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年老之后,孝敬他们的最好方式不是拿钱,而是做到以下几点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的老去,我们总是疏忽,看不到他们变老的过程,却总是在一瞬间,突然发现,他们真的老了,身躯不再挺拔,声音不再洪亮,甚至像个小孩子,对我们变得很是依赖。
该如何像小时候,他们疼爱我一样,去好好孝顺他们呢?除了拿钱,或许,做到以下几点,才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
01
常回家看看,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作为一个普通的打工人,如果不努力“搬砖”,就无法撑起一个家,陪伴家人,就显得格外奢侈。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不少人在家里安装了监控,想家了,想父母了,就隔着手机屏幕,看看家里,看看父母的身影。
只是,他们不知道,父母也会时常对着摄像头,像个孩子一样,一有什么事,就要隔空跟孩子“念叨念叨”:家里的花生丰收了,晒满整个院子;邻居来串门了,还带了点自己种的小菜;爸爸钓到了一条大鱼,兴奋地捧着鱼孩子们看......
只是,更多的时候,只有他们孤寂的身影,或是坐在屋檐下发呆,或是无声无息地背着农具推开家门出去干活,隔了很久,才慢慢地回家......
父母老了,干活不再麻利了,说话也变得少了,就连爱唠叨的妈妈,都没什么可唠叨的了。
而这一切,不正是因为孩子不再跟前吗?所谓天伦之乐,无非是儿孙满堂,承欢膝下。
大概,所有的父母都一样,只要一听说孩子要回家,便喜上眉梢,早早就去买菜,开始准备一桌子丰盛的饭菜,还开始跟着网络视频,学着做些新鲜的菜式,以迎合孩子们的口味,水果和零食,也不落下,好似过年一样。
哪怕孩子们总是姗姗来迟,吃完饭又要往回赶,他们也心满意足。
所以,有空就回家看看吧。就像那首歌里唱的: “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有多大贡献,一辈子只图个平平安安。”
02
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
以前不懂得为什么“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只要女婿一来,不管贫穷还富有,一定要好酒好菜,盛情款待。
直到自己也做了母亲,也生了女儿,才终于明白,自己捧在手心的宝贝女儿,以后就托付给这个陌生人了。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丈母娘成百上千倍对女婿好,就是卑微地提醒女婿:“你可要对我女儿好呀!”
古时候,公主出嫁,作为母后,再怎么不舍,也会再三叮嘱女儿,千万不要回娘家。因为,一旦回来,就意味着被夫家休了,若是涉及到政治联姻,更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诗经》中所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也正是人们对婚姻幸福的期许和祝愿。希望出嫁的女儿,从此成为别人家的主人,经营好了自己的小家,便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
时光过去了几千年,这个朴素的愿望却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在儿女成家之后,推出他们的生活,放手让他们过自己的小日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过得幸福,我们也就开心了。”
所以,在谈婚论嫁时,一定要谨慎;而一旦进入婚姻,就一定要珍惜,那些动辄就分手的决定,伤害的不仅仅是两个人,还有双方父母的心。
03
学会理解父母,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故土难离。”是很多父母的心结。
好不容易在外站稳脚跟,把爸妈从乡下老家接过来一起生活,本意是想让他们享清福,没想到却成为了一种禁锢。
逛公园、跳广场舞、进超市购物,这些便捷和惬意,并不是每一个老去的父母都能心领神会,无缝对接的。
老家的山山水水、乡里乡亲、圩场集市,才是他们挥之不去的念想,才是能够让他们心神安宁的归处。
