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都不怎麼長壽的
1:古代科技水平低,醫療、衛生條件差。人均壽命本來就很低。即使是皇帝也要受他所在的時代的條件限制。比如康熙得天花差點死點,在現在人眼裡天花算是威脅嗎?
3:做皇帝壓力大,累。做皇帝是壓力最大的工作,一個人要對全國人負責,要維護統治。打造自己在史書中的地位,各種勾心鬥角。全國軍國大事都要裁決,攤上個太平盛世還好點,要是天下有事,比如崇禎,勞累半輩子還得上吊。
2:風險大:各種宮廷陰謀、政變啥的。那麼多人在盯著皇帝的位子,一不留神就掛了。
4:縱欲,就像樓主說的,一個正常男人,擁有無限量極品美女,全國美女任君採摘……
不過做皇帝也有最好的養生條件,有最好的醫生服侍、吃最好的補品。所以也不乏長壽的。
比如漢武帝七十歲、康熙六十九歲,在當時算長壽的。
❷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大都不長壽
大家或許都認為皇帝多舒服啊,其實恰恰相反,皇帝一星期要有很多天早朝,是很傷身體的。每天還要看很多奏摺,很累,要給皇太後請安,更累。遇上個粘人的妃子,就更累了,所以皇帝都不長壽。
❸ 古代皇帝吃得好用得好,為何不長壽
在古時候所有男人的夢想都只有一個,那邊是做皇帝。做了皇帝這天下都是自己的,而且這天下數不盡的美女自己可以隨便的挑,每天都是王公大臣們三拜九叩來迎接自己,可以說這樣的日子好不風光。實際上做皇帝真的有那麼好好嗎?其實不然,皇帝這個職位可以說相當難做的,而且大多數都不一定有好下場,這些都是有歷史依據的。根據專家的統計,在封建社會時期的皇帝們壽命都非常的短,而且大多數皇帝都是身染疾病。據正史所記載,出生年月日和去世年月日都有所記載的皇帝一共有兩百人,在這兩百個皇帝里,他們平均的壽命大概只有三十八九歲。
說實話做皇帝是一件不難的事情,只要有純正的皇室血統就可以了,但是難就難在如何治理好國家。古代皇帝那麼多,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卻是那麼的少,歷史中好幾百位皇帝大多都是一個過客而已,真正能讓人記住的還是那些大有作為的君王。
❹ 為什麼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都不長壽
帝王的職責
在古代,帝王其實是一份高危職業,他們除了要時刻防備刺殺之外,還得將整個國家撐起來,要知道偌大一個帝國,政務繁忙,他一個人是忙不過來的,批閱奏章,還得加班加點。畢竟這些奏章當中,有邊疆戰情,也有百姓民生等等問題,若這些不及時處理的話,很容易出事的,所以古代皇帝也是經常熬夜,透支身體的。
總結:其實古代的皇帝短命,只是一種片面的說法,在我看來,甚至要比民間百姓都長壽,只是他們有耀眼的一面,人們關心的多一點罷了。
❺ 古代的皇帝大都不會長壽,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中國古代一直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個封建皇朝,大家都羨慕皇帝權傾天下,但是卻沒注意到歷代皇帝的壽命都不是很高,原因大概有幾點:1.公務繁忙。2.沉迷聲色。3.心憂成疾。我們畢竟不是皇帝,可能明白不了他所有的難處。
最後就是皇帝的心裡壓力太大了。上面第一點說的是皇帝處理奏章的身體壓力比較大,但是不管是朝廷里的勾心鬥角,還是民間的疾苦,又或者是皇子們的明爭暗鬥,都是皇帝心中憂慮的來源。要想控制一個朝廷,沒有一定的才能是做不到的。作為皇帝,心裏面裝著許許多多的事情,每天要想著什麼陰謀詭計,以防自己變成一個傀儡皇帝。
❻ 為什麼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都不長壽呢
為什麼大多皇帝都不長壽,究竟是什麼原因
長壽在中國人的倫理傳統中是第一幸事。但至高無上的皇帝卻是平均壽命最短的一群人。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古往今來曾在中國這片國土上出現過的王朝,包括江山一統的大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國家,一共有帝王611人,其中,正常死亡的,也就是死於疾病或者衰老的339人;非正常死亡的,也就是自殺或他殺的,有272人,非正常死亡率為44%,遠高於其他社會群體。這其中,有確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這209人,平均壽命僅為39歲多。
