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家长该如何制止孩子无理的哭闹
孩子以哭闹“威胁”父母的情景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如果教育不合理,就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待孩子类似的无理哭闹,父母不妨试试以下几类方法。
1.闪避法
当孩子无理哭闹时,父母可试试冷处理,在确认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站在离他很远的区域,不理睬,放任他哭闹。哭够了,他就会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受欢迎,之后就会慢慢减少这些行为。
『贰』 3岁孩子哭闹不止,妈妈暴跳如雷,家长怎样才能做到控制情绪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不经意间的情绪崩溃,有时连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当他们大声吼骂孩子的时候,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一档亲子节目超级育儿师中,一位三岁孩子的妈妈就经常暴跳如雷,面对孩子的哭闹,这位妈妈显然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和孩子的相处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妈妈带着孩子去逛菜市场,孩子应该是第1次去,对菜市场里的各类蔬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不停的问妈妈红色的这个是什么,旁边绿色的又是什么。
孩子满心期待的等着妈妈回答,可是妈妈却显得极不耐烦:不要再问我了,说个不停,你不觉得烦吗?
回家的路上孩子有些累,想让妈妈抱,妈妈对他吼道:你看不见我手里拎着菜吗?我怎么抱你?
平时在家里的时候,孩子一哭妈妈就会大叫,立即命令孩子不准哭。孩子听歌,妈妈觉得吵;孩子玩玩具,妈妈觉得烦……
只要孩子做出了一点让妈妈感到不满意的事情,妈妈的声音分贝就会不断的提高,直到孩子安静下来为止。
当这位妈妈通过节目剪辑看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表现时,特别是听到自己对孩子吼叫的语言时,她不由得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失声痛哭,说这样的声音让她感到恐惧害怕。
可想而知,当父母对孩子暴跳如雷,情绪失控时,孩子会有多么的恐惧,绝望,这很有可能让孩子心里产生阴影,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喜欢吼孩子?
1、原生家庭的影响
孩子都是喜欢模仿父母的,当他们童年成长的环境中充满着父母的训斥和怒吼时,那么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极强的冲击。
虽然父母当时的模样是他们最讨厌最憎恨的,可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也会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
如果这种愤怒和恐惧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释放,便会把它们转移到自己家庭成员的身上,尤其是孩子。
2、把孩子当成发泄对象
虽然孩子在一个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家人都会围着孩子转。
但同时孩子也是家庭成员中最弱小无助的,所以一旦父母在外受了委屈或者是闷气,回到家里后,总会在孩子身上找理由去发泄。
因为他们知道孩子没有能力反抗,在孩子身上他们能够找到绝对的掌控感,而这正是父母在外面所无法得到的,所以会习惯性的从孩子身上获得。
这些错误我们年幼时也曾经犯过,所以尝试着多包容孩子一些,毕竟他们不是故意的。或者是告诉生气的自己,我们很多时候其实是出于爱孩子,才会让自己的情绪失控。比如看到孩子奔跑时不小心摔倒,父母肯定都会心疼,但是扶起孩子后却会骂他们怎么这么不小心。
如果尝试着换一种方式去和孩子交流,用心的去关心孩子,也许情况就会完全不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所以每一位父母都不要轻易的伤害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
『叁』 孩子哭闹不止妈妈暴跳如雷,父母怎样管理好情绪
『肆』 孩子不分场合大哭时,父母应该怎么处理
如果孩子不分场合的大哭大闹,那么家长内心当中都是非常无奈,无论怎么说孩子都不听,围观者也越来越多。除了默默的威胁以及温柔的告诉孩子别哭了,可能家长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妈妈的处理方式反而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态度和方法,直接能看出宝妈在平常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伍』 对于频繁哭闹不止的宝宝,哪些应对方法父母要知道
相信很多初为人父人母的人都会遇到过宝宝突然哭闹不止,而且怎么安抚也不行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做父母的会觉得非常的无助,不知道宝宝是饿了?还是生病了,有时候宝宝一哭就是几个小时,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办?我们才做父母的家长都没有经验,不知道孩子哭闹的原因是什么这很正常,我们不要过分焦虑。
最后,有很一部分宝宝肠痉挛是奶粉导致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给其换一种奶粉也是一种办法。还可以试试其他办法如给他一个安抚奶嘴、用摇篮或者婴儿车轻轻摇宝宝、带宝宝出门散步等。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下,宝宝哭闹不止的时候我们大人一定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粗暴的对待孩子,这样会对宝宝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陆』 孩子哭闹脾气大家长怎么处理
1、为了表达情绪
孩子3岁左右,内心是有自己的秩序的,以自我为中心,他希望外部世界都按照自己心中的秩序运行。如果事情没有按照他的设想进行,他就要用哭闹的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只要不顺着我,我就哭,我哭,代表我不开心。
2、为了达到目的
当孩子得不到某样东西,他就会哭,他哭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达到自己想要东西的目的,孩子是父母的软肋,孩子一哭,父母就缴械投降,帮孩子得到,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哦,原来哭就是武器,当我得不到的时候,只要我哭,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开始孩子还只会通过哭的方式来表达,但是慢慢的,当他发现哭不怎么顶用的时候,就会升级成边哭边打滚,扔东西,摔东西等更严重的行为,这些都是大人一开始不正确引导,导致孩子不良行为升级的表现。
那要如何正确引导呢?
