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功德碑文怎麼寫
村廟碑記
五百餘載佑福,大明盛世竣功。不見當年廟宇,惟留神樹長生。歲內月滄桑,鍾鼓石獅容隱蹤;世事變亘,寶殿戲台遁形。百年鍾聲悠悠,頌揚千年道統,一生孝善烈烈,流傳百世芳名。
乾坤因循正道,善惡自有感應,村長李君三紅,倡議村賢百眾,值此物阜年豐,修廟恆祈太平。添珠集貝,德鄰齊心合力;琢石雕木,高匠規劃施工。寶殿庄嚴,二十四孝為基礎;門樓寬闊,四面八方佑前程。
修廟修德修身,福地霞瑞輝映,佑壽佑財佑人,神樹木茂枝盛,敬老敬賢敬業,寬容坦然人生。
集賢村重修某某廟組委會
2. 紅十字天使計劃的項目體系
「紅十字天使計劃」已經初步形成包括
援建鄉村博愛衛生院(站)版、培訓鄉村醫生、開展權貧困農民和兒童大病救助三個方面內容,直接捐資救助和資助設備通過定點醫院免費治療救助兩種救助模式,大病救助種類包括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腦癱、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唇齶裂、目盲、聾啞、癌症、心臟病、城市亞健康等十多個病種的公益項目體系。
「紅十字天使計劃」是中國紅基會推動的重點公益項目,自2005年8月啟動以來,項目內容不斷完善和豐富,已經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公益品牌之一。2008年4月,「紅十字天使計劃」榮獲了我國慈善領域的最高政府獎項——2007年度「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
3. 多家企業和商會與142個貧困村「結對子」什麼情況
為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市積極動員和組織全市各類企業積極參與「百企聯百村 共建美麗新農村」扶貧行動,多家企業和商會與142個貧困村「結對子」,確保年底前實現全面脫貧的目標。
就業扶貧要積極發揮就業主渠道作用,在貧困地區建立勞務培訓基地,提供更多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會。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重點解決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就業,確保想就業有崗位、能就業保收入,實現貧困戶靠工資脫貧。
捐贈扶貧採取直接捐贈、設立扶貧公益基金等形式開展扶貧;以援建村莊道橋、飲水工程、衛生設施、文化場所等為基礎,配合推進異地搬遷、危房改造,幫助貧困村改善面貌;以高校學生、重病患者、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疾人為重點,對貧困戶開展捐資助學、醫療救助、生活救助等公益扶貧活動。
4. 援建村文化廣場的報告
問題首先題目應該報告應請示請示報告兩概念要混淆)具體功用回同篇報告言報告呈閱答性公文主要作用向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提建議屬於陳述性公文;請示呈批性公文主要作用向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 般說要求領導批辦定要用請示
確供參考:
x政發[2010] 號
《XXX鄉關於農民體育文化廣場配置體育器材請示》
縣體育局:
隨著XX鄉經濟社快速發展民群眾水平斷提高越越群眾參與全民健身運迫切需要設施齊全體育場所結合全民健身運我鄉新建農民體育文化廣場廣場缺少各類體育器材滿足群眾需求特向貴局申請配置籃球架X套健身路徑X套乒乓球台X副共計費用約 元
XXX鄉政府(蓋章)
二OO四月十二(期定寫)
主題詞: 城鄉建設 公用事業 請示
共xxx鄉政府 20104月12印發
共印3份
5. 紅十字商會到底是個神馬啊!!!!
