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说不离婚,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到底有没有意义
以“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离婚”这种理由而委屈求全留在婚姻里的人,还真不在少数。我也是一个,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而且说出来有种特别感觉自己悲壮伟大的感觉,但其实,这不过是一次隐蔽的自欺欺人罢了。
很多做了父母的人,在面对很多事情时,因为自己力量不够而做不到,就用这个借口包装成“为孩子牺牲奉献的无奈之举”:
我是为了孩子所以不去工作。
·真相可能是,我对自己是否能驾驭好一份新工作没有信心。
我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才天天加班赚钱的。
·真相可能是,我不擅长面对跟家里人的各种状况,所以想逃到工作中。
我有孩子,所以没有时间学习。
·真相可能是,你追完了一个又一个几十集的连续剧。
我是为了孩子才不离婚的。
·真相可能是,你害怕要独自面对完全未知的生活。
我是生了孩子才变胖了。
·真相可能是,你内心没有足够的力量做到自律的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这个理由简直变成了“万金油”,这种做法自我安慰的效果很好,却不利于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核心问题,并去突破它,升级自己,进而获得开启全新生活的机会。
其中,“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离婚”这种说法,特别有迷惑性。这是一个被深植在群体意识中的信念,乍一听确实有点儿道理。
当周围的人用这句话去规劝一个正打算离婚的人,多半会引发他们内心的迟疑和慌乱。但是稍微仔细思量一下,就会发现完全经不起推敲。
首先,完整的定义是什么?
是家庭人设配置的完整吗?
必须要有一个男人、女人,组成爸爸妈妈,这就叫完整了?
那同性恋家庭的孩子,算完整吗?
人数够了,但性别设置不对,是不是就不完整了呢?
显然不是这样,据我所知,
很多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依然可以有非常健康的人格。
重点是,孩子是否能够感受到这个家庭间有爱的流动,这份流动包括有他们对自己的爱,还有养育者彼此之间的爱。
另外,性别设置对了,人数够了,家就完整了?
这种视角是非常浅薄幼稚的,完全根据可视性的东西来做判断。
说白了,就是很肤浅,只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
这种观察世界的水平跟婴儿差不多,当妈妈躲在门后时,婴儿会害怕的大哭,他们会认为妈妈消失了。
因为他们不具备领悟“看不见也是存在的”的这种较为高级的思维能力。
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只相信我看见的,看不见的就不存在也没有意义,所以他们自然会忽略事物中精神及情感层面的意义。
比如一本书,有两个维度,一个物理存在,一个精神存在。
在物理层面,你可以度量的指数这本书有多少克,多少页,占空间多少立方。
限于这个层面来使用这本书的话,你可以拿它来砸核桃(如果够厚实的话),或者可以把它烧掉转化成热能来取暖。
然而它还有另一个维度的存在,就是这本书所传递的理念,意义,思想,你不能说它占了多少空间,也无法测量它的意义或思想。
虽然这个维度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个维度的存在,而且相较于另一个物质层面的影响,它对你或者这个世界所带来的影响很可能要大的多。
所以那些认为完整的家就是不能少人头的人,能理解的价值,仅仅局限在理解物理层面,当他们能拥有一本书时,能把它发挥的最大价值,大概就是用来砸人或砸核桃。
在这种认知下,他们不改变婚姻中的相处模式,没有成长,没有承诺,只是保留婚姻形式层面的存在。
虽然生活一个屋檐下,但是彼此是仇视的,冷漠的或是如同履行义务般进行每天的生活,家庭里了无生机,动不动就是刻薄的讥讽、猜忌、争吵或者对彼此的漠视。
这样的家如何称其为完整?
