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张爱玲为什么憎恨其父母,以至于母亲临终时都不愿意相见
1920年九月,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里面降生了一个女婴,她就是堪称民国奇女子的张爱玲。她的家世异常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生母黄逸梵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后母孙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之女。但就是这样显赫的家世,却丝毫没有带给张爱玲应有的幸福温暖的生活,反而给她留下了痛苦的不可磨灭的烙印。
幼时,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受不了父亲的花天酒地,嫖娼吸毒,与父亲离婚去了欧洲。父母离异后,父亲娶了继母孙用藩。张爱玲的悲惨童年开始了,张爱玲的继母跟大家印象中的继母并无两样--恶毒,父亲非但不阻止,反而助纣为虐。
有一年,母亲黄逸梵从欧洲归国,张爱玲就跑去小住了几天,继母知道后就不乐意了,对张爱玲一阵责骂,张爱玲稍微辩解两句,继母就诬陷她殴打自己并且告诉了父亲,父亲知道后便发了疯似的殴打张爱玲。“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后来甚至被囚禁起来。张爱玲忍受不了这种虐待,在一个深夜终于逃离了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奔向了母亲的家。然而母亲并没有给张爱玲带来心灵的慰藉,反而让张爱玲对这个世界慢慢充满了绝望。
黄逸梵重金请了一个犹太教师给张爱玲补习数学,还教她走路的姿势,以及各种仪态,想尽办法要把张爱玲打造成上流社会的名媛,但是张爱玲并不是这块料,始终学不会浅笑嫣然。这让黄逸梵非常失望,无休止的咆哮与埋怨,她甚至咒骂张爱玲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害人。
后来张爱玲在香港大学读书时得到了八百块钱奖学金,她想到了母亲就给她送了过去,但是不久母亲就打麻将输掉了。这对张爱玲来说就相当于一个晴天霹雳,自己一直受到母亲的质疑,埋怨,批评。但是现在母亲的这种行为对自己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轻视,这让张爱玲对这个家庭、对亲情彻底变得冰冷。从此与母亲也再无联系。
直到1957年,黄逸梵病重,从伦敦写信给身在美国的张爱玲:“我死前唯一的愿望就是见你一面”。但是心灵受到伤害彻底封闭的张爱玲拒绝了母亲,没有去见她,只寄过去了一张一百美元的支票。黄逸梵并没有等到和女儿的见面,在不久之后便撒手人寰了。
㈡ 是什么造就了张爱玲的生性薄凉为何到晚年她才肯原谅生母
恶劣的家庭环境和母亲的恶语相向,造就了生性凉薄的张爱玲。她太恨生母,直到晚年才肯原谅生母。
换个角度思考,张爱玲只是生性凉薄,说明她的心理素质还是不错。换成现在的小孩,如果是在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绝对会得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
㈢ 张爱玲的命运像极了母亲,晚年频繁搬家,究竟什么原因
笔者寄语:“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今天的笔者寄语来自于17岁时候的张爱玲所说过的这句话,我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晚年频繁搬家是事实,但总觉得“虱子”缠身,这里恐怕对那些不熟悉张爱玲的读者来说便有些困惑了。一代风华亮丽的女作家,就算晚年生活过得极其凄凉,也不至于沦落到“虱子缠身”吧!既然读者都不相信的事情,那么又怎么可能会发生在张爱玲的身上呢?细心的读者或许早就发现了,“虱子”这个名词原来是附加着双引号的。
1957年的八月,张爱玲得知了母亲病重的消息,但尽管当时的张爱玲心急如焚,她却连一张飞去伦敦的机票钱都没有,大家能够想象到当时张爱玲的窘况生活吗?张爱玲是真的讨厌母亲,但对于女儿来说,愈是讨厌就愈是渴望母爱。
十几年之后的张爱玲,活出了母亲的模样,尽管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在才华上是,在性格和遭遇上也是……
㈣ 张爱玲为什么对家人朋友如此冷漠是家庭出了什么事吗
张爱玲是一个出了名的心高气傲而且孤僻的女人,她不仅对待陌生人很淡漠,甚至对家里人也是非常冷漠的,主要是因为她小时候深受原生家庭的伤害,而父母如今看她成才又回来找她,张爱玲自然气不过和难过。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更加可恶,当时还处于需要母亲的呵护的张爱玲却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而是看见了一个喜欢赌博的母亲。这无疑是张爱玲儿时的噩梦,毕竟赌博基本上都是有出不进的,甚至连张爱玲在学校拿到的奖学金,都被这个贪婪的母亲拿去赌博。就是这样一个从来没有尽过母亲责任的女人,张爱玲自然只能冷漠以对。毕竟张爱玲认为自己的母亲是看上了长大之后自己有出息了,才开始来找她的。这样的爱并不是爱,母亲爱的只是钱罢了。