紅十字商會不是紅十字會下的任何機構和單位,社會上如果存在這個所謂的紅十字商會也不是合法的,與紅十字會無關。
現在在看看這個答案,很多人都被無情的耍了
面對這個社會,我只能罵一句 操
6.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收到的錢怎麼用
佛教慈濟基金會由證嚴法師創辦至今已經走過近半個世紀
為聯合國的一員
1、慈善事業
台灣的慈善經驗,因著大愛牽引出全球四十七個國家、三百四十五個聯絡點,在全球六十九國留下愛的足跡,戰亂的阿富汗、科索沃、盧安達;民生困頓的外蒙、北朝鮮;遭逢地震重創的土耳其、伊朗、薩爾瓦多;飽受風災、水災肆虐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多米尼加,以及南亞海嘯的受災區域,甚至是遭遇颶風的美國,及水患侵襲的玻利維亞,慈濟志工皆不分宗教、種族,大愛始終如一。秉持著「教富濟貧、濟貧教富」的感恩心,悲智雙運。
中國大陸自1991年華中、華東發生世紀洪災,慈濟基金會秉持「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的原則,在中央及地方各級領導的支持下開展慈善工作,慈濟人自籌旅費,不計辛勞,年年以一分如同對親人的疼惜與關愛,從未間斷,已幫助超過二千萬人次。
在江蘇、安徽、甘肅、貴州、福建、廣東等二十七省市自治區,分別進行各種慈善工作,對洪災、雪災及震災地區的民眾發放民生物資,援建新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中小學,提供清寒獎助學金,援建水窖,移民遷村、冬令發放糧衣被等。
2008年5月12日汶川強震,5月14日慈濟志工緊急趕赴災區;5月15日,全球慈濟人同步展開「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募款、募心活動,啟動人人的愛心善行,匯聚善的共振、愛的福緣。慈濟由設立賑災服務點,展開熱食供應、義診服務及心理的關懷等服務工作,並鼓勵受災的鄉親一起投入志工,以服務走出悲慟。看到鄉親由憂愁至展開笑容,彼此鼓舞照顧,令人深感欣慰與安心。慈濟動員醫護團隊投入義診、往診服務鄉親,守護鄉親的生命及健康。
慈濟在川震的重建腳步,將以四年三階段的執行方案,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協助災民重建家園。在永久性住房及校園重建規劃的同時,協助災區先行搭設能夠使用三年以上的簡易教室、簡易寺廟,提供一個可以遮風、躲雨、驅寒、避熱之處,讓災民得以暫時先安身及學生的學習環境有個緩沖地,並藉以鼓勵災民走出陰霾,並恢復生機。緊接著慈濟將投入「希望工程」,目前已開工或進行規劃中計十三所學校。
2、醫療志業
證嚴上人一念悲憫,於慈善工作中發現,因病而貧,初始設義診所為貧困者義診,進而創立醫院。在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貧窮的由來」,救濟工作只能治標,「防貧止病」才是根本之道。於是,懷抱悲心,再度挑起重擔,發願為缺乏醫療設施的台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以病人為中心,推向「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願景,提升東部醫療水平。
慈濟以生命平等的理念,不收醫療保證金,讓貧者免費就醫,並且成立「國際慈濟人醫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TIMA),目前在全球十一個國家,設有五十八個據點、超過七千名醫護專業志工,形成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全球醫療服務網。
四川震災中有許多前往義診的慈濟志工,他們都是來自慈濟醫院的醫護人員及國際人醫會成員;人醫會志工,平日以關懷居住地貧苦患者為主,執行包括外科手術在內的全科性義診服務,若國際間發生災難,也配合慈濟賑災行動,啟動醫療救援工作。截至2008年12月底,已在全球三十九個國家義診,服務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次,為偏遠及醫療資源缺乏者義診,也為海外貧病民眾進行大型跨國義診。
2000年6月,慈濟援建上海東方肝膽醫院病房大樓,2004年9月再度籌款援建福建福鼎市醫院醫療大樓。同時,慈濟與殘疾人協會針對白內障患者給予復明手術,期望慈濟的醫療之愛,讓病苦者獲得更好的服務。慈濟並在寧夏、湖南、河南、浙江、安徽、江蘇、貴州、雲南、廣東等地興建愛幼中心,加強對婦幼同胞的照護。
3、骨髓捐贈
在佛教經典中,將自己的肉身奉獻出來,布施給急需救助的人,稱為最上布施;捐贈骨髓即是最上布施。目前台灣有許多志願捐贈骨髓的民眾,他們的無私布施,讓對岸同胞受惠,成就生命交融的髓緣大愛。
海內外慈濟人響應證嚴上人的號召,為全球的血液疾病患者,爭取生存的權利,於1993年成立「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2002年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以臍帶血、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希望為人類醫療帶來新的展望。在慈濟志工全力倡導及熱烈參與下,許多善心民眾加入骨髓捐贈驗血行列。每一對案例都是由慈濟志工一路勸髓、捐髓、陪髓、抽髓、取髓,程程髓緣顯示台灣的愛心密度之高,這些具備大愛胸懷的捐贈者所奉獻的,是清凈無染的大愛,證嚴上人說,這就是「清水之愛」。
