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十歲以後如何選擇生活
吳若增先生有一篇題為「從五十一歲到六十歲」的文章。對人生給予定位,他按一般的規律把年齡劃分成:「十歲左右屬於童年(我覺得應改為「童謠」),二十歲左右屬於詩歌,三十歲左右屬於散文,四十歲左右屬於小說,五十歲左右屬於雜文,六十歲左右屬於隨筆,七十歲左右屬於「宗教」,八十歲左右屬於大地......」。根據這個年齡階段劃分,代表著不同的性情,學識,經歷和追求。因此,也就理應有著不同的狀態。是啊,人到50歲,如何選擇今後的人生,也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近日,讀了日本經濟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後五十歲的選擇》一書,感觸很深。《後五十歲的選擇》一書應該說融合了管理、發展趨勢、職業生涯等眾多的方面,在一種未來潛在的發展趨勢之下,他提出了人要怎麼來規定或者預期自己未來五十歲之後的人生,並把這個階段稱之為第二人生。 人在走向社會之後就慢慢的開始成熟,二十歲的時候,有人選擇求學,有人選擇創業,有人選擇打工等等,或是因為人各有志,當然也有不少人是到了三十歲才積累了創業的實力。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未來人生的發展,而且人生的際遇也會發生很大差別,對所有的人來說,三十到三十五歲是人生的黃金時段,俗話說,有才不過三十五,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比較成熟,這個階段也是讓職業定型的時段,畢竟一過四十,大多數人缺乏勇氣再次面對人生的改變,所以大前研一在本書一開場就提到了這種概念:「現代人,如果甘於只做個公司上班族,前途將很暗淡。針對這種人,我會再三鼓勵他們,先重新整理至今為止做過的事,再依照眼前的社會和經濟現狀,尋找、開拓自己未來想走的路。」作者也把三十五歲到五十歲稱之為「魔之十五年」,目的是提醒35歲以上的人仍然有新的目標、新的努力方向。不要自認為該學的都已學完,要讓自己走上寬廣而深遠的道路,追求生命價值的體現,這就需要及時做好隨時重新開機的准備。我認為其實作者想要表達的還是「想做的事情要趕緊去做,不能遲疑,因為遲疑是導致衰退的開始,而且有時候規劃退休之後的事情,其實不一定能實現,因為很多事情到了這個年紀根本做不到了」。億萬富翁的人生不見得多麼豐富多彩,其實人生除了追求財富之外,學會滿足也是人生重要的課題,比如說人就只能同一時間住一間房子,開一部車,就算你有房屋數間,也只睡一床。所以說:一個人要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雖然說人生需要不斷的重新開機,不斷的醒悟,不斷的提升,倒不如趁早把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作一種生活樂趣,這也是人生的另一大幸福,而且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要經常到自己陌生的環境和嚮往的地方去看看,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且隨時把旅行日程排在心中,並真正的實施。 另外,要多認識一些其他領域的朋友,因為如果一個人總在自己熟悉的圈子內生活,以後的日子會感到無趣,而且不要把職場上的職位等等套用在生活中。因為事業有其規律性,而人生則應該更寬闊。覺得這本書說的最好的就是「不要減法,要重新開機。
2. 為什麼說一個人真正的一生是從五十歲開始的
都說,一個人的人生,是從出生就開始了,其實不然,一個人真正的人生,其實是從五十歲開始的。
論語中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以前不是很理解這段話,但是經歷一些事情,看過人世間的繁華才發現,一個人的人生,其實是從五十歲開始的。
一個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心路歷程,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03、真正的人生,從五十歲開始
人這一生,其實也不長,就短短的幾十年,五十歲人生也已經過一大半了。
人的各個方面都不如年輕的時候,但是內心會越發的成熟和冷靜,知道自己真正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人到五十歲,可能事業已經穩定,兒女成家,一切都剛剛好,這時候就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回想當初,年輕的時候都為生活奔波,好不容易成家了,都是為家庭和孩子而活,到了五十歲就應該為自己活了。
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一直在奔跑,前面顧著追求目的,忘了去欣賞沿途的風景,而最後的終點,要花點時間好好去感受。
在自己的生命結束之前,多感受一下這個世界,多為自己活一點,才算不辜負自己的人生。
五十歲的人生,其實就是享受人生,感悟人生。五十歲,其實是人生最好的年紀,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這時候就應該多為自己想想。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五十歲,人生到頭了,就不再去追求,不去經歷,其實五十歲人生就剛剛好。
3. 該怎樣規劃五十歲以後的人生
那個時候的話基本就已經快退休了吧,拿手上肯定也是有些資本的,不會想著全留給孩子。應該會自己和老伴一起到處旅遊,享受一下生活吧,也算是老年樂了。
4. 人過了50歲,應該怎樣的去生活
人過了歲,生活的重心就應該變了,50歲之後的生活有兩個特點,第一是身體越來越差了,第二是剩餘的時間比較多,結合這兩個特點應該給自己重新規劃一下生活的方向,大多數50歲的人還在工作著,沒有退休,但這個時候應該提前和退休生活進行接軌,比如生活習慣上和資金管理上都應該為今後的養老生活提前做個准備。
綜上所述,結合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徵,50歲之後的人應該更加註重身體健康,並且更有效的規劃未來的時間,做好時間管理,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的享受人生。
5. 一個人真正的人生,是不是從50歲才開始的呢
