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郭麒麟我不够好背后,多少优秀的孩子,毁在父母的差评里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庆余年》中,郭麒麟饰演的范思哲是一个聪明、风趣、古怪的男孩,他承包了整部剧的笑点。
这么通俗的思想,却反映了中国教育最让人心碎的一幕。
范哲是个富家子弟。按理说他家不缺钱,但他对赚钱情有独钟。当别人还在看傻的时候,他就能想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不借助任何工具,纯口算可以算出一本书的净利润可以达到96768.2
在别人眼里,他只是一个爱钱的聪明孩子。
然而,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
虽然他很优秀,但是他的父亲范健看他就像《红楼梦》年贾政看贾宝玉一样:不擅文学,不擅武功,整天游手好闲。他什么都不是。
他在父亲眼里什么都不是,但父亲是他的超级英雄。
我父亲是管钱的户部侍郎。他崇拜父亲,所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接近父亲,得到父亲的认可。
就算父亲惩罚他无缘无故下跪,他想的也是:我一定又做错了什么让父亲不高兴。
一个从未被父母认可过的孩子,永远不会觉得父母有错。他们只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
“我不够好”的心理漩涡会伴随他们一生。
自从开始从事教育心理学工作,很多朋友都会问我一个问题:真的有那么多问题孩子,问题家长吗?看着走在街上的行人很正常。
其实这就是教育的道理。孩子会长大,长得比我们高,长得正常。他们甚至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找到一份好工作。
但是,这就意味着他们生活的完美吗?
他们半夜梦回时流下的眼泪,都是对自己的怀疑,都是人生无法挽回的伤痛。
有些孩子一辈子都渴望父母的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
1.对“水滴穿石”的否定,是孩子一生的自我怀疑。
中国父母有一个“流氓”逻辑,就是激进的育儿方式。他们越是谈论自己的孩子,他们就越能迎头赶上,重新振作起来。
还有一句名言“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每当孩子有了一点成绩,千万不要把他变成骄傲的小天鹅。
“中国式”的谦虚是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
的确,挑战可以让人奋进,激发他们奋进。
但在家庭中,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负面评价的刺激,不断被否定,那么他内心的“定海针”就会被摧毁。直到有一天,他们失去了自信,充满了自尊和怀疑。
鼓动和打击不仅不能造就一个孩子,还可能毁掉一个孩子。所谓的“挫折教育”毁掉孩子有多可怕?(可点击)
有人认为,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孩子长大了也要面临打击。父母的否定怎么可能是致命的?
因为外人一两句负面的话,孩子还能释怀。毕竟那种否定只是偶然,别人并不理解他们的评价。
而父母的否定会有“水滴石穿”的效果,是长期的、缓慢的、直达灵魂的。
孩子长大后,父母是最亲近的人,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
就像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一样,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如此。从高处摔下来的痛苦比摔在平原上要严重百倍。
来自父母的打击,就像一种原始的负面积累。他们不敢相信爱情,也不敢相信自己。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取得比别人更高的成就,从而获得同样的自信。
从小的心灵黑洞,一辈子都很难填满。
2.天生的自卑是孩子人生的黑洞。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天生自卑。他指的是父母在出身家庭长期否认打击或冷暴力给孩子带来的自卑心理。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在同学眼里,她是个“矫情”的女同学。直到我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她的很多行为都是源于天生的自卑。
上学的时候,她差点排第一。不仅如此,她还远比第二名满意。
有一次她只比第二名高3分,在宿舍哭了很久。
我们都在背后议论她,她也不知道饿不饿。她完全不考虑宿舍其他人的感受。
然而,几天后,当我在家长会上无意中听到她和她妈妈的谈话时,我意识到这三点真的吓到她了。
“你就要被超越了,知道吗?”“你知道这个社会有多残酷,高考竞争有多激烈吗?”“你说你长得不好看,做事也不聪明。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以后怎么办?”