骨髓移植能夠根治幾十種過去認為不治之症的疾病,特別是白血病和其它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由於免疫學中組織配型的嚴格要求,骨髓移植大多由同胞手足提供骨髓,凡是沒有配型相同的手足,就只能從沒有血緣關系的數萬人中去尋找合適的供髓者。近年來,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建立一個數量龐大的骨髓資料庫更為迫切。
1997年4月18日,安徽省劉姓少年因罹患白血病,經由慈濟骨髓資料庫配對找到捐髓者,此後兩岸髓緣不斷。本著「尊重生命」,以及「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理念,慈濟骨髓資料庫截至2008年底已逾三十一萬筆資料,已完成一千八百零一例移植配對,移植成功率更超過百分之八十,受髓者遍布全球二十七個國家及地區,其中大陸地區就達七百四十八例。慈濟骨髓志業推動為大陸血液疾病患者積極開啟生命另一扇窗。
4、教育志業
慈濟繼踏出了慈善和醫療的腳步之後,基於培育醫護人才,和解決台灣東部少女的就業問題,於是在1989年成立慈濟護專,邁向教育志業的第一步,至2000年7月,完成了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並於海內外設立幼兒園、小學、中學,開展社會教育推 廣,落實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慈濟教育是以「慈悲喜舍」為校訓,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不僅重視專業教育,更重視啟發人的「良能」。所以在學校里,不只教授學業,還要五育並進,更要強化孩子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尤其在靜思語教學的推廣下,讓孩子學習付出、學會感恩。例如在慈濟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優秀的學生才能打掃廁所,以相對於將勞動服務視為處罰的想法,堅持「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理念,並培養學生待人熱情與禮貌的態度。
為了讓慈濟的教育理念更加落實,因此在全球推動社會人文教育,希望慈濟人文不僅在學校開枝散葉,更要在每一個有愛的地方開花結果,開設人文推廣課程,設立兒童精進班、青少年成長班等。而在大專院校更組織了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及在各級學校成立了慈濟教師聯誼會,數萬名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切磋教育的真義,更難得的是,有一群大愛媽媽深入台灣七百多所小學,利用晨間自習時間,以「靜思語」的真情大愛陪伴孩子成長。
自1991年華東水災起,慈濟在大陸幫助教育資源缺乏地區所援建的各級學校已達五十三所,並以助學金方式補助河北、河南、江蘇、江西、安徽、湖北、貴州、福建、廣東、上海市等地貧困學生就學。
目前慈濟在全球援建了一百六十二所教育機構,雖各地有不同的教育制度與學程,卻有共同的方向 - 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5、國際賑災
慈濟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起,迄今援助七十個國家地區。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葯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助建房、建校、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盡管有別,「尊重生命」理念卻是始終如一。
從關懷台灣本土出發,發展為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全方位人道關懷,慈濟全球性的救援行動,足跡橫跨歐、美、亞、非、大洋洲等五大洲,在2003年獲聯合國肯定,成為台灣第一個加入國際非政府組織(NGO)的慈善團體。
愛的力量,可以撫平不安心靈;愛的力量,更能化解世間一切災難。這正是所有慈濟志工不畏艱難、不計辛勞,穿梭於世界各角落,在災變里撫悲傷、在戰火中慰苦痛的信念所在。
除此以外,慈濟還積極推動人文事業、環保事業、小區志工等,是非常值得信賴的佛教慈善團體。
7. 求二戰時期紅十字會情況
世界紅十字日簡介
每年的5月8日為世界紅十字日,這是1948年國際紅十字會第二十屆理事會確定的。在這一天,國際紅十字會及其在各國的分會都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一日子,以表示紅十字運動的國際性以及紅十字人道工作不分種族、宗教及政治見解的特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捷克斯洛伐克紅十字會首先倡議每年舉行為期3天的「紅十字休戰日」活動。該會的倡議和作法,普遍受到了國際紅十字界的贊賞和支持。