㈤ 张爱玲为什么有恋父情结
贴的
影响张爱玲一生的两大因素便是她的恋父情结和自恋情结。然而前者更是主要的根本因素。正是她严重的恋父情结才最后导致了她产生自恋情结。要了解张爱玲的恋父情结,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叫“恋父情结”。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恋父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时候,在她少年的时候,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都有一种崇拜,每个女孩子,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恋父情结,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她的恋父情结慢慢地会转移,她会成熟,她会投射到应该和她在一起的异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过另外的一次异性的结合,来完成自己恋父情结的终结。而另一些无法淡化这种情结的人便会形成心理暗疾。弗洛伊德还指出,如果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发展不利,人便可能一生都受其影响。而张爱玲便是这一类。她没有终结她的恋父情结,她以后不断地和别的异性结合,只是为了延续她的恋父情结。
在说她的恋父情结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张爱玲的家庭背景。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女性。她的父亲张志沂是旧官宦家的阔少爷,没有正式工作。可以说张爱玲的父母可以称做是旧时代和新时代的代表。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父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给张爱玲的性格带来了巨大影响。
对于张爱玲的这个父亲的身世也是不得不提的。张志沂的母亲也就是张爱玲的祖母便是李鸿章的幼女李菊耦。而他的父亲张佩伦则是同治进士,后得入李鸿章幕下。可以说他们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官宦家庭。也是这种特殊背景使得张爱玲的文章中充斥着精致奢华的装饰品。
一、张爱玲恋父情结的形成
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离家出走了。而张爱玲对于母亲的离开不是想念,而是怨恨。因为她觉得母亲其实是在抛弃她了。但是,母亲走了之后,很快张爱玲找到了自己的一份非常舒服的生活。她渐渐发现跟父亲在一起也是很好的。因为张爱玲从小就表现的勤奋好学,所以父亲非常的喜欢她,出门玩乐的时候也会带着她,甚至去妓院也会带她去。父亲对张爱玲也是极好的,会给她念诗,然后教她读书。还给她幼稚的作文眉批、总批,而且还把她幼稚的作文装订成册。而这些细节在张爱玲老年的时候她还很清楚的记得。当她翻看旧书看到父亲英文体的字迹时就有一种春日迟迟的感觉。很重,很温暖。她的文章里有提到这些。
从关于他们家的背景中,我们了解到张爱玲的父亲是没有工作的,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所以他的时间也是很多的。闲来无事,他就带着张爱玲去咖啡馆,夜总会。可以说他的所有生活都是不避讳张爱玲的。张爱玲就是他父亲生活的见证者。可以说有她父亲的时候,就一定是有张爱玲的。张爱玲也便有了跟她父亲相依为命的感觉。所以即使张爱玲没有了母亲,但是她非常的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这也就形成了张爱玲的恋父情结。
因为张爱玲觉得她被母亲抛弃了,所以她更是看重珍惜和剩下的唯一的亲人--父亲之间的感情。在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父亲成为她的所有爱的寄托,成为她生命的一大支柱。而当张爱玲的父母离婚之后,她对父亲的依赖更是加重了。在这个时候,即使张爱玲没有了母亲,她也并未觉得生活很难过。然而,她内心的这种父亲代替母亲的这种平衡却因继母孙用蕃的到来而被打破。继母的到来不但没有缓和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反而使得她对父亲的依赖更加加深。直到后来因为继母的缘故,父亲将她关押起来。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得不到回归,于是就把她的这种情结寄托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在后面我们会提到。