6. 五十歲之後,在人生中有哪些遺憾已漸漸形成
蹉跎歲月,不知何時便已到了暮年。
很多人都是在不知不覺間長大,那時候還覺得歲月奇妙,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雄心壯志,可奇妙的歲月終將會把每個人帶到暮年的光景,那一刻我們才真正地意識到歲月流逝的可怕。
曾經,經常看著身邊的老人唏噓歲月,不曾想自己也在不經意間走到了這個時間段,才在恍惚間意識到:原來我們也會逐漸的變老。
無情的歲月,甚至在你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已經在改變你的容顏,磨平了你的稜角。但這些都是自然的規律,每個人都無法逃避,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擔心的並不是老去,而是人生中的一些遺憾。
人的一生,到了五十歲之後,你會發現人生的三大遺憾會逐漸的形成,倘若不想帶著遺憾離開,那就請你珍惜好餘生的歲月。
情感寄語:
當人生走到盡頭的一瞬間,希望你不會因為蹉跎了歲月而留下任何的遺憾,尤其是你無法陪父母走完最後一程的遺憾,無法讓自己和你相親相愛的遺憾,未曾為了夢想奮斗過的遺憾,因為這些都可以在你五十歲之後去改變。
其實,人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離別,但離別卻從來不會因為遺憾而結束,我們無法改變自然與歲月的規律,但我們卻可以盡可能的把遺憾從人生中剔除,珍惜往後餘生可以陪伴的歲月。
奔五的70後,人生的三大遺憾已經在逐漸的形成,但你還有很多的機會去讓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不妨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多關心自己的孩子,去為了曾經遺憾的夢想而奮斗。
7. [轉載]五十歲後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
50歲時做晚年生涯規劃,主要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確定退休後的二三十年內,准備干點什麼事情,然後根據目標,制定行動方案;
二是學習退休後的工作技能,最好是在退休前三年開始著手學習;
三是了解退休後再就業的有關政策。
松原泰道在65歲那年發表了《般若心經入門》一書,因說法精妙,一舉成名。從此他一發不可收拾,四方講學,開專欄,年年推出新作,迄今著述超過一百三十部,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個奇跡。
問到他此生的成就與作為,他說:「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以我的經驗來說,五六十歲是人生的折返點,由此人生可分為兩個階段:50歲前,是打基礎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我們往往為立足社會、養家糊口而疲於奔命,基本上是為別人活著;50歲以後,經濟基礎已經墊定,職責也已完成,這才到了實現自我、創造自我最有價值的階段。」
松原泰道的長壽得益於他的精神養生法。他是精神養生法的第一個倡導者和實踐者,也是第一個成功者。
他的精神養生法有個「三不」原則,那就是:不勉強、不浪費、不懶惰。不勉強,指的是不好高騖遠,做脫離常規的事;不浪費,指的是珍惜時間、珍惜身邊的事物、珍惜他人的善意;不懶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讓別人去做,不管年齡多大,都要鼓足熱情繼續學習。
松原泰道目前在寫最後一本書《學習死亡》。他說死亡就像不停地行走的鍾,每一秒都存在,也許這是一本寫不完的書。寫不完又有什麼關系呢?人生總是半途終結的,我們只需盡力做好每一天,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給蒼天吧。他的座右銘是:終生學習,至死方休!
松原泰道倡導「一日一生」的人生哲學。不要以為人生很長,要有今天可能就是人生最後一天的緊迫感,不懈奮斗。現在,只有現在,現在逝去就不會再來,要將每一天當一輩子來過,要在今天這一天里,展現自己一生的光華。
《五十至一百的人生規劃》,此書從佛學的角度暢述人生的後半輩子應該如何規劃,我們沒有研究過佛學,但我們也能看懂,因為松原泰道平生所求就是「說別人聽得懂的話,寫別人看得懂的字」。
8. 為什麼說,人在過了50歲以後,就不要再胡思亂想了
走得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白岩松
人生不過幾十年的短暫時光,你已經過去了一大半,可能對人生也有了自己最清晰的了解和感觸。
你年輕時候培養的子女,他們也有了現在的成就和事業,不需要你在操勞。
同時你也算是家裡的長輩,在關鍵時刻要為大家做出決定的人,因為大家認為你有更高的智慧和力量。
越到這種階段,越應該不慌不忙的冷靜思考,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成熟穩重。
畢竟辛辛苦苦打下的半輩子江山不能因為現在的一時糊塗就讓自己半輩子心血白費。
當然做人總是會胡思亂想,年輕的時候胡思亂想,那叫天馬行空的創新,周年的時候胡思亂想,那是為家人的負責。
但是人都五十歲了,可千萬不要再胡思亂想,你越是有這樣的表現,越會給人不放心的感覺。
大家也不會放心的讓你對不件事情做判決,這家你會發現你在整個家庭以及朋友之間的地位越來越低,甚至有些孤獨。
還有一些人會以為你這個人的人品都存在問題。
9. 人到了50歲後,是不是就意味著已經老了
我覺得人到50歲是否衰老是因人而異的,現在有很多人沒有到50歲,已經老態龍鍾,而有的人雖然已經年近90歲,卻還能頭腦清醒地幫助別人,比如一些老中醫,他們絲毫看不出老態來,就是普通人,南方人也普遍表現的年輕,50歲都是花一樣的年齡,凸顯老態的是北方人,尤其是東北地區,40多歲得腦血栓者甚多,步履蹣跚,一副老態,這一切主要取決於生存環境、對待生活的態度和飲食引起的。
衰老與否,不能說跟年齡完全沒有關系,但是年齡絕不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有的人很年輕就已經俗愛老了,有的人年齡很大,卻非常年輕,不知道你們覺得是不是這樣?
生活喜歡、生活態度都能決定一個人是否衰老,所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保證自己擁有年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