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始皇活埋的到底是些什麼人
對於秦始皇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事件,學術界一直有不同意見。主流的意見認為,秦始皇坑的是儒生,但也有人認為,秦始皇並未坑儒,他坑的是一些江湖術士。那麼,秦始皇坑的到底是些什麼人呢?
秦始皇建政,視天下為芻狗,荒淫暴虐,民不聊生。特別是「焚書」事件,引起了讀書人的強烈不滿。有兩個儒生,一個姓侯,一個姓盧,《史記》稱之為侯生、盧生。這兩個人私下議論說:「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滅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於是便自以為自古以來的聖賢誰也比不上他。他高高在上,聽不到批評之聲,日益驕橫;官員們為了討好他,只能戰戰兢兢地說謊欺瞞。法律規定,方士之術不靈就要被處死。如今方士三百人,都是因為畏懼而獻諛,誰也不敢指出始皇之過,天下之事無論大小皆取決於皇帝,他竟以秤來稱量大臣們的上疏,大臣們呈上的疏奏(竹簡)每天不足一百二十斤,誰也不能休息。像這樣貪攬權勢的人,我們不能為他求長生不死之葯。」
於是,二人相約而逃。
秦始皇聽說侯生和盧生逃跑了,勃然大怒,說:「我對待盧生這些人不薄,賞賜甚厚,而他們居然在背後誹謗我,說我缺德。我曾派人去問這些在咸陽的儒生,有人告訴我,他們中有人妖言惑眾,擾亂老百姓的思想。」於是,始皇命有關部門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讀書人。這些人在嚴刑拷打之下,互相檢舉揭發,共「咬」出了四百六十多個誹謗過秦始皇的儒生。秦始皇一聲令下,這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遂被活埋於咸陽。這就是發生於公元前212年的「坑儒」事件。
侯生與盧生本是受秦始皇之命尋仙求葯的方術之士,還不能算是純粹的儒生。他們的逃跑,可能是怕自己找不到仙葯被追究,而他們評論秦始皇的話,卻無不中的。嬴政由他二人的逃跑,而遷怒於咸陽的讀書人,竟一口氣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人。
關於坑儒之事還有一說:由於秦始皇把文字統一為大篆和隸字,「國人多誹謗怨恨」,秦始皇怕天下不從,於是廣召儒士書生到咸陽,共召到七百餘人,全拜之為郎官。然後,秦始皇密令親信在驪山硎谷的溫暖向陽之處種瓜,等瓜成熟後,正值冬天,乃使人上奏:「驪山竟然冬天長出瓜來了!」秦始皇令諸生前去察看,諸生到谷中之後,正在辯論不已,忽然上面土石俱下,遂皆被壓死。
驪山硎谷後來又叫「坑儒谷」,在漢代,這里叫「愍儒鄉」。有人考證,坑儒谷在今陝西省臨潼西南部五里處,是一個狹長幽深的山谷,實地很符合這個記載。
『貳』 人到60歲被活埋到底出現在哪個朝代背後真相是什麼
眾所周知,華夏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就是“尊老愛幼”,並且還有著“百善孝為先”的俗語,因此在古代道德的約束之下,“不孝”被視為一項十分嚴重的罪行,在古代的一些朝代之中甚至會被殺頭,可見老人在中國歷史之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有著名為“人活60歲,不死就埋”的殘酷法令,那麼這條法令到底起源於哪朝呢?它們出現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秦始皇又問:“朕已經頒布過法令,為何你的爺爺還活著?”這時8歲孩子才潸然淚下,為秦始皇講述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孩子的爺爺為了逃脫這條法令,於是就讓自己的兒子假扮自己去死,而秦始皇宮里鬧鼠患,也是見多識廣的爺爺才知道這種老鼠不是普通貓能夠抓獲的,必須要用自己家從遙遠的西方進貢過來的貓才能起效。聽了這個故事之後,秦始皇被孩子的故事所感動,於是下了廢止了“棄老令”,從此,中華民族尊老的傳統才得以延續並且一直持續至今。
『叄』 秦始皇活埋的到底是些什麼人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大宴群臣,僕射(博士長官) 周青臣乘機捧場稱贊秦始皇:「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聽後喜形於色。博士齊人淳於越當即加以駁斥:「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 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歷史上把這次廷爭稱為周、淳之爭。秦始皇將淳於越的建議交給群臣去議論。時任丞相的李斯蓄意擴大事態,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所有的「諸生」及私學。李斯針對淳於越的言論,稱述「五帝不相變,三代不相襲」,自古因時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隨之改變。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統一,儒生「不師今而學古」,指責當世,惑亂百姓,他們以「私學」詆毀「法教」,指責朝政法令「入則心非,出則巷議」,甚至造謠誹謗。這種現象如不禁止,必將削弱皇帝的權威,臣下結成反對的派別。
於是李斯建議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禁私學,焚《詩》、《書》,實行文化專制的政策。於是在秦代首都咸陽縱起了焚書的烈火,接著這樣的烈火在全國各郡或先或後被點燃了,而且在一個月內沒有熄滅過。在這遍及全國的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國古典文獻,除自然科學(醫葯、種樹)