二、张爱玲恋父情结的表现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主要表现在她失去父亲之后。也就是她的继母孙用蕃嫁到张家之后。而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又主要表现在对这个继母的厌恶和针对上。她对继母的不满很好理解。就是因为她觉得家里出现了另外一个女人来瓜分她的父亲。她不愿意自己的父亲被夺走,也是典型的恋父表现。
当然了,有人会说张爱玲对继母反感是因为继母对他们姐弟不好的原因。这是一反面,但是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在张爱玲还没有接触到这个继母只是听说时,就已经对这个继母厌恶甚至是憎恨了。这一点在她的自传体散文《私语》里面可以发现。她写到:姑姑把父亲要再娶的消息告诉我的,当时是在一个小阳台上,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觉得如果我的这个继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会把她从这个阳台上推下去,让她摔死掉。
见过张爱玲照片的人都该知道,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苍白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内心却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她居然会想把继母从阳台上推下去。由此可以知道她的恋父情结这时候已经很夸张和极端了。
张爱玲本身是个个性软弱沉默的人。经常有人形容张爱玲就会用一句话来形容张爱玲:“张爱玲不在”。这是因为如果有人要拜访张爱玲,张爱玲的姑姑要是不在,没有办法替她挡驾的时候,张爱玲就会在自己的房间里说,“张爱玲不在”。所有的人都说张爱玲是一个很孤傲的人,派头大得不得了的人,是一个清末贵族的大小姐,其实不是这样的,她是有孤傲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自卑,她是因为自卑,所以她不敢见人。张爱玲自己也说,我成天是鬼鬼祟祟地躲着人。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软弱的人当她面对她的继母却又是另外的样子。她们矛盾激化最严重的一次就是从张爱玲一次从母亲那里回来开始。
那天是吃晚饭的时候,张爱玲从母亲那里回家,晚饭已经是摆到桌上来了。张爱玲进门,正好她的继母孙用蕃从楼上下来,当时张爱玲还记得家里的情形,因为天还是比较热的,家里的竹帘子是放了下来的,在客厅里面有一个金鱼缸,金鱼缸里面的鱼都已经死光了,但是金鱼缸上面描着鲜艳的水草还在,张爱玲那天一进门时的情形,一直到她七十岁的时候还是历历在目:继母孙用蕃就问:“你到哪里去了,出去了那么多天。”张爱玲就说,“我到妈妈那里去了”继母对张爱玲三天两头跑到自己亲母那里去是很不高兴的,而且心里也蛮有挫败感。所以继母就说,你住到妈妈那里去,应该跟我说一声。但是张爱玲就说,我跟爸爸说过了。这样继母本来是不愉快,这下是生气了,她就说,那你从来没有把我放在眼里了。
张爱玲一直蛮硬的,蛮倔的人。她的这种并不言语的倔强更让她的继母感到焦灼和焦虑,所以她的继母当时也是非常本能的“唰”的一下,就是一个耳光。这一打张爱玲的傲气也上来了。我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凭什么给你打,而且还是被一个自己讨厌的人打。所以张爱玲也是本能的想要还继母一耳光,但被两个老妈子赶来拉住了。但她要打的动机是明显的。可以想象,如果不是阻拦及时,张爱玲的那一巴掌已经打在继母的脸上了。
直到现在我们都认为,大人打小孩是天经地义的,小孩打大人是说不过去的。而张爱玲既然会很本能的就想回打继母一耳光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她一直都很恨她。就因为继母抢走了她的父亲。而那孙用蕃也不是好惹的人,当下就哭着尖叫着跑上楼告诉张爱玲的父亲说“她打我,她打我了”。于是张爱玲的父亲很生气,狠狠打了他。平时即使她跟继母闹别扭也在暗地帮她的父亲这次却打了她。这让张爱玲感到气愤而且绝望。所以表现过激,吵着要找警察。也因为她的这一举动使得她被父亲关押起来了。也因为被父亲关起来,张爱玲用了多少的文字来表示自己心中的委屈,表达失去父亲的哀怨,用她的话说就是自己舔自己的伤口。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已经成为她的一个死结
㈥ 张爱玲为何对自己的母亲很冷漠