这种“因为孩子所以不离婚”的婚姻是彼此没有尊重和信任的,都只是物化对方,利用对方完成一个保持家庭完整的工具。
这样的婚姻即使是表面的平静都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出现更大的问题只是迟早的事。
心灵对爱的需要,就像身体对氧气的需要。
父母的关系会营造出一个能量场域(如果不太能接受能量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情感氛围),让孩子生活在这种能量场域中,如同置身在一个缺氧的房间里。
刚开始看不出什么问题,但这种缓慢的窒息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进而产生行为问题。
那些叛逆、有反社会人格、对人冷漠、有暴力倾向、上瘾症(通过网络、游戏等方式寻找快感逃避现实)等问题的孩子,基本都生活在一个无爱的家庭里。
很多有这些问题的孩子父母都在一起生活,但家里却冷的像冰窖,因为家里有没有爱,和这家里有几口人,没有任何关系。
在另一个层面,虽然原来的婚姻已经很难受了,但这是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样的生活再狗血,但自己也练就了一付熟悉的应对套路。
而真的决定离婚,就意味着要进入一种全然未知的生活,哪怕是有希望的。但是,相对于陌生的未知和希望,很多人宁可留在熟悉的痛苦中。
而从纯客观事实的层面来看,
离婚或不离婚,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
并没有消失或死亡,孩子始终都有一个爸爸和妈妈。
发生改变的,是父母两人内心对彼此的感受。
孩子的爸爸/妈妈还在,是你心里的那个人没有了。
说的再准确点,是你过去对这个人美好的投射和期待无处安放了,无数次的现实和期待的反差,让你已经不得不无奈的承认,对方真的不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当婚姻的形式分崩离析之后,过去因为这个形式所带来生命的熟悉感和安全感,还有意义感,突然就都瓦解了。
因为生命的支撑,原本就不是来自于内心的完整感,而是依赖于外部的某个人或某种形式的存在,所以当这个人或形式离开时,接踵而至的是深深的遗憾和孤单感。
然后你无意识的把这种缺失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会认为孩子也会有和你一样的孤独感和缺失感。
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那些总喜欢给孩子穿很多衣服的养育者,通常自己的体质都不好,对所以他们会自然认为孩子也怕冷,觉得孩子的身体是经不起环境温度变化的,是脆弱的。
而长时间在这种环境的催眠下,孩子自己也会产生这种自我认同,甚至自己都会对别人说,我从小体质就不好,而这种自我认同又会强化各种疾病产生的概率。
这种投射是父母对孩子很普遍的一种状态,这几乎是无可避免的。曾经有人问我,作为父母是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给他们任何限制。
理论上确实是这样,但这很难做到,因为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你在施加影响,你自己未必是知道。
人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或感受到的是世界的唯一真相,但却往往辨识不出来。
我们对外界的所有的看法或者认知都是个人性的,都是不同深度自我感受的投射,并不是客观事实。
比如,一个女孩看着一把椅子说:
“这真是一把孤独的椅子,每天这么多人都只是使用它,坐它,但是却从来都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它,或者感谢它。”
这女孩说的是椅子吗?