因此,當古代中國的皇帝,說容易,任何昏庸白痴都可以憑血統登上帝位;要說難,也真是不好玩兒。你身邊所有的人都覬覦著你的位置,並且為此變得面目猙獰,隨時會向你揮刀舞劍,以命相拼。什麼血濃於水,手足情深,忠孝禮義,在人性深處的惡遭遇權力的誘惑之時,都成了浮雲。只要封建王朝的制度還在,只要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位置還在,這種悲劇就不會停止。
❼ 從皇帝命到皇帝短命,為何皇帝多不長壽呢
歷朝歷代皇帝不長壽原因
(1)皇帝壓力大,精神長時間高度緊張導致的心力交瘁影響壽命。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而封建王朝權力又高度集中於君主一人之手,天下大大小小的國計民生、內政外交等事情都要經過皇帝的手後才去辦理,這一累積下來便是繁重的奏摺任務,為了趕工完成任務,我們的秦始皇每天強迫自己看完120斤竹簡才休息;雍正皇帝也每天早上4點就起床,晚上12點才睡覺,每天只睡4個小時或者更少,一年之中只有過年當天和自己生日那天才各放假一天,不得不說,他們的工作負荷與工作壓力確實是異常巨大的!
武則天影視形象
總結:養尊處優的皇帝享受著至高無上的權勢,他們號稱「萬歲爺」並時常幻想能長生不老,終究因為皇帝命、服食丹葯、近親結婚等五大人禍而致使有些皇帝短命,不免令人唏噓!而且,除此以外,影響皇帝壽命的原因還有古代科技不發達、醫療水平不高,皇帝飲食、作息不規律等諸多因素;所以說,世人皆羨皇帝命,卻不知皇帝盡短命,一得一失,好似因果,畢竟有些東西強求不得,大概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吧!
❽ 古代皇帝享盡富貴,為何大多都是短命
在中國古代,萬歲爺很難萬歲,很多皇帝都其壽不永。中國古代的皇帝平均壽命並不比普通百姓長,在漫長的歷史上,也就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皇帝活過了八十。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一個客觀的事實是,在中國古代醫療條件不太發達的背景下,皇家的壽命也不不會太長。很多疾病,在今天或許都是很簡單的,但是對於古人來說,可能都是不治之症。有一些疾病今天已經完全被人類所控制,而在中國古代他們可都是致命殺手。比如清世祖順治皇帝就是死於天花,而正史記載清穆宗同治皇帝也是死於天花。而周世宗柴榮疽發於胸而死,其實就是感染,在今天用抗生素完全可以解決,也不至於喪命。
其次,很多皇帝都幻想自己能夠長生不老,於是養了一群術士煉制所謂長生不老葯。長生不老葯當然是煉不出來的,而用各種丹葯煉制出來的長生不老葯事實上成了皇帝們的催命毒葯。據記載,李唐王朝有六位皇帝的死都和他們服食丹葯有關。而雍正皇帝之死,也可能和煉制丹葯有關。
再次,當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高風險的行業之一。高高在上的皇帝,不知道有多少隻眼睛在盯著他,隨時想結果他的性命。在中國歷史上,皇帝死於非命的幾率遠遠大於普通百姓。秦二世被趙高所殺,年紀應該不會太大。漢惠帝死後呂後曾經先後立過兩個少帝,一個被呂後所殺,一個被周勃等大臣所殺,死的時候都是未成年。漢平帝被王莽毒死的時候也只有十四歲。漢質帝也因為說了一句跋扈將軍,就被梁冀所毒殺??其他曹魏的皇帝曹髦被人刺殺於洛陽的大街之上,晉惠帝司馬衷被毒殺,晉懷帝、晉愍帝被俘之後被殺,宋文帝死於兒子之手、北魏太武帝被寵臣刺殺??撥雲詭異的政治斗爭中,帝王生命的危險系數非常之高。
第四,有些太平之君,卻也不能長壽,那些人就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很多帝王,都為自己打造了一個人數眾多的後宮,所謂三千佳麗並不是文學家們的誇張之辭。驕奢淫逸的生活,也在加速著他們的死亡。因酒色而亡身的帝王,在中國古代並不罕見。還有些皇帝是在遊玩的時候出了以外而死,比如游龍戲鳳的明朝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就是在遊玩的時候落水被嗆著了,由肺積水感染而死。
因而,中國古代的皇帝們雖然錦衣玉食,但是卻不能實現他們的萬歲夢。
❾ 為什麼歷史上皇帝都不長壽
古代皇帝之所以不常壽原因有:(一),權力太大,皇帝使人害怕,皇帝身邊因此很少版有真心朋友權;(二),長期生活在深宮之中,貪權酒色,沒人敢管,因此身體衰;(三),追求長生不老,迷信術士,濫吃「仙丹」;(四),老婆太多,家庭因此而不和諧。(五),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使一些宦官、宮女、後妃以至於朝臣都形成了一種畸形心理,自然影響到皇帝。
❿ 為什麼歷史上的皇帝沒有長壽的
自嬴政自稱「始皇帝」開始,皇帝便成了中國專制等級社會中最高統治者獨有的尊稱。但養尊處優的皇帝,真的都能長壽嗎?
