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康熙的儿子们的结局
康熙8岁登基,作了61年的皇帝,生了50多个小孩,其中儿子35个,活下来的24个(序齿的)。
1、皇长子胤禔
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母惠妃纳拉氏。据传教士白晋说:“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
由于他在皇子中年龄居长,替乃父作事最多。征讨葛尔丹时,康熙任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19岁的胤禔从征,任副将军,参与指挥战事。还衔命祭华山,管理永定河工程。26岁,被封为直郡王。十年后因争储位,谋害太子,被康熙革王爵,监禁,雍正12年卒。
大阿哥胤禔,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胤禔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2、皇二子胤礽
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胤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3、皇三子胤祉
三阿哥胤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4、皇四子胤禛
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亲征葛尔丹时,胤禛奉命掌管正红旗大营。20岁,被封为贝勒,31岁,晋雍亲王。康熙驾崩,胤禛即位,为雍正帝。
5、皇五子胤祺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胤祺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
6、皇六子胤祚
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二十四年夭折。
7、皇七子胤佑
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夸他:“心好,举止和蔼可亲。”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命胤佑领镶黄旗大营。18岁,被封为贝勒;29岁,晋淳郡王。八年,卒。
8、皇八子原封廉亲王胤禩
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康熙的哥哥裕亲王也在皇帝面前夸他“心性好,不务矜夸”。康熙自然喜爱,17岁,即被封为贝勒。后署内务府总管事。因争储位被夺贝勒,并受拘禁。胤礽获释,胤禩复为贝勒。
雍正即位,为稳定其情绪,命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更名为阿其那。同年,死。
9、皇九子胤禟
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母宜妃郭络罗氏。26岁,被封为贝子。雍正即位后,命其出驻西宁。后以其违法肆行,与胤禩等结党营私为由,于雍正三年夺爵,幽禁。四年,削宗籍,令改名塞思黑。同年,卒。
10、皇十子胤䄉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敦郡王。五十七年,命办理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胤䄉与胤禟、胤昷皆党附胤禩,为世宗所恶。雍正元年,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诣京师,谒圣祖梓宫,俄病卒,上遣送灵龛还喀尔喀,命胤䄉赍印册赐奠。胤䄉讬疾不行,旋称有旨召还,居张家口。复私行禳祷,疏文内连书“雍正新君”,为上所知,斥为不敬。兵部劾奏,命胤禩议其罪。四月,夺爵,逮京师拘禁。乾隆二年,高宗命释之,封辅国公。六年,卒,诏用贝子品级祭葬。
11、皇十一子胤禌早夭。
12、皇十二子胤祹
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13、皇十三子胤祥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即位,封为怡亲王,命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元年,总理户部。为人“敬谨廉洁”,雍正照例赐钱粮、官物,均辞而不受;对雍正“克尽臣弟之道”,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为雍正所赏识。