所以,他们总想着要回老家去,即便拗不过儿女,也不会无所事事地待着:要么继续干起了小商贩的行当,要么见缝插针开荒种菜,要么还去应聘保洁员或门卫。
似乎,只有做点什么,才能让他们觉得心安理得,才觉得不亏欠儿女。
有的人不理解,认为固执地要按照自己的老一套去生活,真是给自己“丢尽了脸”;也有人表示支持和理解,比如,一条视频中展示的,儿子开着宝马车帮母亲拖着茄子辣椒去集市摆摊,或者定期开着宝马,帮母亲去卖废品。
父母老了,挣不了什么钱了。但勤劳已经刻入了他们的生命里,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赚多少无所谓,赚的是一份自信心,一份自我尊重和自我成全。
所以,理解他们种种“不可思议”的做法,顺从他们的想法,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父母也才会感受到彻底的自由。
结语:其实,孝敬父母,并不需要我们特别做些什么。
金钱,够用就行;饭菜,粗茶淡饭就行;衣着,能够御寒就行;房屋,不必多么豪华,能够遮风挡雨就足够。
父母最需要的,是我们最真心的关爱,有求必“应”,成为他们的主心骨和顶梁柱,让他们不管在任何时候,一回头,我们都在,这就足够了。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⑵ 父母变老是什么一种感受
有人说,当父母终于承认力不从心时,也有人说,父母开始像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时。
是的,当年轻人沉溺于自己的花花世界里,只有在偶然的契机之下,才会突然意识到:父母变老了。
人们总说: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但陪伴却总变成了口头说说.....,让常伴成为了奢望,少伴成为了常态。
面对渐渐老去的他们,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走近他们,就像小时候他们努力走近我们一样。
01 一场温馨的电影,让时光重回小时候
重阳节这一天,我不想让陪伴仅停留在“说说”而已。
于是,午饭作罢,我说:“妈,我带你去看一场电影吧!”
妈妈听闻后,连连摆手道:“不去,不去,家里电视也可以看,何必费那个钱。”
这就是我妈,总舍得为我倾尽所有,却不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
为了说服我妈去看电影,算是耗尽我毕生口才,她才终于点了头。
其实,我妈的电影瘾很大,只要有电影,无论多远,她都要去看,就算同样的片子,她也百看不厌。
但她已经几十年没看过电影了,他们看电影的时期还停留在露天电影,那是乡村收获后,或者村里有什么大事值得庆贺一下时,请的专门播放电影的放映队。后来我们逐渐长大,家家都有了电视机,妈妈就再没去看过电影。
走进电影院,面对宽大的银幕,我妈紧紧的依靠着我,像惊慌失措的孩子。
从电影院出来,只见我妈又喃喃自语:“贵死了,贵死了,这一个星期的菜钱都够了。”脸上却一直挂着笑容,灿烂而明亮。
02人生中的第一次咖啡,妈妈给了我
妈妈是被我硬拽进咖啡店的,我问她想喝点啥,妈妈头也不抬地对我说:“你去看着点吧,我也不知道点啥,我都不懂。”
随后,我为她点上了一杯美式拿铁。
她看我端来的咖啡,轻轻的抿了一下小口,随即眉头紧锁,面露苦色的说:“咋这么苦呢,就这玩意,还要三十几块,你说喝它个啥?”
于是,我给妈妈讲了讲啥叫星巴克,拿铁、卡布奇诺、焦糖玛奇朵等是啥,妈妈一边喝,一边才露出舒缓的表情。
这时候,我看出来,她才真正开始享受咖啡的乐趣。
妈妈喝完一杯咖啡,便开始猛喝白开水,不知道是要冲走嘴里的苦味,还是要以水填补内心的不平衡。于是,我又去给续了一杯白开水,妈妈总担心的问:“要这么多水,这水要钱不?”
03妈妈的主场里,藏着她辛劳持家的样子
归家途中,妈妈又开始“家训”了:“你们年轻人真是不会过日子,看一场电影,喝一杯咖啡,能花费我一个星期的菜钱,走,带你看看什么叫“过日子”。”
下一秒,我走进了妈妈的主场,也光荣的实现了我的第一次—逛菜市场。脚还未完全踏进菜市场,远远听到不同声音的交响乐,热闹非凡。
随即,映入眼帘的是宛如一条长龙的菜摊,上面整齐地摆着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菜摊顶挂着不同区域的名称,写着蔬菜区、水果区、生鲜区、熟食区。
面对五谷不分的我,一向脾气火爆的妈妈,突然弯下腰,语气温柔起来,不厌其烦的给我讲解着买菜的小知识:番茄不买青的,香蕉不买黄的......