根據《中國帝王皇後親王公主世系錄》中記錄的中國皇帝壽命列表,統計發現,自秦始皇嬴政到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302位皇帝平均壽命僅有40歲,其中257位皇帝的壽命不超過60歲。
除去醫療條件等客觀原因,皇帝的壽命短,也多與生活習性有關。
舉天下以奉一人
飲食無度,肥胖導致慢性病高發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帝王們擁有著當時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養尊處優,飲食肥甘厚味,往往易患「膏粱之疾」。
宋明帝劉彧(yù)即位時,年僅27歲,正值生理黃金期。然而,由於身體過於肥胖,錦衣玉食之下,身體狀況也是一日不如一日。據《宋書》記載,即位後的劉彧不再勵精圖治,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貪吃多睡,且經常暴飲暴食。吃用蜂蜜腌制的鱁(魚鰾﹑魚腸用鹽或蜜漬成的醬),一次可以吃幾升;吃烤豬肉,一次能吃兩百塊。食量大得驚人。《宋書》還記載,劉彧甚至因為肥胖失去了生育能力。
即便病倒,劉彧食量依然不減,重病在身依然能一口氣吃下好幾升食物。《南齊書·良政傳·虞願》記載: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銀缽盛蜜漬之,一食數缽」,最後一次吃得最多,吃到嗓子眼,立刻就要斷氣,僕人給飲下數升酢酒緩解症狀,但腹脹更加厲害,他依然不停地吃糟汁(米酒),一頓三升。結果沒多久離世,年僅34歲。
清太宗皇太極也是一個體型肥胖的皇帝。據《清史稿》記載:大清國第一帝皇太極中年發福,長得很胖,身體笨重,行動遲緩。朝鮮史書《李朝實錄》說,皇太極過於肥胖導致中風、高血壓等病症,猝然駕崩。
《皇帝內經》指出:「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由於肥甘食物膽固醇含量高,易使動脈粥樣硬化而發生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症等。
健康時報記者統計,在300餘位皇帝中,其中病亡者有208人,其中導致死亡的疾病中,心、腦血管疾病是高發疾病之一。兩宋尤其是北宋皇帝的死亡原因大多是高血壓引發的腦血管疾病。北宋九位皇帝中——真宗、仁宗、英宗、神宗都患有腦血管疾病。
除了古代帝王,隨著如今生活條件的改善,肥胖致病越來越成為尋常百姓家不容忽視的問題。全球營養改善聯盟(GAIN)發布的最新《全球營養不良狀況報告》顯示,中國有超3億人屬於超重和肥胖人群,居世界首位。
以一人而率天下
日夜操勞易患精神類疾病
康熙皇帝曾在遺詔中解釋過為什麼歷代皇帝短壽:自古帝王多享年不永,皇帝面對政務之煩,使人不勝其勞。當了皇帝,就沒有退路,不能退休。
在享受「萬人之上」的待遇同時,皇帝也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也增加了精神疾患等的易患性。根據二十四史本紀部分中,各朝代皇帝傳記中記載,有近四分之一的皇帝有人格異常甚至精神分裂的症狀。
明光宗朱由檢在位期間,面臨內憂外患,朝政動盪不安。每天睡眠時間不到兩個小時,不到二十歲就頭發盡白,眼角布滿了魚尾紋。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記載,朱由檢在位十七年間,內宮從未聽過管弦之聲,公雞還未打鳴,就開始伏案疾書,批閱文件。
不過,1644年4月,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年僅35歲的朱由檢無法面對亡國的現實,自殺身亡。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患的似為躁鬱症。拓跋珪早期南征北戰,戰功赫赫,但是在建立北魏之後,卻陷入兩難境地,中原地區大量保留著蒙古的風俗,不能像漢族皇帝一樣輕易駕馭政權,處處受人制約,皇位也不斷受到威脅。
