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这辈子,你能陪父母的时间,有多久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多人不在一些特定时刻永远感受不到这句话的意义,以及背后的无奈。 ――编者按
前两天有朋友说起一件事,他老家有很多人专门骗老人的钱。骗钱的套路大家都熟,开一个保健品的店,免费为老人提供保健知识讲座,经常去的老人隔三差五还能领到一桶油、一袋米的礼品。工作人员对到来的老人体贴、温情,给予亲生儿女给不了的关怀和陪伴。
一两个月后,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开始推销各种昂贵劣质的保健品。老人们纷纷上当,孩子们苦劝不听。
朋友希望我能写篇文章,叫醒糊涂的老人。这真的是难为我了。抓骗子,我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权力,最多骂几句,屁都没用。揭露真相,劝说老人,亲生子女都做不到的事情,我更是束手无策。何况,我实在是不忍心。看看过得还不如一条哈巴狗的中国父母,连一句责备的话我都说不出口。
薛忆沩写了一本书叫《空巢》。书中讲述了一个80岁的老母亲遭遇电信诈骗后饱受煎熬的一天。
顺带也讲了一点这样的保健品诈骗。
主人公是这样的生活状态:“我啊,不仅孩子们已经远走高飞,老伴也已经撒手人寰,我仅有的妹妹也在千里之外的北方。没有亲人陪同我过周末,甚至没有亲人一起过春节。我属于‘真空’级‘空巢’老人。”
她有儿子,定居伦敦:“最近一段时间,我与儿子通电话的时候都很想知道他下次什么时候回来。他总是说还没有安排,还没有安排。等他有安排的时候,我还在这个世界上吗?我已经有三年没见过我儿子了。”
她有女儿,住在纽约:“她不但不理解、不同情、不支持,还要横加指责。这就是我自己的女儿,我自己的孩子……”
她遇到了卖保健品的小雷:“她那么细心,那么体贴,她将我当成自己的母亲。那种细心和体贴带给我的幸福感让我淡忘了自己的孤独和处境。我好像不再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空巢老人’了。”
老人生病了,送她去医院的是小雷。医生问是她的女儿还是儿媳妇。她回答医生:“哪里会有这么好的儿媳妇啊。”小雷向她推荐保健品,她照单全收。“不管小雷向我推荐的那些保健品和器械对我的身体有没有用,它们都能够给我带来幸福感。因此我的钱花得痛快、花得开心、花得心甘情愿。想起来真是荒唐,我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从来没有给我带来这种做母亲的幸福感。”
小说里的主人公,就是我们父母的写照。他们和骗子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明明知道钱花得不值,明明知道一切温情都只是假象。他们依然心甘情愿上当。他们不是老糊涂了,他们只是需要那一点假象来麻醉自己,熬过一天又一天的孤独。他们希望自己还活着,而不只是在等死。
这是谁的错?
又是谁的悲哀?
在三年前,国内有几家大型调查机构,针对25-50岁,收入中等的群体做了一个调查发现:63%的人每年和父母团聚的次数少于3次;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平均为78小时,即3天6小时。怎么解读这组数据?假设你今年30岁,父母55岁,且能长命百岁。在剩下45年的时间里,你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是146天,不足半年。
咱们的父母能长命百岁吗?恐怕难。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结果:
• 我国空巢老人数量超过了50%;
• 有超过65%的老人觉得心灵孤独;
• 70%以上的老人缺少陪伴,觉得生活不幸福。
在孤独中饱受煎熬,他们如何能够长命百岁?就算长命百岁,又有何意义?
这是三年前的数据,今天的形势恐怕更不乐观。
如果你的父母现在50岁。从今天起,你每天陪伴他们,在他们的余生里,你们相伴的时间,大概就是他们陪伴你直到你大学毕业的时间。如果你很忙,每年只能回家看他们1次,每次1天。那这一辈子,你陪伴父母的时间总计剩下1个月。如果你回家的时间是春节,七天假期,除去来回路上时间各1天,剩下5天分秒不离地陪在父母身边,这个时间将延长到5个月。1个月也好,5个月也好。试想,这一辈子,和父母相伴左右的时间仅仅剩下这么点,作何感想?
