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徵明行書詩卷,看他是怎樣學黃庭堅的
《行書詩卷復:明·文徵明》墨制跡,行書。林氏蘭千山館藏。這是長壽的文徵明於88歲即辭世前兩年所書。與其他晚年作相似,此卷亦多存山谷意趣,出筆利落迅捷,行筆勁健剛狠,挺拔而定於彈力,筆勢縱逸開張。於自然中守法度,見性情。雖使起了涪翁長槍大戟,但沒有絲毫的燥,火厲,浮,野,也可算是「人書俱老」的表現吧!
徽明(1470—1559),初名璧(亦作璧),字徵明,後以字行,更字徵促,,別號衡山,自稱衡山居士。長州(今工蘇吳縣)人。
⑵ 春節的好詩
春節的好詩
、拜年(明 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2、鳳城新年辭(清 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3、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4、 迎春歌(明 袁宏道)
東風吹暖婁江樹,三衢九陌凝煙霧。白馬如龍破雪飛,犢車輾水穿香度。
繞吹拍拍走煙塵,炫服靚裝十萬人。額羅鮮明扮彩勝,社歌繚繞簇芒神。
緋衣金帶衣如斗,前列長宮後太守。烏紗新縷漢宮花,青奴跪進屠蘇酒。
采蓮盤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雙雙。梨園舊樂三千部,蘇州新譜十三腔。
假面胡頭跳如虎,窄衫綉褲槌大鼓。金蟒纊身神鬼妝,白衣合掌觀音舞。
觀者如山錦相屬,雜沓誰分絲與肉。一路香風吹笑聲,千里紅紗遮醉玉。
青蓮衫子藕荷裳,透額裳髻淡淡妝。拾得青條誇姊妹,袖來瓜子擲兒郎。
急管繁弦又一時,千門楊柳破青枝。
5、田家元日(唐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6、元日玉樓春(宋 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⑶ 有關於春節的100首古詩
1、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元日(玉樓春)
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沈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3、拜年
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4、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5、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
(唐)孟浩然
疇昔通家好,相知無間然。
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
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
客行隨處樂,不見度年年。
6、春節看花市
〔林伯渠〕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
束立盆栽成隊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7、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
〔董必武〕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8、新年有感
〔錢來蘇〕
金甌何事告凋殘,此責當塗敢自寬。
遙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滿地瘡痍不忍看,三邊耕織有餘歡。
勤勞無逸能興國,士馬騰歡敵膽寒。
9、甲午元旦
〔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10、元旦試筆(選一)
〔陳獻章〕
天上風雲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11、癸巳除夕偶成
〔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12、鳳城新年詞
〔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13、已酉新正
〔(明)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14、新年作
〔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15、迎春
〔葉燮〕
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16、迎春歌
〔袁宏道〕
東風吹暖婁江樹,三衢九陌凝煙霧。白馬如龍破雪飛,犢車輾水穿香度。
繞吹拍拍走煙塵,炫服靚裝十萬人。額羅鮮明扮彩勝,社歌繚繞簇芒神。
緋衣金帶衣如斗,前列長宮後太守。烏紗新縷漢宮花,青奴跪進屠蘇酒。
采蓮盤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雙雙。梨園舊樂三千部,蘇州新譜十三腔。
假面胡頭跳如虎,窄衫綉褲槌大鼓。金蟒纊身神鬼妝,白衣合掌觀音舞。
觀者如山錦相屬,雜沓誰分絲與肉。一路香風吹笑聲,千里紅紗遮醉玉。
青蓮衫子藕荷裳,透額裳髻淡淡妝。拾得青條誇姊妹,袖來瓜子擲兒郎。
急管繁弦又一時,千門楊柳破青枝。
(3)文徵明長壽擴展閱讀:
相關詩詞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賣痴呆詞》(唐)范成大
《除夜》(唐)來鵠
《次北固山下》(唐)王灣
《元日》(宋)王安石
《玉樓春·己卯歲元日》(宋)毛滂
《除夜》(南宋)文天祥
《拜年》(明)文徵明
《已酉新正》(明)葉顒
《癸已除夕偶成》(清)黃景仁
《鳳城新年辭》(清)查慎行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人日思歸》(隋)薛道衡