1921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十屆國際紅十字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向各國紅十字會推薦捷克斯洛伐克的作法。在1948年召開的協會一次執行委員會議正式確定以亨利·杜南的生日———5月8日作為世界紅十字日。
[編輯本段]歷史
一戰結束後,捷克斯洛伐克紅十字會首倡每年在復活節期間設立為期3天的「紅十字休戰日」,以弘揚紅十字會的人道思想,同時結合紅十字會業務開展全國性的衛生、救濟、兒童福利等方面的宣傳活動。該倡議得到了廣泛的響應。1921年,第10屆國際紅十字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決議向各國紅十字會推薦捷克斯洛伐克紅十字會組織紅十字休戰日的做法。此後,第11屆、第14屆、第15屆、第16屆國際紅十字大會多次對紅十字休戰日進行了肯定,使得紅十字休戰日成為普遍的做法。
二戰結束後,第19次國際紅十字會理事會於1946年舉行,鑒於各國分會雖然普遍組織紅十字休戰日活動,但是日期各不相同的情況,指示協會秘書處研究確定一個固定的日子為國際紅十字日。1948年,國際紅十字會執行委員會建議以國際紅十字會創始人亨利·杜南的生日5月8日為全球統一的紅十字日。同年,第20次國際紅十字會理事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批准了這一建議。從此,5月8日正式成為世界紅十字日。
1984年,由於不斷有穆斯林國家的紅新月會加入,世界紅十字日正式更名為「世界紅十字和紅新月日」。
[編輯本段]世界紅十字日由來
在瑞士蘇黎世某處的蒼松翠柏間,聳立著一座白色的大理石紀念碑,碑上正面的浮雕是一位白衣戰士,他正跪下給一個瀕於死亡的傷兵喂水;碑的背面刻著幾行字:瓊·亨利·杜南,1828—1910,紅十字會創始人。
亨利·杜南(Henry Dunant)於1828年5月8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是一位議員的兒子。從小受人道主義思想的熏陶,十分關心老弱病殘和社會底層的窮苦人。1859年6月,這位年青的銀行家偶經義大利北方的索弗利諾鎮,恰逢拿破崙三世指揮的法蘭西—撒丁島聯軍與奧地利軍隊戰斗的最後階段,他親眼目睹屍橫遍野的戰場上,無數的傷員在不停地呻吟、叫喊。由於缺少醫護人員,大部分傷兵得不到應有的護理。富有同情心的杜南為這種慘象所震驚。他立即到鎮上動員和組織居民救護這些傷兵。1862年11月,杜南把這次親身經歷寫成《索弗利諾的回憶》一書,在日內瓦發表。他在書中強烈呼籲人類不要戰爭,在戰時有必要不分你我,向敵對雙方派出救護團體。1863年2月,由他發起在瑞士日內瓦成立了一個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即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同年10月,歐洲16國的代表在日內瓦舉行國際會議,決定在各國成立紅十字組織。為表示對杜南和他的祖國的敬意,會議決定以瑞士國旗圖案紅底白十字相反的顏色與圖案——白底紅十字作為紅十字會的通用標志。
1864年8月,紅十字會在日內瓦再次舉行會議,簽署了第一個《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即紅十字會公約。從此,紅十字會正式得到國際公約的承認和保護。由於宗教和歷史等原因,一些伊斯蘭國家類似的組織採用紅新月或紅獅和太陽作為標志。
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都是同一性質的志願的救護、救濟團體,在世界上被認為是一個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非政治、非宗教的人道主義團體。初創時旨在在戰時照顧傷員,後成為一般地預防災難、救濟難民的機構。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成立了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在國際上,它們的聯合組織是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協會。
亨利·杜南開創的紅十字事業為人類和平與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然而他卻為此耗盡了自己的資財,淪為老人濟貧院的病人。1896年當人們在濟貧院發現他,並了解他是國際紅十字組織奠基者的身世後,人們把世界上最崇高的榮譽賜予這位慈愛的老人。1901年他獲得了首次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1910年10月30日杜南離開了人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鑒於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捷克斯洛伐克紅十字會首先倡議每年舉行為期3天的「紅十字休戰日」活動,並在此期間大力宣傳紅十字會的人道思想,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與合作,促進世界和平,減少戰爭。與此同時,還結合紅十字會業務進行全國的衛生、救濟、兒童福利等方面的宣傳教育。捷克斯洛伐克紅十字會的這一倡議受到了國際紅十字界的普遍贊賞和支持。
