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菊花关系

重阳节菊花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22 01:10:54

『壹』 重阳节赏菊花寓意是什么

重阳节赏菊花寓意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

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时,每逢重阳节是最佳的赏菊时期。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

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

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赏菊之风盛行在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贰』 重阳节为什么又被称为菊花节呢菊花为什么与重阳节绑定在一起了呢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这一天的庆祝会包含出行踏青、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南方地区也有扫墓祭祀。重阳节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唐朝时宣布变成传统节日,一直承袭迄今。

菊花传到日本后,备受青睐,且被列入日本国徽图片的样图(没有错,日本国徽图案便是中国菊花);菊花在欧洲也越来越受欢迎,园艺花卉强国荷兰、丹麦等培养研发了诸多出色种类,并出入口全球,例如在我国比较常见的矮化砧四季菊,也是从荷兰进口。

自然,做为出产地,在我国园艺花卉界也奉献非常大,十年前培养出的“北京夏菊”,达到了传统式菊花只能在秋天开花的局限性,可一年四季花开不停,开花期较长,欣赏时间长,且免疫能力强,融入覆盖面广,耐低温耐热,南北方都可以种植。妖艳又易养,还可以饮用的菊花,家中种植几棵做为绿色植物欣赏,还是挺不错的。

『叁』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为何诗人在重阳节总提及菊花

古人写诗写到有关重阳节的时候总提及到菊花,那是因为菊花的开花时节与菊花的象征意义与重阳节有着很大关系。

一、重阳节刚好菊花盛开。

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菊花盛开是的时间有分为夏菊,它的开花时间是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和九月为它的花期2;还有秋菊,秋菊有分为早晚两个花期,早期的秋菊在九月的时候盛开,晚秋菊是在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盛开;还有寒菊,也叫做冬菊,它的盛开时间是十二月到第二年的一月份之间。

菊花有象征着长久的意思,因为菊花有开在九月,而九与久同音,表示长长久久的意思,因此菊花也常常用来表示长寿、长久的意思。因此人们在九月九重阳这一天采菊,然后用采的菊花来泡茶酿米酒,或者是用采的菊花来洗澡,用来表示寻求长寿的美好愿望。

『肆』 古代至今的重阳节,重阳节的象征性鲜花是什么

重阳节也被大家叫作重九节,这是我国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那这个重阳节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肯定就是鲜花了,而这种鲜花就是菊花。

重阳节赏菊花的起源最早来源于晋朝的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因为隐居、是因为诗、是因为酒而有名。在古代,重阳节赏菊花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清朝,有的地方在重阳节的那一天会举办赏菊花大会,那时候百姓们都会全体出动来观赏菊花,许多富贵人家常常都会在自己家里面种许多盆菊花,自古重阳节赏菊还有许多诗人因此而创作诗词,陶渊明在赏菊的时候吟诵着一首诗《九日闲居》,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面都讲述了菊花,可见古人在赏菊的途中还非常的喜爱菊花。

『伍』 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菊花在重阳节这天被赋予怎样的意义

古往今来,在众多中国古人的留下的诗句之中总能看见菊花与重阳相伴而行,比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等等,只要一看到菊花人们就会不知不觉的去联想到传统节日重阳,为什么会这样?或者说重阳这一传统节日赋予了菊花怎样的特殊含义呢?

总之,菊花作为一种具有传统象征意义性的植物,在有传统节日重阳的推动之后,它慢慢的被赋予了孝亲、孤傲、吉祥平安的意义。

『陆』 菊花像征着长寿和长久,所以重阳节我们要送菊花给长辈。对吗

菊花象征久长,菊花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人们甚至把九月称为菊月,因为菊同据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者长久。

并且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采的菊花更有意义。多用其精制菊花茶,更有人将这一天采的菊花泡成陈年米酒或者用菊花沐浴取。菊水上寿之意。