及神學(卜筮文獻) 以外,幾乎全都變成了黑炭。
焚書事件發生後,對政府不信任與離心者越來越明顯表現出來。公元前212 年,有兩個替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仙葯的方士侯生和盧生,由於明知仙葯是根本沒有的,他們無非是藉此騙取富貴,時間長了騙局終歸要暴露,按照秦朝所獻秦始皇驗方不靈就要被處死的規定,兩位方士恐怕逃不脫一死。於是他們散布了秦始皇一系列專制獨裁的過失,借口不能給這樣的人求仙葯而溜之大吉。秦始皇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惱怒,因為他為求仙葯給了這些方士巨萬資財,不但沒有人為他尋到仙葯,而且還說他的壞話,又加上首都咸陽的儒生也有人散布妖言迷惑民眾,於是秦始皇派人普遍嚴加審問,儒生們相互告發,牽連到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這四百六十多個儒生全被抓去活埋。歷史上把這一事件與焚書事件連起來統稱為「焚書坑儒」事件。
『肆』 在夏桀、商紂、秦始皇時代,有60歲以上的老人被活埋的情況嗎
應該有吧,那時候生產力低下,人老會增加負擔的
『伍』 人到60歲被活埋出現在哪個朝代,歷史真相是什麼
據民間相傳,人到60歲被活埋出現在秦朝嬴政期間,而嬴政頒布如此命令是為了恐嚇年輕人逃避勞力。
放棄孝道,60歲活埋,那就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當時有的時期社會動盪,生產力低下,人們沒有多餘的食物,於是將60歲以上老人活埋以將糧食留給年輕人。
『陸』 中國歷史上那個朝代60歲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過60歲老人活埋的說法。
典故:
1、秦朝
有關於秦始皇的說法是,秦始皇下了一個六十歲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棄老者沒有勞動能力,白白浪費國家糧食。
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擔心老者當中有經歷過戰國洗禮的賢能之人,怕他們因為暴秦而謀反。於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陽城出現一隻怪物,像老鼠又有點像貓,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
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時期
宋遼檀淵之盟後,戰爭停止了,北宋王朝卻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大面積國土。十年生聚,加上不願做遼奴的人大量回遷到中原地帶,到宋真宗時代,中原地區人滿為患,社會也逐漸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六十歲的老人既不能戍邊,也不能勞動,只有吃飯的份,還得兒女照顧著。
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負擔。突然有一個皇命傳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歲一律活埋。有仁義者,忍悲含淚,給自己的父母准備了棺木和食品,送他們去了九泉;有不孝者,乾脆就那樣活埋了自己六十歲的雙親。但是正史上也沒有記載。
3、上古時期
由於土地貧瘠,社會資源匱乏,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由於失去勞動力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凡是年滿60歲的老人,一律要被處死、活埋,或被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凍死餓死,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還倉」。
4、元朝
元朝統一中原後實施殘酷的高壓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為幾等,而且還對老年人採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達到羞辱漢人和減少人口的目的。
(6)秦始皇60歲活埋的原因擴展閱讀: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還有一種叫瓦罐墳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學的中國學者說,韓國、中國、印度、日本、印尼等國家均有同類故事傳世。由這樣的故事推斷,遺棄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個民族普遍現象。
一位歐洲學者曾經詳細介紹了古代社會處死失去健康的國王、巫師、祭司的習俗,有的民族的巫師年邁以後甚至挖個坑讓後代將自己活埋。
『柒』 秦始皇60不死活埋
秦始皇(前259—前210),是死在他東巡返回的路上。只是在他死後秦二世趙高李斯為了奪取政權而密不發喪,為了防止屍體的氣味讓人產生懷疑而用一車死魚拉在秦始皇的座駕後。
從來只有聽說秦始皇活埋別人的,哪有人敢活埋始皇帝呢?你道聽途說也應該自己想想吧。
『捌』 有哪位大蝦知道為什麼秦始皇時期人六十歲要活埋
是因為復當時的環境所迫,可以制想像當時農業不發達,而人到了老年的時候跟本就失去生產勞動能力,再加上當時人的思想還沒有那種尊老愛幼的思維,在一日三餐都得不到解決,如果不那樣做的話,就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糧食浪費,要想讓人類得於生存與繁值,就必需要讓失去勞動力的人(指老人,因為小孩子還要接下這個生存的任務)先行離開人世.
