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很多时,父母对孩子的伤害都是在无意中
文|吕静贤
01
晚上睡觉前,我在厕所,听到房间里传来孩子他爸和孩子两个人争执的声音:“你真笨!你真笨!”老公大声说。儿子大声地回应“你才笨!你才笨!”而且声音愈来愈大,势有悍卫到底、不罢休的气势。
等我来到床边(当时已关灯),赶紧搂着孩子,对孩子说:“爸爸乱讲的,你怎么会笨呢?”这时孩子慢慢平静下来。然后我看他,脸朝下,跪在床上,好长一会儿。
我不知孩子是不是在那流眼泪。因为平时孩子也只有在非常困,困得顶不住的时候才会有这种姿态。可是现在,刚刚情绪那么高昂,又怎么可能一下困得顶不住呢?而且现在又那么长时间地保持这样一个姿势。
我不知他是不是正在那流眼泪。总之他这种姿势摆了好长一会儿,又擦了擦眼睛(有时困也会擦眼睛)。总之感觉他似在那平复情绪。
早上我说孩子他爸:“你怎么昨天这样跟他讲呢?”“我是在逗他啊!”
逗他啊?你可知,你深深地伤害了他?!
02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总是不时,有意、无意地跟小孩开这种玩笑。本意不坏,就是逗下小孩。但实际上,因为孩子年龄小,不懂得分辨大人所讲的话,把大人所讲的话都当真话、事实来对待。因此,当大人,不假思索逗小孩的话一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程度,是我们成人想象不到的。
我的一个朋友,长久以来,就是深受小时父母一句逗她玩的话的苦:“你不是我们亲生的,你是捡来的!”结果那天听到,从笑咪咪的父母口中吐出的这句话,当时小小年纪的她的心在瞬间跌到谷底。那天尽管父母,为她做了她最喜欢吃的排骨,可是她没吃几口就吃不下了。一下午都闷闷不乐。到了晚上终于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父母这时才知道,原来一句小小的无心玩笑,竟然压了孩子一整天。父母赶紧澄清:“那是逗你玩的啊!”这时她才止住泪。
玩笑似乎就这样过去。但只有她才知,从那以后,她的心里多了个梗。谁知道父母讲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啊?那之后,父母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都被她放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惦量、检验。也从那时起,“父母偏心、对另一个好、对我不好”的结论,就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内心里。使她在成长路上,一次又一次地为此而痛苦、流泪。即使长大成人。
直到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才渐渐放下对父母的芥蒂。
03
很多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对孩子的伤害,都总是发生在无意间。
为什么说无意呢?因为天底下没几个父母,是不希望孩子好的。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但是,却总是在无意间,伤害到孩子,甚至给孩子带来长远的影响,也不自知。
当然这里面更多的是父母的无知、忽略,错误方法和无能为力。
比方说,一个做哥哥的,特别妒忌弟弟有妈妈的母乳吃,而且从一出生就吃到两岁多。而他,从来没吃过一口母乳。他觉得,这是妈妈不爱他,而爱弟弟的铁证。
直到长大了,才明白,原来不是妈妈不愿意给他吃奶,而是妈妈在生他时,也是第一次做母亲。由于经验不够,妈妈不懂得如何母乳喂养。而第二次做母亲,有了第一次带孩子的经验,妈妈懂了,结果弟弟就有母乳吃了。
而这些,因看得到的差别,孩子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芥蒂,却总是被做父母的所忽略。于是让孩子在不平的心境中,度过了成长的许多年。
再比如,很多父母,都总是对家中的第一个出生的孩子说:你是哥哥(或者姐姐),你应该让着弟弟(妹妹)。
为什么我先出生,就必须要让着后面的呢?我们都是孩子啊!——因为,父母想当然地认为,相对大一点的孩子,应该有义务让着后面较小的孩子。但是放在孩子这里,却容易被解读为:爸爸妈妈偏心或我不配、不应该,也不值得有那么多爱。
再有一个,就是我们自身能力、眼光等的局限。
比如说,我们很多父母,对待孩子总是不吝惜各种讽刺、嘲笑与辱骂,认为孩子就是这样打、骂出来的。不经过打、骂的孩子,成不了材。
很多时,我们觉得自己对孩子,以为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但是孩子身上却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行为、心理问题——其实这就是我们做父母的能力有限所致。以致于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也浑然不知。
04
我爱我的孩子。我相信每一个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不论做什么、怎么做,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不快乐,甚至内心遭遇伤害的孩子呢?