三年,从优议叙,复加封郡王,任王于诸子中指封。后总理京畿水利,多有建树。又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八年,死。是雍正最知心、得其协助最多的兄弟。
14、皇十四子胤禵
十四弟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胤,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15、皇十五子胤偶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母顺懿密妃王氏。雍正四年,封贝勒,命守景陵。八年,封愉郡王。九年卒,谥号恪。
16、皇十六子胤禄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生。母顺懿密妃王氏。因庄亲王死后无嗣,雍正命他袭封。乾隆三十二年死,谥号恪。
17、皇十七子胤礼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母纯裕勤妃陈氏。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六年,晋亲王。七年,奉命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授宗令,管理户部。十二年赴泰宁,送达赖喇嘛还西藏,沿途巡阅各省驻防及绿营兵。十三年,返京,办理苗族事务。乾隆即位,命总理事务,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卒。
18、皇十八子胤衸
康熙四十年(1701年)生。母顺懿密妃王氏。康熙四十七年,夭折。
19、皇十九子胤稷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生。母襄嫔高氏。康熙四十三年,夭折。
20、皇二十子胤袆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生。母襄嫔高氏。雍正四年,封贝子,八年,晋贝勒。十二年命祭陵,称病不行,降辅国公。乾隆即位后,复封贝勒,守泰陵,二十年,死。
21、皇二十一子胤禧
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熙嫔陈氏生。立志向上,颇有文才。雍正八年,封贝子,晋贝勒。乾隆即位,晋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死。
22、皇二十二子胤估
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母谨嫔色赫图氏。雍正八年,封贝子;十二年,晋贝勒。乾隆八年死。
23、皇二十三子胤祁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生。静嫔石氏生。雍正八年,封镇国公。十三年,乾隆即位,晋贝勒,后降镇国公。乾隆45年,复封贝子,两年后,晋贝勒。49年加郡王衔。50年死。
24、皇二十四子胤秘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母穆嫔陈氏。禀性忠厚平和。有学识。雍正十一年,胤秘十七岁,封缄亲王。乾隆38年死。
❷ 庆余年:庆帝都敬畏三分的老太太,为何享受不到儿子的孝心
电视剧《庆余年》中,范老夫人一出场就是个杀伐果断的人,她教范闲:“长大了,做人要狠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直接将吃里爬外的周管家打断腿送上鱼船,并让他终身不能上岸,这一看就是个狠角色啊,原著党都知道范老夫人是庆帝的奶妈,庆帝对奶妈非常尊敬,看这二人的行事作风,如同亲生母子,那历史上的皇帝奶妈都如范老夫人这般杀伐果断吗?
当然历史上像这三位奶妈这般毒辣、居心叵测、兴风作浪、危害社会还是少数。皇帝从小吃奶妈的乳汁长大,因而感悟深厚,所以对奶妈也都有孝敬之心,自然奶妈们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名义上是仆人,而实际待遇却如同太后一般,这也体现了古代先祖对于孝道的重视。
❸ 雍正皇帝儿子与嫔妃各是谁
孝敬宪皇后,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嫡长子弘晖,八岁殇,追封为端亲王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生皇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敦肃皇贵妃
敦肃皇贵妃,皇贵妃年氏,巡抚年遐龄的女儿,年羹尧的妹妹,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殇。
纯悫皇贵妃,裕妃耿氏,管领耿德金女。一子,弘昼。
齐妃,李氏,知府李文辉的女儿。皇二女和硕怀恪公主。皇子弘昐。皇子弘昀。皇子弘时。
宁妃,武氏,知州武柱国女,无子女。
谦妃,管领之刘满女。皇六子圆明园阿哥弘曕。