也许他们和我们之间有代沟,很多话题聊不到一块儿;
也许他们终其一生,也没给我们一套房子;
也许他们没有让我们所谓赢在起跑线上;
也许……
看到这个数据,这一切是不是都该忽略不计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此生,见一次就少了一次。
好不容易见了,就多点耐心吧。
据说季羡林老先生曾经八年没有回家看望老母。接到老母亲病危的消息,他日夜兼程赶回去,却只见到一副冰冷的棺材。邻居的老太太告诉他,母亲临终前有两句话告诉他:
第一句: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来。我真后悔当年让你出去。
第二句:这几年我日夜想着你。这种痛苦,是你无法想象的。
季羡林听完,趴在母亲的棺材上痛哭不止。
后来,他写下散文《永久的悔》:“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前面提到的《空巢》,书中有这样一个桥段:80岁的老母亲和出租车司机闲聊。得知司机原来奔波在外,后来因为老父亲得了肠癌,决定回家开出租车,陪伴父亲。
老母亲随后感慨:“我知道我的孩子们如果没有进过国内外名牌大学,如果他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而不是在伦敦和纽约的大公司工作,我会有多么失望。可是现在,这个出租车司机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失望。”
所有的父母开始都想尽一切办法将孩子送走。所有的孩子都去了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忘了回巢。年老的父母独守空巢。找时间,找机会多回去看看吧。就看在他们曾经那么努力将我们送走的份上。是作家,也是心理医生的毕淑敏写过一篇文章《孝心无价》:“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尽孝,好像不用着急。明天不晚,将来也行。
恰恰是这种不着急,让我们忽略了岁月正在一点点剥夺父母的年华。等我们着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三亚的离退休干部树某有一套政府分的福利房。自从退休以后,树某一直独居。为了照顾老父亲的起居,孩子们雇了保姆唐某。七年以后,树某因病去世,孩子们发现父亲在生前立了一份遗嘱:将价值近500万的房产赠与保姆唐某。遗嘱有三亚公证处的签章,一切符合法律程序。
孩子们不服气,将保姆告上法庭。儿子们的理由很简单:我们才是你的亲生儿子,她不过是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保姆。还是我们花钱雇的呢!老父亲的理由更简单:七年的时间,是保姆陪伴了自己的日日夜夜。不是子女,胜似子女。
孔子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
宠物皆有养,不陪,还不如宠物。
很多人觉得每个月给父母打几百、几千块钱,就是尽孝了。
很多人花钱养宠物,每天还抽时间出去遛狗、遛猫,却很少陪伴父母。
我们的父母,活得还不如有人养的一只哈巴狗。这话虽然略显粗糙,可是仔细想想现实是不是这样的。这辈子,我们不能陪父母太久,如果错过,这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再也没有了。
我后语:我们总是给父母承诺、给自己承诺:你等我衣锦还乡,你等我荣耀归来,给我时间证明我爱你,可是当我们终于归来,父母是否还在……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家就没了。趁着我们年轻,趁着我们有时间,多陪陪父母吧!
㈡ 我们还能陪伴孩子多少年你还能陪父母多久求解答
孩子3岁,要去上幼儿园了。看着他小小而坚强的背影,心里又喜悦又有点心酸。离别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兴地奔跑过来,扑在你怀里,对你说:“妈妈,我想你了。”那一刻,抱着孩子就像抱着整个世界。
孩子6岁,上小学了,他的人生从此翻开新的篇章,他为脱离“文盲”这一称呼而欢欣鼓舞,你也深感这是他受教育时代的开端,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事情,但却也是孩子离开我们的第一步。他已经对与你分开一天习以为常,他喜欢每天去学校,那是他更喜欢的生活。寒暑假期间,他尤其想念上学和同学相处的日子。他会说:妈妈,我好无聊,没有同学和我玩。
孩子18岁,离家上大学了,一年回来2次。他回家的好几天前,家里的冰箱就装不下,放了各种各样他喜欢吃的食品。可是一回家打个照面,他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从此,你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妈妈我不回家吃饭,你们自己吃吧。
大学毕业后,孩子留在了远方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了。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几天就走了。你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电话,希望孩子对你说一声:妈妈,我很好,您保重身体。这样就足够了。
孩子结婚了,回家有限的时间里,有一半匀给了你的亲家,在家里和你们相守的日子更少了。你已经习惯就你们老俩口在家,但是,你还是希望孩子对你说:妈妈,今年我回家陪你们过年啊。
当孩子又有了他们的孩子,你已经不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了,他们的小家庭成员里,已经不包括你们。而我们也慢慢地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只是喜欢闲来无事的时候,翻翻相册,看看我们自己的一家三口。无论孩子身在何方,他永远是我们家庭中无可取代的一员。
