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Ⅱ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诗句有什么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诗句有如下:
1.《九月九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赏析: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
2.《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赏析: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
3.《九日齐山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沾 同:沾)
赏析:
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4.《九日》
唐代: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赏析:
诗人独自一人重阳登高,通过对自己所见和所感的描写,表达了了自己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怀才不遇的感慨,最后高歌独酌,抒发怡情自然的旷迭的襟怀。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代: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
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Ⅲ 关于重阳节的楷书书法诗句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唐·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3、《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赏析: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4、《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赏析: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5、《满江红·喜遇重阳》清·宋江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赏析:群雄“开怀痛饮”之时,宋江显然想得远些。先强调弟兄情分再是为众人的前程的忧虑和思考。
重阳节饮酒赏菊。宋江在这时候吟出“降诏”,“招安”自然为英雄们的悲剧打下了伏笔。
宋江将时光催人老的恐慌,轻松消解进了佳节带来的神清气爽,这是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6、《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赏析: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7、《九日龙山饮》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赏析: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8、《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赏析:九月九日,勉强登高,却无人送酒同欢,遥想故园的菊花,大概在战场旁,寂寞地开放吧。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到了重阳,文人墨客,则常常诗思泉涌,情感难抑。
南陈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和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就是两首著名的重阳佳作。9、《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赏析: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
“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对青山强整乌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有哪些?
有关重阳节的诗词
最著名的是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采桑子 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醉花荫—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沉醉东风 重九—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请问同学们,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什么节日思念家乡的亲人吗?(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2、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爷爷奶奶:大家好!
“金秋十月爽,九九话重阳。日月两重归,相映地久长。”“霞披夕阳情无限,霜染秋枫叶正红”。秋风送爽,果实飘香。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老人节——“九九”重阳节。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时期。过去你们以满腔热血,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建立了光辉的业绩。今天,你们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在此,让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在座的各位道一声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祝愿,祝你们身体健康、节日愉快,万事如意!
3、主持人介绍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诗句:
1、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安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译文: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2、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3、元代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译文: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
4、唐代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5、唐代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译文:九月九日眺望那故乡的山川,乡思归心飞越那隐约的风烟。
习俗: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3、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4、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网——重阳节的习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2009-4-7 16:08 回复 jennysxm 4位粉丝 2楼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
Ⅳ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五言诗(重阳节五言诗句)
1、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3、文森——《九日》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4、妙信——《九日酬诸子》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5、李白——《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节日习俗:登高、赏秋、吃重阳糕、赏菊、佩茱萸节日意义:敬祖、敬老、感恩。
1、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基贺,遭此两重阳?3、文森——《九日》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扮拍限意,何处望京华。
4、妙信——《九日酬诸子》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5、李白——《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节日习俗:登高、赏秋、吃重阳糕、赏菊、佩茱萸节日意义:敬祖、敬老、感恩。
1、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2、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3、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5、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6、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杜甫《九日寄岑参》
7、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1、《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2、《九日登山》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一、关于重阳节的五言古诗有很多,现录几首。
1、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搏缺派阳节。
2、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病爱枕席凉,日高眠未辍。
兄弟呼我起,今日重阳节。
起登西原望,怀抱同一豁。
移座就菊丛,糕酒前罗列。
虽无丝与管,歌笑随情发。
白日未及倾,颜酡耳已热。
酒酣四向望,六合何空阔。
天地自久长,斯人几时活。
请看原下村,村人死不歇。
一村四十家,哭葬无虚月。
指此各相勉,良辰且欢悦。
3、九
作者:上官昭容 朝代:唐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
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4、九日
作者:王勃 朝代:唐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二、关于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关于五言古诗词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属于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因此,只存在五言古诗,而没有五言古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
九日应制得欢字
李峤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九日言怀
令狐楚
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
近来逢此日,多是在他乡。
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
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
宋之问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九日得新字
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九日五首
杜甫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九月九日
崔善为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唐·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3、《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赏析: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4、《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赏析: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5、《满江红·喜遇重阳》清·宋江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赏析:群雄“开怀痛饮”之时,宋江显然想得远些。先强调弟兄情分再是为众人的前程的忧虑和思考。
重阳节饮酒赏菊。宋江在这时候吟出“降诏”,“招安”自然为英雄们的悲剧打下了伏笔。
宋江将时光催人老的恐慌,轻松消解进了佳节带来的神清气爽,这是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6、《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赏析: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7、《九日龙山饮》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赏析: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8、《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赏析:九月九日,勉强登高,却无人送酒同欢,遥想故园的菊花,大概在战场旁,寂寞地开放吧。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到了重阳,文人墨客,则常常诗思泉涌,情感难抑。
南陈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和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就是两首著名的重阳佳作。9、《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赏析: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
“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
《九月十日即事》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2、《九日齐山登高》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3、《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代: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译文:
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
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Ⅳ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郑谷《菊》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少年自负凌云笔。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对青山强整乌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希望对您有帮助😁
Ⅵ 谁记得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里面有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首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内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容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