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面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個人要做好哪些准備,來面對以後的養老問題
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比例越來越高,未來人們的預期壽命將越來越長
總之,中國人口老齡化不再是一個新話題,老年人自身的養老壓力和給年輕人帶來的贍養壓力也在上升,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何實現安全舒適的「智能養老」顯然成為人們應該思考的新課題
㈡ 退休後養老金不夠用怎麼辦省錢又審心的方案來了!
在2021年5月1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介紹:國際上一般認為,一個國家60歲以上人口佔全部人口比重超過10%,說明這個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10%-20%之間屬於輕度老齡化,20%-30%之間為中度老齡化,超過30%是重度老齡化。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全部人口的比重為18.7%。
隨著老年人的比重日益增加,養老幾乎成為每個家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㈢ 養老金怎麼辦
養老金可在單位交
,沒單位的要自己去老動保障局去辦。不是本市的有沒營業執照的不可以辦哦。
㈣ 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國家,養老問題日益嚴重,你認為應該怎樣解決這一問題
政府只是低水平的保,而不能包,單靠政府是沒有幸福晚年的,個人也要有所規劃,可以以社保為基礎,搭配適量的商業保險,才能保證燦爛的夕陽紅。
㈤ 養老金改革對個人賬戶將如何處理
自從28年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開始嘗試引入個人賬戶以後,關於個人賬戶的爭議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這些年來,個人賬戶「存」還是「廢」、「做大」還是「做小」、「做實」還是「做空」的爭議並未因中央文件的屢次拍板定案而消弭。相反,種種分歧仍或明或暗地存在於理論和實踐層面中。
2013年11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做實個人賬戶試點」改為「完善個人賬戶」後,業內在完善個人賬戶的路徑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爭議的核心是個人賬戶是否要轉為名義賬戶以及是否需要擴大個人賬戶。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經過兩年多的激烈爭議之後,個人賬戶的改革路徑逐步明朗:個人賬戶不再做實,將8%的個人賬戶作為個人權益記錄的方向正在贏得更多共識。但業內人士預計,完善個人賬戶的方案要待十九大之後才能確定。
鄭功成認為,簡單地將完全私有化的個人賬戶引入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僅弱化了公共養老金的互助共濟功能,也直接損害了這個制度的可靠性、可持續性,還造成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地區分割,並使完全個人賬戶化的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沒法得到健康發展。
李珍認為,實行名義賬戶意味著對個人賬戶進行「做空」,空賬邁不過的一個坎是如何計息。
名義賬戶和銀行賬戶的根本不同在於,儲戶是真金白銀拿給銀行,銀行實現投資收益之後給儲蓄利息,而名義賬戶中是沒有錢的,個人交的錢已經拿出給退休人員發養老金了。
「計息低則賬戶持有人受損,計息高則下一代受損。」李珍說,改革之後,如果還像以前一樣按一年期銀行利率計息的話,參保人是受損的,並且個人賬戶養老金水平低下;而如果計入較高利息,那麼很快會積累大量的負債。
李珍認為,與社會統籌不同,個人賬戶上的負債是硬約束的,未來不可能通過計算公式的調整減少養老金的支出,這意味著屆時在職一代的負擔會更重,會拖累中國經濟的發展。
因此,李珍建議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從社會養老保險中分離出來,讓參保人建立自願性儲蓄養老制度,會減少因政府幹預產生的扭曲。同時,個人賬戶的分離還需要其他參量改革來配合,否則制度的收支平衡就會出問題。