《人日寄杜二拾遺》(唐)高適
《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
《守歲》(宋)蘇軾
《屠蘇酒》 (明 )瞿佑
《迎新春》(宋)柳永
《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董必武
《春節看花市》林伯渠
傳統民謠
中國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北京歌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豫東民謠:「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門上瞅;年三十,吃餃子」。
⑷ 文徵明是怎樣死的
九十多歲,無災無病,自然死亡,詳細見下:
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衡山、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齋名停雲館。長洲(今蘇州)人。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在當世他的名氣極大,號稱「文筆遍天下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文徵明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順利。明清時代,凡經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亦即所謂的「秀才」。文徵明在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歲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頭。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才獲批准,五十七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 文徵明享年90歲,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誌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
⑸ 文徵明和文徵明是同一個人么
是的,文徵明,字征明,所以有時也叫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家。但文徵明幼時並不聰慧。稍長,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終於「大器晚成」。
文徵明擅長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畫風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漸趨醇正。傳世佳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游圖》、《靈岩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
文徵明還工行草書,尤擅小楷,篆、隸、正、草無所不能。所書四體千字文,成為後人臨摹的範本。他與祝允明、王寵,同被譽為明代中或書法「三大家」。他的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股王閣序》、《赤壁賦》等。
文徵明自小並不聰明,字也寫得不好,但學習卻很刻苦。 在學堂里,學生們常在郡學中或飲酒閑聊、嘯歌相樂,或品茗對奕 、消磨時光。惟獨文徵明不與眾人湊趣,獨自在一旁讀書寫字。 剛到郡學時,學生們對新 來的文徵明有點瞧不起。文徵明平時沉默寡言, 好象有點笨拙,沒有讀書人那種瀟灑才氣, 而且還公然頂撣學官,真是又蠢又硬。但幾年以後,同學們不得不對這位外拙內秀的同學刮日相待。象娛樂場一 樣的郡學, 絲毫沒有影響文徵明,他獨自磨墨提筆,臨寫《千字文》,每天足 足完成十大本才罷。有時他給人寫信,稍有疏忽寫錯一點,他一定要重寫,反復好幾次也不嫌麻煩。他的書信簡札往往都用蠅頭小楷來寫,筆畫細若毫發, 結體工穩停勻,有的同學勸他說:「一般書信,草草了事,足可應酬,何必如此刻苦」。文徵明回答說:「我是以練書法自娛,並不是為他的。」果然功夫 不負有心人,幾年後,文徵明的書法就遠近聞名。有一次,大書法家李東陽看到他的隸書,感嘆道: 「我的篆書,你的隸書,都絕了」。李東陽素以篆書自負,可見他對文徵明的評價。 古人讀書,多數是為了中舉踏上仕途。文徵明在這方面不太順利。明 清時代,凡經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亦即習慣上所謂 的「秀才」。文徵明曾是一名秀才。按規定,秀才參加「歲考」,也就是參加本省學政巡迴各地舉行 的考試及格以後,方能到省城參加「鄉試」。鄉試中了 ,就是「舉人」。中了「舉」,就有資格去京城參加「會試」,以博取「進士 」的功名。文徵明在 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歲 ,一直未能考取,卻徒增了不少煩悶,白了少年頭。文徵明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有的人還公開說:「我們翰林院門又不是畫院,怎麼會容留畫 匠在這兒呢?」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 才獲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焉,晚年以戲墨弄翰自遣,過著自在的藝術家生活。 文徵明被稱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藝,書畫精絕,還因為他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這里舉幾個例子: 文徵明的父親文林原在溫州做官,為官清廉,故文家比較清貧。文徵明三十歲時,文林在溫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徵明獲訊後趕赴溫州,但文林已經去世三天了。當地官吏見文家清貧,按照當地官場習慣,湊集了千金為賻,他堅辭不受。他們還想把這筆重禮送到蘇州,也被他去信辭卻了。 文徵明的祖父和父親都沒有留下什麼資產,他早年的生活比較清苦。寧王朱宸濠為了篡奪皇位,廣攬人才,備了厚禮來聘請他,他非但不去,還把朱宸濠的禮金原封送回,聘書連看都沒看一眼。右僉都御史俞諫得知他很有才學,家境不夠寬袷,很想借故接擠他。俞諫問他:「你早晚有什麼困難嗎?」文徵明說:「我早晚都有粥吃」。俞諫又指著他的衣服問:「怎麼破成這個樣子?」答曰:「這是暫時淋了雨的緣故。」俞諫深知他不肯隨便受惠,一直難以啟口。
