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大千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張大千的藝術特點:
1、作品涉及面廣。說他是全能的畫家,並不為過。像回他這樣精通於人物、答山水、花鳥各科的畫家,不能說沒有,但達到他這種深度——探索水墨與丹青的歷史直至其源頭,並且做到學而能舍,不為古人所囿——則可謂絕無僅有。
2、線條秀美遒勁見。張大千用筆或者說線條的特點,以秀美遒勁見長,這在古往今來的傳世國畫中,是極為特出的。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脫落其凡俗。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筆直尺。虯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
3、色彩的冷艷華美。善於配色是大千之畫的當行本色,即使用大紅大綠,他也能處理得極雅極清。這在天分之外,還拜其早年在日本學習染織所賜。張大千之善於配色,要訣在於清透明亮而能突出主次,他絕不容幾種重色佔有相近的面積或者濃重度,畫面因此主色調分明。
張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2. 張大千的繪畫特點是什麼
張大千的繪畫特點:
1、張大千30歲以前的畫風特點可謂「清新俊逸」,專50歲進於「瑰麗雄奇屬」,60歲以後達「蒼深淵穆」之境,80歲後氣質淳化,筆簡墨淡,其獨創潑墨山水,奇偉瑰麗,與天地融合。增強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
2、畫家張大千在早年和中年時期,主要以臨古仿古居多,他耗盡了將近大半生的精力與時間,從清朝到隋唐,一個個的專研他們的作品,從臨摹到仿作。
3、畫家張大千的畫風在57歲的時候自創了潑彩的畫法,在繼承了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並且還融入了西歐繪畫的色光關系,進而發展成了另一種的山水畫筆墨技法。難得可貴的是技法的變化一直保持著中國畫的特點,並創造了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張大千的繪畫特點增強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了潑墨,創造了潑彩、潑彩墨藝術,同時還改進了國畫宣紙的質地,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獨的。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繪畫創作特點「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
3. 畫家張大千以畫什麼而出名
山水畫
代表作品:《愛痕湖》《四屏大荷花》《 松山仙境圖》《八屏西園雅集》《仿董其昌山水》等。
張大千 (1899-05-10,四川內江~1983-04-02,台灣台北)
中國畫家。初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19歲時與兄張澤留學日本,學習繪畫與染織。回國後從師於曾熙、李瑞清,學習書法繪畫,潛心研究傳統繪畫,於石濤用功尤深。1940年,赴敦煌臨摹歷代石窟壁畫,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曾游印度大吉嶺,臨摹阿旃陀石窟壁畫。50年代移居巴西,60年代末遷居美國,70年代末定居台北。曾在歐美及亞洲許多國家舉辦個人畫展。
張大千擅人物、山水、花卉。其人物工筆、寫意兼長,前者線條圓潤流暢,色彩富麗典雅,多寫仕女、士人及佛教人物,亦能以白描手法畫人物。他的山水畫,60歲以前致力於傳統學習和師法自然;60~70歲,他經過10年探索,融潑彩於潑墨、勾勒法,創造了雄奇壯麗的新風貌。其過程大致是,先以墨筆略勾大形,然後托裱一層紙(或將畫裱在紙上),再潑墨潑彩。其潑法近似現代西方繪畫的自動技法,用手牽動畫紙或畫板,使墨彩漫然自流,以形成某種偶然效果,再憑感覺注水或加濃顏色,或用筆添補房屋、山腳、枝幹或人物,造成半抽象的、墨彩交輝的境界與情調。張大千的繪畫藝術集文人畫與作家畫、宮廷繪畫與民間美術於一爐,達到了「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的境地。
4. 張大千的簡介
張大千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小名季爰。
張大千的繪畫藝術可分為3個時期:古典作風期、轉變期和高峰期。60歲前,張大千集中精力臨摹,由石濤、朱耷追徐渭、陳淳及宋元諸家,直至敦煌莫高窟壁畫。其畫風亦由近似石濤、朱耷而變為晉唐宋元風范。
張大千畢生的創作,達到了「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的境地。集文人畫與作家畫、宮廷藝術與民間藝術為一爐,舉凡人物、山水、花鳥、蟲魚、走獸,工筆,寫意,無一不能,無一不精。
(4)畫家張大千晚年80歲攜三位嬌妻擴展閱讀:
張善子、張大千昆仲共同創建了大千畫派,它是中國綜合性繪畫流派之一。二十世紀20年代,張善子、張大千在上海西門路西成里「大風堂」開堂收徒,傳道授藝,所有弟子們皆被稱為「大風堂門人」。