「如果改革之初只是將國家和企業包辦的養老保障改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沒有引入個人賬戶,再在這個制度基礎上推進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那麼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將會順利得多。」鄭功成說。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個人賬戶之後,學界提出了多種完善個人賬戶的方案,諸多方案中,從統賬結合走向統賬分離被認為是一條根本解決之道,即將第一支柱中的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分離,轉向第二或第三支柱,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然而,統賬分離需要對現行制度動「大手術」,尚難以成為完善個人賬戶的現實選項,養老保險改革仍然任重道遠。
㈥ 養老保險繳費越漲越多,交不起怎麼辦
第一,養老保險繳費負擔越來越重。我們的養老保險繳款與平均社會工資掛鉤。這個平均社會工資是非私人雇員在工作中的平均社會工資,遠遠高於所有人實際支付的工資。這個工資逐年增加,每年增長10%以上。即增長十年來,我們去年的平均工資是第一年的2.6倍。如果繳費比例沒有變化,就意味著繳費數量增加了1.6倍,很多人買不起。
第二,繳費越來越高,退休待遇卻不高,吸引力降低。人們對養老保險寄予厚望。他們認為,繳納15年的保險費,每個月應當領取1000元的年養老金,月薪超過1500元是理想的水平。在實際情況下,退休金只能達到14%至16%的社會平均工資,而許多地方不到1000元。
第三,延遲退休的謠言引起的恐慌。過去幾年,我們有一個假的退休時間表,說會把退休年齡推遲到65歲。許多人認為,到65歲時,他們幾年都不能領取退休金。如果他們不支付,情況會更好。
事實上,根據中國2035年健康計劃,我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到2035年將達到79歲。目前,我們的退休年齡並沒有推遲退休的計劃。未來,我們也可以靈活選擇退休年齡,如果你擔心退休時的政策真的變化,有些人會將退休年齡推遲到65歲。也沒有關系啊,因為許多人從事手工工作或在惡劣環境下工作,這些人的預期壽命很長。
總的來講,我們每年支付七八千的養老保險,退休年限可以返還,死後還有喪葬費,退休金和其他治療費用。比如山東基本退休後,只要活3到5年,都不會虧錢,我們的退休福利也一年比一年增加,所以我們應該支持大部分的社保,現在真正不想買養老保險的人往往是年輕人,因為他們對未來沒有什麼計劃,而且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但中年和40歲以上的人群是需要社會保障要求的群體。當下員工養老保險不能任意支付,而且由於年齡的增長,支付社保的負擔很重。這也是一個矛盾的問題,但建議年輕人盡快繳納社會保障,至少要支付15年,以保證未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㈦ 老齡化加劇!人口負增長!我們該如何應對
根本在於加快經濟發展,壯大國家經濟實力。
老齡化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威脅。目前已有7個省披露當前養老金收入無法滿足支出,而黑龍江則耗盡了全部歷史余額,導致養老金全面赤字。在全國范圍內,養老比例已經降到3以下,也就是說不到三個年輕人要贍養一個老人,年輕人養老負擔還會繼續加重。
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可能會下降。經濟增長的三大源泉是勞動、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勞動力減少,如果勞動生產率不及時提高,經濟增長率可能下降。同時,老年人是消費者,年輕人更關心儲蓄。如果老年人數量增加,意味著儲蓄率降低,投資形成率可能相應降低,這也將影響經濟產出。
如果一個地區出現人口下降或者經濟下滑,會直接導致很多人收入停滯。但是,畢竟大家的消費基本都處於固定狀態,會導致物價上漲。
㈧ 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給養老保險帶來的壓力
2005年12月14日,《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浮出水面。2006年1月1日,養老新政開始實施,在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做實個人賬戶、調整新的計發辦法等方面提出了實質性舉措。直面二十年養老保險改革難題,養老新政開始步入艱難的攻關戰。
老人:新政影響不大
老章是名退休幹部,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幹了一輩子革命工作,也該歇歇了。」如今的他,每天遛鳥、打太極拳、跳健身操,生活過得悠閑自在,而支撐他幸福晚年的經濟支柱,則來自於他現在每個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
而老章的大學同學老汪的晚年境遇則大不一樣。老汪退休前是一家企業的工程師,他現在的退休金還不到1000元錢,支撐一家人的生活只能說是勉強夠用,為了下崗的孩子和自己的晚年著想,老汪在退休之後又去一家企業當起了會計。
對於中國大多數的老年人來說,老汪的情形更代表了大多數普通老人的養老現狀,日子過得拘謹而節制,和想像中的幸福生活還有一段距離。