文徵明晚年聲望很高,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傳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文徵明有「平生三不肯應」,即決不賣字畫給藩王貴族、宦官與外國人。有個商人想以十金高價請文徵明作字畫,文徵明當面斥責說:「我不是工匠,你不要拿金銀來沾污我!」堅辭不寫。有些達官貴人路過蘇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卻不肯接受禮物,更不回拜,只是當面說明「恕不答謝」就算了。 這成了他的慣例,連嚴嵩這樣的權貴,文徵明也不破例。據說嚴嵩曾說: 「別人,他不回拜就罷了,我路過蘇州特去拜他,他也不來回拜!」 回答說:「如果不回拜別人,卻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這些人無論給多麼高昂的代價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書畫。對於窮書生, 他甘願奉送,不收分文。
文徵明成為一代書法大師,除了他對書法的追求及其非凡的氣質外,還同家庭熏陶、老師教導、朋友切磋分不開。他學字是從蘇(軾)字入手的,他父親的字,現在可以看到的有文林贈給他親家吳愈赴官敘州的一篇《序》,就在蘇州。後來文徵明從吳寬學文學,從李應禎學書,從沈周學繪畫。吳寬曾官侍讀學士,後進禮部尚書,「書法蘇學士(軾)」,得蘇字之神采;沈周是明代畫壇巨匠,兼擅書法,得黃庭堅遒勁奇崛之勢。文徵明筆下不時流露出蘇、 黃風采,因受他們的影響。李應禎書宗歐陽詢,平正婉和,清潤端方,雖非書 法大師,卻是一位書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徵明人物的啟蒙老師。文徵明在《甫田集》中記述了他對文氏的教誨:「家君寺丞在太僕時,公為少卿。征明以同寮子弟,得朝夕給事左右,所承緒論為多。一日書《魏府君碑》,顧謂征明曰:『吾學書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無益矣,子其及目力壯時為之』。因極論書之要訣,累數百言,凡駝指凝思、吮豪濡墨與字之起落轉換、大小向背、長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蓋公雖潛心古法,而所自得為多,當為國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虛腕疾書,今人莫能及也。」他除了把學書心得悉數傳授給文徵明外,還鼓勵他突破傳統,自創新格。
在文徵明22歲時,李應禎看了他的蘇體字,對文徵明說:「破卻工夫何至隨人腳?就令學成王羲之,只是他人書耳!」這些話影響了文徵明一身,無怪文氏對他這位不太出名的老師頂禮膜拜了。此外,蘇州此時已是江南的文化中心,除了被後世稱為「吳門四大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畫家外,還有一大批有成就的書畫家生活在蘇州,如祝允明、王寵、蔡羽、徐禎卿、吳奕、張靈等 ,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四人被稱為「吳中四才子」,文徵明、祝允明、王寵又被稱為「吳中(書法)三家」。這些人常在一起聚吟,寫字作畫, 互相觀看切磋,結伴遊山玩水,開闊胸懷,他們對文徵明的藝術成就,也有不同程度的幫助和影響。
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王世貞在《藝苑言》上評論說:「 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書《千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 小法,可寶也。」但文徵明很少作草書。從總體看,他的書法寫得最精彩的, 還是小楷和行書。「小楷師二王」,「行書仿蘇、黃、米及《聖教》、晚歲取 《聖教》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家。」
文徵明的成就以小楷最突出。「小楷最不易工」,「工書者不精小楷, 不能稱書家」,不管這樣評論是否准確全面,但可看出古代書法評論家對小楷的重視,也說明書法的確頗為難寫。文徵明的小楷脫胎於鍾繇、王羲之, 筆勢輕靈飛動,如金聲玉潤;點畫精整勁健,似鐵劃銀勾;結構疏密勻稱,「 如八面觀音,色相俱足」;體勢清麗古雅,婀娜多姿,娟秀可愛,頗有魏晉人楷書虛和舒徐的氣息。《文嘉行略》里說文徵明「小楷雖自《黃庭》、《樂毅 》中來,而溫純精絕,虞、褚而下,弗論也」。朱和羹更直稱「明楷以文衡山 第一」。文徵明小楷功力之深,以至八十多歲高令時仍能伏案揮毫作小楷《後赤壁賦》,用筆精妙處,與二十多年前寫的《前赤壁賦》無差,似為同時寫成 ,先後相映成輝,足見文徵明年老而筆力未衰。據說,他年近九十歲時,還為人書;寫墓誌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他在藝術上活到老學到老 ,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至今為書家們稱道。在中國書法史上,自魏晉以來以小楷名家者不多,文徵明當為翹楚。
