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90歲諾獎

90歲諾獎

發布時間:2021-02-08 10:37:33

⑴ 97歲的諾獎得主「足夠好」老爺爺有著什麼樣的勵志人生

97 歲,他還奮戰在科研一線。John B. Goodenough,人稱「足夠好」老爺爺,剛剛加冕諾貝爾獎。10 月 9 日,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頒向鋰電池領域。當他獲獎,外界關注他的履歷,才發現其充滿坎坷和跌宕的一生,簡直就是傳奇的一生、榜樣的一生,勵志的一生。


24 年之後,Goodenough 進行了人生第一次「跳槽」。那年,牛津大學需要一位能教無機化學,同時也能管實驗室的教授。Goodenough 雖然研究的是物理,但他本科的時候為了湊學分學了兩門化學課,就因此意外的被選中了,進入牛津大學任教,並成為無機化學研究負責人。正是這一次跳槽,讓 Goodenough 終於在 54 歲的年紀開始了一項改變世界的研究。老爺爺的經歷告訴我們,想要成功就要堅持自己,並有持之以恆的決心。

⑵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九十多歲老人,鋰電池技術為何今天才被重視

不是頒布了諾貝爾獎才證明這項技術被重視,其實鋰電池技術一直都被重視,並應於在了我們日常生活中。

自從20世紀中期計算機晶元發明以來,技術就一直在飛速進步,我們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講述:摩爾定律。每2年晶元中的晶體管數量就會翻倍,其它技術也在進步,最終使得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翻一倍。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樣的辦法顯然不夠好。智能手機最開始只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現在成了我們的基本需求。我們用它來支付錢款,用它來通信,用它來導航。如果手機不能用,我們會很心煩。這還不算什麼,當電動汽車、搶救生命的健康設備沒有電時後果更嚴重。照預測,太陽能將是未來的主要能源,如果沒有太陽,就需要電池擁有很大的存儲容量才行。

⑶ 美國年齡最大的諾貝爾獎得主是誰

生於莫斯科、加入美國籍的里奧尼德·赫維克茲,他於2007年因最早提出「機制設計理論」而獲得經濟學獎,其時已90歲

⑷ 史上最老的諾貝爾獎得主是誰

200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爾維茨Leonid Hurwicz,獲獎時90歲

⑸ 2009年得了諾貝爾獎的都有哪些人物

2009諾貝爾醫學獎

獲獎人:卡羅爾•格雷得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傑克•紹斯塔克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記者潘治)生老病死,這或許是人類生命最為簡潔的概括,但其中卻蘊藏了無數的奧秘。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美國科學家,憑借「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成果,揭開了人類衰老和罹患癌症等嚴重疾病的奧秘。

在生物的細胞核中,有一種易被鹼性染料染色的線狀物質,它們被稱為「染色體」。正常人的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它們對人類生命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眾所周知,決定男女性別的就是一對染色體。在染色體的末端部分有一個像帽子一樣的特殊結構,這就是端粒。而端粒酶的作用則是幫助合成端粒,使得端粒的長度等結構得以穩定。

「染色體攜有遺傳信息。端粒是細胞內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它能夠保護染色體,而端粒酶在端粒受損時能夠恢復其長度。」獲獎者之一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介紹說:「伴隨著人的成長,端粒逐漸受到『磨損』。於是我們會問,這是否很重要?而我們逐漸發現,這對人類而言確實很重要。」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發布的新聞公報說,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解釋了端粒如何保護染色體的末端以及端粒酶如何合成端粒」。藉助他們的開創性工作,如今人們知道,端粒不僅與染色體的個性特質和穩定性密切相關,而且還涉及細胞的壽命、衰老與死亡等等。簡單地說,端粒變短,細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長度就能得到保持,細胞的老化就被延緩。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陸續有研究發現,端粒和染色體等雖然與細胞老化有關,進而影響衰老,但並非唯一的因素,「生命衰老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進程,它有許多不同的影響因素,端粒僅僅是其中之一」。

