸殊。商業和農業都有可能取得豐厚回報,只是人們常常固守常規。比如豆子使人增重,榆樹助眠,合歡能消解憤怒,萱草能忘卻憂慮,這些常識人人皆知。然而,薰香可能傷眼,豚魚不宜食用,這些也是人們常見的認識。人的飲食氣息會對性情和身體產生影響,所以選擇食物要慎重。神農氏提出"上葯養命,中葯養性",正是對生命道理的深刻理解,通過調養使之和諧。但世人往往只關注五穀和聲色,忽視養生之道。
脆弱的身體面對各種挑戰,如飲食不節、色慾無度,容易受到傷害。世人往往在病入膏肓時才後悔,認為生活處理不當。實際上,從日常生活的失當開始,逐漸積累成損,最終導致衰老。養生之事,需要深思熟慮,不可輕信表面現象,也不宜盲目追求。對於那些試圖通過葯物或極端手段求壽的人,結果往往令人失望,或是半途而廢,或是身心受損。真正的養生之道,是清靜淡泊,少欲知足,不被外物牽累,內心平和,遵循自然法則,以此達到身體與精神的和諧統一。
因此,只有具備理性和耐心,遵循養生之道,才能如羨門、王喬那樣長壽,而非空想。這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長期實踐和內心的修煉來實現的。
養生論文名。三國·嵇康作。本文是我國古代養生論著中較早的名篇。本文論述了養生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主張形神共養,尤重養神;提出養生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以防患於未然;要求養生須持之以恆,通達明理,並提出了一些具體養生途徑。文章論述透徹,富有文采。現存《嵇中散集》、《昭明文選》等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