懋嫔,宋氏,主事金柱女。皇长女和皇三女皆殇。
郭贵人。葬泰陵妃园寝。
李贵人。葬泰陵妃园寝。
安贵人。葬泰陵妃园寝。
海贵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葬泰陵妃园寝。 张贵人。很可能是雍正帝最后一位亲自进封的贵人。葬泰陵妃园寝。
* 老贵人。待考。
那常在。雍正十三年前卒。葬泰陵妃园寝。
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后卒。葬泰陵妃园寝。
马常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卒。四十年十月葬泰陵妃园寝。
春常在。雍正十三年为常在。乾隆二十六年后卒。葬泰陵妃园寝。
高常在,雍正十年卒。葬泰陵妃园寝。
常常在。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宫,为常在。十年八月卒。
顾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宫,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
吉常在,原称吉官。(吉官女子?)生卒年不详。
苏答应。雍正四年已入宫,封苏答应。雍正七年八月后卒。
苏格格。生卒年不详。葬泰陵妃园寝。疑为苏答应。
张格格。生卒年不详。葬泰陵妃园寝。
伊格格。生卒年不详。葬泰陵妃园寝。
张格格。生卒年不详。葬泰陵妃园寝。
* 英答应,原称兰英。生卒年不详。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 汪答应。生卒年不详。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 德答应。生卒年不详。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 云惠。生卒年不详。葬在泰陵、泰东陵、泰陵妃园寝之外。待考。
❹ 皇上的嫔妃在皇上死了之后,他们去哪里了
按照清朝规定,先皇无子的嫔妃在皇宫(或者是行宫,如圆明园等)内有专门的院落归其集中居住,衣食供奉不会缺,但也不会太好,居住处建有佛堂,供其礼拜,惯例是先皇嫔妃和当今皇帝两个人年龄都超过70岁(也许是50岁)之后双方才可以见面。这些嫔妃有些可能只有二十岁左右,但是也只能在青灯古佛前熬尽自己的一生,如果遇到国家困难时,甚至衣食都不能满足要求,只好自己做一些针线活,让太监到街上买来换取生活费。
有子的嫔妃自然搬到儿子家中,过起贾母一般的生活,要是儿子孝顺,又封有爵位,那后半生确实过得非常滋润。只有女儿的,如果嫁的不远,印象中也可以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但是如果女儿是被和亲出去了,远嫁的蒙古什么的,则只好和无子嫔妃的待遇一样。
所以后宫中嫔妃无不在皇帝在时希望诞得龙子,就是自己的儿子没有登基,做个亲王,至不济做个富家翁也好,老来有个依靠,女儿多半靠不住,要是一个子女也没有,除非是皇后,否则晚景相当凄凉。
❺ 康熙大儿子母亲是慧妃还是惠妃
康熙长子爱新觉罗·胤禔生母为惠妃纳喇氏。康熙朝仅有惠妃,并无慧妃,惠妃是康熙最早册立的四妃之首。但是清朝有一位慧妃,她是同治帝的四妃之一,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敦宜荣庆皇贵妃。
❻ 中国古代,皇帝的儿子看上了父亲的妃子,一般会怎么做
大概就两种形式:殉葬,打入冷宫。(殉葬的妃子都是那些没有生育子嗣的,生了子女的妃子自然不用殉葬)每个朝代都不同,唐朝比较开放,对于妃子待遇好些吧,明清时期就没这么幸运了.清代皇帝去世后,他的后妃们是不能居住在东西六宫的,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专门为他们修建的宫殿群,其中主要建筑包括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英华殿、慈宁花园等。其中,慈宁宫为皇太后的正宫,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这里的兴盛时期,因为当时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而且当时的顺治、康熙、乾隆几位皇帝都非常孝顺,经常在这里举行庆寿的大典,但是到了道光皇帝之后,随着清政府走向腐败,国库空虚,当时的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缩减宫中开支,这也使得慈宁宫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清代的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皇太后的例银固然非常多,但是有些太妃、太嫔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例钱有时少的可怜,他们不得不利用自己在闺房中练就的刺绣功夫赚些钱来贴补。