我想,因为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第一次做父母,就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无知、错误的行为发生。
但关键是,我们愿意成长,我们主动去成长。
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一方面,平时多留意孩子的情绪。能捕捉到孩子的不良情绪,抓住时机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的不良情绪或心态消失在萌芽状态。并且,也要经常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另一方面,要尊重孩子。不要随意跟孩子开些自认为无恶意,但实际上对孩子伤害很深的玩笑。要知道,你大人认为是玩笑,但在孩子心里,那可不是玩笑,而是讲的都是真的。
而且,尊重就是尊重,并不是一句敷衍的话。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跟他商量、去跟他沟通。而不是动不动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去肆意践踏他的自尊。
还有,要多去学习一些育儿方面的相关知识。比如说心理学。
有一次,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其中一个朋友,讲起她九岁的儿子,特别喜欢一个已经非常非常旧的毛巾,总是搂着它睡。旁边另一个还没小孩的朋友,瞪大眼睛:“啊?怎么会无端端地喜欢一条旧毛巾的?真奇怪啊!”这时其他人插嘴道:“应该是心灵寄托吧。”那个说儿子的朋友点点头:“是,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后面,也没跟这个朋友怎么详聊。但我希望,她真的能够明白,这个毛巾寄托了孩子内心多么多的情感。而且还有一点,就是也暴露出,他的孩子小时安全感不是很足。或许是她陪伴的少,或许是她陪伴的质量不高,总之孩子的内心安全感不够。所以才,也直到现在还总是搂着这条陪伴了自己很久的毛巾。
而另一个还没孩子,正在准备要孩子的朋友,也希望她能有机会多看点有关育儿心理这方面的书。毕竟,当我们有孩子的时候,明白跟不明白相关的知识,区别真的很大。
如果我们真心爱孩子,希望都能收获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那么该学习的,我们一定要学习、要懂得,和要了解。
因为,很多时,父母对孩子的伤害都在无意中。
❷ 面对一个无知的父母,究竟能带给孩子多大的伤害
一个无知的父母常用自以为是的方式教育孩子,置自己或别人于危险中而不自知,能带给孩子很大的伤害,这是非常可怕的。
尽管说如今许多的家长素养水准都十分高了,但实际上或是有一些的程度是非常低的。这个时候假如拥有孩子就会发觉孩子在拥有一定思维能力以后就会与家长起矛盾,这是由于孩子自学能力较为强,迅速就了解到一些大道理,结果家长却没有了解,实际上这个时候就能展示出家长的无知了,那麼一个无知的家长能给孩子产生很大的损害呢?
有一些家长很无知得话,在文化教育孩子的环节中就很有可能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强制性孩子依照自身的方法来开展日常生活。那样的话孩子很有可能原本是可以挑选幸福的生活的结果,却由于家长的缘故造成自身的自尊损伤,从此不愿意勤奋和拼搏。
❸ 没文化无知的父母真的会毁了孩子一生吗
如果父母只是没有文化,那影响不会太大。如果不仅仅没有文化、还无知,也不重视教育,那就真得会毁了孩子一生。
❹ “儿子你醒醒,手机都给你”其实,比玩手机更可怕的是父母无知
父母的语言和行为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要么让孩子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动力,要么把孩子推入万丈深渊。
作者|依凡
最近有一个小视频火了。
杭州的大街上,一个小女孩,怒气冲天,用手指着家长大吼:
不准动我手机,否则我就打你。
嘶吼声响彻整个街道,大人都会被吓到!
期间,一直在和家长推推搡搡。
这个事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看看大家怎么说的
真的是手机害了我们孩子吗?
心理学家认为: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了某种东西,他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拼命寻找。
毫无疑问,这个虚拟世界就是手机网络。
但是我们孩子缺少了什么呢?
显而易见, 孩子缺少的就是家庭的温暖、良好的沟通 、自我价值感 、家庭的归属感 ……
所以孩子不得不去虚拟世界当中寻找 。
不是手机害了我们孩子,是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害了我们孩子。
可怕的是: 当孩子把自己缺少的 情感 “寄托”在手机上的时候,父母不但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强行的夺走了孩子的“ 情感 寄托”, 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残忍 !