总是她妈妈在背后推她。她的心就像在荒野中。她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她只能一直往前走,往前走,往前走。
现在她事业有成,工作能力出众。但是我不幸福,婚姻不幸福,我和老公几乎无言以对。
她很努力,100分的成绩,给自己的自信加了1分,但也许是别人给了她一句负面的话,把她打回了原形。
每个人都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得自己的价值,这无可厚非。在家庭的“原始积累”中,所有得不到足够营养的孩子,都只能通过拼命寻找来捕捉一点点甜蜜。
有人说,从小被否定的孩子,一辈子都不会爱自己。
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所谓“爱自己”,不是给自己买好吃的,奢侈品,习惯做自己想做的一切,而是真正接纳自己。
假设世界上有两个自己,另一个自己能真诚地说“我很棒,我爱我自己”吗?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你都可以接受这样的自己。
生来就有自卑心理的孩子,不敢承认自己是好的,只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3.孩子渴望的只是情感上的认同。
我们的文化背景,赞美和肯定就像毒药,会让孩子产生好感。毕竟骄傲使人落后。
其实,孩子需要的肯定,不一定是父母华丽的辞藻或者花里胡哨的夸奖。
他们需要的只是情感上的认同。
姜文做客《十三邀》时,主持人许知远问他人生有没有什么遗憾?
他说我父母的恶评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考上中戏的时候,他和他妈分享,她妈却开启了“找茬”模式:你那盆衣服还没洗。
其实作为一个母亲,我们可以想象姜文的母亲当时一定是幸福的。儿子考上大学,出人头地,一定很开心。
但是到了嘴边就变成了否定。
姜文说,我不知道怎么让她看到我做的事开心。
我们承认,以我们的文化背景,一个中年母亲说“你真棒”可能有点困难。
但孩子需要的无非是和自己的情绪产生共鸣。
56岁的姜文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仍然难以自信。
也许他渴望的只是他的真实感受,他的父母能看出来。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有能力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喜的,什么是沮丧的。
比对错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接受。
每个人都知道表扬会令人兴奋,贬低会令人沮丧,孩子也一样。
当孩子说“妈妈,我没考好”的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你要继续努力”,而是“妈妈知道你难过,我们下学期继续努力就好”;
当孩子说“妈妈,我考了第一名”,他们需要的不是“不要骄傲”,而是“妈妈真为你高兴,我就知道你能行”。
家庭真的不是一个评判对错的地方,而是一个接纳情绪,感同身受的地方。
4.父母的认可是孩子一生的心理资本。
批评和责备只能加深孩子的受害者意识。他们不仅会无能为力,束手无策,还会试图认同对方的负面话语,开始攻击自己。
家长会本质上是孩子成年前的“食粮”。
这“粒”不是多少财富,而是他们面对世界和挫折的勇气。
充满爱和自信的孩子是有自信的孩子。
无论他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有接纳自己的能量。
父母给孩子的“原始资本”,是孩子一生可以享用的财富。
不要给孩子差评,除非我们想让他们看起来像“差评”。
如果孩子做错了,多点耐心;如果孩子做得好,多给予鼓励。
请放心,孩子真的不会因为坏而被“表扬”。
作者:苗黛,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一心写作的职场妈妈。她是一个认真又风趣,美丽又有才华的90后女孩。
㈡ 有多少好孩子,毁在了父母的脾气里
有的父母恨铁不成刚,教育上太急躁了点。
父母。教育好孩子,父母要去脾气。下面的内容转给天下父母看吧"1. 一分脾气七分害。
教育界的专家指出: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让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给她带上了终生痛苦的枷锁。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任性、不听话、顽皮捣蛋归咎在孩子身上,其实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父母,这是铁的规律。
孩子的问题,几乎都是家长的问题,只是很多父母不愿意去看见自己的问题,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修理孩子。
再有灵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后,都会走向消极、悲观的世界,这是不可避免的。
2. 坏脾气会遗传。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爱发脾气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内心脆弱又好斗。孩子长大后,脾气也很暴躁、为人苛刻,严重的很可能发生性变态、神经病倾向。
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为人父母时,也会继承父母的坏脾气,出现“发泄伤害、复制暴力”的情况。这时,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坏脾气的牺牲品。
正如蒙台梭利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3. 坏脾气是亲子关系最强的杀伤武器。
脾气不好,让孩子不敢亲近、不敢跟你敞开心扉、时刻处在担心受怕中,没安全感,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脾气越大,孩子越顽劣;父母越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父母脾气升级,孩子的坏行为也跟着渐长。