清代的皇宫中专门有10余个老太监,他们负责给太后、太妃们表演评书,为他们解闷,同时宫中还有一个按摩处,他们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伺候太后、太妃,上了年纪的人难免有个腰酸腿痛,落枕,这时就由按摩处派人为太妃们按摩,治疗。为了消磨老人们的时光,慈宁宫周围建有很多佛堂,使得一生命运凄惨的宫人们又一个精神的寄托。对于历史上的活人殉葬,我把握不准,以为朱元璋是后妃宫女活人殉葬制度死灰复燃的始作俑者。回头又看了一些资料,发现这种说法并不恰当。皇帝的宫女和后妃活人殉葬的制度,比我以前所认为的要复杂而严重的多。下面的材料,主要来自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一书中关于后妃宫女活人殉葬的一节。让我们看看历史上专职帝王残酷到了什么程度,让我们看看我们所自豪的专制皇权、专制皇帝们的真实面目。活人殉葬,殷周君王死后就很盛行,他们死后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周朝那个烽火戏诸侯丢了江山的周幽王,他的墓中有百余尸体,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余全为女性,都是他的姬妾美人,应该说都是从死殉葬的后妃宫女。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史记秦本纪),秦穆公死后“从死者77人”(《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死的时候,二世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史记秦始皇本纪》)。按照《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没有生育的大概也在万人。汉朝照样以后宫妻妾殉死。“武帝时,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充后宫,及弃天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汉书》卷72)。《汉书》是汉代当朝人写的历史,对于武帝的残忍行为的记录,当为真实。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还说,两汉、六朝、隋唐、宋辽金等朝,相继以后宫活人为专制帝王殉葬,至元代达到高潮。成吉思汗死时,灵柩经过之处,所遇之人也“尽杀之”,“诸将负成吉思汗柩归蒙古,秘其丧,在道,遇人尽杀之”(冯承钧《成吉思汗传》)。成吉思汗战死后灵柩归葬,途经万里之遥,所遇人都杀死,那数字之大,难以估量。成吉思汗还用美女骏马殉葬:“杀40名贵族美女及大汗之骏马以为殉”(何建民《中国殉葬史》).。“蒙古大汗时,杀最良之马以供大汗来世之用,蒙兀没时,送葬之途次,遇人尽杀之,其数在2万人以上”(《马可波罗记》)蒙兀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的做法,就是秉承了天之骄子的祖宗爷爷的家传。朱明皇朝建立后,从首任皇帝朱元璋到明宣宗朱瞻基,6任皇帝,前后60年,均以后宫活人殉葬。活人殉葬之后,新皇帝就会给这些死去的宫女追赠一些头衔,表彰她们的行为,并下发一道通知:“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明史》113卷)《明史》(113卷)说,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朝天女户”。这段的意思是,朱元璋死时以活人宫女殉葬,他们的父兄因此受到优恤和恩眷。《明史》(113卷)还说,“历成祖,仁、宣,亦皆用殉”。在明朝,不但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死了要用活人殉葬,而且皇帝的儿孙们,即诸侯王死了,也要用活人殉葬。《明史》(113卷)还记载说:“景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王府皆然”。虽然皇帝的表彰决定说后妃的从死是“委身蹈义”,事实上绝不是这样。明成祖朱棣生前有妃子朝鲜美女韩氏,朱棣死时后宫美女数十人殉葬,韩氏在被要求殉葬的名单上。那么,我们看看朝鲜的史料是如何记载韩氏的殉葬过程的:“帝崩,后宫殉葬者30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上,以头纳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决。韩氏泣,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规本国。’仁宗许之。”