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年人出汗时带有腥味是什么原因
常分泌一种有特殊腥味的黄汗液,并伴有口干不欲饮,或身体浮肿,舌苔黄腻。多见于肝病或肝硬化患者等。
附文章全文如下:
出汗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异常出汗却往往是患病的征兆。中老年人异常出汗能大致反映出一些病因。
1、自汗
在无体内外因素刺激的情况下,醒时汗出不止,伴有疲倦、乏力、气短、畏寒等虚弱表现。可能是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2、盗汗
在甜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自觉皮肤湿润,有的内衣也被汗液浸湿,并有午后潮热或两颧发红等表现。可能是肺结核浸润期的患者。
3、大汗
急性病或危重患者,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惫,四肢厥冷,声短息微,脉络欲绝。可能是心衰和糖尿病的患者。
4、偏汗
半侧身体出汗,或见于右侧,或见于左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多见于中风,或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压,或外伤、截瘫之后。
5、战汗
先见全身战栗,几经挣扎,而继之汗出的为战汗,这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发展期。
6、黄汗
常分泌一种有特殊腥味的黄汗液,并伴有口干不欲饮,或身体浮肿,舌苔黄腻。多见于肝病或肝硬化患者等。
7、粘汗
汗出粘腻,发稠发热,是退烧后的一种病汗。多见于重感冒或其他病症患者。
8、香汗
经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味。多见于糖尿病患者。
9、无汗
又称闭汗,是指汗腺减少或机体不产生汗液,身体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肤非常干燥,其多半曾患有皮肤病(如银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闭塞,以致无汗。另外,若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亦可能会无汗。中老年人活动量减少,汗腺萎缩,排汗较少或者无汗。
『贰』 老人出汗多怎么办 老人出汗多的原因有哪些
1、1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1.2、晚上出汗多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2、按出汗部位分辨
2.1、头汗过多
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2.2、手足心多汗
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2.3、心窝、胸口多汗
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3、按气味辨别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述的老年人出汗多的原因?以上我们按照出汗的时间和出汗的部位,都分别一一作了讲述,根据老人的出汗表现,可以判断出老人的疾病情况,希望老人能够注意一下看看,还没同时伴随着哪些症状,如果有的话,一定要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