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子女是否必须无条件原谅父母
无条件是绝对错误的。《孟子·章句》曾云: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屈从,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士,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第一点就是父母有错就要指出来,不然就是陷亲不义。《孟子》等儒家典籍从来不推崇愚孝。愚孝其实属于不孝。而无条件原谅父母自然属于愚孝之一,反而是不孝。
只有在父母自己知道做错,并且作出有诚意的道歉才可以原谅。又如父母不体谅儿女,儿女也没有必要体谅父母的。父慈才能子孝,也就是父母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职责,子女孝顺原谅才是应该。《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并非只有养育之职,还有教导之责,但这教导并不包含体罚等精神伤害。
所以子女并不需要无条件原谅父母的,因为那属于违背孝道。不过子女虽然可以不原谅父母,但亦应该尽到养育父母的责任,因为这个属于法律责任、法律义务。
『贰』 子女在经历什么事情之后才能变得更懂事开始理解父母
孩子小的时候不懂事,调皮捣乱一些也没什么,可当孩子慢慢长大,进入青春期前后,也就是十几岁之后,不少孩子就会变得很叛逆,他们总感觉父母处处管着自己,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还有的孩子会处处和父母作对,父母让他做什么,他偏不;父母不让做什么,他却偏偏去做。
当孩子进入这个时期,不少父母都会感觉很无措。因为自己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可他们不仅不领情,反而还处处和自己对着干。但是有些父母会突然发现,原本很糟糕很叛逆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就开始变得很懂事,他会主动学习了,也开始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了,总之,孩子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
孩子要有了哪些经历,才能开始变得懂事,也能够理解父母呢?
简单说也就是只有当孩子亲自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现实的时候,他们才能变得懂事,也开始体谅和理解父母。
想要孩子变得懂事,总是要经历一些事情的,很多孩子就是一下子突然就长大变懂事了,而这看似“突然”的背后其实也都是有原因的。正是他们的内心受到了某种重创或者启发,当他们自己对生活和成长有了一些认识的时候也才真正成长了。这之后孩子才开始变得懂事,并且理解父母的不易。
『叁』 单亲家庭孝敬父母该是什么时候
父母的离异做为儿女的我们也要理解,他们也不想那样,但是当两个人真的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的话,呆在一起也是受罪,还不如离了,但那样是会对儿女造成伤害的,可也不能为了儿女让父母一直痛苦下去吧,所以儿女也应该理解他们。孝敬父母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并不是到什么时候才能去孝敬他们,没到那个时候就不能,小的时候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大了有能力了可以为他们做的事很多很多,不管父母怎么样,他们都是自己的父母,不要对他们有任何的偏见,或敌意。多体谅他们,多看望他们,多孝敬他们,这样他们的心里会好受多的。不要让他们在有生之年里一直自责地活着,他们会累垮的。
『肆』 你是在什么时候才学会体谅父母的呢
也许是看到父母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的腰时,也许是看到父母早生的白发时,也许是听到父母沉重的叹息时......记不清到底是那时那刻,我看到了父母坚强外表下的脆弱,开始心疼起他们的付出。
小时候自己想要什么总会撒娇耍赖的要得到,从不想这样东西对于我们的家庭来说是不是超出了负担,爸妈每次都纵容着我,满足我的要求。直到我上高中,那时候的自己每天想着买点漂亮的衣服,花起钱来从不心疼。每次没有了生活费,都好不愧疚的向爸妈要,而每次爸妈都会立即把钱转给我。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就好像生活在城堡里,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高考后,我去了父母打工的城市,原以为他们会住在一个亮光而宽敞的房间里,原以为他们会穿着漂亮的衣服做着轻松的工作。却没想到迎接我的是爸妈花白的头发,是他们苍老的双手,是灰暗的屋子,是劳累的工作......
从小,爸妈为了我们姐弟几人外出打工,他们很少回家,这十几年艰难他们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回来他们就会大包小包带着很多东西,天真的我以为他们在外面过的很好,以为他们在外很幸福。却没细想他们在外面能干什么,只不过是出卖自己的体力罢了。
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目而出,我最爱的爸爸妈妈为了我们早生了多少华发,原本正值壮年的他们却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他们这一生没有享过福,没有和儿女在一起想过几天天伦之乐。为了儿女他们只能背井离乡在外地苦苦打拼。
那一刻我忽然开始心疼,心疼他们这些年的劳累和付出,开始明白他们背后的辛酸。父母展现给儿女的往往都是乐观却把苦难自己咽下,我们以为父母都是超人却不知道只是因为我们他们才变成了超人。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他们笑容下的苦涩。
『伍』 父母都不记恨儿女,为什么作儿女的不能体谅父母呢
父母抄为儿女付出了那么袭多,经历了那么多,含辛茹苦把儿女抚养大,当儿女一次次误解父母时,父母的心有多痛?作为儿女体会不到,正是因为父母总是把这么多的不容易,这么的艰辛,默默的忍受从不向孩子提起。以致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不容易,更不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和好意,才会经常误解父母,与父母发出矛盾冲突,才有了代沟。因此父母要适当的、经常的把自己的经历和心意告诉儿女,让他们能够懂得父母的心意,理解父母的用心,才能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疼爱和不容易,才能与父母清除隔阂,他们才懂得应该如何孝敬,和体贴自己的父母。
『陆』 子女应当怎样对待父母
1、主动沟通。平时多与父母聊一聊在校的事情和学习上存在的困惑,和父母说说心理话,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2、换位思考。不要动不动就和父母顶嘴,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体谅父母的心情和难处。
3、尊重理解。 有事外出,应主动与父母联系,免得父母担心,要多听听父母的观点,同时也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当观点发生分歧时,双方要冷静思考产生分歧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达到求同存异的沟通结果。
4、多些宽容。遇事不必斤斤计较,因为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
希望能帮助你还请及时采纳谢谢
『柒』 儿女怎么才能对父母更宽容