「這是有關人類衰老、癌症和幹細胞等研究的謎題拼圖中重要的一片,」新聞公報說,「他們的發現使我們對細胞的理解增加了新的維度,清楚地顯示了疾病的機理,並將促使我們開發出潛在的新療法。」

信息時報訊據《中國日報》報道,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5點45分許,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華人科學家高錕、擁有美國和加拿大雙重國籍的威拉德•博伊爾和美國人喬治•史密斯三人共同獲得這一榮耀。

「他們為日常生活帶來許多實用的創新,為科學探索提供了新工具。」評獎委員會在聲明中說。評委會說,高錕因為在「光學通訊領域的光傳輸方面的突破性成就」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獎金500萬瑞典克朗,博伊爾與美國人史密斯因發明「成像半導體電路」而分享另外500萬瑞典克朗。

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這是高錕、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從左到右)的照片。 新華社/路透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新華社記者吳平攝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6日電 (記者和苗 吳平)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奎斯特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高錕在「有關光在纖 來源:深圳衛視《正午30分》 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將獲得今年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將分享今年物理學獎另一半獎金。
隨後,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約瑟夫•努德格倫用一根光纖電纜形象地解釋了高錕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錕就取得了光纖物理學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這項成果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而正是光纖通信為當今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另一位評委英厄馬爾•倫德斯特勒默手持一部數碼照相機深入淺出地描述了另兩位科學家的成就。他說,博伊爾和史密斯1969年共同發明了CCD圖像感測器。這個感測器好似數碼照相機的電子眼,通過用電子捕獲光線來替代以往的膠片成像,攝影技術由此得到徹底革新。此外,這一發明也推動了醫學和天文學的發展,在疾病診斷、人體透視及顯微外科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用途。
在記者招待會上,厄奎斯特還撥通了博伊爾的電話向他表示祝賀。85歲高齡的博伊爾表示,能夠成為今年的獲獎者他非常激動,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會獲得諾貝爾獎。
高錕1933年生於中國上海,人稱「光纖之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博伊爾1924年出生於加拿大阿默斯特,史密斯193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兩人發明CCD圖像感測器時均供職於美國貝爾實驗室。諾貝爾科學獎通常頒發給年齡較大的科學家,因為獲獎成果都經過了幾十年的檢驗。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今年公布獲獎名單的第二個諾貝爾獎項。本年度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將獨享或分享總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中國網10月7日訊 200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剛剛揭曉,英國人拉瑪克里斯南、美國人斯泰茨、以色列的約納什因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的貢獻共同獲該獎。(周翔)
諾貝爾獎得主感言:

我們只是一群

努力者的代表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科學是高度合作的事業,」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在得知獲獎消息後說,「很多人對核糖體的研究作出了貢獻。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只是一群努力者的代表。」

「哦,你知道嗎,」拉馬克里希南在確認獲獎後對媒體說,「我接到獲獎通知電話時的第一反應還認為這是個玩笑,我有個朋友經常和我開玩笑,我還誇獎他說話有瑞典口音。」

「我真的,真的很高興!」年屆七旬的以色列女化學家阿達·約納特在接到獲獎通知電話時,雖然語調平靜,但言語之中卻充滿了喜悅,「這么說,我是繼居里夫人、約里奧-居里、霍奇金之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第四位女科學家了?」

接到來自瑞典的電話時,托馬斯·施泰茨正打算去體育館健身。「電話那頭建議我別去了,因為接下來會有不少電話找我。」施泰茨解釋說,有關核糖體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研發新型抗生素。

核糖體——

生命化學工廠

中的工程師

生命體就像一個極其復雜而又精密的儀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崗位上各司其職,有條不紊。而這一切,就要歸功於彷彿扮演著生命化學工廠中工程師角色的「核糖體」:它翻譯出DNA所攜帶的密碼,進而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分別控制人體內不同的化學過程。