1921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10屆國際紅十字大會上通過一項決議,向各國紅十字會推薦捷克斯洛伐克紅十字會組織紅十字休戰日的做法。接著在次年舉行的紅十字會協會理事會第2次會議上,根據已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敦促各國紅十字會認真考慮紅十字休戰日的做法。隨後,第11屆國際紅十字大會再次審議了這個問題,建議在全世界范圍內規定一天為紅十字日,並指示國際紅十字會成立一個小組委員會研究和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辦法。
1930年第14屆國際紅十字大會在布魯塞爾舉行,根據大會的一項決議,設立了由捷克、比利時和協會共同指派的三國委員會,負責在3年期內親赴現場實地考察捷克斯洛伐克紅十字會紅十字休戰日的組織工作和實踐經驗。1934年在東京舉行的第15屆國際紅十字大會上,聽取了三國委員會的考察報告,充分肯定了紅十字休戰日的活動。1938年在倫敦舉行的第16屆國際紅十字大會上,紅十字休戰日的作法再次得到肯定。到1946年協會舉行第19次理事會會議時,世界紅十字日的活動已比較普遍。理事會在其決議中指示協會秘書處研究確定一個固定的日子為國際紅十字日,各國紅十字會在這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1948年協會召開的執行委員會會議正式建議,今後各國紅十字會盡量選擇5月8日亨利·杜南(國際紅十字組織的創建人)的生日作為世界紅十字日。同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協會第20次理事會會議上,批准了執行委員會的建議。於是,國際紅十字會正式確定每年的5月8日為世界紅十字日。
中國紅十字會成立於1904年,是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成員,目前全國有32個分會
8. 紅十字是參與什麼的旗幟
紅十字會系由瑞士銀行家亨利·杜南(Henry Dunant)成立。紅十字會將他的生日5月8日訂為「世界紅十字日」,而紅十字幾乎成為圖騰的標志,是由他祖國瑞士的國旗顏色翻轉而成。
亨利·杜南在1859年時路經義大利倫巴底,目睹奧地利、法國及撒丁王國軍隊在索爾弗利諾(Solferino)悲慘的戰役,發現傷兵經常乏人照顧,情況凄慘,所以1862年自費出版了《索爾弗利諾的回憶錄》(A memory of Solferino / Un souvenir de Solferino)一書,希望喚起社會的注意,並且號召群眾成立一個民間、中立的傷兵救援組織。
1863年,杜南與古斯塔·莫瓦尼埃(Gustave Moynier )、吉勒姆-亨利·杜福爾 (Guillaume-Henri Dufour)、路易斯·阿皮亞(Louis Appai)及西奧多·莫諾瓦(Theodore Maunoir)一同成立了「救援傷兵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Relief of the Wounded),此即為國際紅十字運動的濫觴。
1864年,此時紅十字會運動已經擴散至歐洲12個國家,並於日內瓦首度簽署了《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即第一條日內瓦公約。
救援傷兵國際委員會於1875年改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並向外擴張至伊斯蘭國家,但由於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符號,伊斯蘭教徒不願意接受,1876年在奧斯曼帝國採用「紅新月」標志,波斯帝國採用古老的獅子和太陽圖案。1929年國際紅十字會承認了這兩個符號。伊朗霍梅尼政變取得政權後,廢棄了紅十字會的符號,和其他伊斯蘭教世界一樣採用紅新月會符號。國際紅十字運動才於1986年改名為「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而紅十字會聯合會則於1991年改名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後來以色列要求採用紅色猶太教符號,六角的「大衛之星」,沒有被紅十字會批准,因為怕此例一開,各種團體都會要求自己的五花八門符號,紅十字會正在討論准備採取一種國際通用的,沒有宗教意義的紅菱形符號。
紅十字運動一百多年來,由於在戰時及承平時機對人類社會都有卓著的貢獻,所以共獲得3次諾貝爾和平獎,加上創辦人亨利·杜南於1901年獲頒的諾貝爾和平獎,總計紅十字會獲得4次最高的和平殊榮。
紅十字會是一個遍布全球的慈善救援組織,目的為推動「紅十字運動」(或稱「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是全世界組織最龐大,也是最有影響力的類似組織,除了許多國家立法保障其特殊位階外,於戰時紅十字也常與政府、軍隊緊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