菊花是象征着长寿和长九九。嗯,重阳节送菊花给长辈的话,要知道菊花的特殊含义,送不同类的菊花有不同的意思。冬菊,为雷别黄菊为飞黄腾达货失恋白菊为哀悼富贵菊为荣华富贵,非洲菊为神秘兴奋,你要送长辈菊花的时候要根据场合和身份不同选择不同的菊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柒』 菊花与重阳节的故事

重阳节与菊花有什么关系茱萸又是什么东西了希望回答的详细一点#11,谢~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在这一天写的。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烂穗启饥如、助老的风气。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2009年)重阳节在公历的10月26日。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 赏菊 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族咐型,十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有没有菊花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菊花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多。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河南南阳郦县(今内乡县)有个叫甘谷的村庄。谷中水甜美,山上长着许多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从山上菊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户人家都饮用这山泉水。一般都活到130岁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岁。汉武帝时,皇宫中每到重阳节都要饮菊花酒,说是“令人长寿”。我国专异笔记中,有很多服菊成仙的记述。据记载,东汉汝南恒景跟从费道士学道。费对他说:“九月九号,汝南有大灾,令家人登山饮菊花酒可消些祸。”恒景听后,全家登山去了。回来时,鸡犬都暴死。从此,重阳节登高饮菊酒便成了民间避祸消灾的传统习俗。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曾经给他的好朋友钟繇写了一封谈菊花的信。信上写到,派人送给他一束菊花,因为在秋天万木凋谢的时节,只有菊花绚丽多姿,茂盛地生长,可见它有些天地的真气,是人可以延年益寿的好东西,因此送来供他研究长生的道理。晋代名医陶弘景也赞成人们吃菊花。并说:真菊花味甜,假菊花味苦。诗人陶渊明也在他的诗中常提到服菊,并有“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的说法。人们爱菊,不但观赏,也早就认识到菊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宋朝苏轼,才气横溢,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诗词,工书画,落笔千言,不假思索,恃才傲物,一生屡受打击。王安石作宰相,东坡属于门下。因为得罪王安石,由翰林学士贬为湖州刺史。三年任满,回京朝见。去拜见安石,恰巧王安石外出未归。东坡坐在书房,见砚石下压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见诗大笑,想:黄花是指菊花,开于深秋,其性坚强,敢与秋霜相抗,最能耐久,即使老而枯干,终究不会落瓣。王安石的诗“吹落黄花满地金”简直是胡说八道。一时诗兴大发,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因为等了很久,王安石还不回来,就回到寓所。晚上,王安石回来了,看见续诗,听家人说苏东坡写的。安石大怒,把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东坡只得忍气吞声地去赴任。东坡任团练副使,挺清闲的,与朋友陈季常,整天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秋天到了,黄菊盛开。一天,陈季常来访。东坡约季常一起去花园赏菊,见黄花纷纷落地,真似铺金一样,大惊失色。季常问明原因,笑道:“不同地方的花是不一样的,黄州的菊花是经秋风而落瓣的,”东坡这才知道王安石为了东坡续诗笑他,特意把他贬到黄州叫他看看“吹落黄花满地金”。
晋代诗人陶渊明曾以酷爱菊花闻名,他的“秋菊有佳色”、“芳菊开林耀”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后人尊称他为九月菊花之神。

明朝嘉靖皇帝当朝理政期间,宫廷中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宠姬“菊夫人”,号“菊部头”,后来因得不到宠幸,便称病回内宫静养。太监陈源用重金将她聘去,以供自己耳目之娱。有一天,嘉靖皇帝即兴要看歌舞表演,有人上奏道:“非菊夫人不可。”于是菊夫人又被请进宫内,一曲歌舞升平之后,菊夫人再一次得到了皇帝的宠幸,陈源对此无比伤感。后来,有人写了一首《菊花新》的曲子献给陈源,陈源听后非常高兴,并以田宅锦帛相赠。