邻家有个小男孩非常淘气难管,后来父亲居然用绳子把他绑起来打,可这孩子并没有被打服变乖,仅到三年级,他就彻底不上学了。
父母的思想教育陷入一种奇怪的惯性——他认为吼孩子没用,就得骂;骂的“力度”不够,开始打;后来又奉行“棍棒出孝子”。
实际上他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况越糟。
大人应多给孩子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虽然看着孩子犯错而不马上纠正,很考验父母的承受力,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改变坏脾气的方法:1. 把发脾气换做沟通。
随便发脾气就像到处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孩子不应该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与其发火动怒,不如好好沟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不要一上来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么还没写?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会因此而好好写作业吗?当然不会,孩子会更抵触写作业。
如果你想达到想要的效果,你可以这样说:你不按时完成作业,…(追答里补充)
㈢ 有多少孩子毁在了家长手里
昨天,接到一个亲戚打来的电话,让帮忙去她家看看她儿子。我问:“你儿子不是和你们一起在外面打工吗?”她说:“他一个人回来了,已经在家呆了一个星期了。”我又问:“他回来干什么呀,不过年不过节的。”她说:“他在外面不好好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老板炒他鱿鱼了,就整天游手好闲的,他爸爸骂了他,他就赌气回老家了,说要把自己饿死。”
她家儿子,我熟悉,上初中的时候帮她照看过一段时间。不爱学习,爱上网吧打游戏,不爱做事,家长给的生活费一半买了零食,平时不爱说话,不搭理人,留着一头洗剪吹发型,脾气有点暴躁。
开始接触这孩子,就觉得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特别冷血。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找来家长,看着她妈妈流泪,完全无动于衷,就像看着陌生人一样。而且,花家里的钱毫不吝惜,也从不体谅父母工作辛苦。这次就是,工作丢了,父母让他再去找工作,坚决不干,父母不给钱,就威胁说要将自己饿死。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天使,这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跟他生长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孩子基本上算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孩子小时候虽然父母在家,一方面忙着生意,另一方面也偷懒,图省事,几乎没花多少精力管孩子,就扔给爷爷奶奶看着。孩子爷爷酗酒,常年半醉半醒,喜欢胡乱说话;孩子奶奶脾气不好,喜怒无常。两个老人虽然脾气都不好,但是对孙辈很溺爱,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听之任之。小孩从学校回来,几乎不待在家里,要么进游戏厅,要么在外面闲逛。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说孩子几句,心情好的时候听之任之。
一来二去,孩子大了,作父母的发现这孩子该管管了,结果管不了了。
其实,这个孩子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孩子曾经在我家呆过一个周末,两天时间,我跟他商量着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看电视,什么时候睡觉,按照作息时间表执行,在我的监督下,孩子在两天时间里记住了上百个英语单词。试想这个孩子如果从小好好管教,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真是可塑之才,现在成这样太可惜了这孩子!
今天我去见了这孩子,呆在他们家新买的房子里昏睡,他肯定不是想把自己饿死,他就是逼他父母给钱。家里空荡荡的,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因为买房家里还欠着债,这个家里的情况他好像视而不见,他只想索取!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感到束手无策,感觉说教几乎不会起作用,但我还是站在他的床边耐心地跟他讲道理,讲了一个多小时,他几乎没说一句话。走的时候我给了他二百元钱,他答应我在这二百元前花完之前找一个工作养活自己。
到现在我的心仍隐隐作痛。
我几十年教育工作的经历,见到过太多类似的情况,家长认为养孩子就是给他吃的穿的,就这么简单。他们也许会关注孩子成长的其他方面,但关注度远远不够。如学习方面,有家长说孩子回家我让他看书学习了,有的甚至规定了学习时间,但孩子拿着书眼睛却盯着电视,或一边做昨业一边听着电视的声音。如孩子出去玩,到什么地方去玩,玩什么不知道,只有当孩子网游成网不能自拔了才发现孩子去了网吧。在管教孩子时不注意细节,发现问题以后在纠错过程中没有恒心没有力度,甚至有些家长的表率作用就很差,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
我们经常听一些人说谁谁谁家的小孩不学好、不懂事,好像就是孩子本质有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就看我们怎样去雕琢,作家长的,既使做不了雕塑大师,也应争取做一个能工巧匠,不要让孩子毁在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