疫情期间, 发生了一件事,震惊全网。
当时全民宅在家 ,孩子们上网课学习 。
本来就因为孩子的学习整天焦虑的父母,长时间相处,父母和孩子矛盾不断升级。
有一个12岁的男孩 ,由于不写作业, 玩手机 游戏 , 父亲多次指责吼叫无效,抢走了孩子的手机 。
孩子一气之下, 从楼上跳了下去,当场身亡。
父亲面对跳楼身亡的孩子 ,痛哭着说:
“孩子,手机给你玩 ,你睁开眼看看爸爸啊……”
手机给儿子,他却永远也看不见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都爱孩子, 都为孩子好,但是 不要用你“无知”的爱毁了孩子一生 。
父母是孩子所有问题的制造者,必然要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
面对手机问题,父母一味的指责打骂,没有好的沟通,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无法想象。
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不是 游戏 ,不是贪玩,而是父母的无能无知 。
李玫瑾教授曾经讲过一个事例。
有一个高二的男孩子,他开始沉迷手机网络 ,不爱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他的父亲发现之后,开始意识到, 是自己对孩子的沟通和陪伴不够,于是他变静下心来,耐心的和孩子沟通。
他问儿子:“孩子,你玩的是什么 游戏 呀 ?”
儿子告诉他:“是 游戏 。”
爸爸说:“哦 ,那你跟爸爸说说,这个 游戏 怎么玩儿的呀?能教给爸爸吗?”
然后儿子就跟他介绍起来。
他一开始并没有否定孩子,而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谈论起的 游戏 ,让儿子放下戒备,敞开心扉,可见这个爸爸沟通的高明。
爸爸知道儿子喜欢打乒乓球 ,于是就给孩子报了一个乒乓球班儿,每天都陪孩子来练习打乒乓球。
还跟孩子进行乒乓球比赛。父子俩玩的很开心。
慢慢的, 孩子的乒乓球越打越好,很快的就从网瘾中脱离出来,感情也越来越好了。
这就是一个智慧的父母,对孩子正确引导的结果 : 先接纳孩子,再找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且把孩子的兴趣爱好发挥到极致。
假如说这个父亲也像前边儿案例当中的那个父亲一样,针对手机本身去强行制止 ,那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
曾经有一个特别火的网络 游戏 ,它有三个超级大玩家,是三个孩子:一个中国的,一个韩国的,一个日本的。
中国的那个妈妈,看到孩子天天打 游戏 ,气坏了,不让他打,他还要打,最后呢把他送到了一个戒网瘾的学校,家长半年不能见孩子。
在学校半年之内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这个孩子出来以后,变得目光呆滞,他妈妈说什么他就干什么。
如果他不听话,他妈妈只要说一句: 我要把你送回戒网瘾学校,直接吓得尿裤子了!
这个孩子在他妈妈的安排下读书,后来,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维持生计。
而另外那两个孩子呢,家长发现他天天沉迷 游戏 的时候,妈妈就耐心的跟他沟通:
“孩子,你跟妈妈说说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的梦想就是开一家自己的 游戏 公司,做全球最顶级的 游戏 。”
“太棒了!光打 游戏 不行啊,你得去学习怎么制作 游戏 ,你觉得呢?”
“去哪里学?”
“我给你报个学校,你就去学动画制作,毕业以后有能力啦,你才有可能开创属于自己的 游戏 王国,你看怎么样?”
“太好了,妈妈给我报名。”
这两个孩子都被送到了最顶尖的 游戏 开发公司,都变成了有名的开发公司的老板,身价10亿以上。
孩子做的最优势的事你不让他干,你不帮她找天赋,还扼杀他的梦想,太残忍了。
在这个网络时代,手机是孩子与外界联通的另一种方式,我们希望孩子利用网络,而不是依赖网络。
手机可以是一个虚荣求爱的平台,也可以是一个激发创造力的舞台,我们是否能把注意力投放到帮孩子利用网络,成为网络世界的创造者?
越是控制孩子,孩子就越是想玩,你的批评和禁止,会让手机变得更有魅力,让孩子更难抵抗诱惑。
家庭教育心理学教授王国峰老师说:
手机本身就是一个中性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父母们应该明白,孩子沉迷手机,他给我们发出的信号就是:孩子缺爱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给孩子爱、安全感、 价值感,而不是只解决表面的问题 。
我们的孩子在家里没有得到安全感,没有得到过肯定,没有任何的价值感,还被我们天天盯着学习,被父母们贬低,不开心,不快乐,孩子不玩手机,能怎么办呢?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核心是给孩子赋能,不是摧残他。
当父母没有能力的时候,不要谈爱孩子,对孩子来说,父母无知的爱,就是最大的负担。
孩子的成长需要智慧的父母,需要我们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愿我们都能给孩子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