不,当然不是,她说的是她自己。
那是内心连自己都尚未意识到的深层自我感受,并把这种感觉投射在了那把椅子上。
我们当然也会把这种感觉投射在孩子身上或任何人身上,比如你觉得自己孩子因为父母离婚了所以很可怜,其实你是自己内在的孤单和无助,并不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当然在父母认定这就是唯一真相并不断强化时,孩子未来可能确实就会有这种感受,但那并不必须会发生的。
一个对自我有觉知的父母会意识到,感觉离婚之后不完整的并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自己。
这时他们会非常警觉,并尽可能不把这种感觉扔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分开,同时寻找更多的方法和支持来转化自己内在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当自己有孤独感力量不足时,内心深处是知道的,这样的自己能给出的爱和耐心都会非常有限,也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陪伴者。
因为不相信自己未来能完成照顾孩子这项“艰巨的任务”,就会依赖有人可以补这个漏。
处在这种依赖期的人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婚姻层面,而是表现在生活中的每个方面。
亲密关系是非常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的方方面面。
感受一段关系已经没有继续的任何意愿,想要为自己重新开始是完全可以的。
毕竟在没有觉醒的时候,就要承认自己做不到“跟谁结婚都一样”,那就尊重内在的渴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为选择不同的伴侣,就选择了不同的体验生命的路径。
父母彼此没有怨怼没有失望,能够以成熟有风度的,带着感激和祝福的分开,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示范,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的面对分离。
如果不打算分开还想在一起,也是可以的,只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委曲求全”或者“迫不得已”,每个选择都是每个人衡量了各方面的价值为自己而做的。
如果真的对这段关系有留恋,有舍不得,有依赖而留在婚姻里,就大大方方承认,不要利用孩子作为理由来逃避面对自己的问题。
这不仅是对自己婚姻的不负责任,
同时也给孩子传递一种非常糟糕的生命态度。
先不说孩子会不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愧疚感。
这种在面对生命中最重大的选择时,习惯用“我是因为XX人才不得已如何”的思考方式,一旦孩子也承袭下来,对他们的一生将是致命的影响。
他们最终会亲手打造出自己荒腔走板的命运,然后又会变成命运的受害者,在不甘心和无力中蹉跎完一辈子。
如他们的父母一样,轮回往复。
如果自己依然想留在这段关系里,那就重新在关系中给出承诺,扎扎实实的做自己的功课。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带着一肚子委屈和不情愿,直面自己的恐惧和限制,去突破它。
最终你会发现,没有什么选择一定会决定你的人生。
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选择,而是你面对自己选择的态度。
当你不害怕为自己的选择负全责时,那么你做什么决定都是正确的决定!
借口等同于意念意念决定未来甚至生死!
2. 做父母的,如何才能给孩子一个有益的原生家庭环境
原生家庭就是站在孩子角度去看,他与父母组成的家庭就叫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一个小天使来到人间,他对人间事物及怎样做人是一概不知的,他只有在后面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模仿,才能慢慢的掌握这些。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产生直接影响的就是他的原生家庭。而他的原生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就是他的父母。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却需要学习,希望各位宝爸宝妈都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努力学习、努力改变,争取为自己的子女创造一个有益的的原生家庭环境!
3. 求一句成语也行,一句话也行,意思就是一家几个儿女,都结婚成立自己小家,为自己小家服务,只剩一个儿女
你要放松心态,顺其自然,如果你说这话时别人说还好,你自己说的,那说明你认为你不甘心和她们分,这样会有矛盾,你可以走法律程序,分多少就多少,一切自由公论,跟父母和姐妹不要计较太多,你会有福报的,你的人生会因为你啊计较而一帆风顺
4. 孩子老公,是小家为什么和自己父母就是大家,
孩子老公是小家三口之家组成了一个家庭,属于小家,有父母的家庭才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里面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并且这个大家庭里是由各个小家庭来组成的一个大家族,所以说有小家,就会有大家
5. 父母是否该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呢
爸爸妈妈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又轻松的家庭氛围,因为这样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会更有利一些。而且在这种氛围当中长大的小孩子今后多半都是积极向上的,而且出了社会以后同样也充满了正能量。这种性格无论在怎样的领域当中都会受到他人的喜欢,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而言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爸爸妈妈不要总是想着约束自己的孩子,也不要总是想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威严的形象,因为爸爸妈妈这样的所作所为只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偏差,而且也只会让自己的孩子今后离自己越来越远。所以说爸爸妈妈要对孩子和蔼一些,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才会将自己心中所想的事情积极的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才会和爸爸妈妈好好的沟通交流。
6. 从结构上看大家庭与小家庭的区别是什么
一、费先生所指的家庭大小,是以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为标准的来分类的。 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等类型。
二、费先生所指的小家庭,即核心家庭:有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仅有夫妻组成的家庭也叫核心家庭。