是一個有別於「長安畫派」、「海上畫派」、「京津畫派」等唯一不墨潑彩等畫法,大風堂畫派的畫風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中國畫畫派。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5. 張大千是什麼地方人
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
張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
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志。
(5)畫家張大千晚年80歲攜三位嬌妻擴展閱讀
四川內江誕生的張大千,在中國近現代繪畫藝術領域中,是一位畫藝卓越、情感豐富、個性鮮明、充滿激情和創作力的藝術大師。曾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台北)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介紹,張大千的繪畫藝術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其一是早年師習明清以降的文人水墨畫風,作品清新俊逸;其二是中年時期赴敦煌臨摹,一變而趨精麗雄渾之風;其三是晚年發展潑墨潑彩風格,開拓了現代水墨的新境界。」
於非闇1935年撰文,把張大千和溥心畲並稱為「南張北溥」。這兩位比肩的畫壇巨匠,毫無疑問都具有精妙絕倫的藝術造詣。然而他們畫筆之外的現實命運,卻令人咋舌地大相徑庭。張大千一生叱吒風雲,頗有時勢造英雄的氣魄,不愧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6. 著名畫家張大千的故居是哪裡的
張大千故居位於中國台北市外雙溪溪水雙分之處的「摩耶精舍」,為張大千回親自設計興造的四答合院型建築,搭配中國式庭園,園中植滿花木、建小橋、引流水、曲徑通幽,故居保存完整,它紀錄了張大千先生晚年的家居生活。
大千先生生前對居住環境十分講究,從四川的梅三、巴西的八德園、美國的可以居、環辜盒到台北的「摩耶精舍」都布置得極為精緻。故居建於1978年,1983年大千先生逝世後由其家屬捐出。現辟為紀念館,主要展示照片、奇石及盆景,書畫極少。張大千書畫作品都被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張大千先生逝世後,就安葬在故居庭園內的「梅丘」。
7. 張大千的代表作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是一位深受愛戴的偉大藝術家,特別在藝術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他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
張大千的畫風,在早、中年時期主要以臨古仿古居多,花費了一生大部的時間和精力,從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們的作品,從臨摹到仿作,進而到偽作。
張大千的畫風,先後曾經數度改變,晚年時歷經探索,在57歲時自創潑彩畫法,是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系,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山水畫筆墨技法。可貴之處,是技法的變化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張大千30歲以前的畫風可謂「清新俊逸」,50歲進於「瑰麗雄奇」,60歲以後達「蒼深淵穆」之境,80歲後氣質淳化,筆簡墨淡,其獨創潑墨山水,奇偉瑰麗,與天地融合。增強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
代表作品:《愛痕湖》《長江萬里圖》《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園雅集》
8. 張大千原名叫什麼
張大千原名叫正權。
張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8)畫家張大千晚年80歲攜三位嬌妻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1907年,隨姐從母習畫,母曾氏善繪民間剪紙花卉。1911年9月就讀內江天主教福音學校(華美初等小學)。1914年,就讀重慶求精中學,後轉江津中學。
1917年東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學校學習染織,課余時間堅持自學繪畫,學詩,學治印。其二哥張善子也在日本。
1919年完成學業,由日本返滬。秋,拜上海名書法家曾熙、李瑞清為師。曾熙為其取藝名爰,字季爰。在上海寧波同鄉會館,他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百幅作品全部售完,一鳴驚人,自此以賣畫為生。
1926年應周夢公之囑,為其妾素蘭作白描像署名啼鵑。1926年3月21日在上海《申報》刊登《張季蝯賣畫》啟示。仲夏,在曾熙家結識溫州籍篆刻家方介堪。
9. 畫家張大千的老師是誰,是哪個美術學院畢業的
張大千的老師李瑞清
人稱 清道人(1868-1920),清末書法家。姓李 名瑞清,號梅庵回。江西人。光答緒進士,授編修;累官江寧布政使及提學使。鼎革後,居滬改道服,自 稱清道人。灣書自活。
清末民初詩人、教育家、書畫家、文物鑒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