據《魏書·太祖紀》記載,災變屢現,憂懣不安,或數日不食,或不寢達旦。追計平生成敗得失,獨語不止。疑群臣左右皆不可信,歸咎群下,喜怒無常。
說的就是,拓跋圭經常幾天不吃飯、整晚不睡覺,一直去思考自己平生的成敗得失,有時候會自言自語一個晚上。對於身邊的大臣,拓跋圭也都充滿了不信任,見到大臣臉色有異,或言辭失措,就大叫而起。在精神疾病長期困擾之下,拓跋圭於39歲離世。
壓力導致的精神類疾病,如今也並不鮮見。2017年5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一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高達17.5%,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嗜酒沉醉 逐美貪色
不良生活習慣影響壽命
盡管造成這些帝王早死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條,無疑跟生活習慣太壞有關。酒,滿足皇帝們在禮儀、社交與聯絡臣下感情的需要。然而,過量飲酒也是導致皇帝身體疾病乃至身亡的因素之一。
據《北齊書》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沉酗既久,彌以狂惑」,「暨於末年,不能進食,唯數飲酒,曲櫱成災,因而致斃」。 高洋長期酗酒,後來甚至不吃飯只喝酒,導致死亡。高洋離世時,年僅31歲。
元太宗窩闊台也可能是急性酒精中毒致死。根據《元史》記載,十三年十一月,窩闊台出門狩獵返回時,「帝歡飲,極夜乃罷,辛卯遲明,帝崩於行殿」。大量飲酒,酒中的乙醇等有毒物質在體內迅速的蓄積,抑制大腦呼吸中樞,導致呼吸衰竭或急性腦血管疾病而亡。
白天狂飲大醉讓酒精的毒害深入骨髓,夜晚縱欲以耗損精血元氣。東漢末年哲學家、文學家仲長統撰著《昌言》一書中,「那些帝王將相及其貴族子弟,無不宮妃數千,妻妾成群,生活極度奢靡。他們整天飽食肥甘,嗜酒沉醉,逐美貪色,縱欲無度。其結果弄得一個個體弱多病,夭折短命」。
仲長統指出,這些人大多在尚未成年之時就已早婚早育,使其子女更加柔弱多病。這種體質低劣的孩子再度重復其父輩那種荒淫放縱的生活方式,誰也無法避免重蹈覆轍,於是病弱者代代相傳,個個都很短命,乃至形成惡性循環。
以東漢時期的帝王壽命為例,整個東漢時期總共有14個皇帝,除了5個死於幼兒或少年時期的不計以外,在9個成年皇帝中,活到40歲以上的僅有3人,其他6人都是英年早逝的短命者。
湖南中醫葯大學教授周貽謀表示,如今,很多人在發家致富之後,便嗜好美色,生活放縱,有的青少年亦染上不良的生活習慣,致使其身心健康不斷受到損傷,甚或招致其重病或減損壽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教授曾指出,國民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與行為,必須進行一場涉及面廣、內涵深刻,甚至是脫胎換骨的膳食、行為革命。
「長生葯」不治病反致命
神醫、神葯不可信
葯物中毒是皇帝們常見的疾病之一,在病亡的208位皇帝中,中毒位於死因之首。自秦漢時期,許多帝王為追求長生,希望通過服食丹葯達到長壽的願望。但不乏因服食丹葯中毒甚至喪命的帝王。
皇帝迷信神效「丹葯」的起因,多為聽信方士之言,而這些丹葯中,常有危害身體成分。
東晉哀帝司馬丕迷戀服食丹葯,希望能夠長生不老,漸漸有了依賴。興寧二年(公元前364年)三月,司馬丕一次性服食了過量丹葯,身體出現了中毒反應,由於葯物毒性發作,身體機能出現嚴重受損,一年後離世,年僅25歲。據《晉書》記載,東晉哀帝司馬丕,「雅好黃老,斷轂,餌葯以求生,服食過多。遂中毒,不識萬機」。
雖有司馬丕的前車之鑒,還有很多皇帝為治病養生而服用丹葯。以唐朝為例,據《歷史研究》期刊「試釋唐代諸帝多餌丹葯之謎」一文,在唐朝21位皇帝當中,至少有11位皇帝迷戀丹葯,其中唐太宗、唐穆宗、唐武宗都是所謂「長生葯」,中毒導致不治身亡。