三、费先生所指的大家庭:包括主干家庭以及联合家庭等
1、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2、联合家庭: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如果已婚子女在父母去世后仍不分家,也叫联合家庭。
四、一个有十多个孩子的家,尽管数量不少,其代际关系很简单,即父母与未婚子女,属核心家庭结构,仍属小家庭的结构。
五、一个只有公婆儿媳四个人的家,尽管人数少,但其代际及亲属关系复杂,这里在亲属关系上,有了一个“外人”媳妇;在我国媳妇从儿女辈,即媳妇是第三代,在代际上四个人已经是三代了。所以尽管人数少,仍不能称之为“小家庭”。
7. 初为人父母,在生活中该怎样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呢
8. 父母应该如何为孩子建立一个充满和谐、温暖的家庭呢如题 谢谢了
父母应该为孩子建立起一个充满和谐、温暖的家庭,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具体方法:1.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父母应该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父母应该相互尊重、理解,少一些争吵和猜疑,同时应该爱护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不随便呵斥、打骂,建立“民主”的家庭关系,以平等或者朋友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少一些“专制”的做法。2.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为了培养孩子的情商,父母还应该有意识地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引导孩子关心时事、热爱科学,让孩子享受音乐文艺的熏陶,注重体育活动以及语言文化的修养。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善于引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3.给孩子一片自己的小天地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应该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这片小天地就是父母给孩子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机会和环境。在这片小天地里,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的内容,更加积极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总之,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情商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孩子的高情商,使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查看原帖>>
9. 父母如何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原生家庭
父母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原生家庭要重视亲情、尊重且平等地对待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1、重视亲情
对于敏感的孩子而言,父母的小错失很可能都会让孩子步入思想的误区。想让孩子更具备安全感和勇气,学会依赖、反哺家庭,家长应该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地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家庭内部的凝聚力。
2、尊重且平等地对待孩子
孩子是稚嫩的,在生活中犯错误不足为奇。作为有度量的家长,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陪伴,教育孩子,更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信任与支持是最为需要的,家长应该要明白。
3、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人们的心情会在经历不同的环境而受到改变,没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更是会受到影响。长期生活在消极低沉的家庭环境之中,孩子内心的压力会很大,甚至会养成有缺陷的性格;生活在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之中,孩子却会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活泼开朗成为了他们的标签。因此,家庭气氛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9)有多少父母为孩子成立一个小家扩展阅读
典型的原生家庭问题:
典型的原生家庭问题包括,在父母情绪不稳定和充满争吵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经常遭到家人的拒绝和情感忽视;父母离异,导致其中一方角色的缺失;遭受过家暴或者虐待等创伤经历;经常被亲人打击和嘲笑。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由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真的就不可弥补吗?只能成为自己一生的伤疤了吗?表面上看,将自己身上出现的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统统推给原生家庭,似乎就能给自己一个不去改变的借口了。
可是,生活是自己的,我们不可能永远被困在家庭的牢笼中。一个人成长到十八岁后就应该具有一定的担当,思考如何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收获幸福,以及做出行为上的改变,比一直纠缠着黑暗的过去更为重要。
10. 老人应该为儿子的小家出钱出力吗对此你怎么看
随着时代的进步,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部分年轻人在生完孩子之后,需要老年人的帮衬。特别是在刚生宝宝这几年,家里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老人不帮衬自己,那么就会觉得过得很艰难。因为妈妈生宝宝无法工作,宝宝出生也会有很大的消费。
等到他们老了之后,儿媳也不愿意赡养他们,儿媳觉得自己最困难的这几年,老人并没有帮助自己,他们老了自己也没有义务照顾他们。有一句话叫十年看婆,十年看媳,在媳妇刚进门的这几年,婆婆只要照顾好媳妇,对媳妇好,媳妇也会回报婆婆,等婆婆老了之后媳妇也会照顾她。就我个人认为,老年人可以帮助年轻夫妻,这样他们的压力会小一些,幸福感也会更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