(《李朝实录》)以上历史记载中的金黑,是韩氏的乳母,当初随年幼的韩氏从朝鲜而来。据明人王世桢《*山堂别集》记载,韩氏来华至多十二三岁,殉葬的时候也就二十二三岁。韩氏死后金黑又在中国生活了二三十年,后来回国,上面的记载,就是她回国后的回忆。结束明朝活人殉葬历史的是明英宗。明英宗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死的时候,强迫从死的妃子“哭声震殿阁”的场面强烈刺激了这位当初才是9岁的孩子朱祁镇,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的梦魇。他即位后的13岁那年,他的哥哥周王朱有炖死了,明英宗写信给另一个哥哥朱有爝,要求不要让活人殉葬。但是,朱有炖的妃子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皆殉死(《明史》120卷)。王世桢《*山堂别集》也记录了此事。明英宗贵为皇帝,甚至也没有能够阻止自己的哥哥将大量活人殉葬的做法。他虽然不能禁止他的哥哥,但他自己还是亲自立遗嘱禁绝了自己身后活人殉葬的事。他的遗嘱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英宗“从我做起”,果断出废止了活人殉葬的祖制。在我看来,明英宗,才是明朝一个真正值得记住的皇帝。但是,活人殉葬仍然是禁而难绝。王世桢在他的笔记中还举了几个此后仍然殉葬的例子。成化四年,辽王上书皇帝,说他的儿子死了,希望让儿子的妻妾殉葬,明宪宗大加教训,并且让人把辽王儿子的妻妾送到皇宫保护起来,此事没有批准。但是成化22年,宁河王死后,他的几个夫人还是被要求殉葬,明宪宗以为烈妇自愿从死,还给予旌表,授予荣誉称号。到了清朝,起初仍然是用活人殉葬的,太祖努尔哈赤死后,皇后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济根、代因扎殉葬。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死后,殉死的妃嫔有30多人。她们的棺柩跟随在顺治帝棺柩的后面一同出殡,场面蔚为壮观。到了康熙时期,拟议中准备让40名宫女殉葬。但由于康熙帝对于活人殉葬深恶痛绝,下令禁止。康熙是1662年死的,就是说,中国帝王用活人殉葬的残酷野蛮的习惯,到了公元17世纪才真正结束。
❼ 朝鲜国王李芳远有几个儿子
子嗣 算上夭折的17个,不算夭折的,13个
元敬王后在让宁大君之前已生育三名王子,但都出生未久即夭折,所以并未列入排序,《璇源系谱》中也没有记载。
王子(1389年)(未序齿,元敬王后出),夭折,《璇源系谱》无记载。
王子(1390年)(未序齿,元敬王后出),夭折,《璇源系谱》无记载。
王子(1392年)(未序齿,元敬王后出),夭折,《璇源系谱》无记载。
让宁大君李褆(1394-1462,68岁)(嫡长子,元敬王后出),元配金氏(生父光州人光山君金汉老)。
孝宁大君李补(李祜)(1396-1486,90岁)(嫡二子,元敬王后出),元配郑氏(生父海州人郑易)。
世宗大王(忠宁大君)李祹(1397-1450,53岁)(嫡三子,元敬王后出),元配沈氏(生父青松人沈温)。
诚宁大君李褈(1405-1418,13岁)(嫡四子,元敬王后出),元配成氏(生父昌宁人成抑)。
敬宁君李裶(1395-1458,63岁)(庶长子,孝嫔金氏出),元配金氏(生父清风人金灌)。
諴宁君李裀(1402-1467,65岁)(庶二子,信嫔辛氏出),元配崔氏(生父全州人崔士康)。
王子(1403-1404,1岁),夭折,《璇源系谱》无记载。
温宁君李裎(1407年-1453年,46岁)(庶三子,信嫔辛氏出),元配朴氏(生父顺天人朴安命)。
谨宁君李襛(1411年-1461年,50岁)(庶四子,信嫔辛氏出),元配许氏(生父河阳人许之惠)。
惠宁君李祉(?-1440年)(庶五子,宫人安氏出),元配尹氏(生父茂松人尹汴)。
熙宁君李袉(?-1465年)(庶六子,淑仪崔氏出),元配申氏(生父淳昌人申士廉) 。
厚宁君李衦(1419-1450,31岁)(庶七子,后宫崔氏出),元配申氏(生父平山人申敬宗)。
益宁君李袳(1422年-1464年,42岁)(庶八子,善嫔安氏出),元配朴氏(生父云峰人朴从智)。
王子(后宫高氏出),《璇源系谱》无记载。
❽ 李渊50岁才登上皇位,为何还能拥有30个子女
李渊虽然50岁才登上皇位,但是子女众多,原因是有很多的。除了他本身就是贵族,有很多小妾之外,他在当上帝王以后也生了很多孩子,这样一算,他有30个是可以理解的。
最重要的是,李渊把权力给李世民之后,当上了太上皇,但不代表他就不能让嫔妃怀孕了啊,那几年又能有多少孩子出生。可以说,他拥有孩子的多少,和他几岁才当上帝王一点关系也没有。而且历史上很多帝王孩子都很多的,这是皇族很兴盛的象征,不然每次为什么皇子们都会为了权力而争的头破血流,甚至你死我活的。据说,李渊有的孩子比李世民的孙子还小。那有30多个孩子就一点也不会惊讶了。这只是许多帝王的常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