因为张爱玲的母亲和他父亲离婚后,不能无条件的爱她,而张爱玲又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缺爱的她无法从母亲那里得到全心全意的爱。而张爱玲在需要母亲安慰和赞赏的时候,母亲也不会给予。其实她的母亲也是爱他的,但是却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导致张爱玲对母亲的隔阂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和母亲划清界限,冷漠对待母亲。
有一次,张爱玲考试得了800块的奖学金,她本以后母亲知道后会认可和表扬她,但是,她的母亲却将800块钱用来打牌,而且还输光了,并且还质问张爱玲,钱的来路是否不明?于是,张爱玲彻底对母亲失望了,从此不再渴望亲情。
以至于母亲在国外病重的时候,想要见张爱玲最后一面,张爱玲也狠心没去,她对母亲的冷漠到了极点,但是晚年,张爱玲是后悔的,她内心还是渴望和母亲和好,想要见见母亲。但是这迟到的爱已经晚了。
㈦ 爹不疼娘不爱,才女张爱玲究竟有着怎样的原生家庭
爹不疼娘不爱,才女张爱玲的原生家庭是破裂的状态,从小父母就离婚了,张爱玲跟着父亲在一起生活。由于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和母爱,因此张爱玲后来才会对年长的男人很感兴趣,主要的还是因为年幼的时候缺乏了母爱造成的。在张爱玲的几段感情中,她中意的男人都是比自己大不少的。
终于这两个人意识到再也无法在一起生活了,所以两个人就协议离婚了,当时的张爱玲还很小,母亲在巨大的郁闷之下就去了国外。留下了张爱玲和她的弟弟,后来张爱玲到了读书的年纪,也长大了以后才想到要去找母亲。
所以说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她的父亲不称职,母亲又不负责任,因此张爱玲的性格非常的没有安全感,总是患得患失,同时又有些孤僻。所以说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㈧ 张爱玲与父母的关系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又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一天天间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由此可见,张爱玲对父母是有看法的,对父亲甚于母亲。
㈨ 张爱玲到底有恋父情结没有(有的话请说出理由)
《心经》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算不上名篇,很少见到关于这部作品的评论。但这真是张的作品里非常奇特的一部,即使放在今天,这仍然可算是一部视角前卫大胆的小说,它描述了一个父女相恋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许小寒是一个家境优越,漂亮时髦的女孩子,小说一开篇就是一个众星捧月的画面,一群女孩子簇拥着小寒,正在给小寒过生日,她们调笑嬉闹,显得无忧无虑。生日聚会将散,小寒的父亲回来了,于是女孩们又逗留了一会。行文至此,一切都如无风的水面,平静平淡之极,是白描的写法,以对话展开情节。这个开篇粗看像是一处闲笔,其实不然,张在这里显露了精湛的对短篇的驾驭技巧,在女孩们看似随意的相互调侃的对话里,不着痕迹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后来的许多事件做足了铺垫。而小寒的父亲出场后,只有极其敏感的读者才能隐约感受到父女之间暧昧微妙的关系。这一段千把字的文字里,小寒的娇痴精明,段绫卿的少年老成,小寒父亲的苍老疲惫却又富有魅力,都在纸面上鲜明地立起来了,此后所发生的故事尽管出人意料,但却不令人感觉突然和生硬,皆因人物的定位准确合理。更妙的是安排了一段小寒和绫卿一起照镜子的情节,小寒摘了绫卿的耳环戴,这一段细节是故事极其重要的关节所在,这个细节的安排表现了小寒的淘气,绫卿的随和,更借着照镜子告诉读者她们两人长相相似,为以后小寒父亲移情绫卿埋下了伏笔,而小寒戴上耳环后女友门一说显得大了几岁她立刻烦躁地摘下,这个细节与后文她向父亲袒露不愿长大生怕离开父亲相呼应。
女友们陆续散去,绫卿最后离开,小寒送她下楼,这个过程很自然地将小说的氛围从喧闹向肃静过渡。送走女友回到客厅,此时客厅里只有父亲,紧张的气氛开始在纸上弥漫开。一开始双方都故做轻松,掩饰着内心的尴尬与痛苦,随着对话的深入,情绪开始失控,尤其是小寒,几乎到了不能自持的地步。张在这里再一次显示了令人惊叹的掌控能力,可以说这一段父女对话的火候相当关键,过火就显得不可信,太离谱,不到火候又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可以说这部小说的前半部是张的短篇中的精品,看去水波不兴,内中却暗流涌动,文字更是从容流丽,摇曳生姿。
遗憾的是这种紧凑而富于张力的风格没能统领全篇,故事的结局显得仓促,甚至平庸,小寒极力破坏父亲和绫卿的关系,被母亲及时制止,并送小寒离开了上海远走他乡。也许连张也无法想象这样的故事该如何收场,她也只能猜到故事的开始,却猜不到故事的结局。