諾貝爾獎評委會介紹,這些科學家們不僅讓我們知曉了核糖體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層面上揭示了核糖體功能的機理。在醫學上,人們正是利用抗生素來抑制細菌的核糖體從而治療疾病的。評委會說,三位科學家構築了三維模型來顯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體功能的,「這些模型已被用於研發新的抗生素,直接幫助減輕人類的病痛,拯救生命」。(新華社電 記者潘治)

為什麼諾貝爾獎多頒給老者

許多人對諾貝爾獎的印象是,它經常頒發給老者,而不是正值創造力巔峰的中青年科學家和學者。比如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仍然是老者。華裔科學家高錕生於1933年,美國人史密斯生於1930年,博伊爾則生於1924年。

其實諾貝爾獎的頒獎原則就是要保證獲獎成就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為,基礎性研究成果由提出到被廣泛認可,往往有一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的檢驗。此外,將獎項頒給取得了讓人們心服口服的成就的人,可以避免急功近利、「立竿見影」的科研獲獎心態。

比如1982年,澳大利亞學者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並證明該細菌感染胃部會導致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這一成果打破了當時的許多醫學教條,但也經過了20多年,人們才漸漸發現這一成果的巨大價值。因此在2005年,兩人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美國科學家拉斯·昂薩格早在1931年就發表了論文《不可逆中的相互關系》,大大推動了熱力學研究,可是直到37年後的1968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才授予他化學獎。

還有某類成果依靠一個人在某一時間的發明是無法實現的,必須前赴後繼才能最終出成果。比如早在1970年,法國化學家伊夫·肖萬就已經詳細地從理論上解釋了烯烴復分解反應是如何進行的,並且列舉了促進這種反應的催化劑的物質成分。直到1990年,肖萬的理論才第一次被美國化學家理查德·施羅克應用在實踐中並製造出效果優良的催化劑。兩年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又發展了施羅克的成果,製造出在空氣中更穩定的催化劑。他們三人因此獲得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伊夫·肖萬獲獎時已74歲,而施羅克和格拉布也已經60多歲。

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長的獲獎者是2007年經濟學獎得主萊昂尼德·赫維奇。獲獎時,他已是90歲高齡。赫維奇1917年出生於莫斯科,後加入美國國籍。他最早提出了「機制設計理論」,並因此與另外兩位經濟學家分享了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而這一理論的提出也已經有近20年的時間了。

諾貝爾獎也並非總是「姍姍來遲」,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從發表論文到1957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只有一年時間。這被稱為奇跡。但他們的成果屬於可以馬上驗證的開創性成果,而大多數諾貝爾獎成果都經過了長時間的考驗,許多發表成果的年輕科學家或學者到獲獎時已經成為老者。不過,從1974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貝爾獎原則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 記者楊駿)

三得主小傳

拉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於印度金奈,目前持有美國國籍。拉馬克里希南1971年在印度巴羅達大學獲物理學學士學位,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6年至1978年在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獲生物學研究生學位,1978年至1982年在耶魯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後,1982年至1999年曾先後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等工作,1999年至今在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

施泰茨1940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1966年在哈佛大學獲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67年至197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做博士後,1970年至今在耶魯大學工作。

約納特1939年出生於耶路撒冷,1962年在希伯來大學獲學士學位,1964年在希伯來大學獲碩士學位,1968年在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獲X射線晶體學博士學位,1970年她組建了以色列第一個蛋白晶體學實驗室,目前在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工作。約納特曾因細菌抗葯性方面的研究於2008年獲歐萊雅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設立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

女性得主 鳳毛麟角

在諾貝爾獎百餘年的歷史上,共有789位獲獎者,然而女性獲獎者卻少之又少,所佔比例不到獲獎總人數的5%。

諾貝爾獎女性得主中雖不乏居里夫人這樣兩度獲獎的傳奇人物,但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到2008年為止,只有35位女性曾獲諾獎殊榮。她們所獲獎項主要集中在和平獎、文學獎以及生理學或醫學獎三個獎項,人數分別為12位、11位和8位。在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方面,居里夫人獲得了1903年物理學獎與1911年化學獎,除居里夫人外,只有1名女性獲物理學獎,3名女性獲化學獎。而經濟學獎從1969年開始頒發至今無一位女性獲獎。