换位思考来一下,将来你结婚自生子,即使你很讨厌唠叨,可是对着自己的孩子。也会出于身为父母的本能,说说这个说说那个,不知不觉也唠叨起来。不要把他们的这些唠叨当成唠叨,你长大了,他们也老了,你要把这个当成他们的孩子气,小的时候为了引起他们注意,我们也会说很多的话,他们不是想惹你烦,只是因为寂寞,想和你聊天而已
希望采纳
『捌』 你在什么时候才懂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天下为人之父母的心每时每刻都在为子女想,为子女累与苦,要尽早理解父母,要读懂父母。我真正理解父母是我为父之后在养育自已的小孩时,才真正理解父母,才读懂父母在我未成家时的说道是正确的,回想起那时对父母的说法不理解,叛逆心重处处与父母唱反调,在我成家养子时才知道父母的教育太有哲理性,太不应该与他们唱反调,应该听父母话,现在回想起来想大哭一场,父母再苦再累他没有别的想法,总是想自已的儿女有美好的未来,那时我们家儿女好几个,父母为了达到儿女都一样不偏心,有些年间自己几年没有缝上一件新衣,有时候将好吃的留给身体差的,让当女儿的学做家务,让儿子多做重活,那时我不理解,到后来理解了但有很多事却晚了,弥补不了那时的过失与错,现在想起来心真的痛。父母我对不起你们,我当时人小,人年轻不理解你们对我的教育太正确了,对不起,对不起,你们在九泉之下一定谅解。也告诉现实的年轻人遇见任何家中的事一定与父母交流,父母永远是为你好。
『玖』 家长如何教育子女学会关心 体谅 孝顺父母
很多孩子由于从小被呵护着长大,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但是他人意识很薄弱,作为父母要有意识的加强孩子的“分享教育”,要让孩子明白,分享是互利而不是失去,而分享体现出来的是对别人的帮助和关心。同样别人也会关心自己。
只有大家相互爱护,关心和体贴才会感觉到快乐和温暖。只有懂得分享的孩子才会明白得到的快乐,分享的内容很广泛,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分享学习和生活中的快乐,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分享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作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分享。
不要以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来满足孩子任何的要求,其实孩子的内心很敏感,他们也很懂得大人的心理,培养分享意识就是在进行人格教育。如果孩子没有分享意识,就难免会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从而不会和人友好相处,更谈不上未来的团队合作。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明白分享是快乐的,很多父母溺爱孩子,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以孩子为中心无原则给予的爱,会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生活中也毫无尊重他人的概念。
任性就是对自己的行为放纵,不加约束,明明知道自己不对还要继续做下去,任性的孩子常常用一些手段来威胁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孝顺就是让孩子学会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通过换位思考来体谅别人的用心,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就会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培养孩子孝顺品德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让家长更看得清楚人生,分得清楚轻重。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树立了担当和责任感,从孝顺父母到感恩父母,然后再到感恩老师和同学,由家庭到学校,由学校到社会,推己及人,这样孩子才不会任性妄为,行为不受约束。如何培养孩子孝顺的品德呢?
1.学会谦让
孝顺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分享,不管是好吃的还是好玩的,心里总想着要给别人一份,家长可以从小就教育孩子零食拿到手,第一口要给父母或者家里的老人尝尝,孩子从小能够培养这个习惯,孝心的种子就会萌芽。
2.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苦
家长要有意识的把自己工作的辛苦让孩子知道,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好生活是需要父母经过辛苦劳动换来的。
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心底里感激和敬重父母。慢慢的萌发通过自己的劳动回馈父母的孝心。
在放假的时候要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刷碗,拖地,陪父母上街采买年货,帮忙提东西等等。逢年过节要有一些仪式感,让孩子自己亲手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家人和父母,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3.多和老人相处
孩子平时学习比较忙,没有时间和老人待在一起,过节或者放假的时候,就要带着孩子去看望老人,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在一些团圆的节日,家长更要带着孩子一起和老人团聚,让孩子养成每逢节日就要团圆,长大了才能不会忽视父母。
4.父母做好榜样
孝顺一开始不在孩子,而是在父母,孩子从小对父母的观察是一件非常自然和敏锐的事情,家长的行为本能就会在孩子心中烙下印记,所以家长要学会带着孩子一起行孝,当孩子参与到家长孝敬老人的行为当中时,就是在给他们做好榜样。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创造机会给孩子机会去做孝敬的行为,这样持续下来孩子就会形成习惯,变成内心的感受。
家长以身作则的时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远比说教或者指导孩子如何去做要管用很多,教育不应该只是提要求,而是亲身示范。
尤其是对年纪很小的孩子,道理他们未必会听得懂也不一定能听进去,只有家长亲自做,用示范来给孩子“上课”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缺乏爱的教育,给孩子无限的宠爱,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懂得感恩,知道家长的不容易和用心良苦。
为孩子付出是家长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求回报,但其实家长应该也要让孩子明白接受爱是需要值得珍惜的事情,这就是爱的教育。
孩子在向父母表达感激的时候,家长要大方接受,因为这样孩子才能知道,在接受爱的时候也要表达爱给别人。这样他们才会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就不会变的对父母的索取和冷漠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态度,自然也就不会自私和任性了。
爱和孝心应该是本能,爱孩子也要教会孩子付出自己的爱,不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丢掉了爱别人的本能。
只有懂得爱和付出,才能让孩子的情感和性格发展的更好更完善,爱别人的第一步就是爱父母,孝顺父母,这样才能逐渐扩展到爱别人,爱社会,美德和善良就会在心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