张的视野与意识真的是令人吃惊,这部作品明显地有精神分析的影响,小寒对父亲的迷恋,对母亲的排斥完全符合典型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翻了一下资料,弗氏这一理论的正式发表是在1905年前后三年,而《心经》写于40年代,我想张恐怕是我国最早的以精神分析学说为根据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
===================
《心经》中许小寒,她正值豆蔻年华而莫名其妙地爱恋着自己的父亲许峰仪,有着恋父情结,"心经"寓意着这种性爱情结的潜在作用。
这种畸型的性爱关系是导致这一幸福家庭破裂与她自己健康爱情毁灭的内在原因,许小寒由对父亲的血亲之爱逐渐转变为一种对异性的眷念与恋慕,由自然天伦的父女关系蜕变为恋人关系,进而发展为少女对男子的倾心依恋和狂热追求。
许小寒对父亲畸形的缱眷柔情,导致她把母亲视为情敌和排斥对象,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年青美貌去反衬母亲的年老珠黄,打趣母亲偶尔艳丽的着装,使得着这位贤妻良母产生自卑感而离开丈夫。
其父许峰仪在意识到这种畸形性爱的尴尬和危机后,不得不用李代桃僵的办法来解决。
这篇作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表现了现代西方文化中非理性主义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同时揭示了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在性爱方面的巨大影响。
==========
浅解张爱玲之恋父情结 文 / 安果儿
影响张爱玲一生的两大因素便是她的恋父情结和自恋情结。然而前者更是主要的根本因素。正是她严重的恋父情结才最后导致了她产生自恋情结。要了解张爱玲的恋父情结,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叫“恋父情结”。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恋父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时候,在她少年的时候,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都有一种崇拜,每个女孩子,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恋父情结,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她的恋父情结慢慢地会转移,她会成熟,她会投射到应该和她在一起的异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过另外的一次异性的结合,来完成自己恋父情结的终结。而另一些无法淡化这种情结的人便会形成心理暗疾。弗洛伊德还指出,如果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发展不利,人便可能一生都受其影响。而张爱玲便是这一类。她没有终结她的恋父情结,她以后不断地和别的异性结合,只是为了延续她的恋父情结。
在说她的恋父情结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张爱玲的家庭背景。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女性。她的父亲张志沂是旧官宦家的阔少爷,没有正式工作。可以说张爱玲的父母可以称做是旧时代和新时代的代表。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父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给张爱玲的性格带来了巨大影响。
对于张爱玲的这个父亲的身世也是不得不提的。张志沂的母亲也就是张爱玲的祖母便是李鸿章的幼女李菊耦。而他的父亲张佩伦则是同治进士,后得入李鸿章幕下。可以说他们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官宦家庭。也是这种特殊背景使得张爱玲的文章中充斥着精致奢华的装饰品。
一、张爱玲恋父情结的形成
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离家出走了。而张爱玲对于母亲的离开不是想念,而是怨恨。因为她觉得母亲其实是在抛弃她了。但是,母亲走了之后,很快张爱玲找到了自己的一份非常舒服的生活。她渐渐发现跟父亲在一起也是很好的。因为张爱玲从小就表现的勤奋好学,所以父亲非常的喜欢她,出门玩乐的时候也会带着她,甚至去妓院也会带她去。父亲对张爱玲也是极好的,会给她念诗,然后教她读书。还给她幼稚的作文眉批、总批,而且还把她幼稚的作文装订成册。而这些细节在张爱玲老年的时候她还很清楚的记得。当她翻看旧书看到父亲英文体的字迹时就有一种春日迟迟的感觉。很重,很温暖。她的文章里有提到这些。