其实当孩子在身边的日子,我们是非常幸福的。可是,有时候我们却会抱怨,抱怨因为他,你做了太多的牺牲;抱怨他晚上老醒来,让你睡不好;抱怨他无理取闹;抱怨他爱撒娇长不大;抱怨他生病,让你操碎了心;抱怨为了培养他,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可是,你仔细想想,当孩子成年以后,就算你想为孩子这样付出,也没有机会了。孩子会不停地长大,过了这个时期,他就再也没有这个时期的习性和需要了。你是不是在孩子断奶后怀念给他喂奶的时光?是不是在孩子能自己吃饭后怀念给他喂饭的日子呢?也许那时候你却觉得好累、好辛苦、好厌倦,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你是不是常常看他吃手的照片觉得好可爱?可那是你也许曾经为需要不停地给他洗手而烦恼。你是否在他褪去童声后,特别怀念他曾经奶声奶气的声音?可他以前撒娇的时候你却很不受用。是否孩子离家上学后,你特别怀念他粘在你身边的日子?可以前你却总在想,他什么时候去上大学就好了。
时光无法倒流,过去了就永远过去了。孩子待在我们身边的日子是多么难得和宝贵,因为这一点,我们要更加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刻,也要对拥有孩子而心存感激。
我感谢上帝赐给我这样一个孩子,让我分享和见证他成长的每一刻。在抚养他成长的过程中,无论带给我多少困难、烦恼,甚至挫败感,无论让我失去多少睡眠、时间、金钱、精力,我依然感恩,因为,他是上帝赐给我的最好礼物。当他在我身边的每一天,我要努力让他感到幸福,让他体会到家的温暖,也给他和我们都留下美好的回忆。我努力不给他太多压力和束缚,不让他感到牵绊和困扰,不成为他的负担,但我会适时管教,给他建议,并对他做量力而行的投资。我有责任和义务教会他生活的本领,好让他将来自由快乐地飞翔。同时,我也会告诉他,将来尽可能和我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时,有一条路总是畅通的,那就是回家的路。
最近网络里的一个热帖,在各大网站论坛上疯狂转载,贴中说道: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和你相处时间最长的是谁呢?很多人都会回答是父母。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你每年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除去应酬朋友,逛街购物,休息睡觉,你又有多少时间真正与父母在一起?中国人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老天眷顾我们的父母能活到85岁,算一算这辈子你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或者相聚几次?
我想,这样最简单的数学题,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计算,但,每一个人做完这道题一定都会为之震惊!
大多数朋友与年迈父母分开居住,只是,逢年过节偶尔回家几趟。而,远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有时候以为工作忙,又要带孩子,每年回家也就一至二次吧!即使每次回家五天,两次也就十来天而已!除去走亲访友,出门逛街,再除去每天十个小时的睡觉时间,每年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七十小时。如果你的父母今年60岁了,即使能活85岁,你也只能陪他们1750小时,也就是73天,两个多月短短的时间,对你来说,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我不知道,当你算过这道题的时候,心里是怎样的滋味与感觉?也许,你会突然意识到,未来的日子里,你陪父母的时间,只能以“天”或者“次”来计算。而且,是见过一次会少一次,陪过一天少一天!也许,这时候,你会十分愧疚与不安!是啊,“子欲养而亲还在”是多么幸福与温馨的事情!而,“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我们有遗憾又有什么用呢?!
孝敬父母,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的个人问题,更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我们国家有八千多万空巢老人,百分之十五的老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疾病,其中,最大就是心理空虚,寂寞导致的精神抑郁。而且,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也成为了老人。更多的老人需要我们去关爱与关心!作为儿女的我们又做的怎么样呢?回想这几年零零碎碎回家的历程,心里不觉一酸。真的惭愧不已!现代社会,在我们忙于生计的时候,忙于赚大钱的时候,忙于自己的事业的时候,让我们遗忘了那些不该遗忘的父母,遗忘了那些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
一道简简单单的亲情计算题,让我思虑良多!感悟良多!
不知道现在的你,每年回家几趟?也不知道你还能陪你的父母有多久时间?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如果,你也很少回家,此时的你,赶快拿起你手中的电话吧!也许,一个小小的电话,会拉近你与父母的距离,一根长长的话线,会链接你与父母的思念!
与其,想着等自己赚大钱了才去孝敬父母,而来得真实与实在!不如,现在就好好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每时每刻!
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健康,长寿,幸福!
过年了,希望做子女的我们,常回家看看!最后,用余光中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