「這次的養老金改革對老人的影響不大,就是說目前老人能拿到的養老金不會有任何變化,既不會減少也不會增加。」
這是專家的看法。
實際上,這次養老新政的出台,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保證離退休老人的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據了解,為了離退休老人的養老金發放,近五年來,中央財政基本養老保險的轉移支付補貼金額高達2093億元。
據了解,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各項繳費比例已高達40%,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新加坡。為維系這一制度的正常運轉,不得不挪用在職職工的個人賬戶資金,形成了約7400億元的空賬,並且每年還在增長。
養老保險制度轉軌中出現的最大難題,就是巨額「隱形債務」問題。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底,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虧空達8000億元,且每年以1000多億元的規模持續擴大。
中人:養老新政的受害者
「20年以後等我老了,能領到的退休金會因此變少嗎?」在一家企業工作的馬勇對自己的未來有些悲觀。已過而立之年還在為事業打拚的他並沒有過多地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但他對自己未來養老金是否會減少顯得十分在意,「到那時候,社會上競爭壓力肯定會更大,養老金要是少了,生活質量如何保證?」
「改革意味著政府將通過提高社會統籌的比例來籌集更多的資金,以支付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專家的看法是,在基礎養老金不變的情況下,個人賬戶規模的縮小,將使在職職工未來的養老金水平縮水。
有人算了一筆賬,假設一名養老新政實施前參加工作且在新政實施後才退休的職工,如果他的平均月薪3000元,養老保險繳費期限為10年;再假設10年後本地月平均工資是3000元,那麼退休後,他在政策變化前後各能領到多少養老金呢?
如果按養老新政之前的養老金政策看,這名職工在退休後每月可領到的養老金是880元;如果將個人養老賬戶的規模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即實施養老新政後,那麼他退休後每月可領到的養老金690元。
也就是說,在養老保險制度調整後,這樣的「中人」職工每月的養老金少拿了190元。對此,「新政」給出的應對辦法是,國家將專門對中人發放「過渡性養老金」,這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補償,但發放標准和形式尚未有明確規定。
有關專家認為,「中人」在改革前並無個人積累,這意味著國家對這部分人負有「隱性債務」,「養老新政」實際上是通過犧牲在職一代的福利,來保障退休職工的福利。而且,再過30年,現在在職的一代人將到退休年齡,中國將進入人口老齡化的頂峰。屆時,在個人賬戶養老金積累不足的情況下,為了支付日益增加的養老金,如果政府仍然採取現行的政策,即進一步縮小個人賬戶比例,提高社會統籌比例,將使未來工作的新一代個人賬戶養老金進一步減少,最終可能使養老金制度完全成為現收現付制。從養老金支付的自身規律看,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而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大國,沒有積累的養老金制度難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巨大挑戰。
新人:養老不易
李楠可以說是一個新新人類,80後出生的他剛剛參加工作還不到3年,但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還不夠自己用,談到養老,他就一臉愁容,年輕時攢不下錢,老了以後怎麼辦呢?
剛參加工作的劉志堅最近一直在和同事討論這樣一件事情:自己結婚以後,如何來照顧雙方的老人,雖然父母一再告訴他不用擔心他們的養老問題,但劉志堅還是覺得父母加起來不到1000元的退休工資在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不夠用。
目前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14%,到2030年,中國人口結構將從現在的15個勞動力供養1個老人變為3.3個勞動力供養1個老人。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將使得養老成為一個大問題。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一位學者認為,西方國家進入老齡時期一般都花費一百年左右的時間,而中國從控制生育到進入老齡化只用了18年時間。「我們這個社會『未富先老』,所承擔的養老責任越來越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