从关于他们家的背景中,我们了解到张爱玲的父亲是没有工作的,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所以他的时间也是很多的。闲来无事,他就带着张爱玲去咖啡馆,夜总会。可以说他的所有生活都是不避讳张爱玲的。张爱玲就是他父亲生活的见证者。可以说有她父亲的时候,就一定是有张爱玲的。张爱玲也便有了跟她父亲相依为命的感觉。所以即使张爱玲没有了母亲,但是她非常的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这也就形成了张爱玲的恋父情结。
因为张爱玲觉得她被母亲抛弃了,所以她更是看重珍惜和剩下的唯一的亲人--父亲之间的感情。在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父亲成为她的所有爱的寄托,成为她生命的一大支柱。而当张爱玲的父母离婚之后,她对父亲的依赖更是加重了。在这个时候,即使张爱玲没有了母亲,她也并未觉得生活很难过。然而,她内心的这种父亲代替母亲的这种平衡却因继母孙用蕃的到来而被打破。继母的到来不但没有缓和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反而使得她对父亲的依赖更加加深。直到后来因为继母的缘故,父亲将她关押起来。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得不到回归,于是就把她的这种情结寄托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在后面我们会提到。
二、张爱玲恋父情结的表现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主要表现在她失去父亲之后。也就是她的继母孙用蕃嫁到张家之后。而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又主要表现在对这个继母的厌恶和针对上。她对继母的不满很好理解。就是因为她觉得家里出现了另外一个女人来瓜分她的父亲。她不愿意自己的父亲被夺走,也是典型的恋父表现。
当然了,有人会说张爱玲对继母反感是因为继母对他们姐弟不好的原因。这是一反面,但是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在张爱玲还没有接触到这个继母只是听说时,就已经对这个继母厌恶甚至是憎恨了。这一点在她的自传体散文《私语》里面可以发现。她写到:姑姑把父亲要再娶的消息告诉我的,当时是在一个小阳台上,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觉得如果我的这个继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会把她从这个阳台上推下去,让她摔死掉。
见过张爱玲照片的人都该知道,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苍白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内心却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她居然会想把继母从阳台上推下去。由此可以知道她的恋父情结这时候已经很夸张和极端了。
张爱玲本身是个个性软弱沉默的人。经常有人形容张爱玲就会用一句话来形容张爱玲:“张爱玲不在”。这是因为如果有人要拜访张爱玲,张爱玲的姑姑要是不在,没有办法替她挡驾的时候,张爱玲就会在自己的房间里说,“张爱玲不在”。所有的人都说张爱玲是一个很孤傲的人,派头大得不得了的人,是一个清末贵族的大小姐,其实不是这样的,她是有孤傲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自卑,她是因为自卑,所以她不敢见人。张爱玲自己也说,我成天是鬼鬼祟祟地躲着人。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软弱的人当她面对她的继母却又是另外的样子。她们矛盾激化最严重的一次就是从张爱玲一次从母亲那里回来开始。
那天是吃晚饭的时候,张爱玲从母亲那里回家,晚饭已经是摆到桌上来了。张爱玲进门,正好她的继母孙用蕃从楼上下来,当时张爱玲还记得家里的情形,因为天还是比较热的,家里的竹帘子是放了下来的,在客厅里面有一个金鱼缸,金鱼缸里面的鱼都已经死光了,但是金鱼缸上面描着鲜艳的水草还在,张爱玲那天一进门时的情形,一直到她七十岁的时候还是历历在目:继母孙用蕃就问:“你到哪里去了,出去了那么多天。”张爱玲就说,“我到妈妈那里去了”继母对张爱玲三天两头跑到自己亲母那里去是很不高兴的,而且心里也蛮有挫败感。所以继母就说,你住到妈妈那里去,应该跟我说一声。但是张爱玲就说,我跟爸爸说过了。这样继母本来是不愉快,这下是生气了,她就说,那你从来没有把我放在眼里了。