歷史上,曾有一些傑出女性被認為足以摘取諾貝爾獎的桂冠,但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實現。例如,沃森與克里克因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聞名,他們因此與威爾金斯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實際上,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作出巨大貢獻,她未能獲獎在學術界曾引起長久爭議。

(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 記者劉石磊)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記者和苗 吳平)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美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3人共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其中約納特是自1964年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科學家。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奎斯特首先宣讀了獲獎者名單。他說,拉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獎,核糖體是進行蛋白質合成的重要細胞器,了解核糖體的工作機制對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隨後,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貢納爾·馮·海伊內和評委莫恩斯·艾倫貝里通過投影儀圖片展示,分別詳細地介紹了3名獲獎者的成就。他們介紹說,生物體每個細胞中都含有脫氧核糖核酸(DNA),基於DNA上攜帶的信息,核糖體便能合成蛋白質,如血紅蛋白、免疫系統的抗體、胰島素、皮膚中的膠原蛋白等。這些蛋白質在生命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它們在化學層面上組成並控制著生命。因此,有關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能夠被迅速應用到實際中,沒有核糖體存在,病菌就無法存活,當今醫學上很多抗生素類葯物都是通過抑制病菌的核糖體來達到治療目的的。

他們說,3名獲獎者通過獨立的研究工作,分別採用X射線蛋白質晶體學方法繪制出3D模型來體現合成核糖體的成千上萬個原子的位置,他們繪制的模型已被廣泛應用於新抗生素的研製,以減少患者的病痛和拯救生命。

在記者招待會上,厄奎斯特撥通了約納特的電話向她表示祝賀。約納特在接受媒體現場電話連線采訪時表示,獲悉這一消息時她非常高興,從來沒想到自己能獲此殊榮。她說,雖然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學中很重要,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科學家們繼續尋找答案。

拉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於印度金奈,施泰茨1940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約納特1939年出生於耶路撒冷。他們將平分諾貝爾化學獎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瑞典文學院8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德國女作家和詩人赫塔·米勒。瑞典文學院在頒獎決定中說,米勒的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託者的境況」。她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詳細]

赫塔·米勒:得知獲獎很吃驚
米勒通過她的出版商發表了一份聲明,表示對自己獲獎感到「非常意外」。米勒曾多次獲得德國的文學獎項,其作品包括小說、詩歌和隨筆等。1982年,米勒的處女作、短篇小說集《低地》出版。她的其他作品有《河水奔流》《行走界線》《那時狐狸就是獵人》等

赫塔·米勒代表作:《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
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我本是一隻受傷的小獸,很想前行,卻無路可尋。在茫茫網路,是你的手將我牽引。是的,你是上天安排下出現的,而我必定將在你的命令下消失。
據法新社報道,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9日宣布,美國總統奧巴馬獲得2009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挪威諾貝爾獎評審會主席托爾比約恩·亞格蘭(ThorbjoernJagland)表示,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奧巴馬,是表彰他「在加強國際外交及各國人民之間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東方網10月12日消息:據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消息,10月12日中部歐洲時間下午13時00分左右(北京時間19時00分左右),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奧利弗·E·威廉姆森 。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獲頒200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她對經濟治理的分析,尤其是對普通人經濟治理活動的研究」,而瑞典科學院將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奧利弗·E·威廉姆森,以表彰「他對經濟治理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的經濟治理邊界的分析」。埃莉諾·奧斯特羅姆1933年出生於美國,現供職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奧利弗·E·威廉姆森1932年出生於美國,現在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兩位經濟學家將各獲得一半獎金。

諾貝爾獎金原本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獎五項。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全稱應為 「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經濟學獎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1969年第一次頒獎。

按照傳統,2009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今年12月10日舉行。除和平獎頒獎儀式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以外,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都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與去年相同,今年諾貝爾獎每項獎金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979萬元人民幣)。