一、沟通有用的时候,教他表达
大人不要总觉得孩子还小,讲道理没有用,其实小孩子,是可以有效沟通的,大人要时刻给孩子灌输这样一个观念:“你有什么不满,你要说,我们可能会去满足你,但是撒泼、哭闹大家都不喜欢。”
二、沟通无用的时候,先冷处理
如果大人发现小孩脾气已经很倔,讲道理没用,那就要学会冷处理,孩子哭,那就让他哭,陪他等他哭完了,哭累了,给他用热毛巾擦擦脸,再讲道理。当孩子知道,通过哭闹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好好说才是可以的时候,慢慢地孩子就会放弃那些不好的行为。
所以,你可以先试试讲道理,讲道理行不通,再用冷处理。冷热交替,这样就能教会她正确表达了。当然了,孩子的问题有时也是家长的问题,孩子通过“闹情绪”来解决问题,有时也是在模仿父母
『柒』 孩子无故哭闹,爸妈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家长们来说,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地成长就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如果孩子哭了,家长们一定是非常紧张的。不过,有些孩子比较聪明,知道自己哭了家长们就会担心自己,所以他们就利用家长这个弱点来控制他们。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有时候,孩子哭闹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么,孩子无故哭闹,爸妈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家长应该先安慰自己的孩子。其次,家长要询问孩子哭闹的原因。最后,家长要教育孩子,避免孩子下次继续因为同一个原因哭闹。
等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接下来家长们就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家长们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了解这件事情的本质的是什么,等到孩子了解之后下次就不会再因为同一件事情而哭闹了。
孩子无故哭闹肯定是有原因的,家长们不要看到孩子哭的时候就先责备他们一顿。正确的做法是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这样他们才能不断成长起来。大家觉得呢?
『捌』 宝宝认人哭闹不止怎么办
你好,这非常正常,新生儿到了四五个月时出现认人现象,是十分正常的,这标志着他认知水平的提高,有认生意识的出现,也正是他从无选择性的认知水平向有选择性的认知水平发展的体现,也是宝宝开始有认人记忆的一大表现。有研究表明:0-2个月的婴儿还没有形成图象知觉,所以开始一二个月的宝宝往往分不清自己家里人和陌生人。到了3个月以后,宝宝已有了接触人面孔的经验,母亲与抚育者的面孔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这种对亲人图形模式视觉的发展,不仅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婴儿的社会性认知和情感水平的提高。3个月之后的宝宝,对人的面孔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之后,他就会对熟悉的亲人表示认同、肯定、接纳和喜欢,这为宝宝对亲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亲切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提供了认知基础,对此,年轻父母应该高兴才是。 对婴儿的陌生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些儿科医生对婴儿的陌生感做过观察记录,他们发现:在2个月时,宝宝还不大有陌生感,他们呢看到医生和护士并没有害怕的表现,有的孩子躺在体检台上看着医生,再看看妈妈,表现得若无其事;也有的孩子觉得好奇和开心,会手舞足蹈。到五六个月的时候,宝宝对医生、护士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他们会逐步辨认出医生和熟识是陌生人,会感到害怕,还竭力想躲避,这说明这阶段的婴儿进入了认人的特别明感期。宝宝从五六个月的观察中获得了某些识别记忆,开始能辨识自己的父母,并且喜欢与他们在一起,因为,与父母在一起会感到安全、愉悦和温馨,开始形成亲人意识和亲情感。当不熟悉的人出现时,在婴儿以及的检索中,找不到此人的形象痕迹,宝宝就会产生警觉,并感到不安、焦虑和害怕,这正式他的自我保护能力的体现,年轻父母对此要表示理解并给予尊重。因此,父母不要把宝宝见到陌生人哭泣、躲避、害怕甚至吵闹,误以为"无理取闹"、"不懂礼貌",而去责怪或打骂孩子,这样做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强化婴儿怕生心理的延续,要顺其自然,否则婴儿会哭吵得更加厉害,以至造成不必要的见生恐惧症和隐性焦虑症。怕生感的消解要有一个过程,要遵循由疏到亲、由远及近,增加交往,逐步亲近的原则,其关键在于与宝宝交往中要提高其亲密度,谁跟他玩得时间长,他就先认识谁;谁对他关怀多,他就跟谁更亲近,妈妈、爸爸与他同住一室,朝夕相处,所以宝宝较早就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依恋感。对此,父母要倍加珍惜,至于他对其他人的陌生感,不仅要理解,处理时也要宽容和等待,有的父母在请保姆照顾时,先抱孩子到保姆家(或让保姆来孩子家)一起玩一段时间,让他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逐渐扩大交往面,有的年轻父母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与人交往的本领,常常喜欢带他们到同事家或公共场合去接触更多的陌生人,其出发点和用心是好的,但不宜操之过急。1岁以内的宝宝要以培养与父母交往为主,然后再扩展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亲戚、四邻及同伴。有研究表明:2岁以前婴儿对陌生人及陌生环境的警觉和恐惧心理依然存在。所以,这阶段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要逐步扩大交往面,让他在自然的社会交往中,多接触社会与熟悉他人,尤其要多和小朋友接触,让婴幼儿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增长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