张爱玲一直蛮硬的,蛮倔的人。她的这种并不言语的倔强更让她的继母感到焦灼和焦虑,所以她的继母当时也是非常本能的“唰”的一下,就是一个耳光。这一打张爱玲的傲气也上来了。我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凭什么给你打,而且还是被一个自己讨厌的人打。所以张爱玲也是本能的想要还继母一耳光,但被两个老妈子赶来拉住了。但她要打的动机是明显的。可以想象,如果不是阻拦及时,张爱玲的那一巴掌已经打在继母的脸上了。
直到现在我们都认为,大人打小孩是天经地义的,小孩打大人是说不过去的。而张爱玲既然会很本能的就想回打继母一耳光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她一直都很恨她。就因为继母抢走了她的父亲。而那孙用蕃也不是好惹的人,当下就哭着尖叫着跑上楼告诉张爱玲的父亲说“她打我,她打我了”。于是张爱玲的父亲很生气,狠狠打了他。平时即使她跟继母闹别扭也在暗地帮她的父亲这次却打了她。这让张爱玲感到气愤而且绝望。所以表现过激,吵着要找警察。也因为她的这一举动使得她被父亲关押起来了。也因为被父亲关起来,张爱玲用了多少的文字来表示自己心中的委屈,表达失去父亲的哀怨,用她的话说就是自己舔自己的伤口。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已经成为她的一个死结。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11-23/2435354.shtml
㈩ 关于张爱玲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
1922迁居天津 1928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1930改名张爱玲
1939考进香港大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
1944与胡兰成结婚
1945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
1947与胡兰成离婚
1952移居香港
1955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
1956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
1967赖雅去世
1973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95九月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叽,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 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能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遇见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好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可是我热闹不起来。我可以逃离一切,但我逃不出这生命的苍凉。苍凉是飞扬与热闹之中的安稳与真实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办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这世上没有一种感情,不是打补丁的。
人生在世,凡事想得太多是不行的。
人要出名要趁早。
生命是一席华丽的袍,爬满虱子。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了的一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的一料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面下着雨,已经下了许多天,点点滴滴,歪歪斜斜,像我的抄不完的草稿,
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如插花与室内装修,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而相形之下又都是小事;民以食为天,但看大饼油条的精致,就知道食不光是填饱肚子就算了。
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
年纪轻的时候,倒是敢说话,可是没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会上有了地位,说出话来相当分量,谁都乐意听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学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语,切忌生冷,总拣那烂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纪大了,退休之后,比较不负责任,可以言论自由了,不幸老年人总是唠叨的居多,听得人不耐烦,任是入情入理的话,也当做耳边风。这是人生一大悲剧。