時間表

10月5日 宣布生理與醫學獎得主
10月6日 宣布物理學獎得主
10月7日 宣布化學獎得主
10月8日 宣布文學獎得主
10月9日 宣布和平獎得主
10月12日 宣布經濟學獎得主

⑹ 諾貝爾獎的諾獎逸事

法國籍波蘭裔科學家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居里夫人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位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03年物理學獎:發現放射性與釙元素
1911年化學獎:提煉出鐳 美國科學家萊納斯·鮑林,第一位以唯一獲得者身份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54年化學獎:化學鍵的研究
1962年和平獎:反對核武在地面測試 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第一位兩次在物理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56年物理學獎:發明晶體管
1972年物理學獎:建立超導BCS理念 英國科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第一位兩次在化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58年化學獎:測定胰島素分子的結構
1980年化學獎:核酸DNA序列的確定方法 歷來前10名最年輕諾貝爾獎得主名單(截止到2016年3月):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獎年齡17歲,巴基斯坦人,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 勞倫斯·布拉格,獲獎年齡25歲,英國人,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維爾納·海森堡,獲獎年齡31歲,德國人,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獲獎年齡31歲,美籍華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卡爾·安德森,獲獎年齡31歲,美國人,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保羅·迪拉克,獲獎年齡31歲,英國人,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弗雷德里克·班廷,獲獎年齡32歲,加拿大人,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塔瓦庫勒·卡曼,獲獎年齡32歲,葉門人,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 魯道夫·路德維希·穆斯堡爾,獲獎年齡32歲,德國人,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梅里德·科里根,獲獎年齡32歲,北愛爾蘭人,1976年諾貝爾和平獎。 另外,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田中耕一,日本人,獲獎年齡43歲,2002年得主。
最年輕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阿爾貝·加繆,法國人,獲獎年齡44歲,1957年得主。
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國人。獲獎年齡51歲,1972年得主。 最巧合:生日獻禮
2007年10月10日,2007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公布,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因為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而幸運獲獎。巧合的是,當天正好是埃特爾71歲生日。
最郁悶:等了55年
1911年,勞斯就公布了腫瘤是由病毒引起的偉大發現,但是,一直沒有引起諾貝爾獎委員會關注,結果勞斯等了55年直到85歲才獲獎。
最年輕:17歲獲獎
到目前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獲獎者是巴基斯坦人馬拉拉·優素福·扎伊。2014年10月10日,因「為受剝削的兒童及年輕人、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權利抗爭」,與凱拉什·薩蒂亞爾希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為該獎項最年輕的得主。
最年長:90歲獲獎
到目前為止,最年長的諾貝爾獲獎者是萊昂尼德·赫維奇,1917年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後加入美國國籍,目前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萊昂尼德·赫維奇、埃里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3名美國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創建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作的貢獻。90歲,成為史上年紀最大的諾貝爾獎得主。他已於2008年去世。
最集中:居里家族
居里夫人和丈夫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後來居里夫人又再次獲獎,而20多年後,他們的長女也和丈夫約里奧一起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繼承了居里夫婦的科學事業。
最兄弟:丁伯根兄弟
簡·丁伯根和尼可拉斯·丁伯根是唯一兩兄弟都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親兄弟。
1969年簡·丁伯根與拉格納·弗里希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3年尼可拉斯·丁伯根與卡爾·馮·弗利、康拉德·洛倫茲因為在動物個體和群體行為的構成和激發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前50名單如下 :
1. Harvard University(美國最多)
2. Columbia University
3. University of Cambridge(英國最多)
4. University of Chicago
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7. University of Oxford
8. Stanford University
9. Yale University
10. University of Paris(法國最多)
11. Cornell University
12. Georg August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德國最多)
13.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14. Princeton University
15. Humboldt University Berlin
16.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y of Munich
17. New York University
18.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1. ETH Zurich(瑞士最多)
22.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3.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4.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5. Rockefeller University
26.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7.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28.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9.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30. University of Zurich
3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32.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33.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34.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35. University of Freiburg
36.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37.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38.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39. Leiden University
40.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41. University of Vienna
42. Uppsala University
4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44.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45.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46.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47.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48. McGill University(加拿大最多)
49. King's College London
50.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⑺ 為什麼諾貝爾獎一般不頒給已故之人