明末名儒陆平泉初入仕途时,与同僚去见宰相严嵩,众官员争先恐后向前献媚。陆平泉见庭中陈列着许多盆菊花,便冷冷地说道:“诸君且从容一些,不要挤坏了陶渊明!”语中含有讽刺且十分隽妙,争宠者听后都面有愧色。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描写一篇关于菊花的故事。有一个叫马子才的人,性好菊,不辞千里之遥来南京寻求异种,路上结交了一位对菊花很内行的陶姓少年……后来,马子才娶了陶姓少年的姐姐为妻。有一天,陶喝多了酒,醉卧在地,变成了一棵大菊花,第二天才恢复人形,不久,陶第二次酩酊大醉,又变成了菊花,可这一次再也没有变回来……姐姐痛哭了一场,把它的根茎掐回来栽培,待到秋天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还带有浓浓的酒香。后来人们将这种菊花冠以“醉菊”的美称。

菊花的故事

菊花,在日本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古时候,从中国驶出一条大船,载内了12个贵族童男童女,容为寻找长生不老药面远航海外。作为交换,他们携带最为贵重的物品—金菊花。后来大船遭遇了风暴,被冲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被迫在那里住下,繁衍子孙,并在岛上种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们就自称“日本帝国”。日本国旗上被大家误认作太阳的图案实际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号也是一朵16瓣菊花。
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一书: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 *** 痛苦之声遍布。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诉他:"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装入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于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于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却免受灾殃。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世代相传了。

菊花的传说

清代文复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制异》描写一篇关于菊花的故事。有一个叫马子才的人,性好菊,不辞千里之遥来南京寻求异种,路上结交了一位对菊花很内行的陶姓少年……后来,马子才娶了陶姓少年的姐姐为妻。

有一天,陶喝多了酒,醉卧在地,变成了一棵大菊花,第二天才恢复人形,不久,陶第二次酩酊大醉,又变成了菊花,可这一次再也没有变回来……姐姐痛哭了一场,把它的根茎掐回来栽培,待到秋天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还带有浓浓的酒香。后来人们将这种菊花冠以“醉菊” 的美称。

(4)菊花与重阳节的故事扩展阅读

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

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重阳节的故事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内阳节也容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东汉汝南县境内有个瘟魔,每逢九月初九都会出来作恶。瘟魔夺去了恒景的父母,于是他决心防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长。他拜师练功,终于学成降妖剑术。恒景回到家乡,按照仙长的嘱咐,在九月初九这天,发给每位乡亲一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并带着乡亲到山上避险。当瘟魔出现时,突然闻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便不敢前进。恒景此时手持宝剑,斩杀了瘟魔自此,每逢重阳,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风俗。

而在民俗观念中,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农历九月九日又被定为敬老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传说有哪些 3个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孟嘉落帽
盂嘉是东晋时代的着名文人。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一阵风刮过,把盂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着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盂嘉。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白衣送酒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
骊山传说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3lian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菊花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体检看免疫阴性阳性什么意思 浏览:264
葫芦岛养老保险高线退费 浏览:231
子女孝顺父母民法典是怎么规定的 浏览:189
葫芦岛养生糖哪里有卖 浏览:493
体检时吃饭了怎么办 浏览:679
生孩子疼表示孩子孝顺 浏览:139
公司人员到了退休年龄怎么办 浏览:808
庆阳老年大学在哪里 浏览:565
温馨重阳节主题手抄报 浏览:200
高一男生体检哪些项目 浏览:193
老年大学优秀学员的评比方法 浏览:926
老人头疼欲裂怎么办 浏览:100
淄博市2016年个人补交养老保险 浏览:791
补交养老保险有收据吗 浏览:932
重阳节社区登山活动 浏览:381
重阳节新会公交车照常吗 浏览:659
京东方有退休工资吗 浏览:998
入职体检尿液多久能测出来 浏览:962
成都70岁老人购房入户 浏览:589
老人如何坐摇椅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