讲解的期间,还不留余力的与菜农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的唇齿博弈。
逛到最后,碰到了妈妈的那些熟人,感觉许久不见,他们苍老了许多,也许是早出晚归,日晒雨淋的缘故吧。只见他们热络的冲着妈妈叫到:“孩子回来了,买点啥好吃的。”
妈妈满脸笑意的回答:“总不是做啥吃啥!”
我看妈妈扬了扬手中的菜,全是我爱吃的!
04记忆中的水果摊,都有妈妈的身影
随后,我又被妈妈带到一家水果摊前。记得小时候,妈妈也是推着这样一个小车卖水果,以此为生,拉扯我们长大。相似的摊位,不同的背影,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抬头问妈妈:“妈,我还记得你以前卖水果的时候,忙得前胸贴后背的,现在想来还蛮心疼的。”
妈妈目光柔和了起来,对我说道:“傻孩子,心疼啥,养你长大,那才叫幸福。”
突然,妈妈捡起水果摊的小番茄对我说:“小时候,你最爱偷吃水果摊上的小番茄,现在长大了,啥颜色的小番茄都不爱吃,挑嘴的很呐。”
顿时,我哽咽了,那些馋嘴的童年,已经回不去了。
小时候,你在闹,他们在笑,长大后,你在忙碌,他们在等待。
最后,我要求和妈妈换装体验,换我当妈妈,换她当女儿。我们沐浴在阳光下,促膝长谈,把时光慢回从前,将爱与陪伴填满。
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父母的故事,而那个故事往往和遗憾有关,一如长大的你,和变老的他们。
来日并不方长,在重阳节这一天,请紧紧握住他们变老的手,余生陪他们慢慢走,或许,我们可以给爸妈去一通电话,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陪他们去体验他们想要的生活。
⑶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父母的老去
1、首先自己要接受这个自然规律,也尊重这个自然的现象。
2、然后,在感受到父母正在变老这个事实的现象时,说服自己,多多换位思考,去理解父母的无奈,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立场,多多包容他们因为变老而产生或制造出的很多问题。
3、同时,要慢慢意识到父母在变老,自己必须得由内而外的更强大,去主动承担起作为儿女的责任,不推卸,不抱怨。
4、最后,趁父母还没有很老很老之前,在他们还在身边时,多多陪伴他们,努力赚钱给他们更多自由,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更有尊严。
⑷ 当父母老了,我们该做些什么
-1-
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我再次回到家乡,去看望年迈且疾病在身的父亲。
回去之前,电话中也未向父亲透露我要回去的消息。担心如果临时有事,不能按计划回去,让父亲失望。还不如突然出现,给父亲一个惊喜。
果然不出所料,当我敲开家门出现在父亲面前时,郁郁寡欢的父亲,脸上顿时露出惊讶欢喜的笑容。“闺女,你回来啦!”疾病的困扰,让原本谈笑风生的父亲,变得寡言少语,说起话来略微有些口齿不清。
“回来了,亲爸爸!”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欢快些,并双手拉起父亲的手臂,表示拥抱。
照顾父亲的保姆阿姨每次见到我,更是喜上眉梢。因为我的到来,就意味着阿姨可以休息回家了。
简单的招呼、交接之后,阿姨愉快地出门,去忙乎她自己的事情。
说心里话,对照顾父亲的阿姨,是心存感激的。虽然是花钱雇用,但有人能精心陪伴照顾父亲,让我们平日里安心工作,已经是很庆幸的事。
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我就会回到父亲身边,一方面看望陪伴他老人家,另一方面让照顾父亲的阿姨休息。将心比心,相互理解,阿姨日常对父亲照顾得还算不错。
-2-
去年母亲的病逝,让有病在身的父亲,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身体健康大不如前,精神状态与之前判若两人,很少和别人主动交谈,对周围一切都没有兴趣。