对于大多数的女人爱的意思就是被爱。
如果你答应帮一个女人的忙,随便什么事她都肯替你做:但是如果你已经帮了她一个忙了,她就不忙着帮你的忙了。所以你应当时时刻刻答应帮不同的女人的忙,那么你多少能够得到一点酬报,一点好处——因为女人的报恩只有一种:预先的报恩。
一个男子真正动了感情的时候,他的爱较女人的爱伟大得多
算到头来,每一个男子的钱总是花在某一个女人身上。
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说你不是一个男人,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一个上等人。
如果一个女人告诉了你一个秘密,千万别转告另一个女人——一定有别的女人告诉过她了。
男人做错事,但是女人远兜远转地计划怎样做错事。女人不大想到未来——同时也努力忘记她们的过去——所以天晓得她们到底有什么可想的!
女人取悦于人的方法有许多种。单单看中她的身体的人,失去许多可珍贵的生活情趣。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这也无庸讳言——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分别
谈女人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苏气得浑身乱颤,把一只绣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颌,下颌抖得仿佛要落下来。
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流苏交*着胳膊,抱住她自己的颈项。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下颌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
世上的好人虽多,可没有多少傻子愿意在银钱上做好人。
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流苏想着,在这夸张的城里,就是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
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好女人教坏了,又喜欢感化坏的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
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然而那倒也没有多大关系。后来总还是结婚,找房子,置家具,雇佣人——那些事上,女人可比男人在行得多。
近三十的女人往往有着反常的娇嫩,一转眼就憔悴了。总之,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的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她所仅有的一点学识,全是应付人的学识。凭着这点本领,她能够做一个贤惠的媳妇,一个细心的母亲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
三轮车夫披着方格子绒毯,缩着颈子唏溜溜唏溜溜在行人道上乱转,像是忍着一泡尿。红棕色的洋梧桐,有两棵还有叶子,清晰异常的焦红小点,一点一点,整个的树显得玲珑轻巧起来。冬天的马路,干净之极的样子,淡黄灰的地,淡得发白,头上的天却是白中发黑,黑沉沉的,虽然不过下午两三点钟时分。
高高在上的挂钟,黑框子镶着大白脸,旧虽旧了,也不觉得老,剔搭剔搭它记录的是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表面上的人生,没有一点人事上的纠纷。
爱是热,被爱是光。
厨房里乌黑的,只有白泥灶里红红的火光,黑黑的一只水壶,烧着水,咕噜咕噜像猫念经。
从前她是个美女,但是她的美没有给她闯祸,也没给她造福,空自美了许多年。现在,就像赍志以殁,阴魂不散,留下来的还有一种灵异。
他是高而瘦,飘飘摇摇,戴一副茶晶眼镜。很气派的一张长脸,只是从鼻子到嘴一路大下来,大得不可收拾,只看见两肩荷一口
匡霆谷矮矮的,生有反骨,脑后见腮,两眼上插,虽然头已经秃了,还是一脸的孩子气的反抗,始终是个顽童身份。到得后来,人生的不如意层出不穷,他的顽劣也变成沉痛的
在家里他虽然火气很大,论到世界大局,他却是事理通达,心地和平的。
很奇异的许多男子,生在世上就为了操兵。
其实也用不着装,天生的她越是有一点激动,越是一片白茫茫,从太阳穴,从鼻梁以上——简直是顶着一块空白走来走去。
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134945176 http://blog.sina.com.cn/u/4ab7570a010006hf