明清皇帝也有不少皇帝熱衷於服食丹葯,其原因除了追求更長的壽命,還有治療疾病。明成祖朱棣因為風濕,服食「靈濟宮符葯」,由於葯性多熱,服用之後多暴怒,導致失音。清世宗也由於痴迷丹葯導致身亡。
宣稱包治百病、治癒癌症、甚至起死回生……如今,類似保健品冒充「萬能神葯」的廣告隨處可見,讓不少老人深受其害。
自稱「蒙醫後人」的劉洪斌,自稱「清宮御酒」的保健品酒、添加違禁品的「清宮丸」等,這些打著皇家、御用的旗號常常能吸引一大批消費者。以清宮御酒為例,日前深圳警方就破獲一起近千萬元的非法保健酒案,該酒涉嫌違法添加西地那非等化學物質,長期服用對人體具有一定危害,對患有心血管系統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危害極大,嚴重者可致
心肌梗死。
養生四訣 十常四勿
80歲長壽皇帝的長壽經
健康時報記者統計發現,中國歷代皇帝中80歲以上的鳳毛麟角,清朝乾隆(89歲)、南北朝梁武帝蕭衍(85歲)、唐朝女皇帝武則天(82歲)、宋高宗趙構(81歲)。
乾隆是歷代皇帝中壽命最長的一位,年近90依然身體健壯、神智清醒。他曾總結出養生四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早上不睡懶覺,黎明即起,到戶外作呼吸運動。進補時應隨季書變化,年齡大小和健康狀況而異。
「十常四勿」是乾隆帝日常堅持的保健動作,也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轉,面常搓,發常梳,足常摩,腹常旋,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具體而言:運動強健體魄,乾隆自幼習騎射、直到80歲高齡依然去狩獵;旅遊調節心境,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一生中曾六下江南、三上五台山;讀書修身養性,一生作文1300多篇,寫詩4萬余首;起居飲食有規律,膳食以新鮮蔬菜為主,少吃肉類,且從不過飽,不好抽煙。
梁武帝蕭衍則認為酒為「惡本」,他曾寫《斷酒肉文》一文,酒者是何臭氣,水谷失其正性,成此別氣,眾生以罪業因緣,故受此惡觸,立誓「永斷酒肉」,這被認為是蕭衍高壽的原因之一。
談及宋高宗趙構長壽,學者普遍認為是因其良好心態。明代學者龍遵在其養生學專著《食色紳言》中提到,高宗長壽,是因為先天稟賦和後天寡慾。趙構精通醫術和養生,曾親筆寫下《養生論卷》一書,講究清虛靜泰,少私寡慾。在歷經國破家亡、母親被俘等一系列變故後仍鎮定自若,56歲的宋高宗趙構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退位,在山水湖色的滋潤中,悠哉之極,樂享人生之道,活到八十一歲高齡。
由此可見,其長壽的共同特點,在於深諳養生之道。這與世界衛生組織指明的健康方法不謀而合: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或許,這正是我們獲得長壽的最優解。
參考文獻:
①柏楊:《中國帝王皇後親王公主世系錄》,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72年
③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
④趙翼:《新舊唐書·唐諸帝多餌丹葯》,中華書局,1984年
⑤宋濂等:《元史》卷二《太宗記》,中華書局,1976年
⑥李百葯:《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中華書局,1972年
⑦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
⑧ 崔寔、仲長統:《政論·昌言》,中華書局,2014年
⑨王永平:《試釋唐代諸帝多餌丹葯之謎》,歷史研究,1999年
⑩史泠歌:《帝王的健康與政治-宋代皇帝疾病問題研究》,河北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