父亲的状况,我们兄妹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因各自都要工作和忙于家事,为了大家能够安心,我们一致决定花钱雇人照看父亲。在照顾父亲饮食起居的同时,还能有人陪伴父亲说说话。几经比较,就选择了这位阿姨,父亲也还满意。
那句“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听起来很美好。但于我却是扎心的难过。
其实父母老去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快。好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孩子长高了,长大了,小学毕业该上初中了……却忽略了父母脊背不再挺直,腿脚不再灵活,牙齿已经松动……为了少给儿女添麻烦,父母往往会默默承受疾病衰老带来的痛苦。
我们每天在工作和生活杂事中忙碌着,觉得一切都可以慢慢来。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感受,从母亲病重到去世感觉愈发强烈。
每次面对日渐苍老的父亲,我都有一种心痛心酸的感觉。岁月无情,世事沧桑,父亲曾经是家中的顶梁柱,如今已是老态龙钟,举步维艰,心思单纯的如同孩子一般。
迟暮之年的父亲别无他求,而我作为女儿,只想尽力让父亲的余生过得舒适,多些欢笑,少些痛苦。
-3-
因为没有和父亲同住一城,我只能选择“常回家看看”来陪伴父亲。少则一、两天,多则三、五天,我静静地享受着陪伴父亲的时光,内心无比踏实。
这时的父亲,已没有能力为我张罗饭菜。而我由几年前家中的“贵客”重新变成家里的主人,操持着父亲的衣食起居。
“吃”是第一要务。每日根据父亲喜欢的口味,精心准备一日三餐,尽量让父亲吃的舒服健康。
穿着得体即可。老人穿衣不讲究时髦好看,注重的是健康舒适卫生。所以我会按照清洁计划,将父亲的衣服和床上用品更换清洗,让父亲感觉到洁净清新。
个人卫生当然更不能忽视。记得多年前一则“妈妈,洗脚”的电视广告,让我很是汗颜。现在我能自然而然地帮父亲打水洗脚或者擦洗身子,让父亲保持舒爽干净。
空闲时间,陪在父亲身边一起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并就电视中的人物、事件和父亲交换意见,让父亲尽量多说话,减少他的孤独感。
在陪伴父亲的日子里,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内心是平静踏实、充满感恩的。感恩生活,让我有机会回报父亲的养育之恩;感恩父亲,让我感知今生尚有来处。
-4-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儿女回报父母的关爱远不及父母给予子女的爱。佛经中的《父母恩重难报经》,专门细致讲述了父母的大恩大德,无量无边,身为儿女,很难回报。
有人说,父母和儿女之间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辜负着,而父母总是那样的无怨无悔。我们不能因为父母的无怨而无所为。
“百善孝为先”,能多就多关爱一下父母吧!面对垂垂老矣的父母,“孝”的最好方式是陪伴、孝顺、孝养。唯其如此,才会让我们心安、无憾!
⑸ 面对父母终将变老的事实,你怎么对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好像不怎么想家了。尤其是最近我有一次去他父母家做客时,他跟我说他父母都已经80多岁了,他也很羡慕我们家80多岁的爷爷奶奶还有70多岁的爷爷奶奶……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非常令人悲伤和伤心的事情,因为70多岁的爷爷奶奶早就和自己家的爷爷奶奶已经是两代人了。
我自己也很喜欢在我妈面前说:“你别把我当小白兔,你也老了,看着也老了,你看,我老了,我还能照顾你,我现在给你洗衣服,我给你做饭,你现在是最大的恩人。听起来真让人心酸,虽然现在的老人们都已经70多岁了,但他们在年轻的时候肯定是十分勤快的,甚至比现在还勤快得多。虽然他们老了会生病,但是他们仍然爱着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们觉得自己老了之后也很有时间陪陪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