文徵明的行書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最多。其行草師承 上出於王羲之、智永等王氏一門風范,並從宋元諸家(尤其是蘇軾、米芾、黃 庭堅、趙孟頫、康里夔夔等)擷取精華,自成一格。除大量的詩札外,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離騷》、《赤壁賦》、《漁父辭》、《北山移文》等。 試看他的《滕王閣賦》,行草羼雜,渾然成篇。用筆清爽勁利,圓熟流暢,提按頓挫明晰,使轉靈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韻律感,頗有《聖教序》意味。 有些字的用筆和結體又有宋元人的影子,如撇、捺劃及「門」、「頁」等偏旁部首均襲趙孟頫而出。點畫掩映間一派瀟灑秀逸的風姿,又不失古澹閑雅的韻味,稱之為韻法兩勝,當不為過。只是有些筆鋒凌厲過甚,略有薄瘠之嫌,但僅為小疵,瑕難掩瑜。
文徵明的行草大都書於尺牘文稿之上,字體屬中、小字。偶作大字,多師法宋代黃庭堅,深得其昂藏郁拔之姿韻。在書法創作中,有一個從來未被重視卻被董文注意到了的規律,這就是由筆法和結體等形成的風格特點,決定了有的書家(或碑帖)的字宜書大字,有的由適寫中、小字。以楷書而言,顏體適 合寫大字,歐體、趙體適合寫中、小字。以行書論,包括歐陽詢、蔡襄、趙孟頫 等在內的二王一路風格的字不宜寫大字,如此等等。古今不少書家由於不諳此理,硬要以二王風格去作擘窠大字,或以顏真卿的豐偉之體去書蠅頭小楷, 這種悖謬於藝術規律的創作,即使是功力深厚的書家,也只能導致失敗。文征 明恰恰獨具慧眼,悟得且掌握了這個規律。縱觀他的全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到 ,有些抒發性情發現個性的,他從正宗的二王風范中化出的自家面目書家,字體趨於中、小類;而書寫氣度恢宏的大字時,則專出之以風格鮮明的山谷之體 ,「如鳳舞瓊花,泉鳴竹澗」。文徵明的字能大能小,大小俱佳。他有掌握多種風格字體並揚長避短的本領,此為他較之其他前後輩書家的高明之處。
文徵明是詩、書、畫俱佳的藝術大師,他與沈周、唐寅、祝允明等人形成 的「吳門畫派」、「吳門書派」在繪畫上是對畫院派的沖擊,在書法上則是對台閣體的沖擊。作為「吳門書派」中堅人物的文徵明與祝枝山的書法藝術,主張直追鍾繇二王,抒發心靈胸臆,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從當時或後人的評價看,文徵明要比祝枝山稍高些。祝枝山憤世嫉俗、放浪形骸,在藝術上敢於直抒胸臆,故他的書法比較激然而奔放。文徵明雖然正直而有膽魄,但他處世很 注意進退,在翰林院不久就激流通退,安於閑適。他講求藝術的自娛,藝術中自得其樂,故他的書法較少火氣,有韻味,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祝枝山做官僅應天通判,文徵明雖然官入翰林,但時間不久,故他們的地位都不高,很少受到當時宮廷雅化藝術的死守格律、固守法度的限制 。他們都認為藝術和人性、情感直接關聯。祝枝山曾說:「情之喜怒哀樂,各 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文徵明也直截了當地說:「人品不高」則「用墨無法」。鑒於這種見地,同樣是在趙孟頫復古的基礎上,走向大眾化、通俗化,為帖學中興作出了貢獻。生活在明中葉的文徵明和祝枝山,由於傳統帖學由晉唐而歷經宋元已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他們可以廣泛地吸取前人的有益經驗,博採眾長,無論晉唐還是宋元,他們幾乎全部涉獵。但又同時都以晉人為主,兼取宋元簡明、尚意的特點,把書法推向了一 個新的高峰。 不過也有人對文徵明的用筆提出批評,清人鄒炳泰說:「衡山格法精遒, 無一度失度,而多見側鋒。」其實在文徵明書法里,正鋒、側鋒是參差互見的 。
王世貞說:「正鋒偏鋒之說,古本無之。近來專欲攻祝京兆(允明),故藉此為談耳。蘇(軾)、黃(庭堅)全是偏鋒,旭(張旭)、素(懷素)時有一 二筆,即右軍(王羲之)行草中亦不能盡廢。蓋正以立骨,偏以取態,自不已容也。文待詔(征明)小楷時時出偏鋒,固不特京兆(祝允明),何損法書? 解大紳、豐人翁、馬應圖縱盡出正鋒,寧救惡札?不識丁字人,妄談乃爾,可恨可笑。」正鋒立法取韻,側鋒揮灑取勢,是文體的一個特點。 文徵明的家庭,象東晉的王羲之、元代的趙孟頫、明初的宋克的家庭一樣 ,是我國古代書法史上少有的幾個著名「書法世家」。他的兒子文彭、文嘉, 侄兒文伯仁、孫文元善,以及後輩文從簡、文 (女)、文震亨等,都能書善畫,聞名於世。他的學生也人才輩出:周天球「晚能自得蹊徑,一時豐碑巨碣 ,無不出其手;」陳道復:「從太史衡山文公游,涵泳磨琢,器業日進。凡經學古文,詞章書法,篆籀畫詩,咸臻其妙,稱入室弟子。」陸師道「師事待詔 (文徵明),刻意為文章及書畫,皆入能品,」一時文氏書風,風行於世.
文徵明卒於1559年,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墓在吳縣陸墓文陵村。
⑹ 春節習俗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⑺ 關於春節的律詩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賣痴呆詞》
(唐)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
《除夜》
(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已酉新正
(明)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鳳城新年辭
(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
董必武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春節看花市
林伯渠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
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