因在諾貝爾的遺囑中有說明偏向在世的人,去世的人成就和數量居多,不易評判。1974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貝爾獎原則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相關介紹:

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截止至2018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904位個人和24個團體。

193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和196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都曾頒發給已去世的人。1974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貝爾獎原則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與許多電影獎項及文學大獎不同,諾貝爾獎遵循的原則是,除了公布最終獲獎者外,候選人的名單都不對外公開,並設置了50年的保密期。

(7)90歲諾獎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諾貝爾獎 的發獎儀式都是下午舉行,這是因為諾貝爾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去世的。為了紀念這位對人類進步和文明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1901年第一次頒獎時,人們便選擇在諾貝爾逝世的時刻舉行儀式。

科學獎和醫學獎已證明很少引起爭論;而文學獎與和平獎,則因其本身性質特殊,最易導致意見分歧。和平獎則常常保留。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諾貝爾獎



⑻ 97歲的約翰·B·古迪納夫為什麼會獲取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一直以來都備受大家的矚目,就在前不久,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B·古迪納夫,M·斯坦利·威廷漢和吉野彰。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表示,三人的研究使鋰離子電池的使用方式更加穩定,從而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為打造一個無線互聯的社會奠定基礎。

接下來諾貝爾還有三個獎項待發讓我們期待一下吧:文學獎將公布18年和19年的,不早於10月10日下午7:00;和平獎,不早於10月11日下午5:00;經濟學獎,不早於10月14日下午5:45。

⑼ 有多少美籍華人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美籍華人科學家獲諾貝爾獎,他們分別是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高錕 。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丁肇中和伯頓·里克特由於1974年發現了J/ψ粒子而同時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1962年移居美國,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與赫施巴赫及約翰·波蘭伊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1994年放棄美國國籍,返回台灣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祖籍江蘇蘇州太倉,美籍華人。1997年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平頂山,美籍華人,199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崔琦、哥倫比亞大學的霍斯特·路德維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學的勞克林三人因「他們發現了電子量子流體現象,一種新形態的量子流體,其中有帶分數電荷的激發態」而獲得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美國,祖籍浙江杭州,美籍華人。日裔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以及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為發現綠色熒光蛋白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他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美國華裔化學家。

高錕:1933年出生於中國上海金山區,英美雙國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與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的韋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共同獲得2009諾貝爾物理學獎。

(9)90歲諾獎擴展閱讀: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⑽ 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評選規則:

1、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2、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卡羅林斯卡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

3、經濟獎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

諾貝爾獎評選過程為:

瑞典皇家科學院

1、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

2、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

3、不得毛遂自薦。

4、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

5、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6、10月中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7、每年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及王後出席並授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諾貝爾獎

閱讀全文

與90歲諾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深圳工廠養老金扣多少錢 瀏覽:427
居家養老護理師證有什麼用 瀏覽:388
重陽節離開家 瀏覽:650
朋克養生為什麼叫 瀏覽:586
葫蘆島靈活就業人員退休年齡 瀏覽:663
70歲還能不能開車 瀏覽:699
移民後還能拿退休金嗎 瀏覽:942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194字 瀏覽:305
養老金繳滿15年退休能領多少 瀏覽:980
肺結核的體檢多少錢 瀏覽:533
2017年70歲是那年出生 瀏覽:565
四中全會女法官退休年齡是否延長 瀏覽:724
上海養老勝地有哪些項目 瀏覽:828
什麼鳥又長壽又好養還干凈 瀏覽:898
灌陽縣觀音閣文明村委敬老院 瀏覽:110
孝順傳美德 瀏覽:440
端午節東北該怎麼養生 瀏覽:483
含有父母字的成語有哪些 瀏覽:336
1周歲穿80cm的衣服 瀏覽:373
孝順姥姥的句子 瀏覽: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