『玖』 秦始皇為啥讓「60歲以上老人全活埋」
我認為,60年好像有個輪回的問題,也就像很多事物都有一個生命周期的現象一樣,60年就是一個人生分界線。那時候,生產力低下,生活條件很差,醫療條件更差,人們的健康狀況與壽命長短肯定不及現在,再加之害怕傳染病蔓延以及人們還略微帶有奴隸社會的非人性思想意思,有可能會認為60歲的人應該進入天堂享清福去了。所以,60歲活埋的事不一定是虛構的。 「60歲以上老人全活埋」的傳說 相傳秦始皇下令燒毀天下史典之書、活埋方士和儒人四百六十以後,還不放心,以為老年人知古通今,大多懷戀先朝舊制,痛恨他的殘暴苛刻,接著又下一道聖旨:六十還甲。無論仕庶男女,活到六十歲不死者,一律活埋。只弄得古今斷鉤,學問毀廢,天下再沒能人,黎民怨聲四起,外邦不願臣伏。 一天,西甌交趾國向秦進貢,進獻一寶,是一活物,嘴尖耳圓,眼珠無白,渾身毛色灰黑發明,尾巴根粗稍細,伸伸卷卷象條長蛇。此物能大能小,變化無常。大時如水牛,小時象松鼠。西甌進寶使臣,獻寶已畢,耀武揚威地向秦王奏稟說:「容臣奏明大秦始皇陛下,謹致狼主聖意:若還上朝三日內有人解開此寶,年年進貢,守信舊盟,甘拜下風;若還上朝三日之內沒人能識得此寶,理當顛邦倒國!」秦皇准奏,當即傳旨館驛安歇,三日後,金殿辨寶,再作道理。 西甌使臣走後,秦始皇連忙召集滿朝文武、國師大夫辨認蕃邦進獻之寶。看畢,人人皆搖頭驚嘆,文武百官,龍子龍孫競無一人能識得此物。第二天,又傳旨在京所有能人學子面寶辨識,還是無人認得。這天有名的方士徐福也混在京都才子群里去看過寶物,甚感奇怪,也只好搖頭而歸。 徐福回到家裡,心事忡忡,長噓短嘆。他知道自己在秦王坑儒時,也在秦王原定坑殺的卯布,只是虧得眾大臣從中替他講情,秦王確實也離不了他,才免得一死。緊接著秦王下令普天之下活埋六十以上的老人。徐福父親的年齡又在劫,徐福名義上遵旨活埋了老父,而暗地裡卻挖了個地窖子,把老人移居其中,親自送茶送飯,早晚請安,神不知鬼不覺地密養了起來。這次一聽說西甌進來奇寶,無人識破,徐福就預感不妙。因為當時天下只有他胸懷經天緯地之才,他知道秦王解不開此寶,必定要招他上殿,他若解不開此寶,定有殺頭之罪;他若解開此寶,秦王就會更加對他戒心。話雖這么說,為了且顧眼前,他就在進寶後的第二天先去悄悄看看那寶。一看才知連聽都沒聽說過,便犯了愁,大料等秦王招他識寶時,只死無疑。因此回得家來心神不寧,悶悶不樂。 老父親見徐福神色不比往常,就問他是怎麼回事。徐福在老父的再三追問下,只得一五一十地把親眼見到的怪寶樣子說了出來。老人聽罷說道:「聞聽人言,交趾國有一種西鼠,抖抖毛則身大如牛,剎剎身則體小如鼠,別管此物再鬼詐,畢竟還是鼠類,見到了貓就會嚇得渾身發抖,現出醜樣。明日皇上不招我兒便罷,若招我兒,你把咱家的九渠狸貓藏在袖筒內,在朝里讓你面寶時,你只把貓頭微微露出,看那怪寶變化模樣,便可斷定它是不是西鼠。」言猶未畢,早有聖旨來到,宣徐福明日早朝上殿辨寶。 第二天早朝,正是西甌使臣限期解寶的最後時辰。徐福遵旨上殿,按照父親囑托,在怪寶面前悄悄露出九渠狸貓頭臉,那貓一見怪寶,就要掙著往外竄,卻被徐福暗暗按住不放。再看那物,早已渾身篩糖,屁滾尿流,漸漸小了起來,眨眼功夫,已經縮得比貓還小,不敢再呆在當場,只想找洞鑽跑。徐福看後滿有把握地說:「稟聖上,此物乃交趾西鼠怪獸,小小蕃邦拿此丑物對我大秦,聖上就該嚴懲使者才是!」西甌使者一見徐福使法把西鼠嚇煞,已是膽顫心驚,又聽他一語道破獸名,「撲通」一聲扎跪殿角,連連叩頭求饒。老老實實甘心臣服,永不叛盟。 再說秦王,一見徐福解開怪獸,鎮住了蕃邦銳氣,龍顏大喜,賜徐福座,問他:「愛卿,何以解得此寶?」徐福想如果說是自己識得,一來會使秦王產嫉妒之心,二來將來父親之事露蹈了,又落欺君之罪,倒不如趁此刻解寶有功,秦王歡顏的機會,打開天窗說亮話,量他無法反復無常,治罪我父。想到這里,他就回答說:「稟皇上,臣有雙重欺君之罪,甚是該殺。」秦王道:「今愛卿為朕排難,為國立功,不要說雙重欺君之罪,就是三重四重,寡人也不怪罪於你,願聞其詳。」徐福這才謝恩感德,把藏父地下和老人囑托的識寶之法都說了出來,並從袖內取出九渠狸貓。 秦始皇聽罷,連聲贊嘆說:「卿留一老,乃國家之寶。」當殿傳旨,敬老尊賢,老人越活的歲數大,國家越要尊敬和保護。從此以後,老年人才得以樂享天年。因徐福解寶和孝父有功,秦王也從此拜他為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